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因为你穿越了。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多年来,小孩子往往更憧憬成为一名医护人员或教师。
如果你关注的是中国小孩,那么“中国小孩憧憬成为科学家的比例下降”这话题在三到八年前比较热门,但“憧憬成为科学家的比例不高”这件事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特别。你可以将这归因于“社会价值观普遍认为从事科学的回报较低”,或曰“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变得更国际化了”。
而且,“中国小孩的梦想”往往是哪里需要哪里搬,在同一年代可以被表述成不同的形态。
例如 2018 年中国互联网上有这样的文章:
另一方面,2019 年,乐高公司对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的 3000 名 8~12 岁儿童和 326 位有 5~12 岁孩子的父母进行的调查显示,56% 的中国孩子想要做宇航员,仅有 11% 的英美孩子这样想;英美孩子最想做的职业是视频主播或 YouTuber,比例达 29%。
你可以看到谈论这些事的外国人的意见[1]:
将二者连起来看,如果双方都没有说谎,那么中国孩子想做科学家的比例下降,可能有部分原因是他们想做宇航员的比例上升。
中国孩子对人类在太空生活的前景的信任让我当时有点感动。
不过,2018 年的经合组织,学生“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的比例,真的能有“平均值 24.5%”那么夸张吗?
2018 年,经合组织对来自 41 个国家和地区的 500000 名 15 岁青少年进行的职业选择意向调查显示,医生、教师、兽医、业务经理、工程师、警察等二十世纪热门职业仍然是孩子们的热门职业选择,近 47% 的男孩和近 53% 的女孩希望在 30 岁时从事 10 种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他们将 2000 年和 2018 年的结果列在一起,你可以看到列表中没有“科学家”,倒是有心理学家。
女孩 2000 年憧憬的十大职业:
女孩 2018 年憧憬的十大职业:
男孩 2000 年憧憬的十大职业:
男孩 2018 年憧憬的十大职业:
可以参照:
https://www. oecd.org/education/drea m-jobs-teenagers-career-aspirations-and-the-future-of-work.htm
所谓“平均值 24.5%”的“科学相关行业”,恐怕是教师、医生、兽医之类的总和。
如果这后面可以跟个用括号括起来的“当科学家”,那么不妨问问中国孩子“要是你成了大富豪,你愿不愿意拿出一点钱投资科学”,然后将回答“愿意”的全部视为想要当科学家。
如果你喜欢看没那么世界化的报告的话:
2019 年,美国研究人员访问了 2000 名美国人(其中 500 名有 16 岁以内的孩子,因此也询问了他们“您的孩子憧憬的职业”),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人小时候憧憬的职业如下: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美国人小时候的社会价值观。在所有年龄段中,教师、医生/护士等“体面”工作都排在前四名。
将 16 岁以内的数据按性别区分,会发现男孩子憧憬的职业是职业体育明星第一、音乐家第二、工程师第三、科学家第四、电竞选手第五,女孩子憧憬的职业是教师第一、医生/护士第二、兽医第三、演员第四、作家第五。
这可以反映美国的现状:女教师多于男教师,兽医学毕业生也多为女性,职业体育赛事、科学、工程学则由男性主导。
24% 的人说自己曾在某个时候从事自己小时候憧憬的工作,只有 10% 的人现在仍然从事该工作。64% 的人表示该工作的实际情况达到了自己的期望。
76% 的人从未从事过他们小时候曾经憧憬的工作。原因的分布如下:
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职业生涯不快乐。
可以参照:
2020 年,Adecco Group Thailand 访问了 4050 名 7 至 14 岁的泰国儿童,发现他们之中最多人憧憬的工作是医生,其次是教师,再次是 YouTuber。
可以参照:
https:// adecco.co.th/en/knowled ge-center/detail/children-dream-career-survey-2020
2021 年,另一批美国研究人员访问了 2000 名美国成年人,要求对比他们小时候憧憬的工作和实际的工作经历,发现他们小时候最多人憧憬的工作是医生。
距离产生美,远的才叫梦想。我上幼儿园那会儿,每天的内容就是吃吃玩玩,畅想一下未来。饭很不好吃,这个我当时就发现了,公园里没什么好玩的,这是小学三年级之后才意识到。于是小时候的理想就是,长大了要做个高明的厨师,改良伙食,或者做个发明家、工程师什么的, 造很多好玩的东西。跟着一群同龄人一起上一样的学,上到高中,文理要分科了,这才算是站在了科学家的起点。
现在的孩子们,做科学家的进度几乎从刚刚出生就开始了,甚至还在备孕期,未来的爹妈就规划好了恨不得从0到30岁的每一天该怎么度过。我小的时候,科学家是个遥远而不用着急的梦境,现在,科学家是一条从遥不可及的未来一直铺到脚下的路,这个要从娃娃抓起、那个要从娃娃抓起,大人们仿佛一群成了精的抓娃娃机,逮着娃娃乱抓一气,甚至连幼儿编程班都已经名正言顺开了课,你让娃娃们怎么想?我上初二那年,拿着我姐的地理书看得津津有味,大人们笑话我,说这东西你早晚不看也得看,何必急这会儿呢?我说,这会儿是我想看,真等到不看也得看那会儿,谁看得进去啊?
