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荣格斯64型各个类型的第三至第八功能是什么样的? 第1页

  

user avatar   yao-yao-ling-45-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11.30

Tips:

1.16维理论不大好理解的地方在于,理论的创立几乎是Nib——认知功能背后的内隐联系,与Nio——功能独立看待的背后本质相结合的。

2.一个人当然可以同时发展并拥有“主体/背景”偏好,但为什么叫“偏好”,偏好并不意味着有了A就没了B,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认知角度来说,A与B之间更倾向哪一种。八维功能理论也是,一个正常人同样的八种功能都是具备的,之所以能确定某种类型,主要在于更偏向哪种,更偏向哪种感知功能或判断功能。类似于九型,判型主要依赖于一个个体人格中各个类型倾向度的大小,这是特质论,而非类型论。

不过,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发展了“主体”偏好还是“背景”偏好这很正常,但是不知道不代表没有。不过测评与分析的意义在于告诉“你”,你体现了这方面偏好。

比如我是INFJOA,但这只是因为INFJOA倾向度最高,在我这样一个个体的人格组成中,同时还有其他类型的影响,所以才形成我这样一个既有人格上的共性又有特性的个体。

判型、测评、咨询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为“我是某种类型”做出定义,或者为之证实进而得出结论,而是在于对我们自身人格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觉知,及单个功能的作用有更为清晰的洞察,进而扬长避短,规划出一条更适合个体发展的方向。

对16功能的详细描述,我觉得荣格斯的文章里其实已经写的挺明白了。没有写完的S型里,通过对“主体/背景”这一概念的把握,Se-O/B,Si-O/B,我觉得应该也不是很难理解。

——————分割线——————————

不请自来,因为看到该问题下的两条回答emmmmmmm感到有点无奈。

感觉应该对64型/16维引入的两对偏好理解很模糊吧……

以下我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吧,相比荣格斯的阐述可能会显得不够严谨(不,非常不严谨),但大体上应该是没问题的。日后有需要修改补充的地方再改这一答案。

1.16维是如何诞生的?

在荣格斯有关64型建立最初,描述4种INTJ的文章里我们可以找到这一答案。

16维模型、64型,也称作“荣格—尼斯贝特人格模型”,荣格大家都很了解,就不赘述了,尼斯贝特是谁?

了解尼斯贝特这个人很关键,因为这涉及到64型的基本理论来源。64型,或者16维就是建立在荣格与尼斯贝特理论之上的人格模型。

尼斯贝特全名是Richard E. Nisbett,荣格斯64维模型的建立是在荣格与尼斯贝特《思维版图》之上,结合文化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后,结合东西方文化思维整体差异建立的新的人格测评理论。


2.为什么要建立16维模型?O/B,A/H表示什么以及书写时如何使用?

有人一定觉得很疑惑:8维模型用的好好的为什么要给八维每种功能分成两部分,变成16功能?

首先,16维并不是更进一步仔细分割8维,然后把两种倾向和在一起就又成了原本的八维(这话说的别扭,比如,NiB+NiA≠Ni,NiB是Ni功能“广”的一面,NiO则是“深”的一面,基本的感知方式都是Ni,但感知方向是有差异的)。

关于OB/AH,四个字母表示“主体/背景”偏好。

对,O/A表示一个人在感知功能/判断功能上偏爱关注主体,偏爱把那个东西挑出来看。

B/H则表示一个人在感知功能/判断功能上偏爱关注背景,偏爱整体,喜欢把一个东西连同所在的整体放在一起看。

用《思维版图》中“西方人见木,东方人见森”(这个标题已经是个很好的例子了)一章的内容来举例:“古代中国的哲学家把世界看成是由连续的物质构成的,而古希腊的哲学家则认为世界是由相互分离的物体或相互独立的原子构成的。一块木头在中国人看来是没有缝隙的、均质的材料,而在希腊人看来,木头是由粒子组成的。再如,一个贝壳在中国人眼里是物质,而在希腊人看来是物体。值得注意的是,有证据显示,现代亚洲人也有把世界看成是由连续的物质构成的倾向,而现代西方人则倾向于把世界看成是由物体构成的。”

这么解释大概看起来就很明确了:引入两对新偏好的意义在于,旧的理论在文化心理学角度来说,尚未考虑到东西方人的文化认知偏好问题,这也有时代局限性的原因,当时的西方人对东方文化思维认识不足。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明显的事实。

那么回到四个字母中。

我们知道荣格八维理论中将功能分为感知功能与判断功能。在16维引入两对新偏好中,感知功能的“主体/背景”倾向用O/B表示,判断功能则用A/H表示。

而功能判型主要取决于主导功能和辅助功能。

比如我是INFJ,我的感知功能是Ni,判断功能是Fe,INFJOA就是Ni-O,Fe-A。因为我是感知功能为主导功能,所以就是按顺序来,如果是判断功能为主导,感知为辅助,那么在判型时候写为感知在前、判断在后的形式。

比如ENFJBA,就是FeA主导,NiB辅助。

3.功能序列问题

我觉得功能序列和16维,或者两对新偏好的问题完全不冲突。

因为这并不是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理论,它是对荣格理论与MBTI理论等原有基础上的补充与创新,是对不断修正与更新,融合与对应现实的结果。

那么特质论是什么?《普通心理学》第十二章《人格》章节对“人格特质理论”有以下描述:

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

也就是说,一个个体的人格组成可能表现出多种倾向的,我是INFJ,这是最突出的一种倾向,初次外我还可能会表现出一些比较像INTJ或者INTP的倾向。

没有哪个人是单一类型就能把自己的人格全部充满的,因此,在现实生活与动态的人格流动过程中,不一定就会表现出,或者发展出传统八维序列那样的功能组合来。

传统的八维序列可以参考约翰·毕比的《类型与原型》。

荣格人格理论可以参考《心理类型》。

而且对于“人格心理学”这一学科来说,除了这些与九型之外还有其他人提出的相关人格理论,有兴趣还可以看看《人格理论》(这是一本教材,经常看到在提到Ni时描述它关系到潜意识,那么我觉得有必要同时去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所以,对于序列,对于个体或判型来说,你可以参考原本的八维序列,因为只是加了“都是ni,你是在单纯挑出鹿来看鹿,还是把鹿放在森林里看整个的鹿和森林”,“都是fi,你是‘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还是‘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只是加入了“主体/背景”偏好,但这两对偏好并不影响你的功能怎么组合怎么排列,它只是在描述你这一功能偏向独立的个体还是整体的背景,而这和你要不要发展它、要不要整合它关联性几乎很小,虽然会影响到你看待一件事物的方式与关注点所在。只是这一点的话,可能最受影响的应该是皮亚杰提出的关于“去中心化”的问题。


荣格斯相关文章链接:

zhuanlan.zhihu.com/p/33




  

相关话题

  N型人要怎么真正的活着、活在当下? 
  作为一个intp/intj女性,你的性格给你带来过什么困扰? 
  作为intp,你会怎样描述你的爱人? 
  为什么知乎上有很多intp? 
  MBTI中isfj该怎么克服自己的缺点? 
  长得好看的intp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 
  用一句古诗词来形容你眼中的INFP,你会选择哪一句? 
  为什么中国社会entj和estp极其少? 
  你认为这个故事中相对正义的角色是谁? 
  mbti中哪些人格在社交牛逼症群体中占比高? 

前一个讨论
MBTI中isfj该怎么克服自己的缺点?
下一个讨论
能否用举例的方法解释下八维里ni,ne,ti,te的区别?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