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不不,加兰德步枪最大的败笔就是那“叮”一声弹出的漏夹。
M1加兰德使用的是漏夹。装填时候和子弹一起塞进步枪内。
在M1步枪研发的1930年代,漏夹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淘汰的装填方式了。漏夹大行其道的年代是1890年左右,无烟火药小口径弹仓式旋转后拉步枪刚刚取代黑火药的年代,标志是曼利夏步枪家族:
最后一发子弹装填后漏夹从弹仓底下“漏掉”,这也是“漏夹”这个名字的来源。英文叫enbloc clip,本来没有“漏”这个意思。
另外说一句,德国的“老套筒”委员会步枪和仿造的汉阳造,用的也是类似漏夹。
漏夹有以下缺点:
所以在无烟火药步枪成熟后,大家不约而同抛弃了漏夹,采用了桥夹。桥夹只是一个铁片支架,把一排子弹准确送进弹仓而已。抱弹口开在了枪内部,可以单发装填,底部开口也取消了。毛瑟,春田1903,莫辛纳甘,李恩菲尔德,SKS都采用这种方式。
当然先进如英国李恩菲尔德,已经摸到了弹匣式供弹的边缘了。
M1采用漏夹的原因记载不多,但是可以从1929年陆军半自动步枪选型中可以看出。当时陆军更加青睐的是佩德森T1半自动步枪(以及配用的7x51半自动步枪弹)。佩德森步枪用的就是10发漏夹。上装上抛,底部不突出,漏夹快装的整体设计当时被陆军所认可。
M1加兰德最初设计是和SVT一样,用弹匣供弹。因为陆军偏好被迫放弃弹匣,而是使和佩德森类似的供弹方式。后来又因为弃用7mm,加兰德重新用30-06,减少到8发。火力持续性大减,这样就更加需要装填速度,更离不开漏夹了。
用桥夹的半自动步枪也有,除去广为人知的SVT,AVS和M14,SKS外,约翰逊1941也是,使用的是春田桥夹
所以,M1加兰德使用漏夹实为特殊时期为了甲方偏好以及为了临时更换设计不得不采用的设计,并不是先进设计。除了叮的一声好听和玄学装填速度外,留下的有枪支宽度太大,往弹仓补弹不易,打空后难以利用散装子弹,装填夹手指(也是为了提高装填速度作出安全性的牺牲)等问题,所以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设计。
可能高达世界观里各国都是毛子范儿的粗制滥造吧……
毕竟二战毛子战斗机是能搞出原型机试飞最高时速能比量产机快七八十公里的事儿……
问题是现在的驱逐舰的火炮的穿深不够,怎么洗也不太可能洗的动装甲战列舰,诚然二战战列舰的主炮命中率是低,但是现在的驱逐舰薄皮大馅但凡命中一发半穿弹都可以造成重创,我觉得驱逐舰还不如靠着机动去雷击战列舰比较有把握(不让带导弹,鱼雷应该会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