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 第1页

     

user avatar   mia-1-82-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离奇个毛线。

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气死我了。


我自己是(was)抑郁症患者,也是抑郁症的疗愈师。见过的抑郁症患者数不胜数,没有一个离奇的。抑郁的原因都显而易见的明摆着的好吗!!!明!!摆!!!着!!!!

我们先说孩子自己。

孩子分两种。一种是敏感的,一种是不敏感的。

敏感的人在一定的条件下更容易发展成抑郁症。

不敏感的人在同样条件会发展成一个不快乐,但是不一定至于有“病”的人。

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后者更隐蔽。


那么什么是导致孩子抑郁的条件呢?

我们这里重点只说原生家庭。

现实情况中也是这样的,外部环境再有问题,如果原生家庭是给力的,那么外部环境造成的伤害也是有限的。就像《美丽人生》里,在二战集中营这样的极端环境里,好的原生家庭也可以有力保护着孩子的内心。


我这里举几个原生家庭常见的问题类型,基本上90%都能套进去了。


1.父母“离奇地”把孩子留守了

能做出这样决定的父母,往往也是意识不到这样有问题的父母,所以也不会有对应的正确的弥补措施。留守儿童在最需要父母的保护和依靠的时候,父母都不在身边,会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和造成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

比如有人会在感情上把自己封闭起来,完全杜绝受伤的可能性。

有人会在情绪上压抑自己,感知不到活着的欲望。等等。


2.父母“离奇地”情绪不稳定

这个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环境的常态了,父母经常吵架,互相指责,歇斯底里的发脾气,不控制自己的情绪,跟孩子说对方的不好,利用孩子作为攻击对方的工具,作天作地。

父母一边这样,一边还会给我们洗脑,谁家不吵架呢?就轻飘飘的过去了。

但是对于敏感、脆弱、幼小的我们来说,相当于天天生活在情绪的风暴里。父母的情绪小孩子全都能够感受到,而且敏感的我们还会放大,幼小的我们又没有理解和消化的能力。于是父母的痛苦会加倍的落在我们身上,精神折磨的程度可能跟集中营差不多吧。

但是这还没有完。


更可怕的是,我们爱父母。小孩子对父母的爱超过父母的想象。

我们会觉得对他们的痛苦有责任,会自不量力的想要保护他们和帮助他们。


然后就这样,我们变成了敏感、情绪化、无法放松、过度关注别人、控制欲强的人。

我们忙着在意别人、在意外界的环境,失去了在意自己的能力。

我们在潜意识里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这个世界不安全。

感觉到痛苦一定是我的错,一定是我不完美,那我自我攻击好了。


3.父母“离奇地”爱无能

父母很多时候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在一起吃了无数的饭,但是却很少聊天,他们永远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似乎也不关心,你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似乎他们什么都不想。

他们似乎很爱你,但是又似乎不太认识你。你心里知道他们最在意的是你,但是感情上似乎又感受不到太多。

你有什么问题和心里话也不会跟他们说,觉得很尴尬。情感上的隔阂很深。


很多父母是没有太多自我意识的。这一代人,比上一代人的自我意识更强,这个是绝对的事实。


于是就造成了,我们感情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父母明明很爱我的家庭里,还会离奇的“缺爱”。


4.父母“离奇地”要求/期望高

有两种父母。一种是达不到要求就会骂你、语言暴力你、对你非常失望的。这种明显是有问题的。

一种是夸你、赞美你、表扬你甚至崇拜你。这种父母会觉得很委屈,想破头都想不到这种方式跟上一种一样是有问题的,甚至更严重和隐蔽。


这两种都会造成同样的结果,因为这两种都是基于比较的评价。

孩子会成为这样的人:在意别人的评价,总是有渴望达到的标准,觉得自己够好才值得被爱,害怕尝试,焦虑,不在意自己的感受和喜好。


这样的父母爱孩子吗?通常是爱的。

但是并不是“真爱”,因为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我爱你,不是因为你优秀、不是因为你达到了什么标准,不是因为你比别人强,不是因为你成绩好,就是因为你是你,你只需要存在就是被爱的。

