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立场不同引起的。
中国人认为的反战,应该是日本人对残害中国人感到惭愧。道歉,赔偿。
日本人的反战,是从源头上告诉日本人,战争会让每个人都过的很惨。战争并不是什么好东西。要拒绝战争。
所以前几年日本人接受采访的时候,被询问道,你是否愿意为了日本去打仗。一个日本青年说,一个国家如果要让老百姓为他去死,不如让它灭亡吧。
我想,这就是这种反战电影所产生的教育意义。让老百姓从骨子里不愿意成为军国主义的燃料。这样,就算有小部分野心家,也无法点燃一堆潮湿的木材。
让人关注到自己的悲惨结局,比对其他人的忏悔,意义更大。因为良心可以被各种理由淹没。比如大东亚共荣,比如为了更伟大的大义。眼前的这些牺牲都是可以被接受的。毕竟,慷他人之慨,每个人都能做出来,并不需要有多少道德觉悟。
但是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那么就会是另一种情形了。
我不认为萤火虫之墓是在反战败。我恰恰认为这样的电影是在从根上铲除了军国主义的苗头。
中国观众从小到大看的都是教育片,所以看不了纪录片
中国人觉得,所有的影视作品,都应该有明确的主旨,应该有教育意义,影视作品的作者=老师,看作品的人=学生,学生来教室上课了,老师就必须讲一节完整的课,必须给孩子传授理论知识
而萤火虫之墓,是类似于自然体验的存在,只是给你看一个故事,让你自己去感受其中的东西,没有点题也没有灌输,电影只负责讲故事,让你像坐在村口看王二妮家王二妮又怀孕了,家里五个女孩淘气妈妈抱着肚子打孩子爸爸跑过来打妈妈最后孩子反过来打爸爸一样的看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里王二妮和你说话、教给你什么东西、让你做什么事情了吗?——没有,但是你自己会思考,从这件事里面看到诸事凡凉
第一层的观众看到:两个孩子成了孤儿,被亲戚阿姨吃绝户,最后流落街头惨死
第二层的观众看到:两个养尊处优的小皇帝成了孤儿,在别人家当寄生虫,不努力不干活只会吃喝玩乐,性格恶劣,最后自食恶果
第三层的观众看到:两个孩子从小见不到父亲,缺少教育,家庭关系有问题,灾难来了儿子不和母亲一起跑,被亲戚收养之后亲戚也不负责教育,赌气出走之后亲戚邻居政府机构没有任何一方接应,警察看到十四岁的孩子偷窃农作物给生病的妹妹也没有任何作为,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人指点过这两个孩子该怎么生存
有些人在家里享受冰块听留声机的时候,高楼大厦的霓虹灯之后两个未成年人因为受不到教育,明明有资源可以活下去,但是因为阅历太浅,信息差太大而惨死郊外
然后最后这件事还没法怪罪任何一方,这就是世态炎凉
回过头,再说说关于这部电影本身,我看到“电影主旨”的不是反战也不是反战败,而是政府失职和未成年人的教育缺失问题
我认为,和《萤火虫之墓》最相近的电影,是《无人知晓》,也就是西巢鸭弃婴事件
萤火虫之墓的主角清太是十四岁,西巢鸭弃婴案件的长子也是十几岁
他们都是一夜之间变成了孤儿,都是长男带着年幼的弟妹,都是有父母留下的存款,而最后都是弟妹因为照顾不周而惨死
在《萤火虫之墓》里,战争和战败都没有给整个的大环境带来巨大的灾难,第一轮轰炸过后,村民在废土上有说有笑的议论着谁家房子被烧了,xx先生被当场击中真是太不幸了,在学校里,卡车拉走成堆的尸体,周围人也只是习以为常,到了西宫,没被轰炸的地方,亲戚依然过着柴米油盐的小日子,还有报纸和铅笔给孩子剪着玩,杂货店的老板只是抱怨最近没生意,该上学放学的孩子路过防空洞还在嘲笑里面不可能住人,农民该种地的还在种地,地里面麦苗西红柿长得旺盛,还有青蛙呱呱叫,平常人家里的锅里桌子上还有饭菜,医院警察局都在正常运转,不说岁月静好也是社会稳定人民正常生活
那为什么节子死了呢?
因为信息缺失,十四岁的男孩子带一个四岁的幼儿,妹妹一天天变得虚弱了,他能即时知道即时察觉到妹妹是病了吗?
