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前在哥伦比亚的麦德林,还没有写具体的攻略,我先分享一下我数字游民的起点:泰国清迈。如果万一喜欢本答案的人多的话,我再具体分享在其他地点做数字游民的体验。
我来具体写一下我为什么对我数字游民的生活很满意。
我目前在清迈(2018年),清迈是一个让人非常舒适的城市,既可以享受城市的繁华热闹,又可以享受乡村的悠闲宁静。清迈十分国际化,不但充满了各国的游客,还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选择在这里用电脑远程工作,清迈被称为digital nomad capital。
清迈在Nomad List上长期排名世界第一,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城市,基础设施健全,又非常安全。
我在澳大利亚打工攒下的钱让我在泰国成了“百万富翁”,但我还是过着俭朴但舒适的生活。
来说一下我每月开销的估算(以人民币为单位):
房租:算上水电费大概每月1000块,干净、安静又舒适的房间,靠近清迈大学,地理位置佳。
食物:我基本只吃价格实惠、干净卫生又健康的食物,除了菜,我还会吃大量的水果和坚果,喝大量的纯净水。我对食物的要求相对较高,因为健康很重要,但平均每天的花销肯定不会超过50块,一个月的开销在1000到1500块之间。
这里有几张图片来说明这里食物的价格有多便宜:
我最喜欢的素食餐厅,7块钱可以自选3个菜。
价格实惠的“高档”西餐厅,第一个鸡排89泰铢,合人民币18块,第二个汉堡+薯条69泰铢,合人民币12块。
上图中菠萝2块钱一公斤,剥皮另收1块钱,右下角的百香果一大袋一共才20块钱,荔枝8块一公斤,芒果4块一公斤。
交通:租摩托的话,Honda Click 125i,一个月2500泰铢(500人民币),可以考虑花1到3万泰铢买个二手车。我的3万公里的2013年的Honda Click 125i花了我2万3泰铢。油钱每百公里大概10块钱。交通极其方便,骑摩托想去哪就去哪,5分钟之内就可以开始上山。
网络:选择AIS 6Mbps无限流量的套餐,一年要3550泰铢,合人民币710块,每月合60块。
https://tinyurl.com/travellerais (二维码自动识别)
按摩:我最喜欢的按摩店,每小时30块,我再给20泰铢(4块钱人民币)小费,合每小时34块,一周大概3次,合100块,一个月400块。
健身房:免费,我去清迈大学里的Yellow-bar Street Workout,这里有各种单杆和一组双杠,因为我只用身体自重训练,所以这里足够我玩耍了。
另外推荐Chiang Mai Stadium,同样免费,这里的健身氛围极佳,高手如云,但离我家更远,所以平时不去。视频:https://v.qq.com/x/page/i1340dspdos.html
签证+机票:办一年的教育签证最划算,最低大概要4000人民币,把往返的机票算2000块,一年要6000块,一个月500块。
其他乱七八糟的花销:牙膏牙刷、手纸、避孕套、约会开销等等,一个月500到1000块。
总开销:一个月保守的花销大概为4000到5000块。再俭朴一点,3000块钱一个月是绝对可行的。在YouTube上搜“Thrifty Steve”,他极其俭朴,一个月居然可以只花2000块人民币,值得学习。
我用澳大利亚打工攒下的钱,完全可以在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俭朴但舒适地过上至少5年,这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在网上创业。
性生活:极其舒爽。在这个世界上平均来说亚洲姑娘是唯一一个更喜欢亚洲小伙儿的物种,泰国有很多亚洲姑娘,而且泰国小伙儿人数不足,因为很多都去当人妖或者变性了。女多男少,而且中国作为一个相对更富裕的国家,在泰国面前也能抬得起头,这让我作为一个中国小伙在两性市场上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而且我这英语一开口,泰国姑娘马上就被比下去了,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
另外,来这的很多外国小伙儿都是奔着泰国妞来的”sex tourists”,他们有的更喜欢亚洲姑娘,有的觉得亚洲姑娘更容易搞定,所以对白人姑娘的需求就下降了,白人姑娘的身价也相对下降,而且很多在亚洲生活的白人姑娘也喜欢亚洲小伙儿,这一系列原因,让我在泰国如鱼得水。
夜生活很丰富,一周七天,每天都很热闹。上周我晚上出门打猎3次,每次都带回家了一个姑娘,她们分别来自爱尔兰、美国、德国。更重要的是,我在和一个特别性感的泰国模特的第二次约会时成功把她推倒。一周推倒了4个妞,外加一些电话号码,这对我的自信有了极大的帮助,更强的自信,意味着更强的泡妞能力,两者互利互助,形成upward spiral。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就可以成功组建我的harem,减少花在打猎上的时间,把更多精力投入在赚钱上。
网上约会也很不错,原来在澳大利亚,我用Tinder很难找到match,来这之后比澳大利亚强了几十倍。
暂时分享到这里,如果你觉得这样的生活也不错的话,就赶紧行动吧。
