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甚至暑假就开始实习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如果是学习新闻专业,有必要接触报社或者自己开个自媒体写稿。
如果是财会专业,有必要紧盯着会计事务所或者中小企业的会计账务。
如果是法律专业,类似的律所实习,哪怕是不要钱的打打下手。
也是很有必要的。
曾经写过的一篇帖子:为什么几乎所有大学专业都在劝退?
如果是经管内的话,比如说会计。会计大一期间你是在学校玩还是去会计事务所实习?你做得到不要钱也去实习?做得到吗?做不到,你就别提想在这个行业扎根。
大一大二大三,三个暑假走过,在大一内快速考过初级职称,还有准备是进一步深造会计专硕或者学硕?如果快速就要早点准备考研,同时在实习培养技能的时候,注册会计师大一就可以开始学了。注会不到手所谓的财经类大学生如果非211非几大财经院校出门就是个柜员还不一定轮得到你。
如果一切比较妥当的话,大学本科期间获得基本的财务技能+实习+初会,本科毕业后0-1年内获得注册会计+会计专硕,毕业后四年考取中级会计师,毕业后十年左右评得高级会计师。
工作经验积累,三到五个大项目,小项目不计。
基本这套组合下来,五年就是小有成就,十年足够甩开身边人几条街。
下一步大概率不是自己开事务所就是去国企或者民营大厂做做财务方面的负责人。
关于土木类的发展渠道,愿意在下沉市场耕耘收货的。
三四线城市及其以下城市发展路线:
一般父母从事这一行业的,比如母亲从事造价。
孙某上土木,一般都是大一就开始实习,大二基本上小造价都能算了,大四同龄人还在找实习。孙某已经是正式员工,一般一个工程领域都是三年小成,五年大成。
等到孙某毕业时基本小成了,毕业三年左右技术上大成,准备考证。毕业五到六年内考到造价师、建造师两大证书,评了职称。
这个时候就属于行业中坚力量,已经算得上本地区本行业青年优秀人才了,比别人起手起码快了三到五年,
父母如果是国企管理层或者私企老板就会安排他开个小公司,资源都是父母这方面的,跟着做些小项目,都是熟人熟事,只要不贪心,跟着搞,一年二三十万轻轻松松在四线城市。
时间一旦达到十年,所在地区的人脉和自身证书实力专业背景将整合成一股绳,到时候就是所在地区的土木某个领域的代表,工资怎么算,我就不多说了。
我说的都是很实在的话,如果一个普通人没有父母背景怎么操作?
那就需要更早的实习,更早的考证,更早的结识别人而不是埋头只做自己分内的事情。
到时候时间可能比有背景的长一点,但是只要在一个行业耕耘时间长,扎根深,也必然会有所获得。
这套玩法总结下就是:尽快在大一甚至更早进入所在领域的工作岗位实习,尽快获得所在岗位需要的证书和职称,尽快在完成了技术积累后走向管理层多向所在领域的上层走。多和领域内的政府机构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打交道找到买方进行价值交换。
知识分子没有武术也没有实体的神兵利器,只有一张口和一只笔。
你笔头上写不清楚的,说明逻辑不严密,问题没有想透彻,自然写的不清不楚。
既然说得和写得都不清不楚,那么你怎么和一般人拉开差距?
鉴于此,别人怎么能说你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了?
从这点上看,很多人说什么情商不足不会说话的关键,并不是情商书看少了。
而是非情商的各学科的好书看少了,听到真正的高人分析实际问题分析少了。
自己切身处地地写文章、看问题的少了。
所以才有这么多疑惑、这么多不解、这么多烦恼。
烦恼的本质就在于,你不清楚你的烦恼是什么?如果你能够把你的烦恼切切实实地写清楚、分层次地论述为什么会有这种烦恼。
能够将问题论述清楚,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可能的一半方法了。
一些书籍
很多人推荐读一开始就读毛选,我不是很推荐。毛选的写作是有历史背景为依托的,如果你不懂历史背景。不懂得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你看他的文章尤其是和历史政治紧密相关的文章时,你只能看懂一点文法,却不懂他的根本思想。
这套书的官修本,堪称是最权威的版本了。论述详尽,引用俱全。不像其他版本,主观想象过多。
提一点建议时,多看看人生低谷时的作为,比照下自己。得意不忘形的人还是不少的,失意时不低沉的太少了。
说《易》得太多了,但是看了这本外,其余的大多可抛。《论语》语录体片汤话,如果不熟谙春秋典故的人,你看得就是什么都对。什么都对和什么都不对本质上是一样的,等于白看。
而《易》不同,《易》是一个整体,一句“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就可以知道,绝对非腐儒所能比。
对比着忙总写过的易经系列:忙总:【读《易经》心得】wxmang
互相对比参照一下,看看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是不是电视剧上那些线性思维的人物。
还是一个能刚能柔,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够身心生活得很适宜,主客观能够达成和谐的人。
《大众哲学》很多人推,但其实写得内容并不新鲜。这本《哲学与生活》是为回答读者提问所撰文章的结集。
文章是一问一答,很有点知乎大V回答读者问题的意思,有针对性,逻辑性强。而且选取的问题大多是青年人困惑已久的经典问题。
世上新人换旧人,可是问题还是那些问题。
剩下的一些书籍,太多了。建议是先点一本各学科经典书看看大概,觉得有兴趣就看,没兴趣就放弃。
人生匆匆,愿你我都不要错过。
这个问题我曾经思考过很久,得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
