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男女青年在择偶问题上,都有哪些误区?哪些是共通的,哪些是男女独有的? 第1页

  

user avatar   steve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择偶的过程,本质上是信任建立的过程。所有择偶标准的内在动机,都是为了评估对方的可信任度和可靠度。因为婚恋的选择,也是共同抚养子女和面对生活挑战的选择,需要大量合作。

所以男女青年择偶问题上的共通误区就是,因为现代社会婚姻被过度浪漫化,爱情化,所以择偶的时候太依赖“感觉”、“眼缘”等情感体验,而忽视了择偶中的信任评估。

这里需要说明的两点:第一是我定义的择偶的过程,必然包含明确婚恋目标。如果只是为了娱乐或者打发时间而约会,并不属于择偶行为,所以也无需强调信任。第二是我所探讨的信任,不单指忠诚度方面的信任,而是对对方作为一个伴侣在各个方面的预期好坏。

在婚恋问题的交流和判断上,许多人怕太直白伤关系,或者显得自己太斤斤计较。如果有这方面担忧,那么就应该拉长交往时间,从更委婉的,间接的相处细节上去评估对方。遗憾的是很多人犯的错误是脸皮薄还想赶时间,所以走入婚姻的时候对伴侣十分缺乏了解,寄期望于关系中的问题会在婚后自行改善。离婚率高,因此并不意外。

而择偶问题上,男女各自独有的误区在于:男人在信任评估上太强调女性性魅力,而女人太强调男性经济实力。男人们的假设往往是:老婆貌美如花,以后感情就会越激情常在,对越漂亮的人,各方面预期会更乐观。女人的假设则是:老公经济实力越好,以后生活就会越有保障。

外貌和物质基础,的确是增加预期和信任的重要部分,但是婚姻关系的经营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好的婚姻关系无法由某一个单一因素决定。而男人和女人对于婚姻的预期和想象,因为各自所处的性别角色和社会氛围,产生了各自的偏差和盲点。

在看了许多婚姻咨询的案例之后,我越来越相信信任的价值。当你对一个人各方面预期都乐观,认为对方会在生活、感情、财务、亲子等方面有良好表现时,即使感情上并非非常相爱,关系的稳定度也是相应较高的。相比之下,许多依靠热情维持,忽视信任评估和建立过程的关系会非常经不起考验。

爱情的产生是不需要太多信任的,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爱上陌生人。但是婚姻的基石是信任,因为婚姻是一种社会体制,体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相应的规则是否被所有人遵守。所以当人们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时,婚姻其实是冤枉的。因为激情相爱、无暇顾及信任建立的人走进婚姻并且期待关系长久,本来就是冒险。


user avatar   wang-hai-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婚姻家庭制度存在了几千年,自由恋爱刚一百年。

婚姻是否一定与爱情相关,婚姻家庭制度存在几千年,自由恋爱才一百年,这本就是两码事。有人试图将其变为一码事,即婚姻对象有且只有一个且必须为爱情对象。中国古典小说中也曾出现歌颂试图将其变为一码事的人物和故事,恰恰印证了这只是小概率事件。

事实上,自由恋爱的出现从晚清民初开始,但并非主流,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逐渐开始为部分国人所接受,至今,刚一百年左右,即使在这短暂的一百年自由恋爱时期,也并未成为一种事实上的主流,最多可算观念上的接受。因为目前媒体所宣言的“真爱”在这短暂的一百多年自由恋爱时期也根本没有成为主流的婚姻的考量因素。

如果曾阅读过民国时期、建国时期以及当代小说或是相关婚姻制度研究的社会学著作,应当不难发现,婚姻中着重强调爱情的因素,似乎均不为主流。

50年代,军人身份是婚姻恋爱的非常重要的加分因素,而那时男性看中女性的品质多为贤惠、不爱打扮、不爱慕虚荣、不资产阶级(知乎er在那个年代绝对没人要的)