他察觉不到,他的知识和阅历不足以让他知道妹妹的情况不正常,妹妹说肚子痛,他就去弄甘蔗汁给妹妹喝,可能是偏方吧,直到妹妹昏倒了他才意识到妹妹的情况不太妙,他带妹妹去看病的时候还在说“妹妹的湿疹和痱子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只是用盐水擦的时候有点痛”,面容也是平平常常的,他根本没意识到妹妹已经重病,只觉得妹妹是普通的,小孩子特别常见的湿疹痱子拉肚子。医生下了诊断之后,他立刻就去买鸡肉鸡蛋和西瓜了,而且他和妹妹一直都有吃的,有鱼有田螺有大豆高粱,还有红薯西红柿
妹妹不是因为战争导致的贫穷而活活饿死的,而是在正常运转的社会之下,因为哥哥不知道怎么照顾妹妹而死的,说难听点,就像被小学生喂火腿肠辣条喂死的猫一样
而导致这一切的是什么呢?
就是教育缺失、信息缺失
清太完全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抚养妹妹,不知道怎么去工作养活妹妹,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寻求帮助
讽刺的是,萤火虫之墓上映于1988年,而西巢鸭弃婴事件也发生在1988年
日本人在富足的1988年去电影院看萤火虫之墓,抱着纸巾感叹战时孤儿的悲惨的时候,却不知道在当时当刻的现代社会中,还有着和清太和节子一样惨死的孩子
现在2021年了,清太和节子的悲剧能完全避免了吗?
我想依然不能。
更新补充一下
很多人说清太不愿意劳作、懒惰、不懂得寄人篱下,死了纯属活该自找
但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过这几个细节:
1.清太和节子坐火车去往西宫的阿姨家,第二天,清太就徒步走回自己家,把之前埋藏的一板车物资全都拉去了阿姨家,那一板车物资里面有梅干、柴鱼片、土豆、鸡蛋、奶油,还有母亲留下的高级和服
高级和服“能换一斗米”,阿姨换回家的一袋子大米看体积至少有10公斤
然而这些物资,清太和妹妹吃到了多少?
清太和妹妹在阿姨家暂住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这些物资却至少够兄妹二人吃两三个月
2.清太在阿姨家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干,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家里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大概就能体会,四岁的孩子身边几乎离不了人,清太一整天都在带妹妹,给妹妹洗澡洗衣服,带妹妹出去玩,还要瞒着妹妹母亲去世的消息,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十四岁孩子能把四岁的妹妹照顾得这么周到,已经是很大的努力了
而且,清太在阿姨家也不是被收养白吃白喝的身份,是带资进组借住,带了大量食材和资源,只是在亲戚家里落脚,等待父亲接应的身份,所以我认为清太在这个关头优先照顾安抚妹妹是没有大错的
如果看了这两条,你还觉得阿姨一点问题都没有,那我只能同情你,可能你身边的亲戚确实都是阿姨这种人
3.在防空洞的时候,节子表面上没有挨饿,清太每天都会准备食物,一群孩子光顾捣蛋的时候,防空洞边有成堆的田螺,锅里有准备好的粮食,后来被农民抓住,可能没收了一些偷来的农作物,但是河里的鱼虾田螺管够,两人可以领到救济粮,清太还有存款去买食材,从来没有到穷途末路的地步,和其他作品中的吃木屑观音土的灾民完全是天上地下,从一开始就不能互相代入
4.“营养不良”这个症状只出现在了节子身上,清太一直生龙活虎,只是会抱怨肚子饿,从人物设定上来看,清太不可能故意让四岁的妹妹吃不饱,而更有可能是节子主动把食物让给哥哥,在清太带南瓜回来哄节子吃饭的时候,节子就说过“讨厌吃羊羹”,一个饿得营养不良,饿得把玻璃球放在嘴里吃的孩子是不可能真心说讨厌吃饭的
(加一个4.5,个人推测,节子的真正死因并不是饥饿和营养不良,从头发长度和穿着、天气冷热来看,以及1945年针对阪神地区的轰炸是3月中到5月末,片中季节较为炎热,应该是5月末,日本投降是8月15日,在阿姨家借住的时间就算和日本投降之后清太没有及时获取信息的时间互相抵消,从二人住进防空洞到节子离世,满打满算不超过3个月,就算节子一天只能吃几颗田螺几颗草根,也绝对不至于在3个月之内死于饥饿
节子真正的死因应该是感染性疾病,细菌或者寄生虫之类的,可以感染胃肠道的疾病
5.阿姨所在的西宫,除了清太和节子以外,没有其它的灾民,那么问题来了,一整个城市被夷为平地,灾民没有流亡到周边城市,都去哪里了呢?是被妥善安置了所以不流亡,还是被原地杀光或者关进集中营了?
