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孩子找我做干爹,跟我玩。
我成绩比你孩子好。
三十几年有限的生命里,我见过无数“被带坏”的孩子,但是没见过一个“被带好”的孩子。
和“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玩,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我是分割线✔
都当爹妈了还不知道什么是重点么?
家长对孩子选择朋友需要进行干预的唯一一个标准就是品德。
除了品德以外的问题,都不是事。
成绩好的人渣,我见得多了。
小朋友和这种人一起玩,那可真是盖了帽了。
人家是怎么学习好的自家孩子永远也学不会,但是“怎么渣”不用学都能够“青出于蓝”。
最可怕的是,和这种学习好的人渣一起玩的坏处可以说是隐蔽性极强。家长还觉得和这种同学一起玩挺好,能够“近朱者赤”。
我和小伙伴们回忆往昔的时候,都在感慨,有一个“正经”的玩伴太重要了。哪怕不是那么“正经”,但是别那么“邪”也行。
都用不着玩上几年,两个月就够用了,原本纯洁的小朋友直接就染黑了。
另外,你要不用迷信和学习好的一起玩能如何如何。
我就这么说吧,和我玩的好的那群人,比“同学”的感情更深厚的“同学”,高考成绩最低分是625,去了西南政法大学。
我不装了,我摊牌了,我就是你口中“成绩差的孩子”。
和成绩好的同学玩,有个屁用!
真是段令人伤心的往事。
2022年1月16日更新:
我是真没想到大家还蛮喜欢这样一个以早期人类部落为主线的寓言故事,像我评论区里说的,说故事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一种教育方法,不是没有原因的。看来以后我可以试着往写故事方向发展一下?
评论区有很多的争议,有很明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风格的,也有说我这个故事站不住脚,假设“Bla bla……”我觉得都挺好的,我常遐想,在这些文字背后的人,曾经有过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这才使得他在人生中的某个阶段,看到这一则故事时,写下这么一段评论呢?
这之后,若能引起你对孩子作为他自己思维与身体,行使“主权”的权利,哪怕有一丝丝的思考,我觉得这篇故事也算达到我的目的了。
至于评论里,吐槽的、抖机灵的,作为一个“不吐槽会死癌晚期患者”,感谢你让我有了不少快乐时光。
看到这个问题,随手写两句。
讲个小故事。
在很早很早期的人类历史,有一个人类部落。那时候,由于人类还没有点亮农业天赋树,所以人类的主要获取食物的方式,无疑是很有限的。在这种状况之下,春夏的时候,食物获取还能依靠食物采集者,通过采果子等自然资源获取。而在秋冬的时候,人们只能依靠身强力壮,身手敏捷的猎手来捕猎食物了。
在这种情况下,无疑,那些身手矫健的人类个体,自然而然的都变成了部落里最受关注的人,毕竟当秋冬时节,食物锐减之时。部落里重要的食物来源,就要依靠这些身强力壮的成员了。
这其中有一个人,叫小A,和这个部落里的所有猎手一样,他聪明、反应快、强壮,每一次狩猎,他都能比其他猎手捕猎到更多猎物,做的比其他同为猎手的年轻人都要好。与之相对的,和他一起长大的小B、小C则弱很多。小B在投掷标枪时,因为手劲不足总是失手,而小C则因为他体型圆胖,常常跑没两步,就气喘吁吁。
长此以往,小A就略有点飘。他觉得小B和小C都不如自己,一度的,他甚至觉得小B和小C根本不值得从猎手队伍里分到那么多的食物。渐渐地,小A对待小B和小C的态度,也越发不耐烦和暴躁起来。
猎手队伍的领导者是一个老猎手,他观察到了这一切,默默记在心里。
有一天,老猎手把小A叫了过来,让他和小B一起去为下一次狩猎,维护狩猎用的标枪。
小A从来也没有主动维护过这些标枪,通常都是小B在出发前,人手发了把标枪,他就这么用着。反正坏了就跟小B换一把。他哪里干过这种事!吭哧吭哧的干了老半天,太阳快下山了,也就弄好了3根标枪,其中后两根还是小B协助他弄的。
小B虽然手劲不行,但他经常跟着部落的女性学习各种各样的手艺活儿,他制作和维护标枪弄得又快又好。他一天就弄出来了9根标枪,还顺便帮小A搞定了2根。
望着自己的3根标枪(其中自己做的一根看起来就跟已经用过了似的),小A有些尴尬。
又有一天,在一次捕猎行动里,老猎手把小A叫过来,小A以为已经发现了猎物,准备叫他这个王牌猎手出马哩!结果到了老猎手跟前,老猎手说:“这次你来负责追踪猎物。”
小A从来也没有干过这个事情,每次都是小C和老猎手一起在队伍前面,摸摸这个看看那个,然后就找到猎物了,他总是只管上前一顿输出就行。但老猎手既然开口了,他硬着头皮也得上。
结果在小A的带领下,整个队伍愣是耗费了一个上午也没有找到哪怕一只鸟。
中间休息时,老猎手让小C接手了追踪猎物的活儿,结果不出一会儿,他们就找到了猎物。当小A身手矫健地行动,迅速地放倒一只猎物时,他却少了许多往日狩猎成功的快乐,心里想着的仍旧是上午带着大家在山林里散步的情景。
这之后,老猎手在归途里,把小A叫了过来。
老:“你觉得,比起小B和小C。你如何?”