“剽悍生活UL”分享关于两性关系、自我提升、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的原创内容,帮你过上更理想的生活(尤其是性生活)。
我也游牧一年多啦,从疫情之后回到上海就开始自由职业了。待了超过一个月的城市包括上海、杭州、三亚、成都,超过一周的有大理、北京以及(老家)济南,我会非常接地气的说一下“数字游民”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是被 @数字游民Jarod 种草数字游民的,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都有在加拿大埃德蒙顿的生活经验。
埃德蒙顿是一个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的城市,在2014年之前,当地的收入在加拿大都算高的,更不要说比同期国内的工资了。但从10月到第二年4月长达7个月的冬季让当地生活相当不舒适。而14年我搬到温哥华之后,但因为气候更加舒适,而且亚洲食物多,收入少了1/3,但生活幸福感大大提升。
这个事情让我认识到,气候和饮食等因素,比收入更能带来幸福感。
坦白的讲,我认为由于国内各地福利、医疗、教育资源仍然不平衡。如果你对高线城市户口和住房有刚需,很遗憾至少对你来说,现阶段“数字游民”仍然只对一二线城市土著友善。
就像游牧民需要有帐篷和大篷车,实践“数字游民”之前,是需要做一些“建设”的。数字游民能够成功至少要完成两个建设,身份建设和现金流建设。但这两个建设并没有十全的策略,你是否能接受失败之后做回打工人的风险?如果能接受那么就向前冲,如果不能接受那么你应该再考虑一下。
身份建设的核心在于户籍和头衔(职业经历),前者绑定社会公共资源,后者绑定在社会中所能得到的尊重和潜在发展机会。就我个人来说,我在加拿大期间拿到了当地永久居民身份,有发达国家的福利保底。我在加拿大有7年软件工程师经历,就算游民建设失败,在加拿大的职场环境里仍然能找到工作。
在现金流建设上,我2019年开始在知乎上有商单接,收入不高,但足够支持我在国内或者大部分非发达国家的生活(温哥华开销更高一点,坦白地说目前覆盖不了),我在加拿大买的公寓,出租可以覆盖大部分房贷(但我还是需要贴物业费和地税),现金流压力不大,这是底气。
在Jarod的群里曾经有人问,年收入多少可以去做“游民”?我给的答案是无房贷、养老、育儿、医疗压力的话,10万人民币。
许多人认为太少,但正如我前面所述,我有养房压力,并不是到手的钱就可以自由消费的。我活的“糙”不“糙”这个见仁见智,但我物欲不高是真的,我没有苹果全家桶、奢侈品或昂贵的收藏品。主要的工作电脑是加拿大政府淘汰的ThinkPad T540p,手机是D版上收的二手vivo和老iphone 6s。
但工作上其他的开销还是有一些的,比如展览的展品,讲课的器材等等。我不算极端抠门的人,会更舍得花钱在职业建设上。自雇和经营企业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不投入消费就要投入再生产。
当然一些人交际开销高,出手豪气爱请客的、砸钱泡妞的我都见过。交际这个事情丰简由己,但多数情况下,同等职业能力下自由职业的收入不会比全职工作高,而且更高波动性。整体上讲数字游民更大自由度的同时也考验量入为出的能力。
我不会推荐理财产品,或者是虚拟币。我接触虚拟币相当早,Mt.Gox破产归零的币里有我一份,我认识的人里P2P暴雷的也不少,当然每个人性格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我自己的资产配置属于极端保守型。
跟任何商业经营一样,负债换潇洒,然后破产的数字游民也是存在的,可持续的发展总是需要经营才能实现。
在加拿大,许多人会做contractor,国内大概是“外聘劳务”或“临时工”,有些是远程岗位,有些要求上班(onsite),通常有半年或一年的时限,可以选择是不是续签。
从职业发展上讲以“临时工”作为唯一收入来源通常不是好选择(在加拿大很多高级程序员长期做contractor换取税务优惠和更高的收入,同时并不损失太多福利,这是国情不同),但对于已经建立起一定远程收入的游民来说,阶段性的上班是补充收入的好办法。
上班的收入通常比纯远程工作丰厚或稳定,能够支撑起在消费更高的地方的生活所需。而且如果未来重新转换职业方向回归职场,也不会对职场环境过于陌生,同事人脉以及找工作、面试和经历也会维持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我现在也是在半耕半牧的状态,10月份之后在学校做系列讲座,就驻扎在杭州。这样的业务结束之后,我可能就会搬到生活成本更低、或者是有其他业务的地方去。
疫情之后的这两年,大概是柏林墙倒塌之后全球流动性最差的两年。这意味着签证难度变得非常高,而且隔离会带来额外的不便与成本。但是我认为我回国这一步还是走的不差的:中国内部的差异性已经足够进行地理套利,没有语言、时差和签证的影响也减少了许多决策的复杂性。
考虑到国情和工作文化,我认为现阶段对于在国内的游民来说,集市-牧场模式具有比较高的操作性。即在中心城市(集市)寻找业务、拓展人脉、挖掘机会,在宜居城市(牧场)进行创作和开发。
在聊作为一名数字游民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之前,首先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
到底什么是『数字游民』?