如果有妥善安置,清太和节子是否错过了本地灾民的安置?
而错过的原因会是什么呢?
以及,东京大轰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摧毁日本的物资生产能力、瘫痪日本的工业,清太和阿姨家都没有耕地,在工厂和商业被大量摧毁的情况下,清太要找到能糊口的工作恐怕不是容易的事情
节子是个懂事的孩子,懂得自己和哥哥的处境,所以隐瞒身体难受,隐瞒自己的痛苦,但也就是这份懂事害死了她,节子死后,清太就失去了活着的希望,最后清太的死,更像是一种赎罪,开头放在清太手边的饭团就是隐喻,暗示清太放弃了活着的机会,走向死亡
因为脑子是个好东西,但不是谁都有。
很多人的智力决定了他们只能看懂哆啦A梦里大雄笑着说“日本战败了”是反战,而《萤火虫之墓》里清太因为美国飞机来轰炸就可以趁机去偷东西而开心的赞扬美国飞机炸得好,他们就看不懂是反战了,就觉得因为清太是军官的儿子所以是反战败。
真正的反战败是什么样的呢?那得是三好学生清太在前线顺利的时候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一副前途无量能长大必然能成为社会栋梁的样子,结果因为前线战事不利,他的前途没有了,最后因为战败而失去了一切。让你看完觉得一切都是战败的错,如果不战败一切多么美好。这才是反战败的内核。
但这部片子里是什么样呢?清太因为父亲是个军官,所以就是个废物,不懂看人脸色,离了他爹啥都不会,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愿意自食其力,也只能去偷东西才能维持生活这样子,在还有存款的情况下都把妹妹饿死了,都惨成这样了他居然还不敢相信日本战败了,还特么为军国主义伤心难过,被军国主义洗脑洗到最后自己特么的都饿死了,活脱脱的铁废物一个。这讲的是个什么故事?这部电影讲的是:去参与侵略战争的会全家死光光,打仗的那帮人在前线拼命,后方的老婆孩被饿死都没人管的,军国主义根本不会管你全家死活,为军国主义拼命下场十分悲惨。这批判的是什么?这特么是反战败?
如果想看日本人谢罪,对不起没有,这片不是给你们看的。这部电影是日本左翼拍出来给日本人看,让日本民众反思二战时期的日本军国主义到底有多害人,是批判日本右翼的,不是拍出来给中国人道歉用的。如果智力水平无法理解什么叫批判,那估计看个《阿Q正传》还得骂鲁迅宣扬奴性。还是请去看子供向的作品,给成年人看的片不适合你们。
我就问如果这片是中国人拍的,你看到的是去侵略中国的人死了,老婆都被美国飞机炸死了,儿子女儿也都饿死了。你觉得因为主角是日本人这就是反战败吗?就是给日本洗地吗?再极端一点,这主角要换成中国人,八路军上战场阵亡了,家里老婆被鬼子的飞机炸死,俩孩都饿死了,你们是不是得跳脚骂反抗侵略的英雄怎么就全家死光光了?导演屁股不正!
这部片子明明批判的是军国主义,谁特么信军国主义那套全家特么的都能被坑死。靶子都竖这么大了,还有人能得出相反的结论。喷这片的“爱国人士”都在激动的诉说日本侵略军对中国造成的伤害。而这片就是在表达“侵略者不得好死,他们不但自己死了,还要死一户口本”,结果就因为电影名字没加狗头,这些人就认不出来说侵略者要死一户口本的人是友军,除了感叹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不是谁都有,那还能说什么呢?