60-70年代,军人、工人、党员具有光环属性,这个时代由于一些政治因素,特别看出身,你家三代贫农和现在三代富翁是一样受欢迎的,也就是说这种事情不是你能决定的,是你爸爸和你爷爷造的,人们似乎更无能为力。

改革开放后的八十、九十年代,由于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兴起,经济建设为中心口号的提出,大学生和商人受到追捧,学历与财富在谈婚论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000年代后,择偶标准开始多元化,人们追求的既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也需要一定的生活乐趣,并且外形条件也是人们看中的标准。

可以看出,所谓爱情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一直都没有成为一种硬性标准。自由恋爱也就是废除了古代的婚嫁习俗,人们可以自己去选择对象,可以自己去接触对象,可以自己作决定,但是这并不是表示,人们可以强行要求婚姻一定有爱情这样的说不清楚的属性。而事实上,我们也看出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婚姻本身就是功利的,而无论如何,爱情这种虚无缥缈说不清楚的因素也一直没有成为主流硬件条件,从侧面也说明,这种情感是可以被培养的。

知乎低龄低智化现在很严重,有些言论的书写者要么是年纪小,要么是不读书,要么就是纯粹坏,至少占一样。

我们以史为鉴,不要总抱怨找不到真爱,因为真爱在历史上从未在主流出现过,你找不到是正常的,你要是找到了才是小概率。不要总是发出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名词解释,如“真爱”“那个对的人”,这是主观感受,别人没法说,我有时候想,其实既然历史上人们都没有列举这种婚姻标准,那他们过得日子难道都是鸡飞狗跳吗?也许重要的不是如何选择那个开始,而是如何在漫长的婚姻中解决问题,好好过日子。


2、有些女人认为男人的爱是无限的,爱你就会包容你一切。

这是很扯淡的。几乎任何事情都是有条件的,只不过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可以更加无条件一点,但事实上还是有一定门槛的。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尤其处于甜蜜期常常觉得男人的爱是可以包容她一切的,并且愚蠢的用各种方式来考验,比如各种作,各种闹,这很幼稚,因为他当然会有一天被你玩坏,然后逐渐冷淡你,最后分手。你少作,少闹腾,和你在一起的时间就长一点,你闹得动静大,频率高,就分手快一点,明白了吗?因为最后你们肯定会分手的,除非有婚姻作为保障。

3、大多数人都是无趣且平庸的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要整天装逼要什么有趣的灵魂,有趣或无趣本身也是很主观的。在我看来,多数女性生活乐趣的来源多为看剧、逛街、吃喝玩乐、玩手机、旅游(其实也是吃喝玩乐)、闲暇时看几本书,然而太难的也啃不下来,能看的进去的也是畅销读物。

这种灵魂多数要向外寻求物质乐趣。事实上,在我的分类下,这都属于向外探究物质乐趣,另外一种是内化的精神乐趣。这种精神乐趣,无论男女,国人极少数人可以从事这类精神生活,是奢侈的,尤其在这个时代。

吊诡的是,外化物质乐趣享受者很难体会内化精神乐趣享受者的幸福,因为这种乐趣门槛很高,或者曾经体验过的物质乐趣享受者也许真的不适合这种精神乐趣享受,或者根本无法体会。但是,一个内化精神乐趣享受者却可以很容易进行外化物质乐趣享受,这几乎毫无门槛,他们在享受过后会逐步减少这种刺激而回归内化精神活动。综上所述,外化物质享受者因为无法体会内化精神活动,其所要求的有趣灵魂更大可能是一个可以带来更大物质刺激的灵魂。

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趣的灵魂不过是欲求不满的物质欲而已。

4、男性并不是只看脸和身材,其实更看重你家有没有钱。

其实大家都是理性人,这个年头外围模特也就1000多一次,那个身材和脸完爆99%的女人了,何必非要在婚姻上要求外形太高呢。倒是你家里父母工作社会地位,财产状况,有没有兄弟姐妹是男人更为关注的。不要听那些人瞎吹,说男人看脸不看家境,大多男人还没到不在乎女方家境的地步,信不信来个富人的女儿长得丑的照样有一堆男人追。

