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苏德战争中德军败于苏联糟糕的基建是真相还是一个谎言? 第1页

  

user avatar   duan-yu-55-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最初计算苏联大约有200个师,但现在已经察明番号的就有360个师。”——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大将于1941年8月11日的一篇战争日志中写道。

我发现德国严重低估了苏联的人力资源!

这一点,德国军队入侵苏联后才发现端倪。当年红军的主要动员人数(已经受过训练、可以在短期内参战的单位)比德国情报部门所预估的高出了两倍。到了1941年8月初时,大量原先被歼灭的单位已经被新组建的单位替代。正如德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于1941年8月11日的一篇战争日志中写道:“我们最初计算敌人大约有200个师,但现在已经察明番号的就有360个师。”而到1941年底,苏联重建和扩张了等同825个师级单位的数量,而且这还没有到达苏联存在的一千万动员潜能。这个事实几乎就代表了巴巴罗萨作战的失败,德国必须暂缓作战行动一个月以等待新的补给,等他们再度展开攻势时,距离秋季泥泞期的开始只剩下6个星期了。在另一方面,红军也即时替补了之前的大量损失,当师级部队在战前征召的士兵阵亡后,新的士兵马上加以替补,战争中苏联每个月几乎都征召了超过50万人从军。苏联在短期间内动员大量部队(虽然都是一些训练不足且缺乏装备的部队)的潜力最终使苏联得以撑过关键的前半年,而德国对苏联潜力的低估则导致了巴巴罗萨作战计划的不切实际。

同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会加入对德战争,这使得德军统帅希特勒要将驻扎在东线的部队抽调回西欧战场支援。

也就是说,即使希特勒真的达成了巴巴罗萨作战原先的目标推进至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战线,战争也不太可能就此结束。苏联在东部依然有着广大的领土,同时美国也已经将斯大林急需要用到的军事援助送至苏联了,因此战争胜利的天平还会倒向苏联一方。


user avatar   jiang-meng-shan-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苏军不在泥泞季打仗吗?

苏军发动的科尔松-舍夫琴科夫斯基战役(切尔卡瑟包围圈)的一个特别之处为:它是在极其复杂的天气状况下进行的。战役发起之初,乌克兰正经历着暖冬。白天是频繁的雨夹雪,而晚上气温降到25-28℉(-2到4℃)。 黑土全都变成了厚厚的黏块,只有坦克能够通行。

弹药、燃油和口粮的后勤运输变得异常困难。汽车轮胎陷入泥沼动弹不得,进攻中的苏军不得不用马、牛等各种牲畜乃至人拉肩扛来拖曳武器、大炮,用雪橇运送物资。

刚刚从德国人占领下解放出来的乌克兰当地老百姓用自己的双手扛着炮弹、地雷和弹药箱,从一个居民点到另一个居民点,再将这些物资交给下一队老百姓接力。而飞机则为坦克部队运送燃油。

……晚上降霜,白天则下起雨夹雪,道路在夜间都被冻上了一层坚冰,这层硬壳直到次日中午才开始融化……在复杂冰面条件下,“谢尔曼”的挂胶履带成了一大缺点,它使得坦克就像穿上了溜冰鞋一样打滑。只要驾驶员稍稍加大油门,美国坦克就会变得难以控制。许多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开着坦克一头栽进阴沟,或是因打滑横在路中。
这场“狐步舞会”真是祸不单行,我们发现“谢尔曼”不但会打滑,还擅长“翻跟头”:一辆在路上打滑的“谢尔曼”坦克,仅仅因为一侧履带撞到一块突出的地表,结果就立刻翻了个底朝天。
许多车长和驾驶员马上意识到罪魁祸首是挂胶履带,他们立刻给履带装上简易防滑装置——在履带上缠上带刺的电线铁丝,并给履带板加上螺钉。这些防滑措施很快见效,我们的推进速度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剩下的路程也没出更多意外……旅和营后勤部赶紧给所有坦克都装上了防滑装置,因为我们随时可能开始新的履带行军。只2个小时,所有“谢尔曼”都“换上了新鞋”。
每位坦克车长和正副驾驶都接受了关于美国坦克缺点的相关说明:“艾姆恰”之所以容易侧滑、翻车,是因为它又高又窄(高3.14米,宽2.64米)使全车重心较高。而苏联的T-34就没有这个问题,它比美国“谢尔曼”矮44厘米,宽36厘米,重心要低得多。