大部分父母内心里是无条件的爱孩子的,但是表现出来的却是“有条件的爱”。

所以我们就被塑造成了要迎合条件迎合标准的人。

我们也变成了不会无条件爱自己的人,所以才会充满了对自己的评判和不接纳,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完整。

即使长大了,父母不管我们了,父母说对我们没有太高的要求,开心就好了。但是我们还是在制造条件和标准去迎合。


5.父母“离奇地”喜欢乖孩子

我有很多来咨询的妈妈。

她们有一个从小优秀、乖巧的女儿(是的,都是女儿),会让她们省心和骄傲。孩子往往在上高中以后面临高考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上大学以后开始暴露问题,厌学、孤僻内向、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毕业以后适应和融入不了社会。

(不是说男孩就没有问题,只是女孩更加明显)


女儿是妈妈贴心的小棉袄。女孩会更加敏感的捕捉妈妈的情绪,更加努力的做一个乖孩子。

而妈妈们,错误的鼓励和赞美了这种“乖”,甚至还引以为豪。


这种“乖”里,带着安全感的缺乏,带着小心翼翼的讨好,带着害怕自己不够好的恐惧,不相信自己值得无条件的被爱。


她们没有自己。只有对自己的评判。只有各种无形的标准。


她过去的人生,都是由妈妈手把手参与着的。妈妈告诉她要乖,妈妈告诉她要好好学习,妈妈告诉她应该如何行为举止,妈妈告诉她要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妈妈告诉她未来要做什么工作过什么样的人生。


妈妈一直在小心翼翼得保护她,没有给她留下犯错的机会,没有给她留下失败的机会,没有给她留下选择的机会。


于是最后妈妈就真的得偿所愿,孩子再也不会犯错和失败了,因为她丧失了做选择的能力,于是只能停在原地,不会出发了。尝试就可能失败,就可能证明自己不优秀。那就不要尝试好了。


6.父母“离奇地”负面思维

父母有负面思维,自然就会用这样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养出负面思维的孩子。大部分穷人思维本身就是负面思维。

只是孩子跟父母不一样,父母基本上一边抱怨,一边认命了。

但是孩子虽然“继承了”负面思维里的悲观,但是出于对父母的爱,更加想要改变现实,想要给到父母更好的生活。

于是就困在了自己的负面思维里,一边是“我不行”“没用的”,一边是“我必须要改变”。在内心里无限循环地挣扎。


7.父母“离奇地”家暴

父母打骂孩子也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因为我们的父母觉得天赋神权,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

打骂了孩子,还“离奇地”不允许孩子脆弱,不允许孩子自我评价低、没有安全感、敏感小心、讨好型人格、悲观、自我攻击、活着没有动力吗?


还有来自家人的性侵,禽兽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多。但是受害者往往什么都不能说,很多女孩子都跟我说,这是第一次跟人说。她们连受到的伤害都无法说出口,当然“离奇地”抑郁了。


8.父母“离奇地”依赖孩子

这种情况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单亲的妈妈,一种是本身就很没有安全感的妈妈。(是的,一般都是妈妈)

这样的家长,会跟孩子形成一种扭曲的共生关系,把彼此的喜怒哀乐捆绑在一起,没有边界感。

孩子会觉得非常需要妈妈,无法在心理上断奶。

但是同时孩子也会承受大量的妈妈的负面情绪和能量,恐惧、焦虑、不安全感等等。

然后就会形成一种相爱相杀的关系,又离不开,又互相伤害。


9.父母“离奇地”PUA孩子

这是典型的情感操控,就像PUA一样,一边表现出很爱你,一边又持续的打击和贬低你,受害者会感觉到很混乱,会感觉到认知失调,为了在潜意识里得到平衡,就会选择相信,我确实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所以我不能离开对方,只有对方可以爱我了。