5、男人比你会算计

我投资看过的一些企业,作医疗美容的,现在技术发展非常快也很成熟,基本上二十多万可以把一个丑女变成ab,只要二十万,还是一条龙服务,以后这个费用随着竞争的激烈会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变成美女,但是财富却并不是这么容易积累。

不要妄想可以通过外形获得巨大的财富,或者阶层的巨大提升。我上面也曾说过,男性群体相对理性,很会计算。一个掌握优质资产以及较大财富的男性根本不需要通过娶一位美貌的妻子来获得美色的利益,因为一些整容的外围模特只有二十岁出头要价现在也就1000多,以后会更便宜,因为会有更多的年轻貌美女性进入这个市场。

那么如果你长得很漂亮但其他方面很普通,无法给他的婚姻带来更多实质利益,却有一个很优质的男性一直愿意和你在一起,而你的目的是婚姻,其实蛮危险的,因为你在浪费时间,而时间和青春确实是你极为重要资本。

6、你相亲看不上的男性,确实大多数很快会被其他女性搞定,少数会成为老光棍且行为怪异。

你相亲看不上的男人多数会很快结婚了,少数男性会成为老光棍并且长期独居形成较为怪异的性格而不自知。经验来看,男人会因为时间到了就结婚,女人会因为“那个对的人”而结婚。所以,如果一位男性认为35岁左右是结婚年龄上限了,身边出现的那个女人是谁似乎没有那么重要,只要条件还是可以凑合,一般就会结婚,因为确实多数男人一直秉持着“婚后好好过日子,你别没事找事儿就烦我,谢天谢地了”的想法。女人有时候恰恰相反,哪怕年纪大了,仍然要找一些感觉,“那个对的人”的感觉。

如果你曾经犹豫不决是否交往的男性最后和别人很快结婚了,你也千万不要显露出任何悔意,这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容易被传出去,让人笑话。如同股权交易一样,就算你是泡沫,你也得撑下去,泡沫破灭前一定要营造一些繁荣的远大前程,只要破灭前有人接盘就算成功。

7、所谓“真爱”不过是人类自我行为合理化的结果

我不知道自然界是否有类似人类这样喜爱寻找意义的物种,动物似乎在这方面比人类纯真得多,绝多大数行为出自生存与繁衍的本能,而人类非常喜欢为自己的行为赋予一定的合理化意义,更有甚者一定要赋予自身行为以哲学意义,否则人类无法说服自己,哪怕做坏事都要将其合理化。

婚姻的本质和意义很多的书籍中都介绍过,很多流派,我们知乎上的朋友现在估计连这方面的社会学书籍都不会去阅读了,我记得在我12年前来知乎的时候,很多的朋友还会引用论文和摆书名出来。思而不学则殆,前辈们留下那么多遗产不去挖掘,自己遇到感情问题却要在这里问一群纸质书都不愿意读的人。

我毕业好几年了,不想去论述各种流派,毕竟这方面知识应当是一个普通文科生在大学期间就应当去阅读的。

我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还是认为人类由于善于且喜爱合理化自身行为,某些人由于知识的匮乏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迫于社会压力及自我内心冲突,开始发明了所谓“真爱”这样的名词及理论,以便鼓励自己步入恋爱或者婚姻,或面对婚后出现的困难。

在这层意义上来看,“真爱”“那个对的人”这样的字眼应该是说给别人听的,而很多知识匮乏且缺乏独立思考的人往往用来说服自己而后再传染别人。商家利用这样的广告和宣传带来流量,将流量转化为经济。被消费主义卖了却依旧帮消费主义数钱的人,我见过很多,无论他身居什么位置,在我看来,要么是蠢,要么是无能为力。