由此可见,不是所有苏军坦克和装备都是德国老兵嘴中健步如飞神出鬼没的“宽履带低压强T-34”,泥泞寒冷又不是只困德国不困苏联。

(至于说“德国坦克履带窄、重量大,走不了烂路”的——独意志脑残设计、死重肥猪怨地不好咯?)


总不能说苏联人都是天兵神将,履带和皮靴都不沾地的吧?

而在科尔松-舍夫琴科夫斯基战役之后的乌曼-博托沙尼战役中,进攻的苏军仍然要时刻面临着无法想象的困难。苏联英雄、坦克部队基层军官迪米特里·洛扎就提到:

当时河流暴涨,道路和田野都是一片泥海。只有履带式车辆能够通过,而苏军的轮式车辆则困在集结地动弹不得。

(嗯,也许有些人大声嚷嚷的“美国援助卡车”是长了翅膀的,还是垂直起降)

苏军进攻部队只能依靠步兵的两条腿和履带式车辆前行,坦克被当做驮货物的牲口用,车上载满了油箱、弹药箱和坦克骑兵。

更不要说曼施坦因在乌克兰所实行的杀光抢光烧光“三光政策”,不知道多少倍于所谓的“俄国焦土政策”——

在被德国人放弃的别尔哥罗德,苏联人却第一次领教了曼施坦因的“焦土”政策。这个政策比党卫军头子希姆莱1943年9月7日发布的在乌克兰实行毁灭的命令更早执行,而内容却别无二致:抢走一切,毁灭一切。
早在7月29日,德国人就着手把别尔哥罗德全城人口掠走,并炸毁了几乎所有的工厂和设施,破坏了几乎所有的建筑。留给红军的只有一片废墟瓦砾、150个苟活的幸存者和5万颗地雷。

德国国防军序列的“大德意志”师得意洋洋的吹嘘自己的无敌武功:掠走13627名居民和9268头家畜,摧毁1260台农机,炸毁焚烧165个磨坊。 (来,这时候可以打开百度,再次复习一下所谓的“国防军无罪论”)
而党卫军的“帝国”师在杀人竞赛中也不甘落后,四处掳掠一番之后纵火焚烧了波尔塔瓦城,并将苏联居民锁入车厢、机车库、学校和波尔塔瓦博物馆里烧死。

曼施坦因元帅在撤退时扒光铁轨,炸毁桥梁,道路布雷,水井投毒,矿井埋实,粮食带走,屠杀百姓,比起所谓“苏联焦土政策”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可问题是,1943年-1944年曼施坦因怎么就在第聂伯河和乌克兰打的被元首撤了官?苏联军队能克服“焦土”、“基建差”带来的种种困难而法西斯德国军队不能,不就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吗?

此外,虽说苏德两军都有鲜明的“骡马帝国”特色,但德军自产和从西欧缴获的全履带半履带运兵车、装甲车、牵引车(拖拉机)、(总数逼近10万)肯定是比苏联多的。

单从装备上来讲,拥有大量履带式车辆的德国人在轮式车辆无法通行的泥泞、雨雪、结冰环境中,应该比除了坦克就是四条腿、两条腿的俄国人更能克服道路恶劣问题,也不知道他们反倒哭个什么丧。


此外,要说铁路交通问题:

德国部队从柏林收到武器,上火车到乌克兰基辅是1400公里,而苏军从乌拉尔、西伯利亚生产的坦克,从中亚征召的部队从乌拉尔出发要2500-3000公里,从新西伯利亚出发到基辅也需要4000公里。
不提乌拉尔或者西伯利亚,就算从苏联欧洲部分的喀山或高尔基(苏联在欧洲部分的两大军工城)把生产的火炮、坦克、飞机、汽车、粮食运到乌克兰前线也要1600公里,苏联人要承受的交通压力并不比德国人小。
更何况在乌克兰曼施坦因大搞三光政策,莫说苏军自己的补给无法就地征发,就连侥幸逃过德寇屠刀的乌克兰老百姓的口粮有时都得从接近1000公里外的莫斯科乃至更远的乌拉尔、中亚调拨。

更不要说1943年德军退却时大搞三光,铁路、桥梁都要苏军重新建设。

1944年-1945年德国更是在自己的主场乃至本土作战。而苏军又要面临德军在苏联遇上的相同问题——外国铁路标轨与俄国宽轨互不通用,需要重新建设铁路。

每日挤出些许闲暇时间进行原创已实属不易,请各位多多支持理解支持。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她改变了苏联”(SheChangedSoviet)及同名知乎专栏。

最后,补上一段我自己的文字(就是上面《只有老兵去战斗》的截图中,荧幕上方的字幕)

并不是德国人才会被雨雪泥泞所困。“失去的胜利”,原因就在于“劣等民族”超人的顽强。泥泞陷住了坦克和汽车,但没困住他们的双腿。
他们就这样在泥泞中挣扎着前进,捅穿了“第聂伯河堡垒”,解放了乌克兰,气的元首炒了曼施坦因鱿鱼。
冬天冷了德国人输得一败涂地,冬天暖和德国人照样输得一败涂地。客场作战干扰太大,主场作战丢掉柏林。哎~


user avatar   yu-feng-78-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高考发烧结果没考上一本,那发烧导致你高考失利是不是一个谎言?你如果平时有清华北大的实力会因为发烧考不上一本吗?如果你会活用考试技巧,会上不了一本吗?

“必要不充分条件”,高中数学内容而已。

任何一本严肃的军史书讲德军41年的失败都会说到四点:1.希特勒瞎指挥 2.后勤问题 3.俄罗斯的冬天,这是和2联系在一起的 4.兵力/物力差距巨大。最后一点当然是最重要的,也是因为最后一点,所以才要强调前面的“偶然”因素。在综合国力与美英苏差距巨大的情况下,德国唯一的出路自然是速战速决,否则美援一到,苏联动员起来,外加西线压力加大必然导致德国完蛋,所以苏联基建糟糕导致后勤差当然是至关重要的。

7月12日,巴巴罗萨开打三个礼拜,41摩托化军已经跨越600公里,突击到了离列宁格勒150公里的卢加河一带,为啥再过了整整两个月才发起对列宁格勒的突击?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包围战,苏军67万人被俘,莫斯科以西三个方面军主力全部完蛋,战线上被打出了500公里宽,250-300公里深的大洞。慈父气的暴跳如雷,大呼“斯大林不是叛徒,他只是太相信他的将军们”。那为啥都这样了莫斯科还没丢?因为整个十月中央集团军群被秋季泥泞卡后勤的痛不欲生,北面的九集整整半个月就得到一列火车的燃料。到了十一月下旬,好了,慈父手里十个预备役集团军59个师又动员上来了。


下面还有人拿什么切尔卡瑟口袋说事,搞笑呢不是?1944年1月防守卡涅夫突出部的德军的11军和42军,两个军6个师加起来65000人,218门火炮/步兵炮以及51门反坦克炮,50辆坦克/突击炮,要守100公里的战线,一公里就两门大炮——这点实力你指望他们能干啥?说到底,苏联人花了几乎一整年“光复”乌克兰全境,德军有那么多力量消耗,等得起那么久吗?