家人的PUA比来自渣男的PUA更加难以让人清醒。我们可以怀疑渣男不爱我们,有恶意,有问题,但是很少会有人怀疑自己的家人是有问题的,所以会被自己本来就不好的念头抓得死死的。

越是这样越不爱自己,越缺爱,越没有安全感,越孤独,越无助,越没有能力建立亲密关系,越依赖家人。就会在一个恶性循环的旋涡里无法逃脱。



父母之所以觉得,孩子是“离奇地”抑郁,往往根源在于,他们不懂得爱自己,一个人不爱自己,自然就不知道,另外一个人类需要什么样的爱。自然就会觉得,明明我什么都没有做错,明明我连命都愿意给他/她。

“你要什么,我都愿意给你”

是啊,可是那些愿意把命都给我们的人,绝大部分都不愿意改变自己,承认自己有错。


我说出上面的这些话,不是为了“控诉”父母。

不管看到这篇回答的是孩子,还是家长。

有问题不可怕,只要敢于面对,只要能够找到问题的原因,找到其中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就一定有解决方法。

不管是父母愿意配合改变也好,还是父母不愿意改变也好,我们都有相关的方法。

有需要帮助的小可爱可以私信我。


生而为人,大家辛苦啦~

我爱你,谢谢你,对不起,请原谅



我是@人类维修师MMMia,可以从内心深处疗愈你的咨询师

· MORE ·

【焦虑/抑郁】

特别容易疲劳是为什么?-4W赞

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2.5W赞

什么是「高功能抑郁症」?-1.3W赞

焦虑的本质是什么?-1.3W赞

什么性格的人容易得抑郁症?-8K赞

怎样让一个抑郁的人开心呢? - 4K赞


【个人成长】

人是怎么变强的?-3.5W赞

吸引力法则是真的吗? - 1.3W赞

人在什么情况下成长最快?-9K赞

虚无主义,到底有多可怕? - 7K赞

如何才能做到爱自己?-3K赞


user avatar   yue-21-19-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咨询室里见过很多孩子,明明精神状态已经命悬一线,家长却只奇怪孩子为什么忽然就不能上学。

“你说这孩子,不愁吃不愁喝,什么也不用他操心,怎么就抑郁了?是不是给逃学找借口啊?”

是啊,好好一个人,怎么就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没有动力,甚至想不开要自杀呢?

是懒,自私,没担当吗?

其实,孩子看似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其实心里已经把自己beat了一次又一次。

多年前,我跟老公抱怨,说起我在驾校的科三考试又挂掉了,不由地感叹:哎!别人花两三千就能学完驾校,我需要花五千。

老公努力地克制自己不要笑出声来,为了照顾我的感受,他把脸挪到一边。

但他实在难以克制自己,所以他那圆鼓鼓的肚皮,还是因为难以克制的笑不断地颤动。

你要想笑就大声笑吧,这样容易憋出内伤。我有点淡定地说。

哈哈哈,不是的,我不是在笑话你,他一边笑一边说:只是你beat自己的方式,让我觉得很搞笑。

突然,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刚刚以一种不易察觉并略带幽默的方式,攻击了自己。

除了这种不易察觉的攻击以外,我还有明目张胆的攻击,比如,科三都能挂掉,啧啧啧,智商问题啊!

对,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但我也很喜欢攻击自己。

而抑郁症患者,往往都是自我攻击的大师。

经历了几十年的内心挣扎,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自我攻击,除了增加心理负担和不必要的压力以外,并没有什么卵用。

既然自我攻击没用,为何人们又会如此执着于此呢?

