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科幻电影有怎样的意义? 第1页

     

user avatar   le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工业的成年礼。为中国科幻电影照亮了道路。

——————————————————————————

我很早就看了《流浪地球》的预告片,那时总疑心是不是把好看的场面都剪到预告片里了。毕竟我也是受过好几回别的电影的预告片欺骗的人,而且中国电影业在此之前还从未出现过任何合格的大型科幻电影。有限的几部科幻电影,评价都不高,很多连平均水平都没有达到。然而,《流浪地球》确实是让我彻彻底底惊讶到了。

——————————————————————————

首先,电影业和电影工业是完全不同两种概念。

电影业早期是手工业。依靠的是手把手的教育,小作坊式的生产。导演和制片人常常来自一家公司,摄像师基本都是“御用”的,主要团队都是跟着导演跑活。一旦需要的资源显著超出导演团队的社交圈,或者组织规模超出了导演习惯的规模,质量就难以控制了。

小作坊式的生产,带有非常浓重的个人风格,偶尔也能产出一些小投资的闪亮之作,这在各国都有先例。欧洲几个知名电影节上,我们时不时就能看到有些小作坊电影作品拿奖。但是,小作坊手工生产的方式,产出速度慢,品质不稳定,难以掌控大预算的商业巨片电影。

而大型科幻电影则是电影工业的制高点,是电影工业各生产部门的能力的集中体现。

它对道具、服装、特效、布景、音效、剧本、调度等等各个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

拍个都市剧情片,服装、道具都是现成的,上街买就是了。就算是历史片,也总是有据可依。但是你要拍《流浪地球》,在制作道具和布景之前,就要先考虑行星发动机是个什么样子、宇航服是什么样子、飞船/空间站是什么样子。这个活儿,不是一般的美术或道具人员能做好的。作坊式生产中,小作坊不能提供足够优秀的科幻概念设计,最后的视觉冲击力就不够,甚至可能产生一种“特摄片”的粗劣质感。

要想让这些布景和道具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和可信度。它的设计就必须非常专业。那么你到哪里去找这样擅长科幻场景设计的专业设计公司呢?这样的公司,如果没有足够大的电影工业市场,是根本养不起来的。必须有足够多的类型片,才能养得起专门为这种类型片服务的专业公司。

还记得当年大家都吐槽时尚剧里面的人穿得丑吗?还记得大家总是吐槽抗战/解放战争片里面武器、服装不对吗?还记得59式坦克客串日军坦克吗?还记得《集结号》要从韩国请特效爆破团队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因为中国的影视产业不够成熟,没有相关的服装、道具和特效爆破服务公司。

电影业的所谓工业化,就是标准化、分工化、专业化、高度组织化。

电影中的每个部分,都要拆出来作为单独的专业工作,分给专业的人和公司来做。从融资顾问、剧本、选角、特效,到道具、布景、摄影棚、音乐,再到餐饮服务、外景选址、周边商品、宣传发布。这些专业的人和公司为很多的制片公司服务,业务量很大,见多识广,因此能够沉淀出足够专业的技术能力。任何一家制片公司,都没有足够多的类型片,所以不可能养得起全部专业门类的专家。

很难想象,我国电影产业仅仅在数年之前还几乎没有特效导演。有的电影尽管明知要做大量的后期特效,在拍摄时却没有正确使用绿幕。导致后期做特效的人光是抠图都抠得想要去死。那么最终效果显然不会好。连特效都做不好,就更不要说什么科幻商业巨片了。

当然,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比《巴顿将军》和《狂怒》两部影片的服装、道具就能看出好莱坞电影工业的进步。《巴顿将军》拍摄于1969年,距离二战不过二三十年光景。但是里面的坦克,打眼一看就知道不是二战时期的坦克。而《狂怒》的道具就专业多了。

————————————————————————

再者,从人员角度讲,现代商业巨片无一不是极度复杂的工程项目。

据说流浪地球整个“项目团队”最多的时候有7000人。要知道即便是在很多大型公司,一个项目牵扯到的人员也极少达到这个规模。更何况一般公司里,整个团队都是经过多年合作,已经磨合得很好了。

