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成功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有所突出;二有所保留。
我的面试成功率蛮高的,从四大出来时,面过一家券商投行岗,面过两家PE投资岗。
都拿到OFFER了。
社招时,如果没有人帮忙推荐,其实简历被忽视的机会是蛮大的。
但如果过了简历关,能够让我一对一去与人交流。
我是非常有自信的。
此外,做为四大审计经理,面试应届生也面试了二百来个,再加上离开四大后面试的其他社招人员,也有一百来人。
对于面试的成功要素,我觉得诀窍就在于刚才说的两点:有所突出,有所保留。
一、有所突出。
面试是一个能全方位展现你自己的良好机会。
除了必须的穿着打份的注意事项,礼貌用语、简历准备等细节之处以外,
在面试中占比最大的一问一答环节,要做到的就是:
不管面试官的问题是什么内容,是怎么样的方式,
你回答问题的基准定位或者说是着眼点一定是趁机展现出自己的亮点。
就按题目的面试问题,面试官问:“你为什么考虑从审计转财务呢?”
大部分人的直接反应可能是以下三个角度之一或者之二之三的结合:
1)回答审计与财务的区别;
2)回答自己觉得审计哪方面不好;
3)回答自己觉得财务岗哪方面好;
对于面试者从这三个角度的回答,不管内容再充实再细致,逻辑再清晰再完整,
做为一名面试官,我的感受是这样的:
1)审计与财务的区别我很清楚,你再重复或者说啰嗦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我很想打断你的回答,但我的职业素养让我耐心听你讲完,并在考虑下一个问题打算问你什么了。
2)审计的缺点我也很清楚,但也很多人没有跳啊。
审计的这些固有问题是一直存在的,你当时为什么选择审计呢?是不是一毕业的时候没有做好周全考虑呢?
这个面试者是不是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比较迷茫呢?真的合适我在招的这个财务岗位吗?能做长久吗?
3)财务岗真有这么好吗?我怎么不觉得呢?
部门里面好多同事也经常在报怨吐槽发朋友圈。
他对财务岗的期望这么高,能做长久吗?
我建议的回答框架是这样子的:
1、我一毕业选择审计的主要考虑是审计的接触面广.......(表明自己最初选审计是深思熟虑的,不是跟风或者随意的,给人成熟的印象。但不需要说多,说多容易错多。)
2、我在审计这些年做了AA项目、BB项目……,其中AA项目等,我做为独立的项目负责人,完整地搞定了审计从计划到内控测试,到实质性程序再到完成阶段的所有工作。当中有不少难点,比如……(如上所说,趁机展示自己的亮点……)
3、我最初选择审计,再到现在转财务,就是希望从广到深去理解财务,去应用财务。
(简单回应面试官的问题)
4、我对贵司所在行业财务的理解是这样子的……(又趁机展现自己的亮点,对此请提前作好充足准备)
整个回答框架中的大部分时间对面试官的问题是避而不答的,都在趁机介绍自己的经历与优势。
为什么呢?
一是面试官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可以不直接回答的,他只是想多了解你的情况,来判断要不要你。问题只是了解你的途径。
二是面试时间是有限的,甚至可能是几位面试官同时在问你问题,而有些面试官不专业的话,他会问你的家庭情况、你进来公司会不会好好工作(假设性问题,完全是业余问题)、你对前单位的看法、你在前单位的薪资具体构成(甚至问得很详细,不排除HR打探同行待遇的用意)等等。
当你将时间花在这些无聊问题上的时候,你就没有多少时间来真正亮出自己了。
当面试结束,几位面试官坐在一起讨论你的面试表现时,大家会发现,没有多少能举得出来的你的亮点的例子。
这样的结果绝对是面试者不想遇到的。
但根源呢?
面试官与面试者都有。
前者不专业,后者不懂得趁机展示自己。
以上是有所突出。
二、有所保留。
网上盛传马云说过这么一句话:“员工会离职,要么钱委屈了,要么人委屈了。”
我没考证过真实性,但觉得讲得很到位。
每一个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岗离职的同事,都可以讲出一大堆委屈的理由。
但这些理由在面试的时候可以说吗?
不可以的。
我以前有收集离职同事离职信的习惯(相信很多人都有)。
而我自己那封,好像是第九百多少封。
有人在离职信里面痛斥带给自己无数痛苦的主管经理合伙人吗?
没有。
无论私底下骂经理合伙人骂得多厉害的同事,在他/她走的那一封信中,展示出来的只有四个字:
好聚好散。
同样的道理,面试的短短半个多小时时间里,
面试官是无法做到对你刻骨铭心的痛苦时刻做到感同身心的。
他是不感兴趣的。
他甚至会觉得是你自己的问题。
不管你是觉得事务所审计钱少事多出差多,还是觉得领导XX项目烂。
请在面试的时候保留。
因为:
对于所有批评上家单位领导同事工作等等方面的面试者,
大部分面试官的感受是:“你觉得上家这么不好,我感觉我这里也没好到哪里去,你估计也不会满意,那还是不要你了。”
以上是有所保留。
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经理,现百亿私募基金风控总。
十五年财务、审计、投资、风控经验,关注我,普及投资风控逻辑。
有个金融财会求职交流群,也可以进来与其他人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