嗯,这就是我下面要BB的。

都是我的错

邻居有个大伯,他一直因为母亲去世的事难以释怀。每次聊起这事儿,他都会说:这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

究其原因,是因为大伯的母亲去世前一天晚上,大伯给母亲说了一个表亲去世的消息。

正是我告诉了她这个消息,她受了打击才会去世的呀!这都是我的错啊!大伯说道。
但你母亲有知情权啊,你必须要告诉她呀,不告诉她你还是会后悔啊!朋友甲说。
你母亲去世前已经瘫痪多年,前不久还动了一个大手术,本就伤了元气,这并非你的过错啊!朋友乙说道。
八十多的高龄,随时都有可能走,这并非你的过错啊!朋友丙说道。
大伯听完摇摇头,依旧坚定不已地说:这都是我的错啊!都是我的错啊!

就这样,大伯beat自己很多很多年。

大伯的性格,捎带控制欲。稍有违拗他的意愿,大伯的脾气会立马爆炸,一旦感觉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控制,就会有一种天塌了的感觉。

“都是我的错”却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世界,依旧按照我的意愿在转动,哪怕母亲的寿命,我也是可以控制的,母亲去世是因为我的错才出现的结果。

这样一来,他就不必面对“这个世界是老天爷说了算,我说了不算;生命是无常的,我是无法控制的”这样一个“悲惨”的事实。


千万不要吃糖哦

“千万不要做某事”这个句式,人们记住的常常是“做某事”,而不是“千万不要”。

朋友的女儿很喜欢吃糖,牙都吃坏了。

朋友非常焦虑,奖励法,惩罚法,能用的方法都用了,可女儿吃糖的习惯就是改不过来。朋友无法理解,糖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孩子如此上瘾。

一次周末我去她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朋友女儿放学回来,朋友第一句就是:“回到家,千万不要吃糖哦!”

晚饭之前朋友也会说一句:“妞妞记住,千万不要吃糖哦!”小朋友准备睡觉的时候,朋友也不忘补一句:“睡觉前,千万不要吃糖哦!”

第二天女儿出门上艺术班,临走之前朋友又殷勤地关怀:“妞妞,在学校千万不要吃糖哦!”

等她老公送走女儿上学,只剩我和她的时候,我终于憋不住了:“亲,你能给我颗糖吃吗?”

“你咋啦?!”朋友惊叹道。“昨天在你家,我就呆了一夜,听你说了不只十遍吃糖,我现在真的好想吃糖啊!你给我一颗吧!”我略带哀求声说道。

“我没说吃糖呀!”朋友有点气愤的样子,“我说的是千万不要吃糖!”

“可我现在满脑子都是‘吃糖’‘吃糖’‘吃糖’啊!”我感觉我可能吃不到糖,已经变得有点焦躁了。

朋友听得一愣一愣的,许久都没有说话。

后来,她走到柜子前,给了我一大盒糖。

我剥开了一颗硬糖,含在嘴里缓缓地吮吸,草莓味弥漫了整个口腔,我不由自主地感叹道:“我从来都没觉得糖这么好吃过!”

这件事以后隔了好久,我接到朋友的电话,她兴奋不已地说道:“妞妞现在不咋吃糖了!”

“咋回事?”我好奇地问道。

“就是我再也不说‘千万不要吃糖’之类的,也从来不提糖的话题,有时候妞妞问我要,我还会给她糖,现在妞妞几乎不怎么吃糖了!”朋友兴奋地说道。

“厉害了word亲!”我也感到很惊奇。

“你那天问我要糖吃的事启发了我。不管我说多少遍‘不要怎样’,别人记住的都是不要怎样的那件事!每说一遍,都会加重那件事的魔力,因为间接投注了那件事更多的注意力。”

“千万不要做某事”的结果就是:反而让人对那件事投注了更多的注意力。

你觉得压力有害,压力才会有害

斯坦福大学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在TED做了一段关于压力的演讲,根据一份基于三万美国成年人,持续八年的追踪研究,得出结论:当你觉得压力有害的时候,压力才会有害。

结果显示:在过去一年承受极大压力的人,死亡的风险增加了43%,但这结果只适用于相信压力对健康有害的人。

其他承受极大压力但不认为压力对健康有害的人的死亡率,甚至比承受一点点压力但认为压力对健康有害的人还低。

原因是什么?