而电影团队,会随着拍摄的进程而不断扩大和缩小。根据拍摄的需要,签约的小团队不断进进出出。整个团队并不稳定,磨合时间也很少。其项目管理难度,远超绝大多数公司内部的项目。这意味着电影项目管理也需要专业的流程和专业的知识。没有这样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整个电影项目就会是一盘散沙,流程极度混乱,拍摄周期拖长,预算难以控制。即便是好莱坞专业导演,也不见得每次都能精准控制整部影片的拍摄周期和总开支。

听说《流浪地球》的导演,于2014年参加了一个电影总局组织的培训,被送到派拉蒙影业去学习电影工业的套路。这大概也对《流浪地球》的组织工作有很多帮助。

项目管理能力和品类齐全的专业服务公司(可能还要加上多样化的融资途径以及完善的金融服务),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才能像生产工业品一样以较短周期、保质保量地、源源不断地生产商业电影。

像漫威那样,每年好几部,不断产出高质量的中高投资额的商业片(而且其中至少大部分可以归为科幻片),其实就是当今世界电影工业标杆级的能力体现。

所以,想要小作坊时代的电影导演来操刀商业巨片,可谓难上加难。

我们会发现好莱坞平均水平的商业片和中国电影平均水平的商业片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无论好莱坞的商业片有多平庸、烂俗,它总是能给你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中国平均水平的商业片,常常是连故事都讲得七零八碎、重点不明、节奏全无。这常常不是剧本的问题,而是电影工业的问题。如果项目组运作流程混乱(比如制片人、投资人随便加角色、演员随便改剧本等等),服务不全,管理漏洞百出,那么就无法指望最后的成品能像点样子。

而有些导演评论其他国产片的问题可能头头是道,结果自己拍起电影来却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这并不是说他的审美标准有问题。他一样知道什么是好电影,什么是差电影,但是电影工业的成熟度和相关的知识技能的积累决定了,最终成品不会太好。

———————————————————————————

我们回想一下,中国电影业“前工业时代”的一些代表人物的成果。

你看陈凯歌,拍个小成本、低复杂度的剧情片,还能掌控得了。到了《妖猫传》这样叙事复杂、场面复杂的片子,剧情就彻底崩了。谋篇布局的节奏感很差。很多地方拍得不知所云,对白台词常常莫名其妙,不像正常人说的话。

你看张艺谋,布景、摄像、色彩往往都很棒,如果依赖于成名小说改编剧本,那多半还过得去。如果剧本是他自己攒的,那一般就不怎么样了。

还有一些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更是掌控不了大投资。不知道花多少钱能做到什么效果,更不知道钱该怎么花。没有电影工业的知识技能以及工业体系的支持,就算有了商业巨片的预算,也没办法拍出合格的片子。

而《流浪地球》虽然有诸多缺陷,但仍然不输绝大多数好莱坞科幻巨片,对于好莱坞顶级科幻片,也可以望其项背了。该片尽管概念是来自于原著,但剧本几乎是原创的。能把一个原创剧本做得这么好,最终完成度这么高。实在是了不起。尽管《流浪地球》在部分领域使用了外国成熟电影工业体系的专业公司,但能把所有专业力量用好,组织顺畅,已经算是很厉害的成就了。有越来越多的合格电影工业产品出现,才能养得起、养得好本地的各类专业公司(听说该片的特效大多是本土公司制作的)。

最近这两年,中国合格的商业电影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新人导演能够把商业电影玩得转了。但不得不说,能拍出成功的科幻商业巨片,仍然是一个非常令人惊讶的成就。这大概标志着我国电影工业的成熟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我称之为中国电影工业的成年礼。商业巨制的组织方法、运营方法、资金用法都会不断成熟,相关的知识会不断扩散,相关的电影工业的专业公司会开始出现、发展壮大。我们可以预期,未来会有更多的合格的科幻电影出现。

而且,起码不会再有人用一些非常愚昧的理由来争论说中国不可能出现大型科幻电影了。


user avatar   acecom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让那些不看好中国科幻和不敢往科幻题材的影视资本有了新的投资选择。


user avatar   mo-deng-zhong-c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80年冬天,全国各大出版社收发室,相继收到一封奇怪来信。


