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发完年终奖了,放假了,写写2020年(不吹不黑,没有什么大的逻辑,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1.首先,我想纠正5个月前我的数据。。在全国疫情紧张防控期间,在全球经济发展不怎么好的形势下,在北方多地房价都在降价的时候,三四线城市连云港在这5个月的时间,最高房价从2万多已经超过3万。。。。有的小区在5个月时间从1万3涨到2万。而我们期盼多年以为的涨工资,只是薪酬调整,年收入基本不变(呵呵),还不知道怎么收回前两天跟我妈说涨工资的话,房子好像再也买不起了。。。忠告,如果你要是要找的安稳的工作就考老师,考公务员吧,挣得都比我们多;如果你要学技术,你就放弃吧,学不到啥;如果你可以直接进大机关,就当我没说。。。
2.作为一个老牌军工研究所,所里大方向已经有点偏了,军工不是最重点,大搞产业,大搞上(quan)市(qian),这个应该是大领导的决策,我们也看不懂,但是目前来看,效果不是太好。
3.另外,我还是想吐槽一下我们的采购跟生产。采购奇慢,采购的模式还是至少15年前的模式,甚至采购的人都没怎么变,所里的改革在这边都是过场,成本怎么能压的下去(个人认为采购需要大改革)。生产全靠催,电话催不行就靠人催,不催就有可能不生产,很难想象这是2020年的模式,跟TMD60年代有什么区别。。。可能我了解的比较片面,欢迎指正,目前看,这两块确实很大的短板。。
2020年加班不少,总收入没涨,地位在降低,我也不知道我能坚持多久。反正周围快递员 外卖员 月嫂 辅导班 中介 奶茶店的人都挣得比我多。。。每次一提工资,所有的人都在鄙视,包括给我们家装修的工人。。。
最后,再见2020
PS 五部的瓜呢。。。
-------------------以下是上一次的回答-----------------
关注这个问题好久,终于下定决心写一点自己的感受(第一次这么认真回答问题)
--------------------画个分割线------------------------------
入职5年的不新不老女一线员工。。与老公双985硕士,老家都不是本地。两个人都目前奋斗在一线(俗称:苦逼做技术的),经常加班、偶尔出差。
5年前入职,连云港最好地段房价不过万,两人工资到手工资各5000多,年底年终奖有个小几万,没有老人没有孩子,幸福感特别高,自己挣钱买车买房,补贴家里,父母也很风光,身边全是认真做技术的,很多都是农村出来的,大家一起努力改变现状靠自己本事吃饭,想象自己参与国防建设的伟大,有一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气概。。。。5年后,连云港最好地段房子2万,工资未涨,年终奖小涨,有孩子,老人也过来,真正过上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生活开始鸡毛蒜皮。话题不再是电磁兼容,上电时序,变成了婆媳矛盾、孩子成长。工资也被房贷、孩子学费消耗差不多了,到自己花钱的时候就开始扣扣搜搜,身边一个个做技术的,有的去了管理部门,有的去了大机关,年底都比做技术的拿的多,别人每天不加班,上班悠闲却比你经常加班的天天累死的拿的多,开始有些牢骚,开始有点怀疑自己选择的技术路线,理想慢慢被现实吹散,但是对待工作仍然不曾有一点怠慢。。。
-------------------------分割线2---------------------------(以下可能不是我所能改变的范围)单位迅速扩张,体制没有跟随改革。其实,所里也改了很多东西,我们很多事情也变得好了很多,但一些关键利益的制度一直不变,变成了木桶效应的短板,其他再怎么变也没有用,例如采购,生产进度等,这种关键制度的改革在所里都不能谈。。。
应该提高一线员工工资,根据不同类型岗位实行不同工资制度。你可以一个人干活,10个人监工,但是能不能让那个干活的多拿点钱,至少心里舒服点,大家才能有动力去努力干活。之前听一个离职的老员工说,离职主要看2点,干的开不开心,钱拿的多不多。监工的肯定开心,干活的不一定开心;监工拿的钱多,干活拿的钱少。完美解释为什么都一线员工离职多,不要老想着这些人对不起七一六的培养什么什么的,怎么不说说人家这些年的付出呢。
既然有所里人力关注这个问题,以下我就匿名提个建议,既然所里给的待遇不够高,就适当降低门槛,不然招进来一个愿意拿着5000工资的985硕士,还不是本地的。。。大家一般都都会怀疑这个新来的是否那么优秀。(小声说,不要以为985硕士都很优秀。。。)
还有所里从去年就开始说要涨工资,又是找员工聊天,又是问卷调查,最后没有任何涨工资的消息。。。
哈哈,最后致敬还在坚持技术改变世界的我,致敬整个周末还在加班的我,致敬曾因七一六骄傲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