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裂颅,实际上是对最后一任勃艮第公爵“大胆的”查理·德·勃艮第死因的描述,这就牵扯到当时勃艮第面临的战略困境。
早年的查理不可谓不努力,这位野心勃勃的勃艮第公爵自继位以来就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进行长期的斗争。作为“公益同盟”(一个法兰西大贵族之间的同盟)的领袖,大胆查理虽然在军事才能上远胜路易十一,但是“万能的蜘蛛”路易十一是一个出色的阴谋家和外交家,相比查理的骑士精神,路易绝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因而路易更愿意在外交上解决对查理的问题。
显然,勃艮第的财富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叛乱不断的低地省份,而查理能够有效的整合的自己的低地领地,创造不逊于路易的财政收入。在此番光景下,查理必须要做的是和路易在外交地位上平起平坐。查理和英格兰的爱德华四世缔结盟约是一方面,在另一方面,查理邀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参加自己的加冕仪式,以宣称自己王位的合法性,但腓特烈在典礼半夜孤身逃离,等于直接捅了查理一刀。同时,查理积极谋求扩张,但他错误的选择了科隆大主教领地的城镇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在莱茵河左岸的自由市作为战争目标,并且在1474年他声称自己对阿尔萨斯的继承权,进一步惹恼了附近的德意志诸侯。
1475年英王爱德华四世和法王路易十一缔结了《皮基尼条约》(Treaty of Picquigny)之后,爱德华四世宣布放弃所有对法兰西王位的宣称权,因而失去价值的英格兰-勃艮第的同盟已经荡然无存。在路易十一的构建下,一个反对查理的包围网也逐渐成型:遭到进攻的德意志人(阿尔萨斯各邦)和瑞士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法兰西国王联手孤立勃艮第,查理于是主动出击攻击阿尔萨斯的格拉松堡垒,战争就此爆发。
双方首战,拿下格拉松的查理在城外迎战瑞士军队,而查理的军队在瑞士长枪兵的冲锋下彻底溃败(格拉松战役),好在双方损失都不大。此后查理卷土重来,率军20000围攻伯尔尼的门户穆尔滕城,在随后联军抵达,双方展开的战斗中,查理的正面再度被瑞士人打的溃不成军,此役勃艮第军损失12000人,直接丧失了自己军队中的主力(穆尔滕战役)。在南锡被联军攻克后查理决心最后一搏,以12000人对抗两倍于几的联军部队,结果被背后迂回的联军两面夹击,查理本人在溃退的浪潮中困兽犹斗,最后战死沙场(南锡战役)。他本人的头颅和尸体三天后才被人们在白雪覆盖的山谷里找到,此时他的脑袋已经被瑞士人的斧枪劈裂了,这就是查理之死被称为裂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