信中称“我们是心系祖国的海外学者,想打造探索不明飞行物刊物,自行组稿,每月仅收1200元成本,出版社只需负责卖”。


因来路不明,各家出版社无人敢应,最后只有远在西北的甘肃人民出版社回信,“言之成理”。出版社称,既然不知道飞碟到底是什么,刊名不妨叫《飞碟探索》。


1981年《飞碟探索》创刊,编辑部一墙之隔,便是同时创刊的《读者文摘》。


《飞碟探索》创刊号封面,模仿美国《国家地理》,1厘米宽红框之内,一只巨大飞碟,凝望世间。


一个想象力满溢的时代拉开帷幕。外星来客带动着科普浪潮,中医养生掺杂着气功异能,亦真亦假,如梦似幻。


1990年《飞碟探索》发行量超31万册,居全国科普杂志之首,连旅居海外的三毛都曾写亲笔信,讲述她在撒哈拉沙漠目击UFO经历。


《飞碟探索》负责诱发好奇,而另外一本试图幻想答案的杂志,则命运多舛。


1983年的时候,科幻小说被称为“精神污染”,全国科幻类杂志纷纷停刊,最后只剩四川的《科学文艺》。


《科学文艺》当年在青城山举办笔会,编辑在火车站苦等一天,最后敢来者寥寥无几。


杂志如弃儿,被告知只能自负盈亏。编辑们去一所所学校恳求征订,女主编杨潇脱掉高跟鞋,蹬三轮运送刊物。


最后,杂志社要靠做少儿图书挣钱养活杂志,编辑们常当街卖书。最窘迫时,《科学文艺》一期只发行了700册,并一度改名叫《奇谈》。


所剩不多的中国科幻小说家们满心绝望,奇谈之后,往往是怪论。


1990年,世界科幻协会在荷兰海牙召开,杨潇等人受邀参加。为了省钱,他们从北京乘火车出发,坐了八天八夜,横穿欧亚大陆。最终,当面色苍白两腿肿胀的杨潇等人走进会场,满场皆惊:“乘火车来的?这真是科幻!”


那届大会上,杨潇费力夺来下一年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权。


1991年,《奇谈》改名为《科幻世界》,同年5月,世界科幻协会年会在成都召开。


会议最后一天设在成都郊野,中外名家挤进车内穿越乡村,沿路农民停锄围观车队,浑不知车中坐着中国仅存的幻想家。


入夜,中外代表围拢篝火旁。快发不出工资的《科幻世界》编辑部,大声谈论着超级文明到来的日期。


那些激情与幻想,最后随篝火一同熄灭,青烟散入九十年代,袅不可寻。


刘慈欣并未参加那届大会,那一年,他还在山西的娘子关电厂做工程师。电厂四野丘陵,山崖寸草不生,运煤火车从厂区大门呼啸驶入,大门边是一道小小的窄门,供人通行。


电厂内有医院、舞厅、电影院,如微缩社会,按照古老的规则缓慢运行。在这规则下,写小说无异于离经叛道。


刘慈欣谨慎地隐藏爱好,一个个瑰丽的世界诞生绽放,又被包裹藏匿。


偶尔,他会坐六七个小时火车去北京,到王府井书店查资料。


漫长夜晚,他会想起填完高考志愿那个夏夜,他翻完英国名作《2001太空漫游》,抬起头,家乡星空银河闪动,一切都很渺小。


在电厂,星空是奢望,厂区烟囱昼夜吞吐烟雾,长夜浑浊无期。


1994年,《科幻世界》编辑带领科幻迷,夜登峨眉,观看天文奇观“彗星撞木星”。峨眉金顶上,编辑部的天文望远镜吸引游客,有中年妇女说,她给孩子订了《科幻世界》。


“看武侠小说怕他打架,看言情小说怕他早恋,让他看科幻,引发对科学的兴趣。”


这段“金顶对话”成为第二年《科幻世界》广告词,杂志征订数开始上升。


在商业大潮中疲惫沉浮的人们,终于迷惘抬头,望向遥远的星空。


1999年,高考全国卷出了道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用科幻与时代作结。那些单纯与误解、冷寂与挣扎,俱成往事。


