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Citadel 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08-25 更新:基于本问题下一位在Citadel Securities工作的答主的回答,我删除了部分对Citadel Securities不准确的评价。在当初编写这个答案时,我对Citadel Securities的确了解较少,很多想法乃是出于猜测,现在回头观看,颇为不妥,在此致歉。

--原答案--

Citadel由于结构复杂,导致很多人产生了误区,常见的误解有“Peng Zhao是Citadel整个量化部门的CEO”、“Citadel是一家Quant Fund”、“Citadel是一家高频交易公司”等等。我最近着手准备跳槽、去详细了解各个大公司的情况时才好容易搞明白Citadel的结构,在知乎上搜索“Citadel”关键字想查看其他人对Citadel的评价时正好看到了这一老题,于是借题分享一下自己所理清的内容。

Citadel的创建者是Ken Griffin,业界所称的“Citadel”其实包括两大部分,或者粗略地说是两家公司组成的一个集团。其一叫做Citadel(为了区分清楚,之后以其全名Citadel LLC代称), 其二叫做Citadel Securities. 这两家公司是没有业务上的任何直接联系的,唯一的共性就是都由Griffin掌管,共同称为Citadel而已,也因此造成很多人的混淆。

Citadel LLC是一家多策略对冲基金(Multi-Strategy Hedge Fund),其业务以管理外部投资者的资本为主,进行多品种、多策略的投资从而产生效益。作为一家对冲基金,Citadel LLC几乎与高频交易毫无关系,也并不是一家Quant Fund。Citadel LLC目前的AUM为30billion,其内部有多个投资部门,其占比最大的核心部门名为Citadel Global Equities,是一个以短线Discretionary Equity Long/Short Strategies为主营业务的投资团队,其投资标的是全球的股票,投资模式包括基本面分析、事件驱动等非量化的fundamental method. 另外还有其他几个部门例如Commodities, Fixed Income & Macro, Credit等等,顾名思义以这些资产为标的进行投资。Citadel LLC的运营模式叫做multi-manager platform. 这种模式的基本概念是,公司雇佣大量的(例如100~200个)Portfolio Manager, 每个Portfolio Manager管理公司的一小部分资金,并按自己的需求招募只为自己提供服务的0~N个Analyst,形成1+N的小团队。这100-200个团队互不干涉,各自运营,并按照收益优胜劣汰,表现好的能管理更多资金,表现差的轻则资金腰斩,重则直接走人。由于Citadel Global Equities是fundamental investing, 因此每个小团队为了能更加深入专注地研究,一般会只cover一个sector,一般的同类对冲基金会把各sector分为六大类别:Healthcare, Industrials, Energy, Financials, TMT, Consumer。假如一个团队是投资healthcare的,那么这个团队几乎永远只投healthcare相关的股票。在每个队伍中,每个Analyst一般只cover十几个股票,并为Portfolio Manager提供idea(与quant团队的所谓“strategy”不同,对于fundamental团队来说,analyst提出的所谓的idea其实就是指出买/卖某一只股票的建议). Citadel LLC本身只为这些团队提供各类back office support, 比如法务、数据、broker relations、corporate access等等,而不是像Bridgewater, Two Sigma等公司一样全公司上下流水线式地manage一个或几个portfolio. 这种multi-manager platform的好处是: 1. 由于每个团队比较独立,并且进行严格的风险控制(例如亏损5%立即清仓之类的限制),因此策略相关度不高,风险不大。此外,每个团队的策略基本都是dollar neutral + market neutral,从而彻底消除市场风险,或者只具有微弱的net positive/negative exposure(由于long和short的天生不对称性,所以一般的long/short portfolio都更倾向于positive exposure). 在这个基础上,公司加极高的杠杆,把收益加倍放大从而获得高收益。2. 由于公司有100+ Portfolio Manager,所以稳定性很强,不会因为某一两个重要人物离职而导致公司策略发生重大变动。3. 团队的portfolio manager或者analyst会有机会接触投资的全部流程,成熟得更快,很多同类fund的PM辞职后都去开了自己的fund. 比较有名的就像某位评论者说的,与Millennium决裂后开设了ExodusPoint的Mike Gelband,后者虽然年轻,但如今也已经是非常成功和大规模的基金了;Worldquant的创始人Igor曾经也是Millennium的大PM。不过这种模式也有自己的弱点,这里就不细说了。在目前的美国hedge fund industry,Citadel LLC的主要竞争对手有Millennium Management (AUM 35B), Point72 Asset Management (AUM 13B), Balyasny Asset Management (AUM ~7B)三家,这四家公司都是Equity Long/Short占比最大、multi-strategy共同驱动的multi-manager platform,因此其收益常常会在bloomberg news之类的新闻里被放在一起比较,Balyasny的AUM本来有大概11billion, 不过没有幸免于去年的暴跌,投资人大幅撤资以至于缩水到了7个billion,现在显得有些衰弱了(2019年又回复了很多)。当然刚刚提到的ExodusPoint近来也常常与这四家相提并论,几家公司互相比较收益、挖墙脚,打得不可开交。典型的新闻例如:

