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棒了!知乎终于有我能答的题了
(๑• . •๑)先占个坑,再慢慢画图
首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和“四轮汽车比三轮车稳”说的是两码事,考量的是不同的东西,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指的是,如图一所示,
在固定下面两个顶点的情况下,对同样材质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刚性结构的上部、施以同样大小的切向力,三角形的形变更小。更不容易拉坏。(这个“刚性结构”,可以理解为几根木条拿钉子钉在一起。)
这是一个平面上的二维问题。
“四轮汽车比三轮车稳”指的是什么呢?这是一个三维空间问题了,这个“稳”指的是一辆车不容易翻倒:
翻倒后的三轮车(改变空间位置)还保持形状不变,所以和上图切向力导致结构形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两者没有任何关系,也不存在因果或者矛盾。
所以原问题的“既然A,为什么B?”的质疑从逻辑上就不成立了,因为A和B没关系,你既不能从A推出B,也无法用A来否定B。
命题A,“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们在数学课本上学过,是没有疑议的。接下来我们要仔细看看命题B,“四轮汽车比三轮车稳”是不是真的成立呢?
***三轮车的转向倾覆问题***
想想什么情况下三轮车车容易翻倒?
一个常见的场景:“一辆三轮车快速逆行,突然看到对面来车了,慌乱中一把打满,翻倒在路旁草丛里。”
本文后半段就具体讨论这个场景中三轮车和四轮车的倾覆问题。其余倾覆情况,比如被台风吹倒,被城管掀翻,高速公路爆胎之类,本文篇幅有限不做讨论^_^
抽象一下这个场景中的要素,有的要素一眼就能看出来:
(嘿嘿光有这两点是不够的,半程推理后我们会回到这里,寻找真凶。)
用物理术语描述就是以比较高的速度做半径较小的匀速圆周运动。我们来看车体受力图,从后方看:
绿色部分画的是车的外观,上面是车体,下面是轮子。我们把车简化成一个均匀规则几何体,不考虑轮子的重量。
蓝色是力的示意图。假设这个车左转弯:
作用于轮子和地面的接触点,竖直向上的是地面对轮胎的支持力N1和N2(有几个轮子就有几个N,我们先考虑两轮的情况),水平向左的是地面对轮胎的静摩擦力f1和f2(这是理想情况。现实中,地面也会被轮胎挤出微小的形变,所以水平方向还有一部分压力,可以并入摩擦力f中计算)。
M点是车的质心。等效于作用在质心的力有两个,竖直向下的是重力G=mg,水平向右的是离心力F=mV^2/r,r为转弯半径。
注意这个“等效于”。
首先,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外物对车体在水平方向施力。从静止参考系看,车实际上是受力不平衡,处于加速状态的,加速度a=V^2/r,方向水平向左。但是从加速参考系看,就是从匀速转动的圆盘来看,引入一个虚拟的离心力F=-ma,则可使车合力为0,达到受力平衡状态(即G=N1+N2,F=f1+f2)。
其次,离心力和重力都通过质心M,并不严谨,只是我为了画画方便,把重力场简化了一下,让质心和重心重合了。这一点无关紧要,即使二者不重合也不影响结论。
图中所有作用力介绍完毕。
接下来我们看与“倾覆”行为直接相关的物理量:力矩。
在讨论力矩之前,我们先要把之前的讨论从两个轮子扩充到四个轮子。如果我们把每边两个轮子看成一组,分左轮组和右轮组,以上定义和数值关系仍然成立(G和F不受影响,N可以看成前后轮两部分N之和,f同理)。
扩充后,在我们这张示意图里,右前轮和右后轮重合了。如果车子要向右翻转,根据常识,它会右侧两轮着地、左侧两轮抬起这么翻。
翻译成几何学和物理学的语言就是:
过右轮和地面的接触点,向纸面做垂线。以这条垂线为转动轴,f1,f2和N2都通过此轴,对力矩贡献为0。
重力G对此轴产生一个向左转动的力矩MG;
左轮所受支持力N1产生向右转动的力矩MN;
离心力F产生向右转动的力矩MF。
在稳态下,左右转动趋势的力矩平衡,MG=MN+MF,其中每一项的M的大小都等于对应的力乘以力臂。
接下来我们看,当车速越来越快,转弯半径越来越小,也就是加速度a=V^2/r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事。此时,离心力F=ma越来越大,MF也越来越大。MG的力和力臂都不变,所以MG保持不变。在MG=MN+MF不变的情况下,MF越来越大,MN只能越来越小。而MN的力臂不变,所以只能是左轮所受支持力N1越来越小。这是合理的,因为支持力N1是一种被动力,你压迫路面,路面才会支持你,你对路面的压力减小,支持力也会减小。
N1越来越小,G=N1+N2不变(m,g都不变),导致N2越来越大,车子的重量越来越多的压在右轮上。
当N1减小到0时,MN=0,MG=MF。这是最后一个受力平衡状态。如果F还要继续增大,则MG=MN+MF的等式不再成立,神仙也救不了这台车了,它必定向右倾覆无疑。
现在我们来到了倾覆的临界点:MF=MG。论证过程走了三分之一了^_^
***倾覆条件的力臂问题***
“容易”倾覆,则意味着,在略微偏离正常行驶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下,就能满足力矩等式MF=MG。我们看看这个等式中哪些项是与三轮、四轮有关的。
把MF=MG左右两边都拆开来:lxF=LxG,
小写的l为离心力F到右轮地面接触点的垂直距离,大写的L为重力G到右轮地面接触点的垂直距离。如下图红色部分所示:
=Lg。
g是重力加速度,在本问题中为常数。观察等式lV^2/r=Lg可知,当l变大或L变小时,较小的V或较大的r(意即稍微偏离正常行驶状态——匀速直线运动转弯半径为正无穷大)就能使得等式lV^2/r=Lg成立。可见,在其他要素相同的情况下,质心越高,底盘越窄,车子就越容易倾覆。
倒是与一般人的直觉相反,是否容易倾覆与自重无关(也就是与质量m无关)。不看车子有多重,看质量分布的上下比例。
回忆一下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三轮车和四轮汽车,汽车底下有个大铁疙瘩的底盘,质心位置估计在脚踏板那个水平高度。三轮车的质心要高一些。汽车一般来说也比三轮车宽一些。质心高度和底盘宽度,能回答绝大部分“为什么三轮车更容易倾覆”的问题。
但是,还不够。
假如四轮汽车和三轮车的质心高度和底盘宽度一模一样呢?或者二者等比例缩放呢?