因为与高考撞题,《科幻世界》迎来创刊以来最高光时刻,历年过刊、合订本销售一空,杂志销量跃升至40万册。


那年青城山笔会上,刘慈欣第一次现身,他带了一部作品,名叫《流浪地球》。


到了2009年,刘慈欣已连续八年夺得银河奖,那些在电厂长夜中积蓄的故事,终于有了倾泻之处。


那是卡梅隆的“阿凡达之年”,刘慈欣特意从电厂跑到太原去看,看完有些失望,“想象力不足”。


他想起九十年代时做的一个实验。他编写程序,把每个文明简化成一个点,在十万光年半径内设定三十万个文明,然后扔进286计算机运算。


文明在窄小的屏幕中涛生云灭,变化诡异。


那是《三体》后两部的灵感来源,2006年,《三体》第一部在《科幻世界》上连载。


一年后,《三体I》单行本出版,科幻世界杂志社门口时刻停着面包车,每天不停地把书运到邮局,发往全国,“要发的书太多,邮购部的人上个厕所都是一路小跑”。


2008年《三体Ⅱ黑暗森林》出版,2010年《三体Ⅲ死神永生》出版。刘慈欣被粉丝封神,甚至衍生出“三体学”。


粉丝们说,这世上只有三类人,没看《三体》的,看一半《三体》的,看全《三体》的。


从2008年开始,各地书店的科幻小说区,《三体》总会垒成独立金字塔,十年未变。


2015年8月,宇航员林格伦在国际空间站宣布,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第七十三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刘慈欣因故未能到现场,译文作者代他领奖。领奖发言的第一句话是:“这是一个漫长的夜晚。”


2014年11月,《三体》英译本在美国发售,一度登上亚马逊的“亚洲图书首日销量排行榜”榜首。奥巴马度假时带着《三体》,甚至走后门找出版社,要当时尚未正式发行的《三体Ⅲ死神永生》。


他告诉书评人,和书中宇宙级别想象相比,平时和国会斤斤计较显得格外渺小。


星夜开始露出本来模样,刘慈欣之后,郝景芳也凭《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那些藏匿在大厦或荒野间的想象世界,有了落脚之处。


1999年那篇作文,山东少年郭帆差两分满分。很多年后,中影让他挑剧本,他一眼选中《流浪地球》,因为在《科幻世界》上读过。


《流浪地球》在春节档上映,虽然存在诸多瑕疵,但依旧被认为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那些凝视谜题的奇思,那些远征星海的畅想,似乎才刚刚开始。


2018年年底,《飞碟探索》停刊,后来又传出只是休刊。杂志如飞碟般消失远去,归期未知。


然而,这一次人们投向星空的目光不会再消散。


刘慈欣在小说《朝闻道》中写道:

乱发披肩的原始人,第一次抬头凝望星空,黑暗瞳仁,第一次印出银色光斑。

外星人警报大作,认为这个文明已达阈值。

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它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科幻角度来说,小破球很普通。

很明显可以感觉到,大刘在创作这篇的时候,是想当然的成分居多,为了硬而硬,笔法什么的也非常青涩。剧本改编也因为客观条件限制,为了过审查,增减了一些东西。贴近已经成熟的主流叙事主流审美。商业片嘛~非要开创历史也不现实……

在电影角度来看,现在的市场情况基本刚好撑得起这部电影起飞。

小破狼的观影人次大概在1个亿左右。在电影消费领域,这基本就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最大潜能了……

目前主流消费群体(也就是传说中沉默但是花的起钱的大多数)对口碑无比看中,对流量无比敌视。小破球给在中国的资本开辟一个新类型的赚钱产业还是很有希望的~

最后说一下宏观点的,从中国的角度来看

看看猫眼淘票对高票房电影受众的分析很有意思~综合来看其中90后的已经有小半江山,也就是中国特色中产阶级的小朋友们长大了。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有闲阶层。查一下95年的数据,出生人口大概2000w,这批人几乎全部完成初中教育。18年后的2013,高考报名人数900万,本科招生300w,专科招生300w。

这些就是中国的未来们,这个比例当然非常的“发展中”,但是刚好可以把握主流舆论了,可以塑造主流价值观了。

大刘说的非常露骨,科幻是强国的标配。科幻随着大英帝国崛起而崛起,随着美国繁荣而繁荣,现在有很大可能会随着中国复兴而复兴。因为只有在科技军事上,可以代表人类的国家,创作的科幻才能获得消费群体的认可,伴随科幻输出的三观也才有说服力。

因为只有PRC想要造天宫的时候才叫科幻,大清想造天宫属于魔幻。美帝打外星人叫科幻片,人们真的相信这是一种可能的未来。但日本打外星怪兽只能是儿童片,除非爸爸和日本站在一起才能使人信服。

