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小外)就读是怎样的体验? 第1页

  

user avatar   hualong-m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了家长之后,人生就好像按下了快进键。明明孩子刚上小学,但经常忍不住去思考孩子将来中学在哪里上。对于大多数我这样的小外校友而言,孩子不管是在天津还是在外地,基本上都无缘小外了,这一点年纪越大越觉得可惜。

为什么可惜呢?因为像小外这样轻轻松松还有保送资格的地方不多了。众所周知,现在上高中比上大学还难,而如果孩子能上小外,不出意外的话这六年是能读下来的。我是2001年考上小外初中的,2004年顺利免试直升高中。到了高中,还能保送到各地高校,想起来真的是很好的政策。当然,我知道这些政策对于其他学校的同学而言是不公平的,但对于本校学生和家长而言绝对是好事一件。这相当于把压力分散了。的确,从高一开始,每次考试都算成绩,为了保送到好学校,压力绝对不小,但无论如何这分散开的压力比高考的压力小多了。

是小外让我躲过了小升初考试、中考和高考。对此我要是抱怨,那就太虚伪了。

2001-2007年就读于小外,最大的感触就是轻松。虽然每天五点半起,但那是因为我住得远,并不是起来跑操什么的。下午一般四点多放学,如果作业不多(或已经写完了),大家就会踢一个多小时的球。周二下课早,大家一般会去五马路那边打实况足球。

第二大感触是当时小外确实是有外语特色的。我们用的是国外教材的引进版,英语课时多,小班授课,有相对稳定的外教课。然后就是有小语种兴趣班。我是从高一开始学德语的,至今对我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帮助很大。因为轻松,所以在课余时间还能接触其他外语。高中的时候我家里有德、法、西、荷、瑞等语言的学习资料,关键是真有功夫看。当然,这也归功于那时候不存在移动互联网这个东西。

但现在小外和之前不一样了。有两个原因:

1、小升初不允许考小卷了,现在想上小外,谁都能报名(需要一堆兴趣证书),然后筛选的方法是摇号。然后有个面试。面试诚然并不容易,但摇号摇下去的可能都是好苗子。相对生源质量恐怕比二十年前有所退步。反正现在小外高考和保送成绩都大不如前了。

2、学校现在似乎想把自己打造成理工科学校,推崇各种理工科竞赛。这无可厚非,毕竟理工科就业好,对国家、社会也有用。但就像我去年代表北大外院回母校招生宣讲时讲得一样:小外需要准确的自我定位。小外不是南外那种在南京数一数二的学校;小外综合实力在天津前十都够呛(我们的眼光不要放在河北区或海河以北的中心城区好不好),如果再不重新确立自己的特色,以己之短,攻他人之长,实在不明智。偶尔有拔尖的同学自己表现好,考到北大数学系,那自然是很棒的。但可持续性有多强?高考理工科能拼得过市五所还是杨村一中?

2005年及之前,小外往往是7个北大小语种名额,录取7个。相当于还没高考,已经定了7个北大名额。

但是有一些人从那时候开始,就长期觉得“小语种没用”。我被保送到希伯来语专业,学校老师还以为我是为了上北大不敢参与竞争呢。令人称奇的是,在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倡议之后,这种思想并无改观。过去大家好歹是抢着保送北大,排名都是比较靠前的。前两年,报北大的最高的可能是排二十多名的同学,甚至有年纪七八十名的。这个属实有点搞笑了——去了考不上,考不上之后减的是下届、下下届的名额。做事情得有点前瞻性,给后人留点后路。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不懂小语种是干什么的。我个人也觉得只学小语种没什么用,特别是我们这种特别小的语种,在大学教育的层面上,也有定位问题。但从个人角度来说,咱们先不去看大学专业设置的问题。能上北大也好,北外、天外也罢,学个小语种,有些比较实用的如阿语、法语、葡语、西语,以后工作机会还是很多的;如果是特别小的,那就一条路走到黑去做研究。当然了,现在大学的工作也不怎么稳定,但中间跳两次,35岁以上还是有一点未来的。如果初心不改,还是能做点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小事的。但这要求小语种的学生学一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历史、人类学,是我最看好的最实在两个方向;国关什么的更热门一些但容易太虚。把语言学、文学学好了,也有出路。不过,无论如何,小语种不是只学一门外语。有一些外语类院校、院系确实这方面做得不好,但学校是死的,学生是活的啊,你可以靠读研读博去拓展自己的专业发展啊。