最后,有些人对感情问题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或者自己深受感情困扰,你们所遇到的问题千百年来已经被无数人遇到,老生常谈。无数的优秀著作论述过你们的问题,也带来过很多的解决思路,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你们没有去阅读,没有阅读后思考并内化,却要去看公众号知乎上面许多连纸质书都不愿意读的人写的爆款文章。

给一些还希望去阅读一下严肃著作的人提供一下思路,从婚姻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造成的财产关系角度去阅读和思考婚姻的本质及意义,你会发现有很大收获,并且发觉当下媒体所宣扬的女权主义是多么可笑。可以先从恩格斯那本书入手,虽然我本人对其理论有些不同的看法,但这本书里面很多思路是很不错的。


24小时获得了1K赞,没有想到。

有些人私信我问恩格斯那本书,《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这本书可以看看。

看了评论,聊一下很多人提出的问题。

问题一:

“人类社会是发展进步的,未来择偶一定会以爱情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经济发展带动了思想的解放。需要一代代人的探索来进步。”

上面的观点在我的评论中有不少,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到底是什么在进步,一代代人的探索到底是为进步带来了什么?

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是应当被承认的,工业化发展一直向更高的方向发展也是没问题的,但是既然讨论婚恋话题,那么应当有所限制。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婚姻制度是否与工业革命呈现正相关,即工业革命发展进步带动婚姻制度解放,我认为能带动婚恋的各方面的变化,但是到底是不是呈现正面的意义我持怀疑态度。因为目前可以看到的,婚恋制度无法跳脱带着脚铐跳舞的局面。

我反而不认为人类历史是在线性向上,继承发展。历史是周期性的,它常常被人遗忘,然后经历事件后再被提醒,再遗忘的过程。这是我的史观,你们的史观在我看来根本没有史观,这个观点也是高中政治书教育你们的吧,有没有真的思考过。

我不知道知乎中关注这种问题的人有多少真正喜欢读历史,不说正儿八经读二十四史这种级别书籍,哪怕是历史演义或者是历史畅销书的恐怕都不多。

事实上,目前关于婚姻爱情的各种观点在历史上的时期均被讨论过,宋代、晚明时代,人本主义思潮就已经出现,那时候已经出现类似《金瓶梅》《肉蒲团》等小说来探讨性与财富及家庭社会的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讨论的妇女解放不知道比现在先锋前卫多少个数量级,然而,21世纪回头望去,又如何呢?人们仍然在讨论这些话题,并没有解决问题,甚至某些方面还在倒退,婚姻对于人类的意义确实在发展,但是爱情所占的比重,也是要依据时代以及经济的发展所相适应。未来会不会是爱情成为择偶主流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千年前就已经有人提出,无论几千年,人性从未改变。这个未来到底多远?

经济发展会带来思想的转变,但是不一定是思想解放,解放是相对的。晚明小说的出现建立在一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基础上,人们逐步意识到了人体本身,生理的愉悦,出现了《金瓶梅》等一系列优秀的古典小说,那个时代已经探讨了性与爱,与家庭亲子关系的话题。再往上追溯,唐代的妇女性开放程度并不亚于现在,反而现在显得很保守。近代,五四新文化带来的妇女解放探讨可以说是非常先锋,从性解放到妇女权益可以说比现在深刻且广泛;建国后也曾出现这方面讨论,那时候的更注重妇女劳动权益和婚姻自由。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确立,反而重新将这些婚姻恋爱的选择标准重新带上镣铐。

经济的发展是否真的会带来婚姻择偶要求的改变,我相信有的,但是评论中的人多数要求的是解放,我姑且将所谓“爱情”(当然目前也不知道,也没有界定这是啥)认定为大家希望获得婚姻恋爱上的解放吧,在不提及相对比较的情况下,这种解放是耍流氓,无法被讨论。事实上,纯粹的资本主义反而解放程度稍大一些,如果是混杂了官僚权贵资本主义的社会,往往更加残酷。