吉卜力这么大一个知名左翼巢穴,连反法西斯的代表作都要被喷,日本军国主义右翼知道了大概能笑到肚子疼,请问谁能教一下宫崎骏、高畑勲他们要在片名上加狗头保命,在线等挺急的
因为很多人把这部高畑勲的片子当成宫崎骏的作品去理解了……
作为吉卜力双巨头,以及宫崎骏动画路上的半个“师父”,高畑勲和宫崎骏不论作品风格、演出手法还是故事特点上,都有一定相似处,所以很多观众会不由自主用解读宫崎骏作品的方式去理解高畑勲——甚至根本就会把两个人搞混。但实际上,高畑勲与宫崎骏的作品有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如果用看宫崎骏的方法去看高畑勲,必然会造成巨大的误解。
二人的不同在于对主角的态度上。
宫崎骏对自己的主角态度是绝对积极的,他作品里的那些主角基本就是他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化身,他也绝对支持和认同自己作品里的主角们。哪怕部分作品的主角形象一开始不太成熟(例如《魔女宅急便》《千与千寻》),到中后段也绝对会成长为勇敢又美好的理想角色。甚至在《幽灵公主》这部几方势力都不完全正义的“成人风”作品中,也有一个完全正义的主角阿西达卡,在各个势力间担任中立的调停者。
而高畑勲并不是这样,他对自己作品主角的态度要暧昧地多,这点大家把高畑勲中后期作品(《大提琴手》《萤火虫之墓》《岁月的童话》《百变狸猫》《我的邻居山田君》《辉夜姬物语》)大致看一遍就能体会到——高畑勲并不完全认同自己作品中的主角。抛开《萤火虫之墓》不说,来看看《百变狸猫》,里面有一段情节是狸猫靠挖陷阱杀死了几个只是路过的人类司机,来恐吓人类不要接近他们住的地方——主角狸猫为了保护栖息地会杀人,而且是杀无辜的人,高畑勲很明显是不认同狸猫这种行为的,后面当“狸猫和尚”提议为这些无辜死者默哀时,众狸猫却报以大笑。
你绝对不会在宫崎骏电影里看到类似情节,宫崎骏电影中也有会杀人的主角(娜乌西卡、阿西达卡),但只会是为了自卫或者保护他人,绝对不会出现主角为达成某种目的害死无辜者的桥段(《风之谷》漫画版里娜乌西卡后期倒是真杀疯了,但那是漫画。以及即便是杀疯了的娜乌西卡,宫崎骏也依然是认同并支持她的)。
还有《辉夜姬物语》,结尾处辉夜姬前一秒还对来接她的天神慷慨陈词说人间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留念,后一秒羽衣一穿立刻面无表情跟着天神走了,这种直接打脸主角的场面宫崎骏也是绝对不会去拍的。
这一点和高畑勲的创作理念有关。2014年9月一期《南方周末》刊登过对他的专访,里面高畑勲谈了自己与宫崎骏最大的不同——宫崎骏希望观众能沉入到自己的电影中,而高畑勲则希望自己的电影和观众保持一定距离。相比宫崎骏,高畑勲更想让观众做一个旁观者,抱着“欣赏”的态度去享受电影整体,而不是自我代入到某个主角里去。他不希望观众“认同”主角,只希望观众“体谅”他们,为此他甚至会故意设计某些桥段来让观众“出戏”。要是有观众和高畑勲说,我看你某部作品看哭了,我太能和主角感同身受了,他大概率不会开心,反而会非常尴尬(这估计也是他电影票房比不过宫崎骏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说回到《萤火虫之墓》,很明显高畑勲并不认同本片的主角清太,甚至他想真正表达的压根都并不是什么战争的残酷。高畑勲真正想表达的,其实是失去仁爱的社会,其自私冷漠如何杀死了两个孩子,这点是高畑勲在《萤火虫之墓》的剧本大纲中明确说了的。
注意这里高畑勲的意思——清太作为一个十三四岁的青少年,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没有多少他这个年纪的男孩,在那种社会环境下能独自把妹妹养活更长时间。清太与妹妹最后双双死去,主要是是社会的问题而不是清太的问题(但高畑勲也不回避清太绝对有很多问题,就像他前面说的,体谅,但不认同)。
所以,电影一开头,高畑勲就安排了这样的场景——在车站,面对濒死的男主角,来往的路人却只是嫌他给日本丢脸:
而片中对日本政府以及“爱国人士”的明嘲暗讽也比比皆是。像是清太寄宿家的那个亲戚,嘴里天天说着爱国行为却处处自私自利,就是典型的在“明嘲”——说亲戚是好人的建议仔细再看一遍,首先,她不是白养活清太和节子,前面用清太母亲的和服去换的米,她是和清太对半分的。
而意识到清太父亲很可能已经阵亡后(清太写给父亲的信长久没有回音),她便开始处处针对,完全是在故意挑拨清太情绪赶他走,所做包括且不限于:盛饭时只给清太与节子盛米汤,直接说以后不给清太和节子做饭了,主动建议清太搬到防空洞住去,以及故意告诉节子她妈妈死去的消息,惹得节子晚上大哭,再反过来责怪清太没有照顾好节子。