很多朋友对于数字游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种能边赚钱边旅游的职业。
然而,经过多年对数字游民生活方式的亲身实践,我认为这样的定义未免过于片面。
数字游民的终极目标既不是单纯为了旅游, 也不是为了发财致富,而更大程度上代表了一种对于更高生活品质和自由度的追求。
生活方式设计教父Tim Ferriss在他的成名作《The 4-Hour Workweek》中写下过这么一段话:
如果你能解放你的时间和地理位置,那么你的物质财富将会自动增值3到10倍。这和货币汇率没有关系。单纯物质层面的富有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活得像个百万富翁一样,本质上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情。
这段文字非常完美地阐明了数字游民生活方式设计中最为核心的两个组成元素: 地理位置自由和时间自由, 及其终极目标:Live a rich life。
毋庸置疑,数字游民生活方式设计的第一重要务是要实现地理位置自由,让自己的工作在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可以完成。
我们观察到,在当代职场有个怪圈,很多人虽然并不喜欢在一线大城市过拥挤繁忙的生活,但是很无奈,一线大城市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又聚集了最多的高薪工作岗位。因此为了能够实现自身价值,获得一份体面的收入,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留在一线大城市。
但是资源总归是有限的,人口的大量涌入让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水涨船高,很多人因此进入了收入越高,开销越大的恶性循环怪圈,最后不但没有攒下钱,还背上了要用余生偿还的贷款,成了妥妥的负翁。
这里给大家普及个冷门的语言学知识点,英文中的mortgage(按揭贷款)这个词起源于古法语的中的法律词汇『mort gage』,其中mort是死亡的意思,而gage的含义是pledge(誓约),所以mortgage本质上到底是什么不言而喻。
当数字游民达成了地理位置自由后,『地理套利』就变成了一个非常自然的优质选项。
很多人都听过『购买力』这个概念,它的本意是说同样一笔钱,在不同的地方能买到的东西多寡是不一样的。人们会惊叹一个标准化生产的麦当劳Big Mac汉堡,或者一听可口可乐在全世界不同地方的价格会相差如此悬殊。
即便是在国内,不同城市的一碗兰州拉面价格也不尽相同。这意味着,拿着相对较高的绝对收入,去那些物价低廉的城市生活,可以让你瞬间提升自己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准。
疫情期间,当硅谷华尔街的高薪大厂们宣布全员永久远程办公后,旧金山和纽约的房租价格应声下跌,因为搬到墨西哥Riviera Maya,哥伦比亚麦德林,泰国曼谷,葡萄牙里斯本这些数字游民热点城市,可以在生活标准不降反升的基础上,降低至少一半的生活成本,而这正是所谓的数字游民『地理套利』之道。
地理套利的核心理念在于:单纯地追求绝对高收入是没有意义的,如何借助地理位置自由,让自己赚到的钱更值钱,花同样的钱得到更高水准的生活品质,才是最聪明的活法。
中国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除了可以省钱之外,地理位置自由更可以让数字游民选择去那些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生活。 我们观察到一些资深的数字游民会选择夏天生活在欧洲,北美,享受阳光充沛且干爽的夏季,然后在入冬之前迁移到南欧,加纳利群岛,东南亚,拉丁美洲这些气候温暖的地方,地理位置自由让数字游民们可以像候鸟一般享受一年不间断的好天气。
数字游民生活方式设计的第二重要务是要达到时间自由,提高被动收入比例,停止用时间来换钱,让自己变成一个有『闲』的人。
几年前,中文互联网上曾经就一个终极『哲学』问题进行了热议:月入五万的西二旗人为什么活得像月薪五千?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很多传统意义上实现所谓财富自由的高收入人群并没有实现时间自由。
换句话说,如果时间也是一种衡量财富的标准的话,那这些人其实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富有。
为什么996这么遭人厌恶?因为它背后的隐含的逻辑是一个人需要用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精力最旺盛的三十到四十年来换取足够的积蓄,让自己退休后可以去做自己年轻时候想做但是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
我们不难发现,这个逻辑其实是有问题的,且不说一个人工作40年是否能保证攒足够的钱来做这些事情(事实表明,绝大多数人的退休金不足以满足这个条件),如何能够保证自己退休后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其实才是最大的问题。20岁时候想做的滑雪,冲浪,潜水,蹦极到60岁还有能量和胆量去尝试么?
