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吉他不了解也不确定,以下仅是说电吉他。
然后,还真是巧了。油管几天前刚有个哥们儿,做了一个很火的视频,专门说这事儿的:
内容很直接:两把吉他对标,一把是他自己的Tom Anderson,另一把是对照版。
拾音器、琴弦、琴弦和拾音器的距离、电路等等,都一样,区别仅是琴身和琴颈。
先后做了三组对照:
1,Tom Anderson vs 类似木头的DIY琴身琴颈。
2,Tom Anderson vs DIY琴颈 + 后院随便捡了块破木头做的 “琴身”。
3,Tom Anderson vs “空气琴” — 没有琴颈也没有琴身。
小哥儿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他的听音观感,但意思其实观众们都get到了:
基本上没有差异。就算有,或者细微到在误差范围内,或者更像是个人口味差异。
总之,木琴不谈,仅是说电琴,声音本身,基本上可以说完全彻底就是由琴弦、拾音器、电路、效果器、音响决定的,跟琴身和琴颈,没有半毛钱关系。
而在弹奏中,琴身和琴颈,自然也是有功能的,比如说琴颈的手感,琴身的重量等。
但这些玩意儿,任何一个流行甚广的电琴样式,网上都有CNC的模型。你随便买个木工CNC,在买两块靠谱的木头放上去,没多久就出来了,品丝位置丝毫不差。
而网上这类电琴DIY的视频非常多。有用环氧树脂浇的,有用花岗岩磨的,还有用纸做的,啥样的都有。
但结果都是,只要吉他材质能维持其刚体特性,弹出来的音,看波形完全一致咱不保证,但极大概率过不了人耳的双盲测试。
结论就是,电琴这种结构简单的东西,确实不存在技术垄断。
但很多人,包括我在内,依然会买这些品牌琴。原因显然也不是为了弹奏的效果(哪怕以为是),而就是为了,类似是当成工艺品一般去采购了。
随便举个例子,就说Les Paul吧。简化材质版的几千块,标准版的一万多的样子,复古做旧版的好几万。在演奏上,有区别么?只要拾音器的布置和品牌一样,有个屁区别。而做工呢?Gibson的做工拉胯了很多年了。都是Les Paul,做工和售价便宜不少的Schecter,差距都肉眼可见。但为啥还要买Gibson?就是个品牌。为啥还有人要买做旧?就是为了个情怀和收藏,都是纯消费者心理层面的东西。
而即便如此,电琴涉及的那点儿木工、油漆、镶嵌之类的工艺,在随便什么靠谱的手工艺者眼里,都也是没啥技术含量的小儿科就是了。唯一重要的仅有,你打算做多花哨,你打算出多少钱。
不论如何,这些都跟演奏本身,没任何关系。
题外话:啥?拾音器有没有技术门槛?标准答案是,品牌的拾音器,固定了特色的音色,相当于是一个标准,而人们在买一种确定性,所以依然有价值。但 “拾音器” 这物件儿本身,在工程学和工业生产层面,有个狗屎的技术含量。
任何东西一旦涉及到规模化生产,就会牵扯到无数的问题。
从选材到设计到统一生产到验收,应该设计一套怎样的流程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保证产能、统一规格、将良品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
流程确定后,应该如何执行才能保证其良好运行不出错?应该如何请来优秀的制琴师为你服务?制作上该投入多少人力?哪些方面应该加强以保证品质?哪些方面应该简化以降低成本?
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应该如何向市场投放?应该建立多少仓库?跟多少经销商合作?以什么样的模式合作?不同的销售区域应该如何分配,如何备货?哪些区域应该重点经营?在这方面应该投入多少人力?怎样使利益最大化?
最后到了营销环节,如何塑造品牌形象?应该采取那些推广策略?如何选择代言人?如何与音乐圈建立良好的合作?
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大有学问,更不要说如何比其他厂商更快更低成本地取得原材料,尤其是高端珍贵的木材,让生产零部件的厂商优先为你供货,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占领市场,获取资源。
你以为生产吉他就是几块木头的事,但你要生产的不是一把吉他而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把吉他,再简单的东西想要大规模稳定地出产并建立庞大的销售渠道都不是容易的事。
就像宜家的家具有什么了不得的技术么?用的材料也都是最普通的,但就是没谁卖得过它。
我相信一位制琴高手使用同样的材料做出来的吉他不会被芬吉马泰这些大品牌差,在技术层面上确实没什么垄断,但一个制琴师一年能做几把琴?
而那些小厂商就算技术水平不低,你能达到芬吉马泰的品控力吗?有它们那样对原料和成本掌控力吗?有它们的那样的强大销售渠道吗?最重要的,有他它们那样的品牌价值吗?