最后再补充一点,有位匿名答主@我说,亲戚大婶是好人,她自己也只吃杂粮稀饭,给自己丈夫女儿吃白米饭是因为他们有正经工作和学校要忙,体力消耗比较大。而且她还帮清太洗碗了呢。
那首先来看看她给自己盛的稀饭,与给清太节子盛的有什么不同吧。
然后再说她帮清太洗碗的事,她帮清太洗碗的当天 ,之前情绪一直比较稳定的节子,两次突然莫名其妙大哭着喊妈妈。很明显,就是在那天,亲戚大婶告诉了节子她妈妈死去的消息,而之前清太曾请求过亲戚不要说。她帮清太洗碗,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一点内疚。
成年人知道忍。只有十三四岁,之前还是阔少爷的清太,忍不住情有可原。
还有不那么直白的“暗讽”——作为“日本政府”代表的配给所,前后两次出场是这样的:
妹妹活着的时候,清太去领米给妹妹吃,只能领到一点点,工作人员也懒得和他多说一句话。等妹妹死了,清太去领木碳烧妹妹,配给所很大方地给了一大箱,工作人员还笑着教他怎么操作才能把尸体烧干净——其中的意味不用多说了吧。
而最明显的地方,开头轰炸机炸死他们妈妈的剧情,高畑勲几个镜头就带过去了,这个情节是为了让两个孩子失去家庭庇护,直接面对冷漠的日本社会。如果高畑勲真是想“反战败”,拍我们日本人好惨美军的轰炸好过分好没人性,那为啥不在开头注重刻画一下他们妈妈多么美丽温柔善良无辜,结果啪一下被美国人炸死了,这味儿不对多了?可高畑勲从头到尾,连个母亲的正脸都没给露过几回。而着重刻画的清太和妹妹,他们是被美军的轰炸机炸死的吗?不是啊,轰炸机从头到尾没伤到他们分毫,甚至如果没有美军轰炸造成的混乱让清太可以趁火打劫偷东西,他和妹妹会更早一步饿死,后面一看美军飞机来了,清太别提多高兴了。仔细想想导演这里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会是高畑勲在说“我们日本被美国炸的好惨”吗?
以及最最讽刺的一点——直到妹妹快死去,清太的存款其实都还剩3000日元。要知道他们家户头总共也就7000块,这是剩了快一半没花。
在那之前,清太又是求农夫赊账,又是偷东西,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在轰炸的时候偷,还把自己和妹妹饿到严重营养不良,为啥都死活不愿意动这3000块呢?——因为他已经被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机器洗脑了,觉得日本不可能认输,战争会长久地打下去,起码还得打好几年,所以为了以后准备,花钱抠成这样。直到取钱时听见银行里的人聊天,才知道日本早就举白旗了。
千言万语归于一点,如果你觉得看《萤火虫之墓》时感觉到有点不对劲,那说明你看对了,因为高畑勲电影的主角不是让你自我带入进去的,而是要让你旁观审视的。你要是感觉清太的某些言行你不认同,或者觉得他那么惨有活该的成分,那其实是高畑勲故意安排的,他只希望你能“体谅”主角而不是“认同”主角。如果观众依照看宫崎骏电影的习惯,认为自己应该完全带入主角,并认为主角从头到尾都是正义无辜的一方,主角说的话就是导演想对观众说的,那你对高畑勲电影的理解必然会谬之千里。在这种错误认知的基础上,觉得“《萤火虫之墓》只是在反战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乘着这篇回答看的人多,我给自己引个流吧,最近花费挺大心力写的三篇《EVA新剧场版》的解析式影评,总共有25000字左右,如果感兴趣欢迎看一下
上篇(人物解析)
中篇(舞台解析)
下篇(主旨解析)
如果他们爹没死的话,清太和节子就是战争的既得利益者。空袭之后清太从自家院子里挖出来很多梅子干,奶酪,米面一类的东西交给婶婶,婶婶还说毕竟是军人家庭,能有这么多好吃的东西。
实际上在天皇投降的前几年日本是配给制度,资源非常有限,连大米供应都困难,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很多农民本该自产自销的东西都被上缴给国家了,有的日本家庭甚至一天的供应只有三条咸鱼干,到最后甚至是树皮,根本就别说像男女主家里一样还有水果糖,男女主能拥有这些东西是因为他们家有军人所以被优待了,虽然小日本鬼子纯属活该,但男主一家得到的东西也是搜刮其他百姓的民膏民脂。
并且男主每次说到他爹都是一副非常骄傲的模样,哥哥跟妹妹提起来十年前自己去看过父亲的军舰,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是昭和二十年,也就是1945年,十年前也就是1935年,而华北事变也是在这一年。我去你的,你爹十年前在中国战场做了啥你能不能心里有点逼数,还把自己的爹描绘成大英雄?
