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从一元店买了一个计算器。
回到家, 打开了厨房的灯。
从包装盒里拿出了计算器, 没有电池仓。
前后上下左右都没有电源接口插座,可想而知这个计算器是无线供电的。
就在俺犹豫和思考的几秒钟内, 计算器有显示了。
显示屏上的 "0." 似乎在嘲笑俺的孤陋寡闻。
这个上世纪 90 年代的计算器,上面有一块深棕色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俺抬头望向头顶, 4盏“日”光灯似乎正默默地通过无线方式给计算器输送电力。
俺心有不甘地依次输入:
“1”“÷” “3” “=”
这个不起眼的计算器直接给出了
“0.333333333”。
俺暗叹一声:
“好家伙!
隔!空!充!电!”
//////////////////////////////
俺知乎阅读总量只有 0.8亿, 远远没跨出一小步 (n<1亿)。盐值持续低迷(3年了还900+),草地匍匐5000米,单膝跪求大家关注,希望借此长 1 点盐值。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不用谢。
OPPO Ace infinity搭载全球首发的FreeVOOC隔空充电技术,最远距离大概10米,这相当于一个大厅的距离了,在这个范围内,FreeVOOC可以主动为手机进行充电,并且拥有5-10W的稳定充电功率,手机移动时则为5W,静止后最高10W。
这是2020年4月1日,OPPO发的。
技术原理上很清楚,量产有一定难度。
真正用到家里面也要看看这个无线充电和其他设备会怎么互动。
用户体验上,远距离无线充电可以在区域内不知不觉充电,确实很实用。
看谁能量产第一款产品吧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如果说哪个公司最需要这个技术
那无疑是小米
5w的充电功率看似太小,但其实已经可以满足无数产品了
目前需要放电池的几个东西:
燃气灶,两节一号电池
门锁,8节5号电池
体脂秤,四节七号电池
电视机、投影仪遥控器,两节七号电池
蓝牙温湿度计,一个或两个cr2032电池
电子体温计,小电池
吸手机、洗面奶机、香薰机,四节五号电池
目前需要内置锂电池,充电功率可以在5w左右的产品
智能猫眼
随身音箱
便携台灯
电动牙刷
电动剃须刀
手表
手环
蓝牙耳机
智能门铃
各种传感器(人体、红外、门窗、水浸、天然气)
对讲机
需要长连电,但功率不大的设备有
监控摄像机
小音箱
小台灯
这些东西基本上都可以被这个无线充电系统所直接覆盖
也就是说我以后不需要再担心这些设备的供电问题了。
5w对手机来说什么都不算
但这对iot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
极其巨大。
有一大堆设备不再受安装条件的束缚,有一大堆本来用wifi芯片更好但限于电池电量限制只能用蓝牙的设备,可以用wifi长在线了
(不然你以为现在小米路由器动不动支持几百个设备在线是为了啥?)
但为什么是小米做出来了呢?
因为小米有上面我所说的所有产品啊!
小米在下一步大棋
首先是持续发布了一堆iot产品
(此处应该有上百个链接)
然后开始卖电池
(此处应该有7号电池、5号电池、超级电池、2032电池链接)
然后发布了uwb技术,就是空间定位,让设备可以互相感知到位置
随后发布了可以自己找手机的无线充电板
(此处应该插入499无线充电板链接)
然后到了现在,一切都连起来了
无线连接到设备,各种芯片互相识别一下是不是自己人,能不能给它供电,然后uwb空间定位一下,电机转动充电芯片或者线圈或者天线什么的对准设备
开冲!
小米发展的无比正常,而且逐渐进入了无人区
我看这小米的股票呐,还得涨啊
(再预言一下,这个无线充电的舒适可用点是在20w左右)
—————
但其实我一直以为会是苹果先弄出这个技术来。
理由如下
这一切都在暗示苹果之后根本不希望你发现你在充电,甚至根本不希望你发现你的设备里有电池
他们在意的是更长的电池寿命
也就是说,苹果希望的充电方式是无感的、缓慢的
这不就是隔空充电么?
如果小米这个真的能民用,那么两年内,苹果会推出自己的隔空充电解决方案,会很贵,但会让人爽上天,也会让现在的大电池竞赛、充电速度竞赛毫无意义。
有一说一,这项技术让人感觉科幻感满满。
我认为绝对是一项革命性的成果,虽然已经预料了它的到来,但只是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
即使说目前给手机的充电功率偏小,但是这是一个工程问题或者安全性问题,日后总是可以实现的,相信再做高一点也没什么问题。
毫秒级的空间定位,加之定向隔空能量传输,总的来说很有趣,让今天的我看到了一点有意思的东西,也让我想到了尼古拉·特斯拉大师,感谢这些前辈的贡献,感谢小米的研发团队。
同时也让我想到了《三体》中和无线供电相关的情节,不妨贴来给大家一看:
同广告牌上的美人告别后,罗辑对史强说:“大史,有些事情真的不好理解,这是一个发明了永动机并且能够合成粮食的时代,可是计算机技术好像并没有进步多少,人工智能连处理个人金融业务的能力都没有。”
“永动机是啥?永远能动的机器?”大史问。
“是啊,标志着无限能源的发现。”
大史四下看看,“哪里有这玩意儿?”
