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NBA总决赛最后一投——被称为“世纪之投”。
迈克尔·乔丹的“50大”进球里,各种眼花缭乱和匪夷所思中压轴的、排名第一的、公认最伟大的进球就是这个。
但看上去,不就是乔丹在后场断了个球,慢腾腾地运到前场,看了看时间,晃倒拉塞尔,投了个罚球线中投,球空心入网后,乔丹挺着手腕装了会逼吗?
跟那些闪转腾挪、匪夷所思、眼花缭乱相比,这有什么精彩的?
当然,还有这个问题提到的,爵士傻了吗?为什么不包夹呢?
这就得好好看看比赛了。
这场比赛,乔丹的投篮手感的确不佳,在第四节末剩59秒,乔丹突破底线造罚球追平比赛的间隙里,评论员对此也进行了分析。另外一点,皮蓬和罗德曼在那个赛季饱受伤病困扰,库科奇承担了大量的攻击任务。在这场比赛里,双方可以说是打了一场消耗战,体能稍占优势的还是爵士一方。
乔丹罚球后,爵士队打出了经典内外线配合,斯托克顿强侧吊传马龙,弱侧收缩做墙,斯托克顿绕底线来到45度角三分线外,哈珀以为马龙准备传内线的那一点,扑向外线时防守整整慢了一拍,斯托克顿从容出手,空心三分入网——这本应是奠定胜局的一球,时间还剩41秒。
公牛暂停后,乔丹在三分线外被延误了一下,接近中圈才接到球,一打三,突破了拉塞尔半个身位,躲过了斯托克顿的抄球,闪过了马龙的封盖,全力把球放进,能看出,乔丹的体能在此已经是极限了,37秒。
爵士队慢腾腾地来到前场,还是与上次进攻相同的落位,他们只需要慢腾腾地打完这个回合,公牛就凶多吉少了。不过这次落往弱侧防守的是乔丹,我们看到,乔丹在斯托克顿传球的一瞬间,放掉霍纳塞克,启动,上前,断下了马龙的球,马龙摔倒,剩22秒。
我们知道,在篮球比赛里,施展包夹战术,大体上有这么几个点:后场持球,刚过半场,突破上线后或内线落位接球时。
我们来看第一个,乔丹断球后,此时是包夹逼迫乔丹出球的第一个时机。但这时马龙还在地上没起来,拉塞尔和斯托克顿——注意爵士一直是这两位执行对乔丹的包夹,包夹断不下球的话,乔丹一旦出球,就很容易造成前场四打二,这是爵士绝对不能接受的局面。
爵士的策略是斯托克顿延阻乔丹,其他人迅速回防——马龙还落在了最后面哈哈。
乔丹这时是可以像往常那样,选择出球后到前场,一对一落位再接球的,但他看了看时间,以及对手的落位,没有出球,而是选择走左手边过半场。
刚过半场,这是包夹乔丹的第二个时机。
但这个时机被错过了,原因在于库科奇跑向强侧底角,逼迫拉塞尔迅速回防,位置过于靠后,换成霍纳塞克去跟库科奇的时候,乔丹已经过了半场。
过了半场,是包夹乔丹的第三个时机。
但这时,史蒂夫·科尔——弹无虚发、上赛季投中过绝杀的神射手跑向弱侧底角,斯托克顿迫于无奈,只得去找科尔。斯托克顿当然知道,如果他去上线夹击乔丹,乔丹还会很容易找到科尔,这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显然,通常来说,这个回合爵士的防守选择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在后场被抢断后,迅速落位,没有让对方找到快攻机会,逼迫对方转入阵地进攻,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一次退防。
爵士的阵地防守策略很明确,拉塞尔领防乔丹,马龙和中锋阻断突破路线,斯托克顿和霍纳塞克防投手——两侧底线的科尔和库科奇。
这也是没有问题的选择——乔丹中投手感不佳,前两次进攻全都是突破。乔丹一旦进入三分线,必然是双人包夹和重重阻拦。
但就在爵士落位的一瞬间,乔丹启动,皮蓬跑向强侧底角,带走了准备包夹的球员——这是一位本来能干扰乔丹中投出手的球员,乔丹直奔中路,拉塞尔别无选择全力堵往中路,乔丹罚球线大幅变向,拉塞尔摔倒,乔丹从容出手,空心,反超,剩5.2秒。
回到这个问题上来,爵士为什么不包夹乔丹?