男主根本就不反战,他从来都没说过不要战争,他只是觉得空袭把家炸了很烦,打仗分配的东西很少他很烦,他爹的军舰被击败了让他享受不到军人家属的优待很烦。真正的反战应该是像《窗边的小豆豆》里面的爸爸一样,宁愿被饿死也坚决不为军人演奏。而男主,是一直支持他爸爸的行为的。
实际上如果清太爹大难不死回了日本,他们一家就会拿着政府的补助和奖金生活,他爹可能被封个名誉称号不上班光拿工资,他和节子也可以凭借军人家属的身份进入政坛。这种人如果当上了教育局的厅长,他编写教材的时候会说是日本侵略了其他国家吗?
还有清太的性格本身,其实他也只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小少爷。虽然他对妹妹是很不错,但是被叔婶收留后一直在家当宅男,婶子跟他说可以去工厂上班,他叔他堂姐都在厂里上班,说明当时是缺人的,但是最后都不了了之。实际上如果他当时去了工厂,多多少少是可以多分配到一些食物的,婶婶对他的态度也会缓和一些。但是清太想着自己妈妈还有存款,就不愿意去上班。
又非常天真和幼稚,因为婶婶对他们态度不好,又因为妹妹说想搬出来住,就搬进了防空洞里。住在湖边潮湿的洞里,又没有可以挡风的东西,不生病才奇怪吧。在婶婶家,就算婶婶对他们不好,其实堂姐对他们还是可以的,至少不会饿死或者冻死。
既然是决定出来住,那么肯定要考虑一下生存的问题啊,经济来源或者食物来源一类的,但是清太没有去工厂上班,后期选择去偷去抢,这我真的不能理解。就是因为哥哥的幼稚和怠惰,才害死了自己和妹妹。
因为《萤火虫之墓》说的比较直白,但是又不很直白。
为什么《太空堡垒》就没有引起争议呢?因为说的很隐晦。
《太空堡垒》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反战动漫,不是反战败,就是反战、反军国主义、反法西斯。
只要把情节从天顶星人的视角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太空堡垒》的真实含义。
天顶星人(杰特拉帝人、Zentradi)是一个战斗民族,他们有男有女,但是没有恋爱结婚,也没有文化和娱乐活动,所有的衣服都是制服,所有的人都是战士,一切的工作都是战斗,个人没有自由选择,当然,男女是严格分开行动的,他们的天命就是战斗和征服。他们通过叫做MICRON的装置,以复制+洗脑教育的方式在全自动卫星工厂中培养新兵,也就是说,全员都是复制人,基因高度锁死。
他们和叫做“监察军”的势力进行了50万年的宇宙战争,一艘监察军的太空船逃走了,天顶星人派出舰队追击。
舰队经过多方寻找,终于捕捉到了监察军太空船发射的主炮信号,于是在遥远星系的一颗蓝色星球上找到了监察军的太空船,不过监察军已经团灭,只是他们的技术被蓝色星球上的一种自称“地球人”的类人生命体掌握了。
这些地球人的太空科技还很原始,他们甚至没有完全掌握监察军的技术就胡乱改造和启动了监察军的太空船,打算进行宇宙探索,在启航仪式上,监察军太空船的主炮自动发射,引来了天顶星人。
天顶星人舰队觉得这些地球人的科技很不入流,摧毁地球人的文明并不困难,只是监察军的太空船一定要摧毁,因为这是他们得到的命令。
然而在战争过程中,某些被派去地球人中做间谍的天顶星人带回了名叫“歌曲”和“偶像照片”的东西,大家开始迷恋这些奇怪的小东西。
天顶星人开始分析地球人,他们发现地球人的生理结构和天顶星人非常相似,只是各方面都要弱小很多,天顶星人怀疑地球人是自己的祖先或者亲戚,但是最终的分析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原来天顶星人是一种被史前文明创造的战斗生物,他们被赋予了巨大的身躯和战斗热情,但是却没有恋爱、繁殖、娱乐的功能,制造他们的史前文明已经灭绝了,而他们就像失去驾驶员的战争机器,一直在重复着创造者给他们留下的指令:战斗、征服、战斗、征服。