你们谈的问题已经很多人讨论过,一点不新奇,而你们的看法和结论才让我感到新奇,我无法理解究竟是看了多少公众号和被消费主义洗脑才会有这种看法和结论的。如果你们的史观的形成来源于史书,我很好奇,如果你们的观点来自于存在主义哲学我更好奇是如何形成的。

问题二:

“古代的婚姻制度是封建落后的,当代的婚姻制度是先进的,未来一定更先进。”

这仍然是个相对性的问题。古代很多制度其实很先进,哪怕放在当代,也很先进。至于婚姻制度如果说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六礼制度、七出三不去这种制度的话,(当然,这些都是古代汉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制度,少数民族也有其制度暂不讨论少数民族。)

我仍然认为上述制度在古代,也就是在民国以前的婚姻制度是先进的制度,它符合了农耕文明,适应当时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任何的制度均与其所在时代相辅相成,如果不能够相辅相成也无法运用存在千年。你不能拿现在的社会背景说古代这样的婚姻制度是落后的腐朽的,这是耍流氓。

插句题外话,很多人对我国古代的相关制度秉持一种不愿意了解但激烈反对的态度,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了解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却激进的反对它,这种行为令人感到厌烦。这就又要说到新文化运动了,你们啊,乃衣服。这种现象在一百年前就讨论过,当时主张摒弃所有传统均西化的人有很多,你们还不如他们,他们还是大学者,都了解了再激烈反对,有理有据,虽然回头看,他们那时也有些极端。所以说,基本上人生的许多问题,均可以通过阅读历史经典得到思路,但是要解决还需要自己内化和实践。

再扯回来,未来的婚姻制度我看不到先进的可能性,因为在我们有生之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财产分配关系应当是主流,依靠其产生的婚姻制度不会有大的变动,最多是一种铁镣铐代替另外一种铜镣铐,根据知乎er们的恋爱婚姻解放要求,基本不可能实现解放,“爱情”必然让步于此。不相信可以参照成熟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看看1980年代纽约伦敦的感情小说或者社会学文章,我们不过是在度过那一段历史周期。

我写的比较宏观,尽管个体有差异,但群体性、地域性、时代性决定了婚恋制度的走向,“我有个朋友”“我家亲戚”这样的个体案例没有什么意义。对于寻常百姓而言,你应当寻找靠谱的婚姻,而非寻找所谓的“爱情”,当然,你如果能二者统一,当然最好,但是奢侈品肯定不属于多数人。事实上,寻找靠谱的婚姻并不比“爱情”好找,挑战性也不小,成就感也更高。

对于很多未婚的人,应当从大历史看时代,断周期,再预设一些现实性的标准,这样就会少了很多烦恼,也有利于你独立思考,建立独立人格。虽然我一直认为,人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独立人格,根据拉康的理论,主体时代终结,人格也是被映射出的镜像而已。

评论区那么多女人根本分不清择偶与恋爱的区别,用想象中的恋爱方式来进行择偶。这根本就是两码事。

很多人的回复我都看了,极少有人和我能聊在一个频道,所以没法聊。


user avatar   wang-ming-47-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以你看到了我的消息还是没回对吗?”

“是”




  

相关话题

  会亲后再索要 6 万元彩礼未遂而提出分手,男方同意后,女方却又后悔,如何评价? 
  女朋友想结婚,又不想生孩子,我想要孩子,怎么办? 
  你是想跟一个20岁少女还是30岁的二婚少妇? 
  一辈子不结婚到老了会怎样? 
  非处女只能能嫁给二婚或者年龄大的吗? 
  你会和丑且家境不好,但对你好的女孩结婚吗? 
  一直想结婚又单身到30岁,是不是这人肯定有问题? 
  娶媳妇是找丑的好,还是漂亮的好/? 
  24岁,想离婚的愿望特别强烈,怎么好聚好散? 
  男朋友北京人,不上进但对自己很好怎么办? 

前一个讨论
如何在恋爱早期识别渣男?
下一个讨论
Google 的晋升体系是怎样的?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