我认为,在皮蓬受伤病困扰、罗德曼没有攻击能力、乔丹体能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聪慧或说老奸巨猾的斯托克顿不可能不去包夹乔丹,但是,乔丹也知道这一点。
乔丹在这场比赛里最后几十秒的选择,在如今看来,每一个都近乎赌博,但竟然全都完美地实现了目的。
第一个,放掉霍纳塞克,包夹马龙。这个球最难的是时机:包夹早了,马龙不接球,斯托克顿肯定会传给霍纳塞克,霍纳塞克——不输于科尔的神射手——将会得到空位;不包夹,爵士的进攻正常运转,时间将被耗尽,大概率会被爵士得分;包夹晚了,马龙会从容出球,结果是斯托克顿或霍纳塞克得到空位。但乔丹做到了,在斯托克顿球离手,马龙刚接球的这一瞬间,把球切了下来。
第二个,断球后,没有迅速组织反击,等待对方落位。这球要是在其他比赛里,会被教练骂死——“运他妈什么运,快他妈出球啊!!!”。要知道,断球后,马龙摔倒,发动反击,最不济也是五打四的机会,爵士二老被断球——这可是千载难逢,可乔丹就是在慢腾腾地运球。现在看来:其一,快攻打成,比分反超,但给爵士留下的时间太多,公牛队员体能不占优势,大概率被绝杀;其二,快速推进的话,会逼迫斯托克顿、拉塞尔上前夹击,这样就会被动出球。
第三个,选择中投,不选择突破。其实不管选投篮,还是选突破,我们看到,爵士都是有所准备的,在乔丹攻击的瞬间,肯定会有球员上前夹击。但是,先是科尔带走了斯托克顿,后是皮蓬带走了中路延阻球员,这电光石火的一瞬间,乔丹变向,晃倒拉塞尔——这是爵士完全没有想到的攻击方式。
所以,伟大的迈克尔·乔丹,在这“世纪一投”里,为我们展示的,不是闪转腾挪、匪夷所思、眼花缭乱的招式,而是审时度势、精确计算双方的攻防可能性,近乎完美地控制比赛进入自己的节奏,运用最简单的招式——断球,对时机的精准完美把握;运球,让对方无从判断自己的进攻选择,包夹还是不包夹无所适从;变向,对防守阵型的完美剖析;投篮,出手的手型完美无缺,空心入网……多说一点,“投篮后挺着手腕装逼”这种行为在之后的野球场大范围出现,我也是够了——拿下了NBA总冠军,值得我们顶礼膜拜。
之后的暂停里,有一个小细节,乔丹呲了呲牙,我觉得这表示:“MLGB的,这爵士队还真是难办,费了老鼻子劲,老子才搞定了!”
确实,历史没有如果,但值得我们反复玩味。
以上。
以下是乔丹回忆的口述。里面提到了斯托克顿为什么没来包夹。
顺便说一句,这是不是就是黑子的篮球里提到的zone状态?
1998年总决赛第六场的最后一投,一切我都记得清清楚楚,就好像电视画面用慢动作在我眼前播放一样。
我断下球,抬头看了看时间,然后带球到前场。我能看到场上每个人,并且记得他们分别站在什么位置。史蒂夫·科尔在底角,约翰·斯托克顿则盯着我,假装要过来协防;丹尼斯(罗德曼)在左边,禁区底部;斯科蒂(皮蓬)站在右翼。我可以听到周围的声响,但那就像沙沙响的白噪音。在那种时候,我分辨不出每一个声音分别是什么,但我可以判断出场上的每一个机会。
我打算走右路,因为我知道那样会有出手的机会。每一次当我必须进球的时候,我都会从右路走,除非对方防守犯错,在我左手边开了条通道让我走。当你向右运球时,防守球员要绕过你的身体才能碰到球。1997年总决赛第一场,我命中绝杀球,走的是左路,那是因为布莱恩·拉塞尔当时扑向他的左侧,造成他自己失去了平衡。1998年这次,我还是准备让自己往右边走,从球场的左侧开始启动。
我并不想变向急停,但想是这么想,到最后真正出手时,我是靠本能做完了那一系列动作。场上的一切慢慢在变化,对我而言已足够慢,我能分辨出每一个细节。我察觉到拉塞尔又犯错了,这一次他再向前扑,我就知道该怎么做。
我向科尔那边走,斯托克顿不会再像1997年总决赛第六场那样丢下科尔不管,所以他只是假装扑向我,然后又回头防科尔。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这次都没有传球的打算。我想,既然我把球断了下来,这就是由我来决定胜负的机会。就算对方五个人来防我,我也会自己投那球。讽刺的是,我当时走右路急停跳投有些困难,因为我已经有体力透支的趋势。正常情况下,我习惯有一点后仰,但那个球,我不想后仰,因为此前我每次跳投,球都有些偏短。
想想吧,我当时竟然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这么多,即便对我而言,这也有些不可思议。不过,当时就是这样,我没必要撒谎。
我有意识地把手一直伸着,指向篮筐,因为我前几次投篮都有些短。看上去好像我摆了个pose,但其实那是完成投篮的基本动作。
真的很惊人,我竟然能在那么一点时间里,把比赛拆分成那么多细节,然后再执行投篮。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11秒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