天顶星人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认为应该继续本来的统治秩序,所有的天顶星人还要继续战斗和征服的宿命,至于地球人,只是一些有毒的虫子,必须全部杀掉;另一部分人认为,天顶星人的存在没有意义,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进行改造,把天顶星人改造成地球人一样有爱、有个性、有自由选择的生命体。
因为谈不拢,最后爆发了内乱和持久的战斗。
最终,天顶星人舰队中的巨人都死了,只有一部分改造后的天顶星人融入了地球人。
他们决定,去往宇宙寻找天顶星人,向他们传播和平。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其实太空堡垒的故事只有这么短,所谓的第二部和第三部是另外的动漫缝合过来的。
只要把故事里的天顶星人换成“日本军国主义者”,一切就都明白了。
日本人被改造成战争机器,不断对外进行战争和征服,但是一部分人发现了问题,那就是军国主义体制把人异化了,压抑了人性中的爱、自由和文化,他们希望消解军国主义的流毒,让日本人回归正常。
《太空堡垒》没有争议,主要是因为很多人看不懂。
《萤火虫之墓》的问题就在于,让很多人看懂了是在说战争,但是没有明确战争的原罪。
于是关于电影是在反战,还是在反战败,就发生了理解上的分歧。
很多人忽略了最终男主角是死在经济复苏时期,就在大家的生活都欣欣向荣的时候,他和同样作为战争遗孤的很多年轻人,却在被饿死。
如果不战败,就不会有日本人被饿死吗?这个想法似乎成立。
但是反过来,战败了,但是经济在复苏,为什么有人会被饿死呢?如果日本真的是万众一心在恢复经济,为什么会有人被饿死?战败了所以没有了万众一心的斗志?问题是战争的时候也远远不是万众一心。
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电影中出现了很多冷漠的人,包括对两兄妹非常刻薄冷漠的某婶婶,还有眼看着哥哥饿死的路人。电影里唯一一个亲戚,也就是这个某婶婶,一直在用照顾两兄妹的名义侵吞他们的财物,每天吃着两兄妹的米还要阴阳怪气。哥哥带着妹妹最终离开,并不是在乎面子,而是要里子,只是他太小了,除了逃离和偷东西想不出其他出路。这个亲戚,其实更像是当时的日本政府——为了大家好,大家不要穿鞋了,为了大家好,大家都去农村劳动吧,为了大家好,街上的流浪儿死就死了吧。
这部电影真正在说的事情并不是战争,而是冷漠,是那种在日本生活过的人体会过的冷漠,大家对别人的事情漠不关心,对别人死活毫不在意。战争的真正原罪就是冷漠,对他人的冷漠,只要把其他人归类到敌人和他人,就可以冷漠的杀死对方,或者毫不在意地看着对方死掉。
很多人是冷漠的、虚伪的。
连眼前的亲人、朋友、可怜人,都不肯去爱护,那么所谓对天皇、对国家的忠心、对世界的爱,也不是出于真心。
七生报国吗?很多人不过是喊一喊口号,最终还是为了自己的钱包和肚子着想。
不知道作者是不是这样想的,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
日本人认为蝴蝶是死者的灵魂变成的,我想片中的萤火虫,应该也都是战争与和平时期的冤魂吧。
因为萤火虫之墓描绘了法西斯统治下燃料的真实下场。而某些人认为自己当了燃料就能吃牛排住大豪斯。萤火虫之墓打破了这些人的美好幻想,自然会被喷。
在它们眼里只有展现自己当年被欺负的多惨给它们提供法西斯化借口的才叫“反战”,而那些展现燃料悲惨下场警醒世人谁支持法西斯谁就会死无葬身之地的就是“反战败”“给法西斯洗地”“三观不正”。
因为中国很多人的反战只是单纯的反日,而且是逢“日”必反,特别是如今的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民族自信空前高涨。
《萤火虫之墓》从一开始就不是画给中国人看的,它第一次上映时都没有到中国公映,天天说别人卖惨的可以回家歇息去,一开始这动画就是画给日本人看,画给日本年轻一代看的,让他们看看真正的战争,以及真正战争下的日本人民。
所以这个片只有一个主旨:该死的战争!
