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一个热衷于看宫斗剧的民族有民族前途吗? 第1页

  

user avatar   ggg-lll-84-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请自带BGM:wiener wiener wiener wiener wiener...

--------------------------------------

我看我还是正经说两句吧。题主的这个问题从开始到结尾整个的逻辑过程都是似是而非的。

题主开头就说:

总所周知,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经济,而是文化。

这句话首先就有问题。我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也知道“核心竞争力”这个术语主要是用于企业层面。所谓“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我实在不知道是什么。

姑且按字面的意思,理解成“民族的竞争力中最重要的部分”好了。那么民族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吗?这个问题只怕难有定论。但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国家竞争力排行,也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衡量的。

zh.wikipedia.org/wiki/%

所谓“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经济,而是文化”不但不是“总所周知”的,甚至不是主流意见。题主的理论基础首先就建立在沙滩之上。

其次,题主列举了这么一个逻辑:宫斗剧=没有文化=无法创新=没有竞争力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宫斗剧=没有竞争力

问题是,这个逻辑链条的每一环都是不成立的。

宫斗剧=没有文化?错了,任何类型的剧种,包括宫斗剧,只要做得好就是有文化的表现。这个莫名其妙的对于题材的歧视在我看来才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没有文化=无法创新?创新的要素是复杂的,相关研究至今还在探索之中,我不是专家就不献丑了,但至少我知道,题主这种低级模型要是都能成立,相关的专家岂不都是傻子,这么简单的道理都发现不了?


无法创新=没有竞争力?您稍微了解一下波特的钻石理论就应当知道,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依赖其比较优势。谁也没有规定这个比较优势必须是创新。每个国家的条件不同,优势也不同,这一环也不成立。


题主在

@钟瑜

的答案的评论中指出

民智不开,这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好处?美国虽然看肥皂剧,但他的商业文化高度发达,三岁小孩就有版权意识,五岁就知道个人信用,七岁知道言论和认知自由,这才促进移民和繁荣。中国呢?你这是偷换概念

这里题主的理论是很奇怪的。“民智不开,这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好处”这句话接合题干,可以理解成宫斗剧=民智不开

可是下文提到美国时,题主又指出“美国虽然看肥皂剧,但他的商业文化高度发达”。这里的逻辑就是肥皂剧≠商业文化。可见以美国的案例,肥皂剧和民智或者商业文化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在中国题主却认为两者是因果关系,难道逻辑根据国别会发生变化不成???


综上所述,题主的整条逻辑链都是建立在似是而非、而且实际上自相矛盾的基础上。所以关于“一个热衷于看宫斗剧的民族有民族前途吗?”的答案是不知道,因为一个民族有没有竞争力不是靠看宫斗剧决定的。


user avatar   wuchangyex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王伟烈士妻子发文祭奠“等你回家” 儿子已成海军军官」? 
  为什么在古中国能出现儒道释三教合一这种文化奇迹?三教合一有什么具体体现? 
  为什么上海出不了一流的互联网企业? 
  曹雪芹家族的「江宁织造」相当于如今的什么职位? 
  景德镇瓷器是如何制作的? 
  诸位对周孝正教授的一些观点怎么看? 
  所谓“西方”具体指哪些国家? 
  成年人改名应该克服哪些困难? 
  如何评论外国网民对我国的说法? 
  儒家为什么能在中国立于主流两千多年? 

前一个讨论
雾霾是什么味道?
下一个讨论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守城战?





© 2024-06-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