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过电视剧,小说没看过。
并不喜欢果郡王这个人,十分的没有责任感,也没有担当,主要讨厌以下几点:
撩妹若干:撩嬛嬛脚丫子美,夸浣碧美,夸叶澜依穿绿衣服美,惹孟静娴举家之力也要嫁入果郡王府当个侧福晋。放现代就是一个中央空调,放古代就是个浪荡公子哥。
没责任感:他没有解决甄嬛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不去谋划未来怎么摆脱弃妃的尴尬身份,甚至不能设身处地的未甄嬛想一想她的难处,只一味的琼瑶上身,自我感动,追求情感发泄,又没有收拾烂摊子的能力。
具体说明:在他和甄嬛在一起后,一旦有问题首当其冲一定是甄嬛的家人与甄嬛自己,甄嬛他们全家被流放,她爹马上要玩完,他有没有提前考虑部署过应急预案,有没有安排一条逃生后路?在一起之后生了孩子怎么办?是留下来还是打掉?被发现了家人亲友怎么办?大厦倾颓时候牡丹情深一词可有丝毫用?
四郎的做法:四郎就是吃亏在嘴巴上,说着莞莞类卿,除却巫山非云耳,可他做的事情都是诚心诚意为了两个人以后而考虑的。
嬛嬛有喜了,不能不给孩子上户口,得上,别急,朕来想办法!
首先给甄嬛搞了一个身份,不是汉人身份受局限吗?来来来咱们搞个大姓“钮钴禄”。
不是弃妃回宫不好听吗?鬼才是弃妃,她是四阿哥生母,为国祈福的有功之人!
“莞”字不好,咱们换成“熹”往事不可追,来日光明璀璨!饱含着一国之君的歉意与希冀,过去的事情是四郎不好,嬛嬛我们来日方长。
碎玉轩已是昨日之日,赐永寿宫,永寿宫修的富丽堂皇,本来皇后打算靠舆论来阻止甄嬛回宫这件事,四郎看过把干得漂亮这个按钮都要按烂了,就是要好好修,好好搞软装,把亏欠嬛嬛的都补上!
嬛嬛不开心了,原来是想父母了,来来来把甄远道一家给朕迁回来,这样嬛嬛就开心了。
因为爱,可以对抗一切流言蜚语,纵有许多压力困苦,也都化为力量。
此时此刻,嬛嬛心心念念的果郡王又在哪里?能依靠吗?最后他写了那么多熹贵妃安的字条,切实的证据如果皇帝暴怒之下要杀甄嬛呢?不是没杀过嫔妃的,如果要株连呢?甄氏一族就要覆灭了。
是果郡王犯错在先,一个两个口口声声要为王爷复仇的,好像都没什么是非观,他绿的是个皇帝, 不需要付出代价?难道还要祝福他?再请他吃顿饭?
唉,四郎真惨。
仔细看果郡王的一番作为,怎么看都觉得他总是六神无主,方寸大乱,其实很不像一个男人。在他与甄嬛的互动中,让人特别不舒服的地方是,他总给人一种自说自话,自我感动的行为艺术做派。他跟甄嬛审美和格调或有相通,但是到了三观层面,甄嬛好像总是跟他不在一个频道。允礼好像总是带着一种自毁的倾向,好像随时都准备去死,而他的寻死又更像是一种仪式一种艺术,而非真的必要。也就是说,果郡王给人一种为了实现自己想象中的浪漫而浪漫的感觉,至于对象是甄嬛亦或者其他人似乎并无所谓。他选择甄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可是最本质的,并非是“不知所起”,他似乎就是想要谈一场得不到的恋爱,并在恋爱中为情而死,不为别的,只是为了成就其自身的一种故事性。也就是说,果郡王爱上甄嬛,本来就不是冲着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去的。他不过是把甄嬛当作了一个道具,表演了一场自己心中演练千万遍的悲剧。
正因如此,他才毫无顾忌的爱上甄嬛,才不顾一切地追求甄嬛,最后用一种非常不值得的方式为甄嬛而死。有一种人,他们迷恋心理受虐的感觉,并把这种愁苦当作是一种快乐。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看自己就像是在看一种表演,要把自己活成戏剧。果郡王就很有这种感觉。他的爱情好像从一开始他就是冲着殉情去的。之所以选择甄嬛,并不见得是因为他多么懂甄嬛,而是因为甄嬛是让皇帝动心的女人,恰恰是这个世界上他唯一不能染指的适龄女子。果郡王的这番做派,看似为了爱情,看似为了甄嬛,但最最根本的其实是他的自恋。他爱的其实是内心里那段悲剧情节,爱的是自己为爱献身的英勇无畏,爱的是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而这些不过是恰好投射到了甄嬛身上。如果他大几岁,也许纯元也会成为他痴恋的对象。毋宁说他爱甄嬛,不如说他爱爱甄嬛的感觉。这也是许多年轻人经常犯的错误,并不是爱某个人,而是喜欢恋爱的感觉。然后为了恋爱的感觉而恋爱甚至结婚,最后总不免是悲剧。
仔细思索一下就会发现果郡王给人这种感觉就是因为这个人物处理得还是太扁平。甄嬛在爱皇帝和允礼的时候都是有着私心杂念,一会儿担心父亲,一会儿平衡后宫,偏偏这个果郡王,爱得毫无私心杂念,随叫随到,矢志不渝。也不想着自己的母亲如何,也不在乎自己的儿子怎样,对于甄嬛回宫甚至连脾气都没有。这份感情背后的心理动因解释得非常牵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并不够!相反皇帝倒是有血有肉,有矛盾,有迷惘,有困惑,有痛苦,有贪婪,有无情,有深爱……而允礼则有一种虚幻感,或者一种幻灭感。
我觉得,从审美的层次上来说,允礼个人的塑造都是比较失败的,他们的塑造甚至比不上华妃,安陵容;所以当甘露寺里甄嬛跟他们搭戏的时候,整个剧情都显得索然无味。这种少男少女式的懵懂爱情,出现在心机深沉的甄嬛和善于明哲保身的允礼身上,让人总是会情不自禁地跳戏。
李登辉这个人,看似奸诈,实则昏聩。
台湾(省)从蒋经国手里交到李登辉手上时,产业方面是四小龙里最强的。韩国在李登辉主政时,人均在四小龙里陪坐末席。但是李登辉依据神棍张家墩的理论,做出戒急用忍的决定。台湾企业失去了最佳的升级产业,扩张市场的时机。
台湾相对于韩国的劣势,不是人才不够,技术不行,而是岛内市场不足,很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产业养大做强,韩国毕竟还有5千万人。李登辉的总路线,就是放弃得天独厚的,的最大优势,与大陆市场若即若离。
所以这个人,见蒋经国坐半个凳子,分裂国民党的手腕绵长深远;方方面面精算犹如偷袭珍珠港前的军部,但是对大局的预测,笨的一塌糊涂,也是军部一个水平。归根结底,只是政客,不是政治家。
当然对中国大陆而言未必是坏事,这一点和香港李家把数码管项目搞的完全走样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