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10部吧,绝对有内涵、有深度!
高超娴熟的掌镜功力,精湛绝伦的表演技艺,造就了一部超凡脱俗的《小丑》。它不同于漫威的任何一部电影,甚至也不同于DC的任何一部电影。因为《小丑》并非俗套的超级英雄片,导演跳出窠臼,转而去挖掘小丑成长的起源,分析小丑之所以成为小丑的深层因素。
这是一部糅合社会现实、道德伦理和人文关怀的犯罪片,严肃的社会关切,紧张的心理冲突,郑重的底层关注,深刻的人性剖析,告诉我们是千疮百孔的社会和冷漠无情的人世“制造”出了小丑。
病态的社会造成了反社会,缺位的政府导致了无政府。用大笑来表现痛苦,用癫狂来释放压抑,又岂止是小丑一人。最后一幕,千千万万个“小丑”从地下走上了舞台,乌合之众走向了集体狂欢。
华金·菲尼克斯以其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表演使得小丑这一人物形象全面立体化,以前我们说“希斯·莱杰之后再无小丑”,现在也许可以修正为“凤凰之后再无小丑”。
最后将拙诗《小丑》献给这本佳作:
不要给我希望
只给我糊口的食粮
不要给我梦想
只给我过冬的衣裳
我是冬天的知了
传达生死不明的聒噪
我是夏天的小丑
将酷暑滚成一个雪球
作为魅力型统治者克里斯玛的化身,阿尔法60是阿尔法城的主宰者,这里不允许哭泣,违反逻辑即可入罪。一位化外之人闯入,带来了爱和良知,带来了黎明的曙光。
《阿尔法城》是最早的反乌托邦影片之一,有乔治·奥威尔和汉娜·阿伦特的影子。阿尔法城就是“大洋国”,阿尔法60就是“老大哥”,极权主义的统治方式表现为对逻辑的严格遵循。
当然还有马克斯·韦伯的影子,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冲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峙。《阿尔法城》是部惊悚的黑色科幻,也是警世的人类寓言。
西方学者哈贝马斯提出了“技术理性”这一概念,认为技术规则是作为一种目的理性的(或工具的和战略的)活动系统。但在中国,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人际理性,普遍缺乏技术理性和科学理性。
《黑炮事件》是这一典型特征的影像化表达,讲述了技术工人赵书信丢失象棋上的一枚“黑炮”而引发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连锁反应。影片虽一派冷峻严肃的气象,本质上却是一出反话正说的讽刺剧和荒诞不经的滑稽剧。
罗伯特·C·埃里克森在其著作《无需法律的秩序》中提出了“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吊诡命题。或许我们也需要反思,为何规则(规章)更多但秩序更少。
人类希望能够建立起通往天堂的巴别塔,上帝却让人类说不同语言,导致无法沟通,筑塔计划最终失败,人类各散东西。
三个故事,遥相呼应却又息息相关,《通天塔》以多线叙事的方式,为电影文本构建了一个网状结构。即使语言不同,种族不同,国度不同,却被同样的命运支配着。即使身份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却被同样的悲苦裹挟着。
无处安放的悲苦,无法消除的芥蒂,无从消解的情绪,终于累积成“悲剧的诞生”。
但我仍愿相信,人类的悲欢虽不相通,但众生皆苦,我并不觉得他们吵闹。也坚信,在最黑暗的夜里,一定会有最明亮的光。
由于越战对美国社会运动的发展与衍变产生巨大影响,好莱坞许多电影便以此为题展开批判、反思与建构。其中奥利弗·斯通的“越战三部曲”可谓越战题材电影的代表作,包括《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天与地》。
《野战排》大概七八年前就已经看过,却没有留下深刻印象。重看此片,诸多镜头逐渐将旧时的记忆碎片一一打捞上来,尤其是片中士兵们在越南村庄的小型屠杀,以及伊莱亚斯被众多越南士兵追杀时孤独而又悲壮的身影。
在好莱坞一众大牌导演中,奥利弗·斯通尤其偏爱政治类题材并拍摄出了许多经典作品。最为可贵的是,导演面对电影、面对观众、面对国家时无所畏惧、十分诚实,不美化丑恶,不掩饰弊病,不隐瞒真相。正如《野战排》,影片毫不掩饰对越战的反省和对政府的批判——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敌人就在自己心中。
即使如此,抑或也正因为如此,奥利弗·斯通才是一个真正且伟大的爱国者。
我一直认为,一流的影片构建世界观,二流的影片树立人生观,三流的影片灌输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看,《机械姬》属于一流影片无疑。《机械姬》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好的硬科幻之一,它有着冷静稳重的外壳,更有着残酷深刻的内核;它展现了人机互动的表象,更昭示了人机冲突的本质。
影片对人工智能的探讨,就是对人类未来的思索,尽管这个探讨有个悲观甚至绝望的结局,但这个结局足以使人类复盘人工智能的起源,思考人工智能的发展。
也许我们无法猜到人工智能的最高阶段是什么,但大概可以猜到其最终结果,那很可能是人类成了自身的掘墓人,而人工智能则是这个世界上的新物种,也是唯一的物种。
这就是《机械姬》的存在意义,它有大胆的假设,也有小心的求证,容量虽小却格局宏大,对白虽浅却立意深刻。
影片自始至终弥漫着一股文艺气息,但从更深层次上讲,本片更像是一篇寓意深长的科幻寓言,它警示我们,即使人类创造了人工智能,也不应以造物者自居,而应时刻保持谦卑的姿态,因为这种姿态不仅牵引着人工智能的走向,更决定着人类的生死存亡。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认为,童年时受到压抑的愿望,治愈过程伴随一生。同时也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安东尼·班德拉斯在知天命之年受到生理和心理痛苦的困扰,在吸食海洛因时,不时回忆起童年的场景。回忆难道不也是一场梦?