有兴趣可以自己看看43年底-44年初南方集团军群的状况,假如小胡子手里也有59个预备役师……


user avatar   wo-zhi-wu-bi-shi-jiang-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1.苏联基建差很显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国,可是他也影响了苏联。就像俄罗斯的寒冬又不是苏联魔法师放的禁咒,只冻德国人不冻苏联人。

2.苏联基建差很大程度是因为苏联自然环境(高纬度地区修基建你懂),如果自然环境好了,苏联人的工业水平是不是又能有巨大提升?到时候问题会不会变成苏联人就会仗着工业能力强欺负德国人?

3.俺寻思基建好的西线德国人也没打赢啊……


这里说一下,我确实不懂后勤,这是现实。

不过,虽然我不懂后勤,但是我知道懂什么不算懂后勤:

简单来说,一般人理解的后勤,就是后方生产一件装备然后运到前方交给需要他的人手里。就这一句话,就起码涉及到了三个部分。

首先你要将装备生产出来,不管你生产的是一辆先进的坦克还是一罐病号吃的奶粉——你都需要提前做好生产计划,这是要根据前线的消耗进行估算的。这样既不会造成大量的装备扔在仓库里吃灰(在产能有限的前提下,某种装备生产严重过剩会挤占其他装备的产能,而造成短缺),也不会让前线部队拿个烧火棍子投入战斗。

然后你要将他运送到前线;你需要计算运送的里程和路线,协调安全和效率;你需要准备足够的车辆或者牛马;你需要为交通工具准备补给(如火车的煤,汽车的汽油,骡马的草料,还有三者都需要的水);你需要安排部队对运输线进行保护;你需要安排哪些物资送入沿途兵站,哪些要发往最前线;你需要对整个运输线进行调度、确保运输线的能够高效运转,而不是物资在某中转地堆积如山,前线却缺粮少弹;你需要培训部队,教他们应对特工、游击队、或者空军;你需要制订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并使其行之有效,不让腐败分子倒卖物资;你需要制定不同装备的保管维护条例,不让一件新装备在储存过程中就逐渐损毁……

最后是交给,哪些部队应该优先获得补给?哪些部队应该放在后边补充?被延后补充的二流部队会不会成为敌人的突破口?哪些物资是部队继续的应该优先补充?哪些物资是可有可无的可以先放放?我们发放的弹药是否和前线部队使用的武器配套?如何避免使用A国生产装备的部队拿到B国武器的弹药?

但是以上这些加在一起,也只是“补给”两个字而已。

后勤还包括什么?还应该包括装备的维修、回收、再利用;伤病员的治疗;兵员的运输;溃退部队的收容重整;营房设施的搭建;卫生防疫任务……

在战役发起前,你要计算这次战役需要消耗的物资量,你需要在战役发起后位置不断变化的部队提前规划好补给线路和补给品出发地,你需要准备好当战役受挫物资消耗量超过预计后多余物资的补给来源和线路,你需要计算国内产能是否有缺口,缺口是否能够得到填补……



这么一大堆东西加起来,叫做后勤——的一部分。

你问我上边那些东西懂不懂,我明确告诉你:

不懂


我只懂:懂个山地崎岖道路泥泞卡车不足火车换轨……那不叫懂后勤。


user avatar   li-xiang-yang-67-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的好像苏联的军队和补给都是超时空传送似的,双方都在这片土地上作战,糟糕的基建不是对双方都有影响?土地里 又没有什么斯大林魔法阵。


user avatar   zhang-li-54-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说东边路不好,德国人打不过苏联人。西边路好了也没见到德国人挡着美国人了呀。北非一路荒漠平原,也没见到最后德国人挡着英国人。

还是说,德军理想的画面是这样:苏联人一路修好从斯摩棱斯克到莫斯科的公路,最好修成德国版的高速。铁路全部大修,改成德国尺寸轨道。沿途修好各种补给站,最好满油满粮,都敞开给德国人。理想情况下,最好还有无数苏联青壮年过来当苦工,干着拉炮修车的苦力活。最后,全体苏联人民洗干净屁股,修好道路,等着德军过来送温暖,全体享受雅利安的毒气沐浴?苏联人没自己破坏道路,阻敌前进都算是不错了(毕竟自己军队也是机械化了不是,总得有路让自己跑)。看看我们抗战,八路军还不得不干破坏道路,限制日军机械化机动的事情。莫非日军侵华失败,全是因为中国基建差......

