虽说我的答案很残酷,但真心劝你慎重考虑。
总而言之,差别太大了:
生活习惯
言谈举止
价值观
社交圈子
饮食习惯
.......
一大堆事,矛盾不断,最后还会扯上人品......爱情在这些事上,往往很无力。
具体就不细说,反正你知道我是过来人就是了,如果这样还能成,那你千万要好好珍惜,那姑娘一定在你不知道的时候付出了不计其数。
其实吧,我觉得你爹妈三观特别正!
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
如果不是爱的死去活来,我也建议我的小孩慎重的考虑跨阶层婚姻。
她使劲往下蹲着,你拼命往上踮着,
恋爱时还行,
保持这么个姿势过一生,两家人都太累了。
既然邀请我,就暂且替老公回答。
他经常挂嘴边的是,谢谢老婆给我房子住。谢谢老婆辛苦给我做饭吃。有了老婆我这辈子轻松啦,不用买房啦。我太幸福啦。
他家条件一般。父母一套三室一厅。有一个小公司。他自己买了套郊区挑高Loft,婚前用公积金还贷。婚后住在我的市区小户型里,因为这里有两部地铁,静安寺,徐家汇,人广,新天地,陕西南路,莘庄,五角场都很方便,很适合上班族居住,虽然是典型的老破小,品相一般,但上海嘛地段更重要。
当然本人不是富家独生女,只是自备婚房独生女,如果老公也有市区房我们会卖了他的一套再贷款买,因为我的这套是学区房,小学是排名前五的那种,均价11万每平方。没孩子可以住大一点品相好的房子,有了孩子户口挂进去即可。可惜,他没有呀。
男人本身的品质很重要。首先,他没有冲着我的房子来,即便他的朋友很喜欢开玩笑说他赚到了,不需要买房了,人生赢家,其实大家都懂的在上海几套房子也就薄有资产,远远达不到富人级别。他还是很认真上班,在家耍耍老爷脾气,轮换小二气质。而我,在家耍耍小姐脾气,轮换丫头气质。平衡点我们俩一直把握的很好。
男人,有时候和小孩子一样,你可以骂他,打他,使唤他,但不可以伤害他的自尊心。我做饭买菜,有时候甚至饭碗端到嘴边,他还在打游戏,我也没有觉得自己堂堂一个老公主屈尊了,就自己吃饭玩手机。他,该洗碗洗碗,该修马桶修家电照样做,也没有觉得自己是苦力。平常心。
女人,还是要适应多个角色,以前我也经常想,不结婚我有房有钱,吃住父母家,啥都不用做,多好!还来换他吃喝?后来觉得这样想不对,我只是把自己的角色丢给父母而已。
各司其职。在一个家里你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职责,地位就可以了。如果你做不好。无论嫁娶任何人,都会一地鸡毛。所以,你父母说的没错。如果你和家人的心态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而自己又毫无能力摆平老婆,还是简单点比较好。
说得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就好像我一直告诫一些学渣,最好不要上清华,因为人家课程太难你去了可能跟不上。
你爸妈是脑子比较清楚,让你不要想着癞蛤蟆吃天鹅肉。
不是说真的担心你娶独生富家女。
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一个人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下面,每个人都在讨论对错,互相甩锅。
然而这个社会上,没有任何一个角色的人,可以帮到这个家庭。
没有人可以帮助孩子,也没有人可以帮助父母。
人们反对语言暴力,反对肢体暴力,反对禁闭管教,
人们几乎反对所有“极端方案”,却没有人任何人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这个案例里,父母的行为,已经做到了一个正常父母,甚至高素质父母能做到的一切。这个故事在一次“长记性”的暴力殴打之后得到了控制。
然而如果这样都控制不住呢?
比如打过之后,依然没用,女儿开始逃学,抽烟,夜不归宿;家里人没有办法,把她锁在家里关禁闭,她用床单当绳索从3楼爬出去,离家出走几天不回家。家长该怎么办?
这其实不是一个假设,
这是豫章书院事件中,那个“只是有点早恋”的当事人,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口诉的故事。
实际上不管是送去杨永信还是送去豫章的孩子,他们的故事和这个新闻都类似,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在从爱的感动,到灵魂交流,再到科学教育法,最后到心理咨询师;
当“正确”的方法都无效之后,还有谁能帮助这些人?
这些人是少数,可能只有千分之一;
同时也不是少数,千万人口的城市,儿童近百万,千分之一就意味着数千家庭需要面对这种极端情况。
在豫章书院之后,我也在试图寻找这件事的答案。
我对话了豫章书院当事人sona的心理咨询师,她告诉我sona不该送去那样的地方,但同时也认为有些人需要在那里管教。
我找了浙大的儿童心理学教授,他告诉我心理辅导和更好的教育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我们的讨论中,出现“驯服人类的方法”这样极限的闭门话题。
一位在工读学校工作了14年的高级教师,他给出的答案更令我惊悚。靠”管“能解决的问题不会送来工读学校。工读学校的作用是把这帮人关到18岁,等他们出去了就能判刑了。
这段时间我看了大量教育学的书籍。但我发现,整个社会对正常儿童的教育信息非常丰富;对于异常儿童和家庭的帮助方案近乎于玄学;而对极端状况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回到主题,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这件事的背后,是整个社会对叛逆少年研究和帮助的空白。我们有海量的关于对错的讨论,有海量政治正确的讨论,却没有任何一个方案禁得起“如果这样做无效呢?”的反问。
父母无处求助,孩子无处管教。声称能给出帮助方案的机构,全部诉诸暴力而被网友围剿。
如果学术上不解决这个问题,社会角色不能良好的补位,这样的悲剧永远不会是最后一次。
而这个问题下,现在所有的争论其实都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