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林兆华导演的新戏《银锭桥》? 第1页

  

user avatar   fei-niao-bing-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银锭桥》:戏的变与不变


有半年没有看话剧了,有幸昨晚赶上了林兆华导演的“京味儿大戏”话剧《银锭桥》的首演。看完之后,意犹未尽,提笔写几句。我并非戏剧的内行,简单从戏剧爱好者的角度谈谈感受。


《银锭桥》的长度约90分钟左右,大约4幕,线性叙事,基本不换景,故事都在饭馆内发生,演员算上龙套也不过十几人,主要演员6人,分别是倪大红、史可、高亚麟、许文广、陈雅狄、杜奕衡。若不是内容的跨度明显有好几天,基本是一部严格的“三一律”传统戏剧的样本。


恐怕有人会问,这是林兆华导演的戏?这是那个用《绝对信号》开创中国话剧先锋实验的林兆华导演的戏?这么传统,这么简单?没错,这就是大导林兆华的戏,没有太多充满象征和隐喻的细节,没有各种超越舞台的空间和交错,这次的《银锭桥》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如果从形式上说,90分钟的长度,和并不复杂的叙事手段,这部戏其实担不上一部“大戏”的名头。但从内容提炼和演员舞台表演上说,后半程的爆发力还是非常明显,结尾的高潮戏处理的也算是恰到好处,留给台下观众很多想象和讨论的空间,是一部很有分量的写实主义作品。但个人以为如果能再多10分钟到20分钟的戏,让几个主角对结局后的内心有一个各自的表达,或许会更有味道。现有的结尾,重点都落在了男主倪大红的身上,固然好看,但略微有些失衡。


略微剧透一点。这部戏的核心人物是饭馆主人余五爷,这个忠厚老实的厨子,为了保住自己在后海边银锭桥畔的小饭馆,不得已卷入一个商业骗局。后海边的地皮什么价位,大家都清楚,把门面租出去也好,卖出去也好,都会比起早贪黑开个小饭馆来的清闲而富裕,但这个倔强的老头,就是想在后海边留一点真正的老北京饭馆味道,而不是挂着北京风味卖着奶茶烤串的伪风味。他这个卑微的愿望,被步步紧逼的房地产商赶的无路可走,而且他身边没有人支持,老伴也好,邻居家里看着长起来的姑娘也好,蹭饭蹭了十几年的老街坊也好,都对他的想法不置可否,甚至冷嘲热讽。他坚持的这点“真”,在旁人看来,几乎是毫无意义的事情。而他被卷入一个骗局之后,尽管这个骗局对他有利,可以保住他辛苦经营的小门脸,但他就是忍不了“作假”这件事,自己把事儿给揭破了。可揭破的峰回路转之后,是一个旁人皆大欢喜,欢呼雀跃的结局,只有他这个在乎“真”的倔强老头,一个人孤零零坐在一边,和之前一样慢慢剥大蒜。


真不真,在这个商业社会似乎并无多大意义,余五爷看着饭馆里人来人往,骗你骗我,所有人都向着名利而去,一个人坚守着他的小饭馆,似乎那点“真”也快被淹没了。一时间,竟然有点《茶馆》的味道。


因此,尽管这个故事充满京腔京韵,说的是北京市井,但我一点不担心这个故事在其他城市的接受度。这个“拆与骗”的故事不会仅仅发生在北京,而是一直发生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土地升值带来的拆迁对原有居民生态的压榨和逼迫处处都在上演。“银锭桥”这个从头至尾没有出现在剧中的符号,代表的是貌似被宣扬,被提倡,被当做宝贝供起来,实则被轻视,被挤压,被商业主义消费到无路可逃的传统文化,而除了倔老头余五爷,其他人都唱着歌、喝着酒,把传统文化的“求实”内里扔到了后海水底。倪大红扮演的余五爷在最后一幕有一段面对观众的漫长独白,这是他的扪心自问,也是他的不解。不是都说要重视传统文化么,怎么最重要的这点东西,就没人在乎了呢?