小A:“我比他们快,比他们强壮,跑的比他们久,投枪投的也比他们准!”
老:“嗯哼,这都是事实。那么在做标枪的时候,和小B比,你如何?”
小A:“……”
老:“说话。”
小A:“小B做的比我好,也比我快。”
老:“嗯,那在追踪猎物时,和小C比,你如何?”
小A:“小C很仔细,他不只会看脚印,也会去闻气味,会去发现很多我根本不知道的迹象。他追踪猎物比我强。”
老猎手点点头:“你很优秀,你是部落里最强壮、最敏捷的猎手,但是部落里不能只有猎手,做标枪的小B,追踪猎物的小C,狩猎队里其他配合打掩护的猎手们,甚至是留在部落里的人们。他们都是部落需要的人,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事情上都做到优秀,总有一天,我们需要其他人的帮助,只有每个人都互相合作,互相尊重,我们的生活才能继续,部落才能继续存续下去。”
这之后小A思考了很久,他开始向小B学习怎么扎标枪能够更扎实,也时不时的向小C请教如何追踪猎物的知识,他也常常带着两个小伙伴,练习如何把标枪投的更准。
当然,按照故事套路,他应该是要变成猎手的领导的。至于他最后有没有成为猎手领导?就留给你们自己遐想吧。
故事结束,说几句感想:
1、成绩,就如同故事里的强壮、敏捷的狩猎技能一样,是人类诸多衡量与评价标准的其中一种,(甚至可以说是最无关紧要的一种),就和金钱、粉丝数、知乎追随者数等一样,只是某一个维度。如果以人类的角度来参考,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多样化个体,而不是以成绩为标杆,一刀切的把不达标的人全部剪除。
2、在某个维度上登峰造极,并不意味着人可以以此为资本,不把其他人当人看。孩子是和他的“朋友”一起玩,而不是和“比他成绩差的”什么东西一起玩。成人最大的傲慢,便是自以为某几个维度标准是真理,而试图使充满更多可能性的儿童,套上成人自以为是的条条框框与枷锁。
3、故事里的小A,很幸运的遇到了一个老猎手。也祝愿您家的孩子,也有这么一个老猎手。
不怎么办啊。
按照这位家长的逻辑,假如孩子成绩年组第一,就不配拥有玩伴了吗?
跟成绩不如自己的孩子一起玩,也同样拥有更多的好处:
相比之下,跟成绩好的人在一起玩,大概率只有保持成绩一个好处吧?
交朋友这种事情,特别是校园内的朋友,第一看对方人品,第二看志趣是否相投。别带着太多功利心态去看待,没啥必要。
说明你的孩子,不是第一名。
在俄罗斯二十几年了,也去过其他国家出差,成年后还回国工作七年,应该有足够的素材回答这个问题。
国外的中餐为了迎合外国人口味改得四不像,欧美和俄罗斯的中餐大部分都是酸甜的,纯粹的中餐少,到是也能找到,就是少。
西餐也一样,虽说长个中国胃,就算在国外80%以上吃的也是中餐,但偶然也会吃西餐,法餐、俄餐都有些不错的菜式,其他各国菜式也有不少好吃的。
回国后偶然也会吃西餐,尤其是招待国外客户时,总结来说以下几点:
比较好的西餐厅,尤其外国人比较多的西餐做的还不错。
普通西餐厅或者咖啡厅、披萨店那就算了吧,改良后的西餐真不好吃,例如星巴克的拼接焦炭(黑椒)牛排、必胜客的烤饼底披萨,绝对和国外给老外吃的改良版中餐有的一拼。
顺便说一下大家争议的牛排几成熟,这个真没关系,是,按例牛排只有1/3/5/7/9成熟,但是到了中国就顺着中国食客意思来呗,愿意吃八成还是十成熟的就做呗,矫情啥。
我们也没说国外做的不地道的酸甜菜或者美国四不像的李鸿章杂烩就不是中餐。
继续吐槽某些矫情的人,真矫情中国普通西餐厅做的不地道,这就是给普通老百姓尝个鲜的地方,物美价廉,您自己不愿意吃的话去米其林、黑珍珠级别的西餐厅吃去呗,大部分都很地道,纠结老百姓尝鲜的普通西餐厅有意思吗?
为了秀下您吃过正经西餐的优越感,那您跟我比呗,咱报个吃过的外国菜菜名,也别只纠结于西餐,别拿普通没出过国的同胞开涮,否则只能显得您肤浅。
马斯克很难理解吗?
我脱离贫困线也好几年了,但我仍然一样过着贫困线以下的生活,穿一条五六年的牛仔裤,洗破了领子的衬衣。在座的各位,虽然也都人均年薪百万,不一样沙县兰州黄焖鸡螺蛳粉吗优衣库杜蕾斯吗?换成马斯克你们咋就不理解了呢?
我们普通人也有物欲,但也并不是有点钱就会所嫩模,夜夜笙歌,我们也不愿意过分追求几十块钱一个的雪糕啊。这与我们的价值观不符。
一个人按他的价值观生活,这不是很正常的吗?马斯克有必要给你们立人设吗?他有那功夫,为什么还不如讲讲怎么爱国呢,这岂不是更加的伟大?
马斯克找女友,肯定不怎么考虑什么彩礼啊之类的问题吧,他不就纯粹想找一(多)个和自己价值观相契合的人吗?所以你不爱吃花生酱,那就分手呗。
保守治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