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金陵十三钗》中的那些女人出于什么才去救的女学生? 第1页

  

user avatar   lao-yang-liao-gao-kao-zhi-yuan-tian-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什么都不出于,仅仅出于作者和吃瓜群众不正常的,扭曲的、变态的、意淫式的、强加的自我感动,这不过是看客的狂欢,是作者的意志宣泄。如果剥开故事的内核,你会发现作者的心态是酱紫的——失足妇女是有原罪的,是肮脏的,女学生则散发着圣洁的光芒,是高大上的,失足妇女需要牺牲自己救学生,才能完成洗干净身上的污泥,才能完成自我救赎。可怕的是这种心态不只是作者,而是很多人的。

这种变态、扭曲的感动,只是因为被包装了家国情怀,隐藏在差异性极为明显的对比下,才显得如此主流。如果只是让大家评论愿意让失足妇女代替良家妇女去死吗?肯定很多人不愿意,会说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那好,我就不断加大对比力度,把失足妇女描绘成自私自利的,没有爱国情操的群体,把良家妇女变成圣洁的女学生、孩子,然后失足妇女醒悟了、成长了,然后再加上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你是不是愿意呢?这时候大部分都会发自内心的举双手的。这就是作者慢慢绑架读者的过程,用无数假设和政治正确来绑架,很容易让人改变态度。

严格来说,《金陵十三钗》还是腐臭文人才子佳人小说的延续——(高雅的)书生进京赶考遇上(卑贱的)妓女,妓女以身相许,贴人又贴钱,百般奉献,当书生遇到困难时,妓女挺身而出舍命相救,当书生取得功名得到丞相女儿的青睐时,妓女牺牲自己成全了书生和丞相女儿的完美婚姻,然后感动了读者——你看看,是不是一个套路?

这里一定要请出原著作者严歌苓。直接说吧,严歌苓是一个典型的虚伪的、消费式的作家,有着不正常的三观和遗老遗少式的作风,她是以一种玩游戏、搭积木式的心态在写作,人物塑造是女娲式的,俯视的,以满足自己驱纵欲为目的的,她书中几乎所有的女性主人公都是先经历苦难(被QJ被侮辱被抛弃),再感谢苦难,然后完成精神升华和自我救赎,类似于《感谢贫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国企工程师三十年住窝棚但一心改造技术最后肝癌去世这类故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心中有很强的QJ情节,很多女主人公都要经历这道火之淬炼,才能幻彩新生凤凰涅槃大彻大悟完成渡劫。

严歌苓为什么会有浓重的SMB思维,为什么喜欢意淫式写作?因为严歌苓在同龄人中算是一生顺遂、家境优越,人又漂亮(马未都说不敢看),还嫁了个很优秀的外国老公,因此对她笔下的主人公身份和阶层缺乏基本的了解,只能以心中的圣母情节加以塑造,以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需求,但这种心理需求却很主流,带有很强的政治正确色彩,很符合苦难辉煌、感动中国的调调,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原因。

但是她却不明白,牺牲,做圣母,自然是伟大的行为,值得感动的行为,但是,这事必须出于自愿,别人不给,你不能要。作为一名作家,更不能随意绑架女性的意志,充当她们的精神经纪人,替她们做主,这不过想充当她们精神上的奴隶主而已。

关于对严歌苓创作《金陵十三钗》的解读,作家李南心做了很好的解读。

作者:李南心


我对严歌苓的负面观感,是从《金陵十三钗》开始的。抗日战争、南京屠杀的主题,本身所具有的悲剧性,与商女不知亡国恨的风情,就是最冲击人心的两大故事原型:死亡与性。张艺谋无疑是最会讲故事的中国导演之一,赚够了观众的热泪。但若跳出条件反射式的家国情怀,《金陵十三钗》实在是一部观念陈腐的电影,死亡与性,在战争叙事中仅仅作为消费品,完全没有体现出人道主义的平等价值、生命尊严。