用一个很小的切入点去切入,哥哥在妹妹死后就算有钱也没有努力生存下去,而是成了流浪汉,因为他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而片尾在哥哥周围有着很多同样的孩子。故事以小见大,普通军官的孩子也沦落到如此地步,普通人的生活能更好吗?
而这一切因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提到“战争”,因为这场战争。这就是一部日本本土彻头彻尾的反战电影。
当然,单纯反日的情绪高涨我理解,但是还是想送给各位日本一句二次元的名言:“屠龙少年终成恶龙!”别成了恶龙还自以为正义就好。
主要是在日本的环境下这种东西拍的太隐晦了,很多内容害怕右翼攻击不能明确的拍出来,需要观者自己去解读,当然解读的结构也五花八门,为了日本国内的观众能看能关注又要拍日本国内故事,这样更增加编剧的难度。
德国想要拍二战题材的电影比较好拍,主要是纳粹直接就把上百万德意志人根据宗教信仰、是不是左翼党派成员、同性恋者、长期失业者、抑郁症患者等标签进行分类,就把少数宗教、左翼政党成员、同性恋者、长期失业者、抑郁症患者等德意志人直接定义为“非人”关进集中营屠杀掉,然后又在法国和东欧各国占领区如法炮制屠杀了上百万法兰西人和斯拉夫人,在“盟友”意大利屠杀了几十万意大利人,这本身对很多德意志民族主义者来说也是民族共同体的幻灭,可以放心的拍片出来批判纳粹,而德意志民族主义还可以塑造为反纳粹的英雄。
一些被美苏英法出于冷战需要而包庇的战犯也可以跳反自称“反纳粹”划清界限就继续堂而皇之的在德国做官,虽然不一定真正反省了,而且其中很多纳粹余孽后来的言行也证实其根本没有对屠杀本国人民以及被侵略国家人民进行任何反省,但是在包括德意志本国的民族主义右翼都反对纳粹思想的环境下,纳粹余孽也不敢闹出动静。
而日本在二战时整体宣传侵略战争是万众一心为国奉献乃至为“大东亚共荣”奉献,国内抓捕迫害少量异见分子,对于大多数人还是通过集体主义洗脑为主,只要不闹事,一些思想左翼的人也被留下来强迫编入后方生产战争机器、只能靠消极怠工反抗,这样军国主义对日本国内人民造成的危害也是比较难与获益剥离开的。
拍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不论胜利阶段还是失败阶段、军国主义思想,都对日本普通人造成伤害,这样更容易向日本民众揭露侵略战争的危害。
但是反过来对于观众来说,如果不明确在作品里以一个口号说清楚也确实容易让观众混淆战争带来伤害是只发生在失败阶段还是从所谓的胜利阶段已经一步步埋下了,而这种情况下日本有很多与当年军国主义时期政府纠缠不清的人也连与旧体制下所作所为划个界限就变成接受“战败”与否,别的形式上的反思都没有,继续堂而皇之的做官,可以继续利用民族主义右翼充当打手,并继续威胁作品的自由创作,这种情况下导致很多内容编剧导演又是很难直接拍出来说清楚的。
而我们作为当时被侵略国家的受害者,没必要慨他人之康,去同情或者攻击其不够反思,只需要说这里面的一些人物确实很可悲,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造成的,他们可悲,但我们作为被侵略国家的人却不会表示怜悯,因为不会被被侵略国家怜悯也是发动侵略战争的代价。
说到底,日本作为战争的发起国和战败国,而我国作为被侵略国和战胜国,这种身份天然的使得日本拍摄的一切和战争相关的片子都可以被我们解释为反战败。
所以很多人认为萤火虫之墓是反战败太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