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麦科勒姆加盟鹈鹕后前 6 战场均 29 分 6 篮板 5 助攻,如何看待他的表现? 第1页

  

user avatar   cathird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达米安-利拉德说自己看了很久CJ麦科勒姆在鹈鹕的比赛,终于确信麦科勒姆确实是被交易了。这是很感人的故事,如果不是以“说完利拉德在被子里笑出了声”结尾的话。

当然不会是这样的结尾。真正的结尾是利拉德留下了,麦科勒姆走了,开拓者即将拥有大把空间,鹈鹕则准备把湖人拉下马,大家都有美好的前途。顺便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这支鹈鹕,唯一值得烦恼的事情是他们阵容里少了一个胖子,但即便没有这个胖子,他们现在依然是一支有竞争力的球队。

结果而论,麦科勒姆的加盟当然是鹈鹕现在只差湖人1个胜场的主要原因,次要原因则是湖人现在只领先鹈鹕1个胜场。麦科勒姆来到新奥尔良之后打了8场球,场均26.6分,命中率5成2,外加5.9个篮板6次助攻和1.4次抢断,毫无疑问,上述数据均为生涯最佳。

意外吗?倒也并不。我们已经观察过这支球队太多年了,我们想过这件事情已经很久了,从他们2015年首轮输给灰熊的系列赛收官赛,23岁的麦科勒姆砍下33分的那天开始这个念头就已经埋下了一颗种子。从这一场之后7年,麦科勒姆每年都会送出场均21分4篮板4助攻左右的数据,到了季后赛,这个数据通常还会变得更好看一点,2018年他们首轮被鹈鹕横扫之后,这个念头已经长成参天大树:

“如果麦科勒姆离开开拓者,去到一个需要核心持球后卫的球队,他会变得更好。”

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譬如美国著名体育撰稿人比尔-西蒙斯从2015年开始每年都会设法交易麦科勒姆,新闻专业出身的麦科勒姆对这些交易流言自然也是心知肚明,但他的回应是:“我尊重每个人的想法,但我没想过离开。我个人只想着提升自己的水平,另外我们开拓者也不能说打得很失败吧。”

麦科勒姆没有明说,但他和利拉德之间的友谊也应该是他从未想过离开这里的重要原因。

利拉德进入联盟后,通过两人共同的朋友认识了还在大学的麦科勒姆,两人开始互相发发短信,打打电话,交流一下从断腿中恢复的知识或者如何从一个小学校杀入NBA,这些都是他们大学时期面对的共同状况。

在麦科勒姆即将在第10顺位被选中之前,利拉德给他发了一个“眼睛”的表情,“我那时候都不知道球队会选中他。”利拉德回忆起此事时试图营造一种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意思。但麦科勒姆对这件事显然有不同的解读:“他当然会知道一点,他本可以让球队不要选中另一个1米9的持球后卫的。”

麦科勒姆加入开拓者之后,两人迅速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他们一起去滑旱冰,打保龄,利拉德灌制嘻哈唱片,麦科勒姆会在MV里客串,他们每一次飞去客场打球都会坐在一起,2020年封闭比赛期间麦科勒姆为利拉德准备惊喜生日趴,然后他俩的妈妈也成为最要好的朋友,两家人经常一起结伴外出聚餐、旅游。

即便在今年最困难的时候,有流言说利拉德推动球队用麦科勒姆去交易本-西蒙斯,麦科勒姆还是站出来斩钉截铁维护好友:“如果达米想交易我,他会直接跟我说。他不是那种背后戳你一刀的人。”

而在麦科勒姆真的被交易之后,利拉德在接受采访时还是表示自己从未提过要交易麦科勒姆,然后他将自己的ins换成两人站在一起的漫画形象,麦科勒姆也在下面留言说:“一生的朋友。真实是最不容易的。”

真金白银可能更能说明友谊的成色。2018年惨败之后,2019年开拓者杀入了西部决赛。到了2019年夏天,麦科勒姆和利拉德分别与开拓者提前续约。麦科勒姆的合同到2024年截止,利拉德也在2024年拥有球员选项,可以跳出。这当然不是巧合,利拉德签约后就说得很清楚:“我们想要让时间匹配,到时候我们都是自由球员,可以一起做决定。”

早在麦科勒姆的新秀赛季备受伤病困扰之际,利拉德就已经告诉过他:“相信我,我俩会在一起打上8到12年球的。”

利拉德所言不虚,从2013到2021,他们在一起打了8年半,这段时期内,他们是联盟攻击火力第二的后场组合,同时也是联盟数一数二的后场ATM机组合,ATM机是什么?就是你走过去,把卡插进去,按下几个按钮,然后钱就出来了,就是这么流畅。

联盟排名第一的后场组合在金州,他们在这段时间里拿到了3个总冠军,克莱的表面数据并不比麦科勒姆光鲜,但他有好得多的防守,他有好得多的后场搭档,他在一支好得多的球队,于是他比麦科勒姆得到了更多的荣誉,具体来说,两位的全明星数量比是5:0。

所以如果麦科勒姆更早离开利拉德,他会得到什么?他会进入全明星吗?完全可以想象。他会进入最佳阵容吗?也有这种可能。他会拿到更大的合同吗?