现在事情倒过来了,我很想问问那些个虎妈狼爸们,你们整天鸡来鸡去,这些东西几乎都是早晚不学也得学的,何必急这会儿呢?我提前看地理书,那是我想看,我不愿意到了不得不看的时候被逼着看。鸡娃们是招谁惹谁了,提前就逼着不得不看?做班主任的有一句口头禅: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康德有句话: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现在的情况完全已经变成了:高考是人生的终极目的,而人是这一目的的手段和载体。
所以事情在孩子们身上,这是个真有两头牛的问题——对于四岁的潘大人来说,科学家是幻想中的城堡、豪宅,而从出生被鸡到四岁的孩子们,是真的已经被逼着当科学家逼了四年。
原因是互联网时代,娱乐产业的传播能力对其它没有天然传播学优势的行业进行了曝光度上的碾压。
并不是其他答主说的科研狗待遇差,科研狗待遇确实差,但和孩子们想不想当科学家没有关系。
小孩子在被问到这个问题的年龄都是很单纯的,搞科研能不能买得起房这种事情在那个年龄还没有概念,那时他们梦想将来要干什么考虑的其实就一个:他们听说过什么行业?在这其中什么行业表现的最帅、最酷、最超人。
我们小时候说相当科学家也不是因为科学家赚的多,而是那个时候媒体没有这么发达,不会有一群明星整天像病毒一样跳出来在你眼前刷存在感,我们从很小就看过听说过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钱学森,在有限的认知中,我们觉得他们的事迹都很酷,凡人之身比肩神明,所以我也想当科学家。
我6岁的侄子对xx坤、x亦凡、xz以及各种明星球星都很了解,他也想成为明星或者up主。
目前在国内当科学家建议自带干粮,自带房子,自带老婆。不是因为你当科学家就会拥有社会地位和财富,而是你要先拥有财富,你才达到了做科研,做科学事业的门槛。高房价,高消费和科学家那可怜的收入让很多人都明白了因果顺序的重要性。
就和在大城市CBD写字楼上班一样,不是你在那里上班了有钱买得起市区的房子,而是你在市区有了房子,你才能安心地去写字楼当打工人。
科学家为什么不再是孩子梦想,是因为这一代的年轻人才是真正看得透彻的人。理想重要,面包更重要,不要想着拿用爱发电,无私奉献的理念去忽悠他们,在这个社会,能够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理应拥有物质条件正常的生活。做科研的,是要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下才能全心投入。你穷得一批,每天都在想着如何赚多点钱改善生活品质,你哪来的精力去做科学研究?
科学家也是人,也有拥有幸福生活的权力,也要结婚买房生娃,而我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给科学家宽裕的条件,让科学家不用为了生活而奔波,这要求不过分吧?如果觉得过分的话,就不要问为什么科学家不再是孩子的梦想,孩子不想跟你说话。
说明现在塔利班治下不太自由,建议自由人士飞往阿富汗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