一旦这个这个新的接受过基础教育和一部分高等教育的群体认可科幻的价值,科幻就会反作用于中国甚至人类世界。

看过《海底两万里》的人真的有一天会造出潜水艇,看过《流浪地球》的人也真的有一天可能会推动某颗行星。


user avatar   bing-bu-neng-gan-de-zh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后谁再想给国内观众喂屎,不能用大环境不行来开脱了。


user avatar   lin-er-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全球风暴》知道吧?科幻犯罪灾难片。宣传的时候说吴彦祖在里面有重要角色。

结果吴彦祖只有三场戏,最后一场还被撞死了。

《金刚骷髅岛》你肯定知道,科幻怪兽片。来华宣传的时候说有景甜,抖森等大咖都跟景甜互动,好像景甜是主角似的。

结果景甜就那么几个不重要的镜头,几个背影。

科幻大烂片《千星之城》,里面有吴亦凡,据说是重要角色。

结果开场很久了,吴亦凡就跟着男配在镜头里走来走去,连个故事线也没有。

上面的影片,中国演员在里面都是配角,看不出什么猫腻。但是

《巨齿鲨》,李冰冰绝对的女主角,估计也有不少国内资金在。但是《巨齿鲨》里怎么处理的呢?

给了李冰冰故事线,但是,在第一幕,也就是电影前三分之一,对主角塑造最重要的时间里,

一个特写都没给李冰冰。

全都是镜头乱摇,给足全场人,偶尔给杰克斯坦森特写。到最后,李冰冰这个形象模糊不清。

科幻大片绝对是个大市场,尤其是中国的市场。国外的片子特别想加点中国面孔,拓宽中国市场。

中国的影视业也特别想介入这些个大片里,无论是资金,演员,还是经验。我们想加入自己的审美,从中得到自己的经验,甚至想主导这些大片的走向。

一拍即合是不是?这就开始愉快合作了是不是?

屁!

国外科幻电影从一开始就把准了:给钱可以,但是这杯羹,别想从我这分走。

你想要中国人出现,我们有特供;你有钱你想戏份多,我们给镜头不给特写不给台词;你有钱还以为有资源你能做主角,我们不给你镜头。

到头来,中国资金在外面,被国外这些影视人忽悠了个遍,科幻片审美还是西方的,中国面孔被压得死死的。

更别说中国场景,中国制造了。

这个时候,一部完全由中国人投资,中国人制作,中国人主演,完全中国气质的科幻电影横空出世。

你说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意义是什么?

说他是中国影视界第一颗核弹,不过分吧?


user avatar   tommaxmim-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体连载,创造了中文版文字科幻高峰;

三体英文版,创造了全球文字科幻新风;

流浪地球,创造了中文影视科幻开山之作;

影视带来的信息量是数量级的差异,相较于文字。


user avatar   zhao-qi-r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

神解读!姜子牙讲的其实是美国本拉登和斯诺登的故事_哔哩哔哩_bilibili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技术上:光刻机的制造和使用工艺。

金融上:打破美元的霸权。

军事上:台湾问题。


别的问题(房产绑架经济、老龄化、东西部平衡等)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能通过发展来解决的。

上面列的3个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


user avatar   LFSL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传染病防控,疫苗的研发虽因为时间长而无法在早期使用,却能成为后期避免长期传播的有力武器,

快速发展的疫苗技术,可能是今后我们应对传染病的一个关键科技。

疫苗是通过将病原体的特征物质(抗原)暴露在机体免疫系统中,但减去了其有害或者致病的部分,从而使得机体在不患病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因此,如何鉴别并研发病原体的特征性物质,是疫苗研发的关键。

那么,我们都有哪些疫苗技术了呢?