在《痛苦与荣耀》中,阿莫多瓦一如既往地倾注了大量的私人情感和个人体验。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作者电影,观者只有做到感同身受的语境代入,方能做出恰如其分的客观解读。
影片不是毕加索式的野兽派表达,而是更类似于超现实主义梦幻派。超现实主义画家强调梦幻与现实的统一才是绝对的真实,力图把生与死、梦境与现实结合起来,具有神秘、恐怖、怪诞等特点,其渊薮便在于弗罗伊德以梦的解释开创的精神分析新时代。如此,这与《痛苦与荣耀》的影像风格十分契合。
淅淅沥沥的夜晚,雨声不绝于耳,甚是动听。在这样一个大夏天,躲在房间,偷偷看欧洲闷片,谁说这不是一种“审慎魅力”呢?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最深奥的电影之一,它不同于《盗梦空间》《禁闭岛》需要充分调动脑细胞的电影,也不同于《星际穿越》《超时空接触》需要储备大量硬知识的电影。想理解这部电影,不仅需要屏气凝神地静心观看,还需要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不过最重要的是要看一遍一遍再一遍。当然,理解并不等于看懂,不过理解就够了,也许这部电影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主角是一个失业的木偶师,在档案管理员的新工作上无意中发现了墙角的一个入口,而这个入口正好可以进入演员约翰·马尔科维奇的意识之中,从而可以感受和体会到约翰·马尔科维奇所经历的一切。之后的戏剧冲突正是围绕这一入口而展开。因这一入口,产生了爱与背叛,也产生了怪异和荒诞。
这正是一部怪异的电影,不落窠臼,不入流俗,展现了一股荒唐的正经;这也是一部荒诞的电影,奇异诡谲,如梦如幻,透露着一股邪魅的气质。电影中充满了过多的隐喻,每个隐喻又有不同角度的解读,从而使影片极大地拓展了自身的容量,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为影迷所津津乐道。
人的意识是可怕的诅咒,或许影片中的这句台词就是本片的点睛之语。猩猩蜥蜴没有思想,依然可以了此一生;而即使是一个著名演员,在某种情况下也不过是一个提线木偶,为别人提供了一个寄生的躯壳。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坚定不移地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是你,我是我。看完本片,或许你我都会有一丝动摇。
《巴顿·芬克》可以说是是科恩兄弟所有作品中最为含蓄隐晦的一部电影,它理性缺失,真亦假时假亦真,有着后现代主义的的诡异荒诞;它逻辑断裂,无为有处有还无,有着超现实主义的虚无缥缈。
一个小有名气的剧作家来到好莱坞,渴望实现个人抱负,却遭遇了创作上的匮乏和思想上的桎梏,以至于游离于现实与虚幻之间。也许这就是剧作家的真实处境,局促不安的现实生活与苦闷乏味的精神世界无法调节,从而出现了神经质般的状态。而虚伪功利的好莱坞无疑也是加害者,大名鼎鼎的剧作家竟是欺世盗名的酒鬼,礼贤下士的电影公司老板也不过是刻薄势利的伪君子。这一切都说明了好莱坞不是一尘不染的天堂,这里只是鱼龙混杂的闹市,每天都在上演着闹剧而已。
这就是科恩兄弟眼中的好莱坞,人物是假的,故事是假的,甚至于电影也可以是假的,但现实是真的。这就是科恩兄弟的风格,他们不会苦口婆心地教给你怎么做,他们只会把血淋淋的事实展现给你,告诉你,这不是电影,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科恩兄弟的态度,他们从来不会摇尾乞怜地讨好观众,也不会居高临下地蔑视观众,他们只是用一部又一部的优质作品赢得了所有观众的尊重。
大卫·芬奇是少数几个无视观众大脑开发水平、藐视观众观影体验的导演,这次他又用《心理游戏》再次压榨了我们的智商。看懂了不必沾沾自喜,因为结局依然会颠覆你的自以为是;看不懂也不必抓耳挠腮,因为每人自有其角度的“哈姆雷特”。
影片主人公是一个事业上较为成功的投资银行家,可生活上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与妻子婚姻破裂,也没有友谊的存在,唯一的朋友或许就是他的弟弟。他的弟弟为了帮助他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也重新认识自身,从而设计了一系列诡异的游戏。男主在这些游戏的操纵下,由期待转为愤怒,由愤怒转为绝望,而最后男主从高楼的奋力一跳,划出了一道反转的弧线,弧线两段则是迥然不同的人生。
客观的说,影片在剧情方面有不少硬伤,不过依然是一部悬疑佳作。片中的游戏不止是为主角设置,其实也是给所有人设置的。通过这个游戏,挖苦了人际关系的物化,讽刺了人情的冷漠,也狠狠戏谑了现实生活一把。
也许这就是大卫·芬奇的悬疑片,它蕴藏着冷酷,裹挟着不安,也传达着绝望。即使撕开了这些外衣,我们依然看不到任何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