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以为“发达国家和国内一线城市消费水平一样”啊……
先说结论,不少。
楼上一群都是什么娇生惯养,能力底下的废物呀。还有说什么这是把把女儿逼上绝路,真的有点搞笑。自己动手打个工,真的就那么那么那么那么那么那么那么难吗。5000rmb按现在汇率九万日元了,自己周末一天八小时,一周16小时,一个月四周就是64小时,按1000日元时薪算就是6万4,6万加九万,十五万日元,怎么就不够花了?周末打个工就学不了习了的那些,您现在要是在东大或者京大那我无话可说。别整天扯学习最后连个march都上不了。周末不打工也没见几个人真就头拱地把时间全用来学习了。
总结一下,周末打两天工,一天八小时,我相信是个健全的人都能够做到。
一个月十五万块钱,在东京平淡的生活,我觉得很够用了。
先谴责一下部分人,要回答就好好回答,这位家长是生活费5000的水平,你们扯自己几十万日元的小资富豪花销算什么鬼 您是来炫耀的还是来答题的?还有更恶心的阴阳怪气让人家女儿去卖,真是不做人也不说人话。
来日本这么多年有穷的也有富的,每个人家庭情况不同,大可不必拿自己的标准来审判别人。连日本人大部分都是节约或者打工的,怎么留学生都要家里拿全款给少了就该骂吗?
接下来答题。
考虑到您女儿已经在日本租完房了,根据您女儿的房租,加上食费45000日元左右(日均1500)也就是人民币大概3000吧,所以一个月的生活费应该是房租+水电+通信费+3000人民币。
如果还在考学,不建议打工,如果已经考上了,可以打工,一周两天,一天五小时,在东京一个月工资也有4万日元(2300左右)可以补贴一下
不打工的话,5000人民币的生活费确实不多。自己要打工补贴一点才行。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在《奇葩说》《圆桌派》《十三邀》等这类节目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甚至,在电视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更甚,在电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想想上面三个问题,就知道您的问题的答案,就是两个字,不会!
那些节目又不是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甚至,就是孔子本人,也达不到这个效果。更别说几个节目。
提升思想,提升认知的方式有很多种,看电视节目,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高效,最难以替代的途径。
比如,读书。
比如,求学。
比如,行万里路。
实践出真知。
思辨出真知。
电视节目出真知?这个,存疑吧。
所以,认真读一本好书,认真听一堂名校的网课,不见得比看一群人在节目里聊天收获少。
错过那些节目,无需太过焦虑。
把那些节目的作用看得过于巨大,反而会降低自己的思维深度和认知能力。
因为,真知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思辨,来源于探索,倒很少来自别人的价值观输出。
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请转告他,理解他理财的初衷,成家之后确实更需要理财观念,很有丈夫的担当。但是,观点是对的,实施的措施是错的,买金条才能保值,买黄金首饰并不能。
千万不要为了省钱不买钻戒而硬要买黄金首饰,殊途同归。
钻石和黄金首饰都不算保值,买到手就是二手价了。只是相对于钻石,黄金首饰更容易回收变现,作为原材料上哪儿都能回收,还有统一的价格体系。
但黄金零售价和回收价是两码事,不是同一个价格体系,而且没有绝对联动关系。
比如连锁品牌的金价为500+多的时候,回收价400+起起伏伏,可能回收价跌到300+的时候,零售均价依然坚挺在500+。
回收价格是按照国际走势走的,零售价格是根据国际走势+每个品牌自己价格体系决定的。回收时还要自损当年的手工费。
买珠宝,除非买得起拍卖行那种的,才会保值(不亏本),被名人用过还能增值。这不是什么珠宝人利益相关我才这么说,这是经济学,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总而言之,买首饰最大的价值是佩戴时获得愉悦感的价值,不是变现价值。
如果还是各自坚持,闹的不愉快,那就不是买什么的问题了,而是三观不合的问题:你们在想法有出入的情况下,无法有效沟通达成一致的立场,解决生活的挑战,那就需要重新考虑下要不要结婚。
你想买钻戒,他不想买,这不是三观不合。你想买,他非但不想买还要1234567pua你,这才叫三观不合。
适合进入婚姻的状态是求同存异,和谐共处。
婚前,双方还没有求同的共识,真的不适合草率地进入婚姻。
以上。
图文并茂的详细版本请参见:
相信钻石是骗局、智商税的,可以继续相信,我无意改变别人的想法,但非要杠的话,就是你对。
不管是什么行业,都要学会独立思考。先去行业最权威的书籍、学术网站了解一下客观事实,再判断别人说的话,是专家还是砖家,才能不被营销文章所左右。
那篇钻石是骗局的文章就是莫桑钻的营销文案。后来又被卖培育钻石的拿来做文章。
产品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宣传的人:宣传时踹着明白装糊涂,一半对一半错地歪曲事实,故意踩低别人拉高自己,主动引战扩大影响力。
这种行为,对于消费者而言,洗脑有效但耍人可耻,毕竟没有人喜欢不知情,更没有人喜欢别人把自己当韭菜。
我相信每个消费者都希望得到事实真相,并且有能力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