是当你改变对压力的负面看法,你的心血管会呈现较健康的状态,如同你正在经历一段快乐且具有勇气的时光。

是否相信压力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才是健康的关键。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负面信念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的,我们的内在是如何消耗自我的。

除此以外,有严重焦虑的朋友也会有类似的体验:在一些容易感到焦虑的人群中,焦虑越来越严重并难以摆脱的时候,会有惊恐发作的体验。

然而,惊恐发作是因为长期焦虑,并在焦虑达到顶峰的时候,身体以为我们处在危险境遇,肾上腺分泌了一种物质,使我们立马呈现出一种自我保护的状态。

这是惊恐发作的基础。

从这个逻辑可以看出,有惊恐发作体验的朋友,如果能放下对抗这种体验的信念,就能摆脱焦虑的循环。

如果不能放下对抗,反而在焦虑恐惧的时候,害怕这种体验,由于你的对抗和不接受,身体会感受到更多的恐惧,分泌更多让你无法平静的物质。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承受的痛苦,源自于我们自身信念,对自身处境的对抗。

图注:你见过这个人吗?(我丢掉了自己)


小结

人生99%的痛苦,源于跟自己较劲。

甚至能诱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尤其当你感觉心特别累的时候,应该去察觉一下,你的内在是如何与自己较劲,如何消耗自己的。

消耗自己,与自己较劲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批评自己、不肯原谅自己,表面上看,是一种自我承担,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偷懒的方式,它使我们可以不去面对真正的问题。

我们内心有种声音在说:“你看,我都把自己骂这么狠了,你还想怎样啊?”通过自我批评、责备、内疚的方式,可以理所当然地逃避真正的问题。

自我消耗也跟潜意识运作的模式有关。

我们的生活大部分时候是由潜意识引导的,意识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像“不要吃糖”就是典型的意识,与潜意识完全不同的例子。

除此以外,自我消耗还跟不良信念有关,比如我们对压力和焦虑恐惧的态度。

其实没有谁能影响我们,影响我们的只是自己内心的信念,它让我们对这个世界赋予了各种意义,做出了各种选择。

我们大多生活在巨大的内在消耗而不自知,只有接受当下的情绪体验,接受当下的处境,保持乐观的信念,才能平稳度过内耗带来的痛苦。

每个人有一个源代码,我们人生的悲欢离合,辗转腾挪都来自那些早已写好的剧情,我们能做的,就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程序员,而非没有灵魂的机器人。

——心有助,不孤独——

当你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一定要去正规三甲医院的心理科室检查。

如果开始服药治疗,也不建议擅自减药停药。

很多人经诊断后并没有得抑郁症,但仍然面临难以解决的痛苦,却又找不到破局之路。

有时候,抱团取暖是很有效的一种解决方式。

为此,我们为大家建立了“心之助粉丝群”,为你建造一个属于心灵的部落。

日日有陪伴,天天有答疑,带你认清更真实的自己!私信“心悦会”即可加入!

@心理咨询师赵悦辰


user avatar   bu-ai-chui-niu-bi-de-cao-lao-ye-m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所谓的离奇

只不过是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一件又一件事情的叠加,最后火山爆发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孩子的世界小,你觉得屁大一点的事儿,到他那儿都是天大的事,我孩提时候想过的自杀,比成年以后多好几倍。

父母要做的是力挺孩子,帮他把世界稳住,再循循善诱,帮他把天地做大,他就快乐起来了。


user avatar   wang-heng-13-28-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时候喜欢玩卡片,用一张卡赢了小伙伴们一两千张。