戏很简单,却也很不简单。余五爷最后的这段落幕独白,是我们所有人都很明白,却无计可施的现实。大家都知道路该怎么走,就是几乎没人选那条路,这个结局是这部看似欢喜,实则悲凉的戏剧最有价值的地方。


这部看似简单的戏,是几位话剧界台柱子撑起来的。倪大红、史可扮演一对老夫妇,腔调、步态,神情都充满了老北京市井人物的味道,尤其是倪大红一直塌着的肩、走路拖地的腿,史可处处急促的小碎步,大嗓门迎客的热情周到,是典型的北京老头老太太做派。高亚麟(我一直叫他夏东海,谁让他把《家有儿女》里那个爸爸演的那么好呢)排练期间扭伤了腰,是打着封闭,拄着拐上了舞台,但一点没耽误事儿,还把拐有效的融入到了戏里,把一个北京市井之徒好色贪利的一面表达的入骨三分。许文广则是演一个骗子,一会是老朋友,一会是假冒港商,是我们最常见的那种饭局上的大忽悠。这四人撑起了整台戏,把这个简单的故事,演绎的充满悲欢余韵,令人唏嘘。出于对戏剧和演员的尊重,我没有在台下拍戏中的人物和场景照片,仅仅在开幕之前,拍了一张前景的照片。如果想要欣赏几位实力派演员的表演,还请各位买票入场,到现场去欣赏几位演技派在台上的精彩表演。国庆之后这部戏剧即将开始全国巡演,还请大家多多买票支持,欣赏这部通俗却又有意义的好戏。


谢幕之后,我有幸到后台,与这部戏的编剧崔释匀进行了一番交流。这位做了17年记者的新闻前辈,编写的这个剧本其实就是她自己经历的故事,余五爷,五婶儿的原型也到现场观看了演出。在交流中,崔编剧与我谈到了一个我们都共同面对的问题,就是作为文字工作者,我们究竟要写的是什么,是什么驱使我们持续不断的写作、表达。这个问题,在台上也被问了出来,但没有答案,仅仅是用一句“去大理,去养猫”做了一个含糊的了结。在台下,这个问题再次摆到我们面前的时候,也没有成型的答案。每个人的内心不同,驱使我们去做一件事,必定是内心最深沉的渴望。而这个渴望,则依赖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知,要找到这个答案,还需要做很多事情。


另外,根据崔释匀编剧透露,其实剧本经历了9版改编,尤其是林兆华导演耗费两个月时间,自己动手改了一版,将剧中关于“银锭桥”的历史故事作为另一条线提出来,100年前汪兆铭用炸弹在银锭桥刺杀恭亲王的历史事件,在舞台上与现代版的商业地产博弈交错出现。前人的革命理想热情,与现代人的商业消费热情,辉映成趣。但可惜的是,这个听着更加精彩激烈的时空交错版本,最终被林兆华导演自己否决了,尽管编剧崔释匀,演员倪大红、史可等人都强烈要求上演这个版本,不过80岁的林兆华导演只说了一句话,“我花时间写这么个版本出来,只是为了告诉你们什么是错的。”


真的错了么?我不知道。作为焦菊隐先生的衣钵传人,林兆华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焦先生的戏剧精神,就是在不断的求变,没有规定戏剧一定要怎样演。我从他那里学到的,就是不会让应有的套路束缚住自己。”


或许这就是《银锭桥》回归到一个简单写实戏剧的原因吧。


本文同发微信公众号“好戏”,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话题

  如果有人用中文写出托斯卡水平的歌剧,但内容不被我国支持,它会被雪藏吗? 
  古典音乐歌剧如何入门? 
  维族传统上有类似于昆曲、京剧那样,含歌唱的戏剧吗? 
  话剧是否有与直播平台结合的可行性? 
  为什么中国京剧等戏剧在衰落而西方戏剧没有,西方戏剧的发展对当代京剧的再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吗? 
  想要加入大学的话剧社,面试时应该准备什么样的话剧小片段? 
  古典艺术为何越来越没落? 
  VR 电影目前最大的瓶颈是什么? 
  《罗摩衍那》中哈努曼找到悉多时为何不直接带走她? 
  如何评价启灵剧社《群氓》? 

前一个讨论
美国枪击事件频发,站在美国政府的角度上,应采取什么措施?
下一个讨论
怎样评价贺卫方教授这条微博?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