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芬吉马泰这些大厂牌也是经过数十年上百年的经营,无数次试错无数次调整转型,才摸索出了最合适的生产与销售模式;同时通过在音乐市场持续不断地耕耘才获得如今的品牌价值。
这就叫先发优势。商业领域的垄断绝不仅仅是技术,大品牌对小品牌的碾压是全方位的,人才、产品、市场、品牌认知,每一项都是它们的护城河。
而且正因为吉他本身并不是高科技产品,小品牌无法在产品层面取得对大品牌明显的差异性优势,就更加难以撼动它们的地位。
乐器也是商品,商业规律对任何商品都适用。
一大早起来真是笑死我了。
由于老头环空前的热潮,以及B站特有的UP主靠制作视频吸引流量转直播的模式,导致很多有人气但完全没有魂系列经验的主播在播这款游戏。比如某幻、瓶子。
(就是一开始制作视频是主业,直播是兼职,甚至是乐趣兴趣,到直播为主,制作视频反倒成了兼职。这种现象在游戏区特别明显。)
这就很有节目效果了,我看几个有名气的主播,都是重复被虐,平均活不过5分钟。真正是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跌倒。
很多在我们这些老玩家看来常识性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完全不存在的。
盾反这种就不提了(其实我也不会),连二人转、回合制、推图都不懂。在大型地牢里不想打小怪,一个劲往前跑,结果变成开火车;当着怪物的面喝药=白喝;开宝箱被怪物背刺;以为学了法术就是法爷了,结果被几只鸟打得抱头鼠窜。
然后另一边,那些原本有魂系列经验的主播,就吃了刻板印象的亏。觉得自己有技术有实力,也不练级就顺着主线硬钢。就比如一上来的野外精英太阳骑士,要么你死要么我亡,绕路是不可能绕路的。
太阳骑士都还好,毕竟王老菊都能杀。
但没有等级,没有血量,没有伤害,硬钢噩兆。
真当噩兆快慢刀是假的,自己打几次就能盾反了?而且老头环这次砍了盾反在BOSS战中的作用,要反三次(二次)才能触发处决。
结果被虐3000遍,又不好意思去练级,尬在那了。
老头环是不是玩家的盛宴我还不知道(买了游戏,昨天也预下载了,结果今天起来发现那个盘满了……正在重新下载,下载完了又发现,我的电脑只有8G内存……),但肯定是不少主播的灾难、观众的盛宴。
当然,我也知道有些主播直播受罪是搞节目效果,但我也是真看到有主播被气到下播了。
另外一点,老头环这次其实是以探索为主要玩法。
B站UP主老戴今天专门做了一期视频讲解,想要玩好、玩轻松,就是尽可能的探索地图,拿物品、刷等级。而不是走到哪杀到哪,打不过硬去打。
就比如第一个剧情BOSS前,大地图上有的是小型地牢,野外精英,要把图清完了再去打噩兆,真跟打弟弟一样。(收回我的话,40级30血20耐20敏+3打刀7瓶奶,打了7次才过。前三次就是纯背板,后三次有点贪,经常血瓶白喝,最后一次基本掌握出手时机,就硬耗过去了。)
其实魂系列游戏特别吃角色强度(等级、装备),一些小怪你一刀砍死和一刀残血,完全就是两种难度。打BOSS,你挨一下就要喝药,和挨两下才需要喝药也是两倍的差距。
不过按照这么个玩法,的确没有什么节目效果。
讲真,还真就是看那些新手主播无能狂怒最有节目效果。
至于游戏本体,如今我也的确是玩上了,总体上来说符合我的期待。
作为一个中年人,我其实是在看了老头环试玩视频后才接触魂系列的。
原因有2,一是手残反映慢,玩这种游戏非常苦手;二是,我其实不太喜欢魂系列那种压抑的黑暗风格。
但老头环作为开放世界,虽然依旧以压抑阴郁为主,但也有光明广阔的场景。比如一开始做完新手指引推门而出的那一刻。
至于在难度与操作方面,远程技能的实用化,召唤物的存在,以及跳砍与伪盾反的出现,真的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当一个“卑鄙的褪色者”。
远程技能包括法术与射击。我玩的武士,初始给的长弓非常给力。尤其记得推一座城堡图的时候,一开始不清楚套路,进入城堡被满地的炸药桶与两个放火球的法师直接秒了。复活后掏出长弓,一剑封喉,解决掉法师无伤过了。
还有初期的一个地牢,一个场景墙上爬着的与左右墙角蹲着的类似地精的怪物,近战5-6刀才能砍死。
第一次去直接围殴致死。
第二次,用弓箭一只只引过来,很轻松就过了。
至于近战武器,我是非常推荐初期见完老婆就能开箱子拿到的君王大剑。
这把武器虽然攻速低,成长性也低,但在初期真的非常实用。
尤其是在跳劈方面。
这一作跳劈虽然强但也看武器,比如武士上来给的打刀就属于跳劈对空,跳起来横着劈一刀,有时候都打不到站着的怪。而大剑则是竖着往地上砸,范围极大。
我举一个例子,就是我开地图第一次遇到红灵。就是等对方打完一套跳劈就完了。
我的战斗策略就是,遇事不决,举盾防御,然后跳劈。
至于BOSS战,依旧有难度,也许跳劈和法术都没啥作用,依靠的依旧是精准的闪躲后普攻(排除盾反)。
但我觉得这算是魂系列的乐趣之一。
如果随便什么BOSS战都能逃课,那也就没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