我把它们当宝贝一样藏在纸箱里,被妈妈全部送给了姐姐家的小孩,连箱子都没给我留下。

布娃娃和存钱罐同理,成了和亲戚家维系感情的工具。那时候最怕的就是放学回家,发现我很喜欢的玩具又“消失”了。

我的爱好,并不重要。


我小时候只能看新闻联播,其他节目只有趁父母不在家时偷偷看,或者去朋友家看,到了饭点再被“抓”回来。

所以我看过很多动画片和电视剧,却几乎没有一部看过结局。

那时候觉得生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因为请假在家打吊瓶的时候,可以躺在床上看《天龙八部》。


吃饭的时候被问:“期中考试想考几分啊?”一家人带着笑盯着我。

我放下筷子,试探性地说:“98分?”

“嗯?”

我惶恐不安,讨好地问:“那考99?”

“你这孩子,真没上进心。”

我忙说:“考全校第一!”

一家人这才欣慰地笑了。

在那个时候,不是第一就意味着挨骂和惩罚。


我走在路上被车撞倒了,会骂我为什么不躲开。

我的钱被同学偷了,会被骂不诚实,乱花钱还撒谎。

考试时,我的眼睛和鼻子被别人的恶作剧弄伤,血流不止,挨骂的也是我。

“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你怎么不躲开啊?”

这两句话极大降低了我的自我价值感,也为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全都是我的错。



小时候给我讲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教育我要诚实。

当我也不小心摔坏东西,勇敢承认的时候,迎来的是打骂。

给我讲曾子杀猪的故事,教育我要信守承诺。

当他们不能兑现诺言,我提起这个故事的时候,被按在沙发上打了一顿。

那本书很厚,是92年出版的《西游记》。

“还闹不闹?服不服?”

我不想认输,可是好疼。


有段日子里,他们天天吵架,动不动就闹离婚。

最常说的一句就是:“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了。”

我那时候觉得自己好有罪。

甚至会梦到他们想谋杀我。

一起生活的时候,也会担心被敲闷棍或在饭菜里下毒。


“想去爷爷家吗?”

“不想。”

结果是被拖上车。

“想去一中还是二中?”

“二中。”

结果我去了一中。

“想学文学理?”

“文科。”

于是我读了理。

甚至在读研后,还会因为我出门是坐公交而不是步行产生争吵。

过强的控制欲好像并没有让我按照他们预计的轨迹发展。

我不想做只有一个选项的选择题。

如果非做不可的话,那我选择撕毁答卷,或者毁灭自己。

读高中后,我越来越放飞自我,成绩一落千丈。

逃课,喝酒,打游戏,上网吧,看美女。

但还是会被拿来和模考次次七百多的发小对比。

无数次想割腕跳楼结束自己,却被各种责任感拉了回来。

这种活下来的幸运真是有些嘲讽。


“自杀的人都太自私了,不想想怎么给父母养老吗?”

“要远离有抑郁症的人,他们都内心阴暗,说不定哪天会杀了你。”

“你的那些朋友都没什么用,以后少来往(别打电话),多交对以后发展有用的朋友。”

“你女朋友学历低/家庭不好/个子不高……”

“你要多跟xx长辈走动,说不定能给你安排工作。”

当我分享真实的时候,只收到了批评和厌恶。

于是我试着抱紧自己,缩成一块石头。

“儿子,你怎么什么都不愿意跟我说了?”


某个暑假,我被劈腿了,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绿皮回到家里,心丧若死。

没有人看出我的异样,带我出去应酬了一周,给各种同事朋友陪笑陪酒。

回家后被痛骂一顿:“你xx敬酒的时候绷着个脸干什么,不会笑?”

那几个月,我每晚只能入睡一两个小时,大部分时间被无数噩梦缠绕。

白天像是行尸走肉,吃过饭就缩到床上,僵成一块木头。

对不起,我已经很努力了。

几年后,提起这件事,她说:“我就知道,你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后来,我离奇地抑郁了。

再或者说,只有到确诊那一刻才真正发现。

没有让他们知道,我不知道会给我的是救命稻草还是最后一根稻草。

他们拼尽全力爱我,但我并不开心。

希望题主对照一下我的回答,如果你的孩子有上述遭遇,

你可以揪着他的耳朵问一句:

“人家都挺过来了,就你不行?”