01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周边有不少同学和朋友,都曾经有过要干点啥的宏伟愿景,制定过很多计划,也做过不少尝试。
其中有一个同学,当年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大学虚度,曾经花了好几晚的时间,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极!其!牛!逼!的计划表。
在这份工整详细的表格里,不仅有每天应该学习多少小时,看哪些方面的书,还有周末应该做什么样的锻炼,用多少时间搞兼职,甚至连休息的时候怎么放松,打多久的牌玩多久的游戏都做了精确安排。
为了时刻提醒自己,更为了防止自己做不到时把这个计划表撕了。
他用了整整一卷的透明胶带,把这张表牢牢地贴在了床铺边的写字台上。
他粘了很多层,贴得非常牢靠,以至于毕业的时候,我们用刀子又划又戳地折腾了一个多小时,都没弄干净。
这张计划表最终没能给他的大学带来任何改变。因为上面的计划他只坚持了不到一个月就放弃了,但在其后好几年的大学时光里,一旦谈起他,大家都会调侃一下这张计划表。
那张「撕不掉」的计划表,成了他大学颓废生活最为讽刺的见证。
这件事曾给我很大触动,它让我知道:在年轻的时候,即使你知道再多「今后可能受益终身的事」,即使你下了再大的决心,即使你做了再周密的计划。
你还是可能一事无成。
在你们看到我的这篇回答之前,关于 25 岁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的话题,从人人到豆瓣再到知乎,甚至百度一下,都有无数回答。
比如,年轻的时候要看书啊,要理财啊,要健身啊。
都挺有道理,但也都做不到。
你也不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文章。
那么,现在请认真问一下自己:你收藏了多少这样的文章,觉得以后一定有用?而其中,又有几件事是真正坚持做下来的?
道理你都懂,要干什么事儿也都知道,为什么你做不到?
有谁认真想过吗。
我想过。
在大学毕业后的几个月时间里,我每天下班就把自己关在一个狭小、逼仄的出租屋里,反反复复地去梳理总结过去十多年里我曾走过的弯路、歧路、回头路。
极其残忍地去剖析我内心所有的懦弱、迷茫与困惑。
对这个问题也曾经思考过很久,直到突然有一天恍然大悟。
我们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无法把自己眼前的事或即将要做的事,和今后的收益联系起来。
毕竟,隔山的金子不如铜。
我又不靠写作吃饭,看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
一个月就那么点钱,理财有什么用呢?
已经长那样了,健身有什么用呢?
我又不想出国、不考外交部、不去外企,你让我努力打卡学英语不是搞笑吗?
……
而我之所以会在毕业后才开始去「认真思考和总结自己的人生」,也是因为我在工作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
人往往就是这样,事到临头才会想到要抱佛脚。
我们其实都是很短视的动物,延迟满足是很难的。就像广告里说的:我要的,现在就要。
想不通这个问题,即使是巴菲特站在你面前,手把手地给你写下年轻时应该做的 99 件事,你仍然会在蹉跎与怀疑中,没有一件能坚持干下去。
除非,他能确定地告诉你,做完这 99 件事,你就能去接他的班;最好,为了坚定你的信念,他再跟你签个保证协议。
02
我在想通上面这个问题后,又更深入地想了一层:我们之所以看不透未来的收益,是因为我们现在做的事和未来的目标之间,隔着一重不可逾越的障碍。
时间。
谁也不具有透视未来的超能,谁也不能百分百保证你现在做的事,一定能对未来产生积极作用(有名师指点和贵人相助者不在此列)。
说白了,其实上面的问题,就是一个投入——时间——产出的问题。
你要做事,就要投入,但因为存在「时间」这一重大变量,却无法精确衡量产出。
权衡之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不做事,或者尝试一段时间后就松懈下来。
万一努力挣扎而无济于事,还不如当初就躺下来好好休息。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当年曾苦思冥想,才终于得到了一个很奇葩的「理念」。
既然我们的投入都要面临时间这一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那如果我们把「时间」本身作为投入呢?
之前的公示不就简化为「投入(时间)——产出」了吗。
投入需要资本,而对绝大多数 25 岁年纪人而言,时间,本就是他们年轻时唯一可以拥有的资本。
所以,这个理念的核心总结起来就是:
所有以付出时间为代价、而又能产生收益的事情,都是你可以去做的事情。
剩下的,就是尽可能地去找一些符合上述条件又契合自身实际的事情。
03
道理讲完了,下面是干货。
在那个奇葩「理念」的指导下,我曾经把我觉得 25 岁时应该做的事情分为了以下几个大类:
一是工具、技能习得类的事。
人类的大脑构造和肌肉记忆模式决定了,工具、技能类的东西一旦习得就根本忘不了,你可能高考结束几个月就能把什么立体几何、线性代数全部还给老师,但如果你小时候学过弹钢琴、骑自行车之类的事情,即使隔个几十年不再碰,给你半小时也能全部捡起来。
所以,趁着年轻多多学会一些这样的东西,以后就再也不需要在这种事情上花功夫了。比如,一些和兴趣爱好有关的乐器演奏、球类运动,和生活质量有关的做菜、游泳、开车,和未来职场有关的 PS、PPT、VBA 技能等等。
这个清单可以列很长,完全取决于你有多少时间和想做点什么,这类事的特点就是只要你做了,效果就一定看得见,因为这才是真正符合一万小时定律的事情。
二是收益与时间长短呈绝对正相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