  1. 减毒或灭活疫苗

这一类疫苗的远离很粗暴简单,就是把病原体杀死(灭活),或者杀死一部分(减毒),使得其致病力显著下降甚至消失,但其抗原却能被身体很好的识别,因此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技术。

但这一种技术的缺点在于,产生的免疫原性较弱(特别是灭活疫苗),因此常常需要加强免疫(也就是打好几针),通过多次激发身体的免疫反应来建立长时程的免疫力。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中,基于vero细胞的灭火病毒疫苗就是用的这个原理,所以也是需要加强免疫的(目前是两针)。

2. 类毒素疫苗

这一类疫苗主要针对致病原因是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物质。比如破伤风、白喉等,主要致病原因是破伤风毒素和白喉毒素。机体对这一类毒素也会有免疫反应,产生对应的“抗毒素”,从而中和毒素的破坏作用。

类毒素疫苗就是分离获得细菌产生的类毒素,或者采用生物方法,把类毒素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例如白喉毒素的第52位氨基酸改造后,毒力降低,但仍具有诱发抗毒素产生的能力),降低其毒力,诱发免疫反应,从而建立免疫力。

3. 亚单位疫苗

这一类疫苗就是典型的基因工程的产物。其原理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直接合成抗原,注射到体内,诱发免疫反应。因为抗原纯度高,所以极小的量就能引起剧烈的免疫反应,同时又避免了其他的疫苗副作用等。

比如乙肝的治疗型疫苗,就是通过基因工程在真核细胞中表达重组HBsAg,获得高纯度的乙肝病毒抗原分子,注射到体内从而建立针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4. 载体疫苗

之前提到的疫苗技术,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把抗原从体外注射到体内。而载体疫苗,则是直接在体内产生抗原,诱发免疫反应。

这一类疫苗是采用已知的病毒载体(例如腺病毒),通过基因工程,在病毒载体中加入病原体的特征性抗原物质的基因序列。注射到体内以后,这个载体(腺病毒)会感染身体的细胞,然后在细胞中表达插入的病原体的抗原序列,从而产生大量的病原体抗原,激发免疫。

这一类疫苗的优势在于,能够模拟病原体感染的自然过程,即感染-识别-建立免疫这样一个过程,能够诱发较好的细胞免疫,这是之前的积累疫苗很难做到的。

腺病毒等载体是人类常用的病毒载体,对身体本身是无害的。我们利用它能感染细胞并表达自身基因组的特点,通过改造,把它的基因组放入我们的“抗原包裹”。它侵入了细胞之后,会自动把这些包裹表达出来,从而合成抗原物质,激发免疫力。

在新冠疫情中,军科院的陈薇院士就是采用腺病毒载体技术研发的新冠疫苗,目前已进入了三期临床评价。

5. 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的远离和载体疫苗类似,但更加直接。是直接通过将含有病原体抗原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注射到细胞中,使其在机体细胞中表达,最后抗原被识别而产生免疫力。

目前,较为成熟的是以脂质体等膜结构,包裹含有抗原信息的DNA或mRNA,注射到肌肉等位置后,使其与细胞膜结构,倒入DNA或mRNA。这些DNA和mRNA是经过特定修饰的,能够直接在细胞中表达,从而产生抗原,诱发免疫。

想较于载体疫苗,理论上核酸疫苗的效率更高,同时能够避免载体疫苗中载体引起的潜在反应,同时生产更加便捷。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欧美有些国家采用的就是mRNA疫苗的方法,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疫苗的研发技术,不仅仅针对传染病领域,也针对恶性肿瘤、遗传病等领域。疫苗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全面丰富的基础医学和生物医药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础科研”。

传染病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和演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传染病的关键所在,早期的“传染病三要素”的控制,和后期基于疫苗的防控技术,都是我们的有力武器。

回顾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国家的成就,和国外持续蔓延的现状,

尊重并相信科学,才是现代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技术加成。




     

相关话题

  看赌王类电影,不懂赌牌为啥丝毫不影响观影效果也没有见有电影公司来做赌博游戏的科普来宣传电影,这是为啥? 
  春节档评分最低的《四海》,究竟差在了哪里? 
  如何评价电影《猩球崛起:黎明之战》(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看完成龙、杨洋主演的电影《急先锋》你有什么感受? 
  地热能和地球公转自转有关吗? 
  如何评价《我的姐姐》这部电影? 
  如何用毛泽东的思想去分析一部电影? 
  张艺谋的新片《悬崖之上》有没有冲奥的水准?明年能否代表中国电影冲奥? 
  如何评价电影版《盗墓笔记》在网上放出的彩蛋? 
  如何看待很多《人民的名义》观众要求删减郑胜利戏份? 

前一个讨论
《流浪地球》之后还有哪些中国科幻作品可以拍成电影?
下一个讨论
若有一巨行星确定一百年后撞击地球,此间人类文明会如何发展?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