2021.3.10更新

写这篇回答的时候只是想发发牢骚,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互动。

有人说你怎么这样说自己的父母啊,是不孝,是把自己不行的责任全部推给他们。

其实不是的,我只是描述改变我人生的一些重要细节。

有的人会说“你怎么不反抗”,每个人性格能力不同,在那个年龄阶段,大部分人是不敢也无力反抗的。

一种充满指责和高要求的压抑环境,又缺了某些方面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沟通,导致第一次恋爱分手后,精神彻底崩溃。

过了很久后我才知道连续几个月的“瘫痪”在床,活得像行尸走肉,失去任何欲望的状态是典型的躯体化症状。

至于结尾那句话,就差举着一个“讽刺”的牌子了,我怎么会反过来加害有类似经历的孩子呢?

我不恨父母,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我好的地方更多(其他回答中有写到),更何况他们当时也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局限于视野,毕竟我自己都不能很好地了解自己;另一方面,我也在努力开解,从那种状态慢慢走出来。

每个人的境遇都不尽相同,这不代表你们要接受我的观念,或者采取相同的处理方式。

比较懊恼的一点:在有些方面不可避免地活成了父母的样子,那些让我们觉得难过或受伤,并暗暗发誓以后自己绝对避免的特性,又通过某种方式遗传到了我们身上。

吃药的副作用很大,突然停药一天也是(可能也有心理作用吧),会一整天没有动力,而且会很心慌,觉得少了点什么,翻箱倒柜找药的时候像是毒瘾发作。所以后来感觉状态好点的时候,擅自停药了。

没有去复诊,虽然有去医院的钱,但是用来花在给自己复诊上面,会觉得有点浪费。

常见的几种安眠药都抗药了,阿普唑仑更是像糖豆一样,单纯具有抗焦虑的作用了。

最近状态不是很好,有点想复药了。但没有复诊又不太敢吃药,也担心副作用会影响这个月还没完成的任务。

不会轻生,不会尝试明显伤害自己的行为,但会被一些危险不明显的行为吸引。因为在当时是无法判断它的危险性的,而做那件事会让我觉得可以暂时逃避当前的困扰。

要是哪天就这么不小心死去了,那可真够憋屈的。

我想养只橘猫,然后写一本足以流传后世的书(不需要太出名),到那时候再离开也不迟。

会有新的目标不断出现,牵引着我们走下去吧。

就写到这里吧,谢谢大家的鼓励和关心,还有那么多人和我分享自己的故事。

希望我们的第一目标都是——好好生活。

祝大家生活愉快。


8月更新,再重演,以后可能不婚或相亲了。


user avatar   lu-shang-bu-chi-niu-rou-m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哪有什么离奇的抑郁,一切突如其来背后,都是经年累月的水滴石穿。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来就没有【离奇地】,那只是你缺乏关系和沟通的借口


user avatar   qhx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初读《小王子》时觉得玫瑰虚荣骄纵,仰仗着小王子对她的倾慕便对他颐指气使。后来才懂得,原来小王子没能读懂玫瑰刁蛮任性背后隐藏的多少柔情,不知道她在孕育出花朵之前多么精心地打扮着自己却又装作毫不在意般矫揉造作的小心思;不知道她并不是天真地相信自己仅有的四根刺能够保护自己,而是相信只要小王子在身边便不会遇到危险;不知道她刁蛮地催促小王子为她架起屏风是想获得小王子更多的珍视与照顾。玫瑰经历尚浅,还不懂得如何好好去爱一个人;小王子尽心尽力地照料着玫瑰,以为将自己的一切奉上便是爱的真谛,却忘记了是玫瑰使他的生活芬芳多彩。