《金陵十三钗》是很好的社会学题材,关于人们的道德感,是怎样一步步被塑造、被影响的。假如直观地向大众询问:战争中,如果你有投票权,你是否赞同妓女代替良家妇女去当慰安妇?我相信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不应该,妓女也是人,都是受害者,不该歧视和欺辱她们”。那么,就不断地添加道德筹码。如果妓女非常风骚且毫无爱国意识呢?如果这些良家妇女是清白的处女呢?如果她们都是学生、是孩子呢?再假如,妓女是自愿且自豪的呢?总有一环让你彻底同意,从感情上、伦理上双重接受,“妓女应该站出来”。

这是一个封闭式的叙事陷阱,剔除了观众可能会产生负面观感的一切可能。玉墨们历尽风尘,最后自愿代未成年女孩去“慰安”(实际是送死)。导演把她们赴死的过程拍得光芒四射,妓女们脱下象征性诱惑的旗袍,穿上清纯的学生装,洗尽铅华,一脸阳光灿烂,表示自己终于又回到了纯洁年代。死亡对她们不但是一种道德升华,还是道德洗白。因为妓女是“脏”的,所以在临死前穿上学生装,是死得“干净”。故事诱导了观众,使人感觉这是“感动中国”。观众抹着眼泪送她们走向魔窟,纷纷在影评里写下“妓女也有义勇的爱国情”。而这一本来就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群体,在电影里被架上了道德高地,这无助于观众真正地平视她们。想想吧,假如玉墨们拒绝赴死,表示虽然我们是妓女但也不能理所当然去慰安,最后清白小女生狼入虎口—观众会对谁愤怒?

实际上,电影也留下了缺口,最后关头,一个妓女反悔了,哭叫着自己不想送死,但没有用,她被集体意志杀死了,被强迫拖走了。在看到这段的时候,有多少观者会认为,应该让她活下来?又有多少人反感她的“自私”?

这不是纪录片,这是故事。当中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是作者刻意的营造,也就呈现作者本人的价值取向。有人说他只看到了成年人救孩子,只有心灵肮脏的人才会看见妓女、处女。这实在是选择性的目盲。妓女救风尘、从商女不知亡国恨到大义赴死,本就是故事最大的卖点。观众的愤怒和感动,在故事里早已被精确设计,是通过“性感—清纯”、“妓女—学生”、“成年—幼女”这样的刻意营造来设计的。假如主角换成一群同样“清白”的女老师,则这种牺牲顿时失去了令观者啧啧玩味的戏剧性,反而变得残酷沉重。张艺谋把镜头对准玉墨们鲜艳的旗袍、曲线玲珑的屁股、走路时摇摆的妩媚身姿,其逻辑和冯小刚拍文工团女孩的玉腿一样,是在消费女人的性特征。

玉墨们的道德伟岸建立在作者本人的不平等视角下。妓女为什么需要牺牲才能获得洗白、实现赎罪?严歌苓没法回答的问题,莫泊桑来回答。《羊脂球》也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故事。妓女羊脂球甚至不需要送死,她只要轻装上阵,满足敌方军官的性需求,就能拯救这一车人。但是她试图拒绝,因为她有基本的人格尊严,并不认为自己的身体因为妓女身份而变得轻贱。最后,她不情愿地屈就了,她救人了,但获得的仍然是众人的蔑视。莫泊桑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在于他的平等性,以及对人类头脑中非平等意识的鞭挞。妓女就应该献身吗?献身才能说明她们道德高尚吗?显然,严歌苓的回答是一种中国式感动。



  

相关话题

  《金陵十三钗》中的那些女人出于什么才去救的女学生? 
  《金陵十三钗》中,十二名妓女为了救女学生而替其赴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金陵十三钗》中,十二名妓女为了救女学生而替其赴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金陵十三钗》中的那些女人出于什么才去救的女学生? 
  《金陵十三钗》中,十二名妓女为了救女学生而替其赴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金陵十三钗》中,十二名妓女为了救女学生而替其赴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金陵十三钗》中,十二名妓女为了救女学生而替其赴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金陵十三钗》中的那些女人出于什么才去救的女学生? 
  《金陵十三钗》中的那些女人出于什么才去救的女学生? 
  《金陵十三钗》中,十二名妓女为了救女学生而替其赴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前一个讨论
如果现在外星人入侵,全世界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绝大多数架构师都是后端?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