罗辑指着空中的车流说:“看那些飞车,它们耗油或用电池吗?”
大史摇摇头,“都不用的,地球上的石油早抽完了,那些车也不用电池,就那么着不停地飞,永远不会没有电,很带劲儿的东西,我正打算买一辆。
“这就是你对技术奇迹的麻木了,人类有了无限的能源,这简直是和盘古开天地一样的大事!到现在你也没意识到这是个多么伟大的时代!”
大史把烟蒂扔掉,想了想又觉得不妥,就又把扔到草坪上的烟蒂拾起来,扔到不远处的垃圾箱里。“我麻木?是你这知识分子想象得太远了,这技术,其实我们那时就已经有了。”
“你开玩笑吧?”
“要说技术我是不懂,但具体对这事儿多少还是明白一些,因为碰巧我曾使过一种警用窃听器,它不用电池,而且电也像这样用不完,知道是怎么整的吗?从远处发射微波给它供电。现在也就是这么回事儿,供电方式与我们那时不同而已。”
罗辑站住了,呆呆地看了大史半天,又抬头看看空中的飞车,再想想那个电热杯,终于明白了:不过是无线供电而已,电源用微波或其他形式的电磁振荡来发射电能,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形成供电场,这个范围内的任何用电设备都可以用天线或电磁共振线圈来接收电能。正如大史所说,即使在两个世纪前,这也是一项很普通的技术,之所以在当时没有普遍使用,是因为这种供电方式损耗太大,发射到空间中去的电能只有一小部分被接收使用,大部分都散失了。而在这个时代,由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成熟,能源已经极大地丰富了,无线供电所产生的损耗变得可以接受。
总之,这项技术真的可以说是未来可期了,希望能早点体验到。
感觉这一波带节奏有一点带偏了哎。隔空充电虽说是一个理想化的技术,但是落地还是有很长一段距离的,这项技术无论学术还是工程都还是比较在意,并且持续研究的。只能说这次有一点急躁,一开始就把功率,远距离,手机,这几个关键词整合到一起,眼球是吸引到了,但是吐槽也接踵而至了。
评论里面有朋友指出比如利用隔空充电之类的,去给传感器,一些小型的IoT设备供电,其实这些都比手机这个场景要好,毕竟这一些设备还可以做另外一些优化,也就是降低其功率以及工作电压,从而保证其在更低的功耗在也可以工作。
从专业角度而言,我接触到无线一定距离充电的话题大约在10年左右,当时还叫做power communication,大背景是MIMO技术在Wi-Fi中规模商用化的场景吧。就有人讨论,无线充电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融合,比如同时工作,或者分时的工作分配之类的场景。所以一开始看到这个内容,感觉其中的很多技术都是比较顺理成章的,并没有太突出的地方。算是说,毫米波和定位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了,可以附加一些应用了,然后就把无线充电套上来了。
更早的就是从很多科普中,甚至记得高达seed destinty里面给脉冲高达用氚核供电都可以是一种远距离隔空充电技术,区别只不过媒介是无线电,光,还是粒子束的区别,技术体系还是比较类似的。
回到主题,这一次无线充电的远距离版本“隔空充电”,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发送功率上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只要背景的无线电功率够大,无论是什么频段的信号,只要配以相应的感应电流收集技术,都是可以用来充电的。比如bilibili上面就有战斗民族的小哥,用高压线辐射给手机充电:
【战斗民族实验】如何在高压线下利用感应电流给手机充电 @柚子木字幕组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只不过他这个天线有点大,而且实际上充电的功率比较小。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基本思想就是集中功率的同时降低天线尺寸,所以毫米波+波束阵列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毫米波是5G技术主体推动起来的,目前也越来越成熟,基于此,实现一个5W无线充电的系统,可以说一个工程性的问题,而不是特别大的技术推动。所以还是平静一点看待这样一件事比较好,这个技术无疑是好的,但是节奏不要带歪。
从技术路线而言,做无线充电无疑有两种方案:
高功率的实际上就类似脉冲高达那样,一瞬间就充好电,功率很高。在动画里面的场景实际上没什么问题,毕竟人做驾驶舱里面的,不会受到辐射。而现实场景下,现在的核心技术难点并不是在终端的定位上,而是在人的定位上。如果现在隔空充电技术,在基于定点波束的基础上,能够识别到使用人,根据使用人的实际使用情况,调节波束,避免波束对人体的辐射影响,仅仅对准手机终端打,那么这项技术就有很明显的技术优势了。反之,现在仅仅是做到了对准手机终端,那么这项技术在大家眼里还是顺理成章的,可以说解决了一个工程实践结合的问题,是有一定价值的,但是离解决这项技术的民用问题,还有一定的距离。而且根据目前所看到的信息而言,绝大概率是发送功率比较大,所以无疑增加了很多黑点。
另外一种方案就是低功率,长时间充电了。这一项技术有两个分支。
一个是Harvest系列的,主要是收集背景能量,这里的技术思想,是通过收集无线电的能量,来供给本地进行一些计算,目前很多mcu可以在很低电压的模式下进行工作,比如另一家新创的wiliot,号称1nW功耗的ARM处理器,这样其实就是在不改变发送端的情况下,通过收集功率,在实现无线供电的工作目标,再早期点,实际上一定距离下的RFID也是可以有类似效果的。只要不改变发送端,个人觉得实际推广效果都会是比较好的,我们在无线协议或者通信指定之类的很多环节其实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说法,也就是集中在卡发送端,而接收端其实卡的比较少。发送端技术关联到法律法规的一些相关限制,所以是更加严格的。
另外一个是无源传感器系列的,比如说backscatter技术之类的。这里的目标不是收集能量了,而是直接向自己的信号搭载在背景信号上。这里搭载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反射的原理,当信号传递到无源传感器时,其会根据自身的情况,主动调节反射或者不反射。而接收方通过识别信号功率的变化,或者信道状态CSI的变化,来识别中间无源传感器搭载在上面的信号。可以说这个是通信技术和雷达技术的结合应用。
诸如以上,我们可以看到隔空充电技术本质还是一项有前景的技术,但是这一波节奏真的有点带偏了,还是要踏踏实实进一步发展的,毕竟这个还没有标准化,真正落地的时候还是标准化出来以后的时候吧,另外,既然已经做了这样的工程原型了,不如考虑考虑类似于广袤平原之类的,物联网场景更加合适?用来relay信号?能考虑的点还有很多,不用把这个仅仅关注在手机一途上。。。。
小米这个发布后,我司的产品、研发、结构、品质甚至销管都在讨论这是怎么实现的。听他们说,上次有这种讨论还是49块充电宝的时候。
技术上绝对不是微博说的那么简单。
说它是革命性的也不奇怪,毕竟它不仅仅可以给手机充电,以后的智能家居,可以以此为核心。
我在初中时代就听说过4G信号给设备供电的专利,这个专利貌似在甲骨文还是索尼手上,小米这个得实现方式好像很特别,一切都需要实物才能知晓。
有一说一,这个东西是比较科幻的,希望大家看一下它的使用状态,思考一下未来的使用场景,而不是去关注5W输出之类的。
一开始的无线充,还没有5W呢。等这个开卖后,我部门肯定会第一时间买一个回来看看,毕竟,买竞品是我的事。
小米11用户有福了。
隔空充电等于真无线充电。从技术角度和安全角度,隔空充电远远要比无线充电技术大规模使用复杂得多。
小米这次发布的隔空充电明显是秀肌肉的,短时间难以面市。有几个特点还是值得说道说道:
现在的数据线大概有1米左右,数米半径以内,这个范围不小,以后隔空玩游戏的姿势和距离随意变换,不需要靠近充电器附近。
支持多设备同时隔空充电,官方宣称异物遮挡不会减少功率,理论上遮挡物一定会减少传输的功率,尤其是金属物质,不减少意味着识别到了遮挡物会主动的调节发射功率?
难点就是安全问题,隔空充电会不会比普通充电设备辐射更强,毕竟这个范围和支持多设备的功率还是很大的。
最高支持5w。可能会有人说低,相比动辄几十瓦的有线,确实不够看。但是如果应用到智能家居中可以省掉太多占位置的充电器充电线,带来的便利性是巨大的,而且5w的功率绝对只是开始,希望国内厂商这样革新的技术多来一点。
要是隔空充电技术,和连接WiFi一样方便,辐射和路由器差不多,那就真香了,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这个问题透着一股邪乎味儿,怎么看怎么危险啊……
建议专业机构给予支援。
深夜水一个
你们怎么知道路标不是在拱火呢?
凡是大部分员工都不认可,只有管理层一厢情愿的推崇的,就是low的公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