不过别看这几家公司的AUM加在一起也不到100 billion, 但是如之前所说,由于这些公司纷纷高度leverage, 据报道它们的portfolio total absolute value加在一起已经接近1 trillion,对市场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加杠杆的程度不同,这四家公司的实际portfolio value也互有上下,不一定是根据AUM高低来排序。例如bloomberg曾经有一篇报道称,为了追求能与其前身SAC Capital媲美的收益,Point72正在使用9:1左右的高杠杆,是从前的2倍。一般来说也只有multi-manager platform这样的模式能在使用杠杆前把风险控制得如此之低,从而在经过高杠杆放大之后仍游刃有余。

近几年,Citadel LLC新增加了Citadel Quantitative Strategies部门,正如其竞争对手Millennium的quant部门和Point72分出的Cubist Systematic Strategies LLC一样,专门用来进行非高频的量化投资,但其体量应该只占total AUM的一小部分,毕竟这几年量化很难赚钱。 所以,Citadel LLC是一家多策略hedge fund, 不是一家纯粹的quant fund,事实上只有一小部分是quant investing. Citadel Quantitative Strategies的招人标准也非常高,看官网的posting,非相关领域的PhD不要。这也许是因为QS部门要进行更多的finance research,需要很强的独立研究能力,要能自己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去把自己发掘的idea源源不断地pitch给你的PM, 而并非像之后会说的Citadel Securities上以intense coding skill和高效的编程为主,前者是本科生很难胜任的,而后者会招很多coding好的、聪明的名校应届本科生和少数顶尖的master学生加入。

(此处删除了关于Citadel Securities的一些不准确介绍)

不过Peng Zhao入行十年坐上了这种顶级公司CEO之位,着实是街上华人的好榜样。有的人说他应该是quant finance领域的华人成就最高者,这个我不敢断定,但说是前几名绝对没有问题。可能华人里面,至少当年的传奇宏观交易员、从SAC Capital拿过1亿bonus,后来自己开fund闷声发大财、第一年第二年分别赚了200%和100%的江平从收入上更胜三分也未可知(话说还真不知道江平的fund现在运营得怎么样了,他的PING Capital一直十分低调,并似乎把AUM有意控制在较小的级别以保持盈利能力,不然凭他的track record,早在2012年左右就该爆炸式增长起来了。可能江平也是因为当年生活作风上的污点无法洗清,而有意避免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hedge fund就是这样,最有钱的是交易自己的钱的自营金主爸爸,第二有钱的是fund的founder,再往下无论是多高位的partner, MD, senior manager,收入都比前两者连跌无数个档。假如公司今年pay完客户之后净赚1个亿,那么其中5000万都是founder的,剩下的均分给几十个senior management们都有可能。所以大fund的大高管有时候真不见得赚得过名不见经传的小fund创始人。

至于人员流动,就像其他答主提到的,Citadel号称“芝加哥旋转门”。虽然其他multi-manager platform也是干不好就走人,但Citadel似乎是其中最为冷酷无情的一个。我印象里其他几家会有一些缓冲期,比如连续两年PnL为负再走人但第二年要累计第一年的亏损之后计算等等,而Citadel简直是按月裁人。我听说过不止一个人接到了Citadel offer之后还未入职那个组就被layoff掉了。对于离职的员工,Citadel作为同类公司里最不差钱的一家,在执行noncompete方面最为严格,几乎大部分离职员工都必定会被执行15-18个月的noncompete,除非你去往与自己在Citadel所做内容不相关的公司,或者躲到不承认noncompete的加州去(但是加州其实以大asset manager为主,在Citadel培养的skillset在加州的fund很可能用不上),更何况比较senior的人往往已经在当地成家立业,不可能一下子跑那么远,所以常见的情况是离职员工真的会在家躺一年多。

我最近发现知乎上有不少国内量化从业者抱怨国内量化行业的乱象,并且推崇像Citadel、Millennium这样的silo PM制度,但是在美国正相反:在越来越严酷的市场竞争下,大部分quant fund反而都逐渐感到silo system的乏力,并且试图多多少少转向centralized book的模式,researcher进行分工而不是竞争。在我看来,这是中美量化不同的发展阶段导致的。在中国,量化研究员主要还是靠新的思路研发策略,以量价数据为主,很少有data-driven research;但在美国,市场竞争之激烈已经达到了必须使用更强大的infrastructure/data source来获取优势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multi-manager platform的一大问题就是公司只能提供比较general的资源,每个小组在建立自己的book的过程中都要由组里的寥寥几个人来build from scratch,其实白白浪费了很多资源和精力,而像two sigma一样的centralized book就有机会“集中精力做大事”,举全公司之力专门设置一个部门来发掘极其偏门的data。就我所知,Citadel、Point72等公司都在试图多多少少向centralized book的方式靠拢;Millennium是silo system贯彻得最彻底的,每个组独立性实在太强,好的PM走得太快,今年performance相比另外两家就不尽人意。




  

相关话题

  Citadel 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Citadel 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Citadel 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Citadel 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如何看待 2014 IPHO 金牌得主胥晓宇加入对冲基金 Citadel? 
  Citadel 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Citadel 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Citadel 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如何看待 2014 IPHO 金牌得主胥晓宇加入对冲基金 Citadel? 
  如何看待 2014 IPHO 金牌得主胥晓宇加入对冲基金 Citadel?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9 月 10 日华为发布的鸿蒙 OS 2.0 系统,应用前景如何?
下一个讨论
什么是 A/B 测试?





© 2024-12-3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3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