2019年麦科勒姆续下的是3年1个亿,而利拉德续下的是4年1.96亿,加上之前还剩的2年6100万,就组成了当时联盟历史最大合同。所以当我们在讨论利拉德一人一城的时候,我们应该把眼睛往他旁边挪一挪,他不是一人一城,他身边还有麦科勒姆,利拉德获得的是“忠诚”的标签,而麦科勒姆获得的可能是一张写着“牺牲”的小纸条,因为大合同这种东西并不完全取决于你的能力,而在于你身边还有什么人。

但麦科勒姆可能从未这样想过,他反复强调过这样一种理念:“我是从一无所有打到现在小有名堂,我自己挺满意了。”

是的,接下来我们就应该在文章里插入那张著名的潘长江打篮球照片,然后告诉你这一切有多励志,麦科勒姆的条件很一般,麦科勒姆的大学很一般,麦科勒姆能够努力拼搏成为现在这个水平已经很不容易了,他本就是个全明星边缘球员,他本就该心满意足,没准还会有人告诉你,如果不是利拉德吸引了更多防守注意力,麦科勒姆不会如此优秀。

他们可能已经忘记了,麦科勒姆是一个首轮10顺位新秀,如果不是拥有足够突出的天赋和可能性,开拓者怎么会在球队前一年已经有一个最佳新秀利拉德的情况下在第二年以这个顺位拿下麦科勒姆。

更何况,现在这件事情已经不再是“如果”,而是“事实”,事实是麦科勒姆随随便便被交易到鹈鹕,就打出了生涯新高的水准,从数据到带队水平,都在我们认知中的全明星水平线上。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麦科勒姆确实走晚了,因为在你们对他转会鹈鹕之后的数据和表现津津乐道之际,还有一个数据尤为扎眼,麦科勒姆已经30岁过半,留给他掀起万重浪的时光已经不多了,留给猫三开始写中年心境的时间倒是还剩几段文章。

但利拉德和麦科勒姆的故事有两个面向,所以我们应该先来聊聊友谊这件事。我们熟悉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友谊,伯牙和子期、羊角哀和左伯桃、范巨卿和张元伯、杜伯和左儒什么的,基本上除了王二和陈清扬,这些伟大友谊通常会以一些惨烈的结局作为故事结尾,一般会死一个,多半还会死掉另一个。

我猜这类少儿不宜的故事对我们后来的友谊观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认定友谊应该是要历经磨难才能被证明的东西,就好像一种需要鞭笞滴蜡才能产生的快感,这一点和我们历久弥新的传统吃苦文化还是相吻合的。所以当我们在观察当代这些组合的时候,总不免拿这些东西往上面套。我看过类似的观点,如果两个人真的是好朋友,利拉德为什么不披头散发去到老板家门口长跪不起以挽留麦科勒姆呢?利拉德这个人太虚伪了。我觉得这样的想法就不是合适,如果一个人认为真正的友谊就应该为对方做出一些痛苦的决定,我建议大家不要和这样的人建立“真正的友谊”,因为这样看待友谊的人,往往也期待对方为自己做出一些痛苦的决定,否则他翻脸比翻书还要快,“老子为你付出那么多……”当然我们今天是在说友谊,在别的一些关系里我们也见过类似情况,大家可以自行对照斟酌。

至于麦科勒姆是否遗憾,我的态度其实也很模糊,因为我和诸位手机屏幕前面的中年人一样,都曾经在某个瞬间想过“如果我换个活法,也许……”

我想过如果我22岁的时候去考研,我想过如果我25岁去考公务员,我想过如果我30岁的时候北上南下,如果我33岁的时候选择做自媒体,如果我36岁的时候选择加入杨侃,也许我也可以进入全明星,并在某一天平静聆听那一句“你早该如此”。

我当然不会劝人不要做梦,毕竟在梦里,super idol的笑容都没你尿的甜。劝人不要做梦是不妥当的,告诉别人其实成为马云或者迎娶赵今麦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只会沦为虚伪,因为你都没有真正享用过这些,你根本无从比较,你凭什么风轻云淡地在篮球公众号里当人生导师?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有没有实现的梦都已可算是噩梦。所以到头来,我还是愿意向麦科勒姆学习,直面自己曾经“一无所有”,认定自己现在已经“小有所成”,并安然享受这一切,破除险恶的比尔-西蒙斯们给我构造的噩梦和伴梦而生的焦虑。秉持这种态度,最终事情大概会变成这样:我们被生活推着向前行走,也许我们会在某个节点上获得属于自己的那句“你早该如此”,如果没有得到,我们仍可心安理得地安慰自己一句“我本该如此”,听起来似乎也不错。




  

相关话题

  历史总得分王和十个得分王哪个更难? 
  詹姆斯·哈登(James Harden)的上限在哪里? 
  NBA 21-22 赛季猛龙 104:119 勇士,威金斯普尔合砍 65 分,如何评价这场比赛? 
  为什么科比二十年生涯都在湖人度过? 
  为什么FIBA这样类型的篮球比赛,不仅比分不高而且不具备观赏性呢? 
  如何评价 2019 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的入选名单? 
  为什么乔丹、科比主动防对面核心,而詹姆斯总决赛为了进攻数据,不去防 KD ? 
  为什么卡梅隆安东尼并没有像詹姆斯那样伟大? 
  为什么追梦格林唯独只在2016年打出了高命中率高得分能力甚至准FMVP级别的赛季表现? 
  如何看待马刺连续17年常规赛50胜?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大家觉得诡秘的开头很劝退?
下一个讨论
夷陵之战,刘备为什么不带诸葛亮?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