整个二战,从德国进攻苏联,把苏联完全推向英美一边,战争天平就是在盟国一方。盟国的总实力是明显的优于轴心国。而德国在欧洲,面临着英美和苏的夹击,他们实力总和也是胜过德国。既然德国总实力就摆在那儿,就算二战复盘重来,我也不觉得德国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user avatar   he-he-da-71-14-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Bentley朝 的总结

1、太冷。科尔松战役。

2、太热。 库尔斯克战役 。

3、不冷不热,不能给敌人造成阻碍。诺曼底战役。

4、阳光太好了。阿登战役。

5、阳光太差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 。

地利所谓天时不如地利,某种程度上,地皮不好更加损害运气。
东线公路不好,妨碍德军车辆机动;

西线公路太好,不便于妨碍敌人车辆机动。
1、林地太复杂。 列宁格勒战役 。

2、城市太立体。 斯大林格勒战役 。

3、山路太崎岖。高加索战役。

4、地势太平,不能给敌人带来阻碍。莫斯科战役、罗斯托夫战役,法莱斯口袋战役。

其他一些小麻烦

1、客场作战,气氛影响。害得德军三个月攻不下苏联首都莫斯科。

2、主场作战,干扰太大。害得德军半个月被苏联攻克首都柏林。

3、 罗马尼亚 人帮德军。害得德军在 斯大林格勒 被包了饺子。

4、 罗马尼亚 人帮盟军。害得德军在罗马尼亚又被包了饺子。

5、意大利人帮德军。害得德军输掉了北非战役。

6、意大利人帮盟军。害得德军需要整整一个集团军群守卫狭长德尔意大利半岛,结果救不成诺曼底。

7、希特勒不肯听职业军官博克元帅的职业见解,转兵列宁格勒和基辅。害得德军丧失了闪击莫斯科的时机。

8、希特勒听信职业军官莱布元帅和龙德施泰特元帅的职业见解,转兵列宁格勒和基辅。害得德军丧失了闪击莫斯科的时机。

9、希特勒不相信军官团的眼光,下令执行冬季风暴。害得德军在 斯大林格勒 被打断东线脊梁

10、希特勒轻信军官团的眼光,下令执行巴巴罗萨。害得德军陷入了二战最大的泥潭。

德棍们喜欢把德军的战败归结于苏联天气不好,基建不行,搞得好像大雪只冻德国人,不冻苏联人;泥泞地只对德军有影响,不对苏军有影响。那样的话,苏军反攻到德国,我也没看到德军打的多好呀。




  

相关话题

  抗战时期中国政府为什么不投降、和谈? 
  为什么t34坦克现在还有国家用,而虎式虎王则没有国家用了? 
  日本出动所有陆军力量能否占领斯大林格勒? 
  虎式坦克在二战时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真的不知道日本会偷袭吗? 
  如何评价被盟军俘获的虎式? 
  德军在莫斯科冻死很多,为何不抢当地人衣服穿? 
  如果日本人在1935年发现了大庆油田,并开始开采,对二战会产生什么影响? 
  有哪位大佬能谈一谈谢尔曼坦克初级垂直稳定系统? 
  战争中「侧翼遭受袭击」是什么情况?一般有多严重? 

前一个讨论
云南4名地质队员在哀牢山怎么遇难的?
下一个讨论
苏联为什么攻打阿富汗?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