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4T的固态还是2T固态+2T机械硬盘,都是非常差的选择。
理想选择是1T固态+4T机械硬盘。固态硬盘日常使用,机械硬盘做仓库存储。
简单说就是1,现在主流的NVME协议的消费级固态硬盘并没有4T可选,最大2T。(感谢评论指出西数SN750有4T,价格6千)
2,机械硬盘在4T以上有性价比,注意选非叠瓦盘。
3,固态硬盘怕掉电,机械硬盘怕振动。
购买选择省流:
推荐三星980Pro 1T+西数紫盘4T,这是一个兼顾性能+容量+静音的选择方案。总价格在2200左右。用到下次存储革命没问题。
想要用一辈子的土豪可以选择三星970PRO 1T代替980Pro,多花1100。
要是觉得容量不够用,可以选三星980Pro 2T ,比1T贵1300。机械硬盘选西数企业盘,8T、10T、12T、16T,不差钱从京东买售后有保障,想省钱可以从淘宝的西数总代梵多买。要注意,企业盘寿命长但又热又吵,换成多块4T紫盘也可以。
好了最合理的购买方式给你了,下面详细解释看不看都行。
先说机械硬盘HDD,这是比较传统的存储方式,技术成熟,劣势是速度慢,优势是容量大和便宜。现在就只有希捷和西数两家厂商在做,其他的迈拓、东芝、三星、日立等的HDD业务都被这两家收购了。这两家的其实差不多,希捷对电压波动更敏感,用西数的更放心一点。HDD用的是SATA数据接口,从尺寸上分为2.5的笔记本硬盘和3.5的台式机硬盘。前者工作电压5V,后者12V。
最近几年,HDD厂商干了一个非常恶心的技术变革:叠瓦盘SMR,你可以把它当成刻录光盘,只适合一次性存放数据,任何修改、剪切、删除都非常缓慢。更恶心的是厂商偷偷换代不标明是不是叠瓦盘。所有的2.5硬盘和大部分3.5都是叠瓦盘,除了西数紫盘、希捷酷鹰这两款监控盘,和企业盘。非叠瓦盘是PMR。
监控盘转速低,安静,企业盘转速更高,声音大并且发热严重,寿命更长。最合适的使用方法是作为仓库存储,平时断电,只有使用数据时才通电。
HDD要保持干燥,防静电,怕摔,使用时严禁振动。
固态硬盘SSD,速度快特别是随机读写快,即“电脑反应快”。价格贵发热严重。SSD按照接口分为SATA、MSATA、M2,M2又按传输协议分为SATA和NVME。NVME是目前最主流、性能最好的选择。按闪存颗粒存储单元结构分为SLC、MLC、TLC、QLC……
SLC颗粒寿命近似无限,但价格非常贵,现在基本买不到也没必要买。
MLC寿命也非常长,价格也贵,发热较严重在售的只有三星970Pro一款。MLC速度快,970PRO可以全盘2.7G/s的速度读写。
TLC是现在的主流,性能和寿命都不如MLC。读写速度不均匀,即大文件读写时一开始很快,用完缓存后速度骤降,作为对比的是MLC全盘保持一个速度。TLC上下限差别很大,最好的980Pro速度比970Pro还快(只是缓存用完后会掉速),也有非常垃圾的杂牌货。
QLC就更垃圾了,完全不推荐。
固态硬盘和U盘一样用的是闪存颗粒,靠电容的高低电平存储数据,因此长时间不通电后会丢失数据,不适合长期断电存储使用。
影响SSD性能的有三方面因素:闪存颗粒、主控芯片、缓存。闪存颗粒上面说了,芯片和缓存也非常重要,可以把芯片看着SSD的CPU、缓存看作内存,这样就好理解了。
这个问题透着一股邪乎味儿,怎么看怎么危险啊……
建议专业机构给予支援。
这是我好久之前无意间记录下的,如果是评论里提到的董玉飞,那这位父亲的年龄我记错了,印象中这位父亲黑黑瘦瘦不大高。
我的本意是,不希望看到对事件中的个体进行攻击,从当初看报道时到现在回忆,我的心情依然是难以描述,不是愤恨。
至今还记得那年感动中国里的一位基层干部,这位父亲没几天就自杀了,对,以基层党员干部的身份满载荣誉,没几天就以父亲丈夫儿子的身份默默自杀了。
汶川的一个乡镇干部,在地震时从家里成功跑出来,让老婆照看一下老母亲,自己去学校看一下儿子,家、单位和儿子学校离得都很近,一条直线上,路过儿子的学校,看学校没全塌,鬼使神差的,对,他对记者的描述是鬼使神差的想先去单位,心里在跟儿子说“儿子你挺一下,挺一下,爸爸马上就回来”,等他参加完单位救援,经历第二轮余震后,反应过来往回跑,儿子学校全塌了。
就因为这个父亲的身份:党员、基层干部,当时还是央视王牌节目面对面的采访,无限扩大,表彰成一个基层党员的使命感责任感,轮回播放。
可节目中这个父亲已经被挖的体无完肤,记者一直追问这个细节:路过儿子的学校,为什么没进去。或许这个点是记者以及那整个群体引以为豪的功勋章,可这位父亲每一句话都在明显的责怪自己:鬼使神差、要是先去、要是听老婆的话。。。要有多无奈就有多无奈,能想象一个五十多岁一脸沧桑的父亲,一个家中独子,被记者逼着回忆自己面对“民族大义”时,只能自言自语一样重复嘟囔一句“要是当时”,像犯了错的孩子一样,他俩眼空洞地在记者牵引下回忆儿子很高、很开朗,早上出门还跟他比身高高,成绩很好,经常开玩笑,一米八几的大小伙对奶奶撒娇。。。。。显然,节目出来的效果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
可是,对一个父亲、丈夫、儿子而言,这份“于灾难面前不顾儿子安危、来不及看儿子一眼、毅然决然冲入群众坍塌现场的基层党员”的荣誉,能否支撑他那个大家庭?还被评了当时“感动中国”。
他老婆看了那集报道,责怪他如果。。。
他老母亲责怪他,如果。。。
他自己也责怪自己,如果。。。
最后,在报纸的一个小角落里,报道出他自杀了。
(有些影像细节记不清了,这个父亲面对采访时不断的自言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