小王子精疲力竭,带着沮丧的心情决定离开玫瑰。玫瑰终于懂得自己的虚张声势使小王子疲惫不堪。那些只是想让小王子更加珍视自己的无理取闹的花招,曾折磨着全心全意对待她的小王子。其实玫瑰知道自己并非独一无二,自己的刁蛮只是希望确认小王子的爱是特别的。她终于放下了骄傲言明了爱,也接受了小王子即将离开的事实。小王子没能与玫瑰相守,并不是因为他对玫瑰爱得不够深情,而是太过在乎彼此却又不知如何表达。故事的结局并不一定要圆满才有意义,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丢失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暮然回首,才会发现原来那些曾经的痛都是成长必须经历的。正是这一份疼痛告诉小王子相爱中不应该只有盲目的迷恋与容忍,而是看到对方身上的所有好与坏,知道对方并非是特别的,但仍愿意彼此携手并进,因为知道对方是世间属于自己那朵独一无二的玫瑰。

小狐狸告诉小王子人与人的关系,其实是心甘情愿的驯服与被驯服,从此以后两个人之间有了独一无二的联结,一个普通人便开始变得与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不一样。但与此同时,不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建立羁绊就不得不面临流眼泪的风险。小狐狸让小王子明白了纵使花园中盛开着成千上万的玫瑰,但B612星球上的那朵才是独一无二的。她单独一朵就胜过这世间所有的玫瑰,因为她是小王子浇灌的,是小王子放在花罩中的,是小王子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小王子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甚至聆听过她的沉默。 他们互相驯养过彼此,她是小王子的玫瑰。小王子爱着这样一朵盛开在浩瀚星海里的花,因此当他抬头仰望繁星时,便会感到心满意足。小狐狸从一开始就明白小王子迟早会与自己告别,可它仍然希望与小王子建立羁绊。它一点一点教着曾经不太懂得爱的小王子他的玫瑰因彼此的驯养而独特,告诉他要对驯养过的玫瑰负责,也眼睁睁地看着小王子离自己愈来愈远,直到告别的那一刻。小狐狸可怜吗?才不是呢,因为实质性的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正如星空的美丽在于宇宙间存在着一朵娇艳的玫瑰花,沙漠的美丽在于苍茫中存在的那一口甘甜的井,在今后的日子里,小狐狸会拥有整个秋天麦子的颜色,也会拥有风在麦穗间吹拂的声音。


user avatar   yu-hua-xia-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期错过了殖民掠夺,后期在分蛋糕战争中站错了队


user avatar   ling-hu-er-g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深夜水一个

你们怎么知道路标不是在拱火呢?




     

相关话题

  为什么会觉得哪些漂亮的衣服,漂亮的首饰,精致的生活我不配拥有? 
  抑郁症患者因出现症状被拒绝登机,春秋航空回应「病情不明,安全考虑劝退旅客」,如何看待这一处理方式? 
  孩子上幼儿园就哭怎么办? 
  “要站在别人角度看问题,替别人着想”——这种教育观念到底对不对? 
  21 岁男生沉迷「剧本杀」成瘾,心理出现问题,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游戏和现实? 
  我教女儿不能撒谎,她认同。但我告诉她要能容忍别人撒谎,她反问我,为什么你不能容忍我撒谎,该怎么回答? 
  本人会给客人当面片烤鸭,小朋友会问叔叔,你怎么能忍心去杀鸭子呢,该如何回答,还不影响小孩的那份童真呢? 
  为什么名校大学生也会选择自杀?这是怎样的心理状态? 
  为什么有人说“抑郁症”是“富贵病”? 
  4岁半的儿子微信视频电话怒吼我和老婆滚,我该怎么办?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明星吸毒没有像我们看到的吸毒者那样满身针眼,骨瘦如柴,人不人鬼不鬼那样恐怖?
下一个讨论
在郑州就业机会怎么样?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