比如说,如果一位小外同学,保送到北大学葡语,毕业后去国外读个博士,南开大学世界史在全国数得上号,拉美研究颇有传统,回家工作也不用去哪儿漂,这不是很好吗?我看着都羡慕。最起码生活能安稳几年,离父母亲人朋友还近。这能说是没前途吗?如果不做学术工作。反正我们中学班里去天外葡语的同学现在过得挺好的。

我们同学中学匈牙利语的,现在在社科院做研究工作,是个安稳饭碗,比高校强。

真明白世界史是干什么的人,特别珍视小语种基础。之前认识的一个天津老乡(很年轻的小伙子),南开本科浙大硕士,为了研究奥斯曼帝国,去亚美尼亚学亚语了,同时自学波斯语。如果他将来读了博士能回到南开工作,这对于天津市乃至全国的世界史学科都是大好事一件啊。人家不是小外的,可是比小外明白小语种是干什么的。

3. 为什么上述这些话年年说,年年没有用,我觉得这就是小外另一点需要改进的了:校友网络的维系与建设做得很差。不管是保送还是高考,乃至出国,一定要利用校友对学校的感情,建立经验传递和讨论的平台。这件事,学校不牵头做,等着学生做,那是不可能的。就说保送北大吧。2006年底我到北大参加保送考试,发现别的外国语学校是有带队老师的——我们呢,五个外行家长带着我们来的。也不能说小外完全没有组织保送经验交流。但我只能说,作为我们级保送到北大四个学生之一,我不记得有过任何的经验介绍会,可能最多在教务处“默写”了几道题。

4. 小外把出国做成了一个工作重心——这同样未尝不可。但申请的成绩,我感觉没有体现出小外学生的潜力。去年应该有几个英国的不错;好多年前有个耶鲁的,好多年前有个哈佛的。每件事都能办得更好,但这需要学校多去联络之前毕业的学生,了解学生在不同时期做出的不同选择,告诉现在的学生。

我认识的小外校友,据不完全统计,在北大、首师大、民大、对外经贸、南开、天外、复旦、厦大当老师的都有。这些人并没有什么录取招生方面的特权,也不该有,但总归对各自学校各自专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比中学了解一点吧?如果中学不了解某个专业怎么样,完全可以请大学老师来啊。各行各业的小外校友也很多。但小外一直很腼腆很安静。

但无论如何,小外尚有的平台和政策优势,仍然是很棒的。但如果你上了小外,要自己多去联系小外的毕业生。自己和家长去建立信息网络。除非小外在这方面有很大进步,否则你将来的抉择还是要依靠自己。如果你去了小外,不要跟着做什么理工梦,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英语、外语、外国文化站出来比人家南开、耀华高一截,小外才能持续在天津中学里面受到尊重。当自己的保送、高考、出国成绩恢复之前的水平时,小外才能在全国外校届恢复应有的地位。




  

相关话题

  长得不好看是种怎样的体验? 
  比同班同学年龄小很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跟印度人作室友是怎样一番体验? 
  和同性谈恋爱是怎样一种体验? 
  作为一名码农,女朋友比自己更能码,是种怎样的体验? 
  跟女朋友或者老婆一起玩《绝地求生》是怎样的体验? 
  混社会是种怎样的人生状态? 
  外科医生第一次做手术,是种怎样的体验? 
  严重便秘是种怎样的体验? 
  有女朋友是种什么体验? 

前一个讨论
北大马院的陈培永教授是怎样的一个人?
下一个讨论
瓦王究竟为何战死?





© 2024-05-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