不是我抬杠,有的小型汽车,看起来外观跟某些套了个大铁壳的三轮车也差不了多少。
假设我们把一辆小汽车的俩前轮抠下来,装到车头正下方。
其余一切因素不变。重量不变,质心高度不变,俩后轮之间的宽度不变。现在这辆改装三轮车,会不会变得比之前更“容易倾覆”了呢?
接下来,因为高度不变,我们从考察视野中去掉高度这个要素,进入新的篇章:俯视图。
上图左边是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四轮汽车俯视图。A、B、C、D为四个轮子,车体倾覆时绕BC轴翻转。翻转的临界条件是重力力矩等于离心力力矩,在车体重量和运行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重力G和离心力F是一定的,车体高度确定情况下,离心力力臂也是一定的。与车体形状有关的变量是重力力臂——等于质心到转动轴的垂直距离,在上图左侧,是AB长度的一半。
看上图右边的三轮车俯视图。A‘,B’,C‘是三个轮子,车体宽度相同,即A’B‘=AB。倾覆时的翻转轴是B’C‘,我们注意到,这个轴已经不再与A’B‘边垂直了。
我们来看三轮车的转动力矩:
重力力矩:G不变,依然垂直于转动轴。重力力臂为GH,这个长度=GI×cosΘ,而GI是小于AB/2的,所以重力力矩 < G × AB/2 × cosΘ。
离心力力矩:车高度不变,力臂不变,但力F与转动轴有了夹角Θ。只有与转动轴垂直方向的分量F’才对力矩有贡献,所以离心力力矩变成了 F' × 质心高度 = F × cosΘ × 质心高度。
之前四轮车倾覆的条件是 G × AB/2 = F × 质心高度;
现在变成三轮车,等式左边是一个小于 G × AB/2 × cosΘ 的量,右边是 F × 质心高度 × cosΘ。约去cosΘ之后,左边还是小于右边。也就是说重力力矩小于离心力力矩,车已经翻了。
归纳一下至此的结论:在车体重量、质心高度、后轮间距、运行轨迹等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三轮车比四轮车更容易倾覆,因为重力力矩减小得更快一些。
这个减小的比率,就是GI两点之间的距离,与AB两点之间距离一半的比值。这个值小于1,大于1/2(因为重心G不可能位于三角形的上半部)。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拉大四轮车和三轮车的这个差距。进一步增加离心力这一方的转动力矩,如下图所示:
当三轮车在转向的同时踩刹车减速,车子会有一个向后的加速度a。对应的质心相当于受到反方向的惯性力F‘’(图中紫色箭头所示)。关于惯性参考系,惯性力平衡问题,在前面讲离心力时已经说过一遍原理,此处不再赘述。离心力也是惯性力的一种。
显然,因为三轮车的转动轴B‘C’是倾斜的,惯性力F’‘与这个轴有夹角,会产生垂直于轴的分量。这个分量叠加在已有的离心力F’上,进一步加大了令车体倾覆的转动力矩。
这就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一脚急刹,人飞出去了~~
若是四轮车呢?刹车产生的惯性力与转动轴平行,对转动力矩贡献为零。(当然,你要是车速快到飞起、从正前方翻筋斗,那另当别论……)
全文总结:
1,尽量不要开重心高、底盘窄的车,容易侧翻。无论三轮四轮。
2,同样重心底盘的三轮车比四轮车容易侧翻。
3,开着三轮车不要急速过弯,容易侧翻。
4,开着三轮车急速过弯的同时踩刹车,更容易侧翻。
写完了。
这个坑是2015年占的,距今已经三年了。占坑时就写了一句话:“待我慢慢画图……”然后偶尔收到一句评论“一年过去了,你还没画……”“又一年过去了,你还是没有画……”哈哈哈。今天画完写完了。人要有信用^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