著名科技评论家Kevin Kelly在接受播客节目The Tim Ferriss Show的采访时候曾经说过:
“Many, many people are working very hard, trying to save their money to retire so they can travel. Well, I decided to flip it around and travel when I was really young, when I had zero money. And I had experiences that, basically, even a billion dollars couldn’t have bought.” 译:『许多人一生勤恳的工作,赚钱,存钱,期待退休之后能有足够的钱去旅行。我决定把这个过程反过来,在自己年轻还没有钱的时候去穷游,这些在穷游过程中获得的人生体验可能以后十亿美元也买不来。』
基于以上, 我来尝试给『数字游民』下一个定义:数字游民是一种被数字信息技术赋能的全新生活方式,它的受众特指那些完全依靠互联网创造收入,并借此打破工作与工作地点间的强关系,达成地理位置自由和时间自由,并尽享地理套利红利,全球移动生活的人群。
1997年,日立公司的前CEO牧野二雄写了一本名为《Digital Nomad》的书(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Digital Nomad』数字游民这个词首次被提出)。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人类天生喜欢移动,社会学家认为这是我们从游牧祖先那里继承来的习惯,心理学家将它归因为人类固有的好奇心,犬儒主义者认为这是人类逃避主义的直接体现,然而无论怎么解释,绝大多人似乎都有与生俱来的旅行瘾,换句话说,这是人类的本能(human nature)。
进入农耕时代后,人类的工作(农耕)和工作地点(农田)的首次被深度绑定,让人们可以旅行的时间大大减少,而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而诞生的工厂和办公室文化更是进一步深度绑定了工作和工地点之间的关系。 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就是,在这一阶段,所有的招聘启示都会无一例外地注明工作地点。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资本让劳动产生了异化,前两次工业革命最大的后果之一就是劳动者逐渐失去了对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的掌控权。
然而我们惊喜地发现,以半导体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则在逐渐将工作地点和工作之间的强关系解绑, 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的异化产生了逆转效应。
人们开始意识到,在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转变成开荒拓土的农民10000年后,他们再一次重新获得了旅居/定居的选择权。 而今天的数字游民恰恰就就是第一批通过生活方式设计获得这个特权的弄潮儿。
成为一名数字游民,意味着你将彻底与浪费生命的通勤告别,意味着你可以实现自己想走就走的终极旅行梦想,用更慢地脚步丈量整个地球;意味着你可以轻松实现地理套利,让自己赚到的钱更值钱,逃离拥挤昂贵的一线城市,去那些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性价比更高的城市居住;意味着你可以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和朋友,在当打之年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读到这里,想必很多朋友都已经跃跃欲试想要开始这样的生活方式了。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成为数字游民呢?
这里我们需要再次回到这篇文章第一部分关于数字游民的定义,简单地说,你首先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赚取一笔能够维持自己正常生活和旅行的收入,即达到地理位置自由,而后通过创业和投资的方式扩大自己的被动现金流,从而得到地理位置和时间的双重自由。
上一版扫盲贴中,我在『富爸爸』的启发下,首次提出了数字游民现金流象限图(如下):
在这个图中,左侧的两个象限代表了获得地理位置自由的两种现金流,而右侧的两个象限则地理位置自由和时间自由兼顾。下面我们就来简单讨论下这几个选项的实操方法:
很多人习惯于把数字游民的职业选择范围等同于自由职业,其实这样的理解并不准确。
在我看来,自由职业只是由传统工作到数字游民生活方式门槛最低的转型切入点之一。
只要你拥有的一技之长或者掌握一定量的信息不对等,能够在网络上为其他人提供有偿的服务,那么你就已经具备了成为网络自由职业者的初始条件。
举例来说,文案,设计,翻译,编程这些技能,都很适合做线上自由职业。而签证,法务,保险,理财等业务,只要你掌握一定的线下资源或则信息不对等,也非常容易转化为线上付费服务。
很多朋友对于自由职业的一个最大的误区是:自由职业不稳定。
但是相信经历过行业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朋友也许会理解,现代社会除了那些体制内的工作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所谓『稳定』的职业。
Nassim Taleb在其著作《反脆弱》中就举过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两个人,一个开出租,一个在银行做柜员,出租车司机早出晚归,收入时高时低,银行柜员则朝九晚五,每个月工资准时入账,一般人的直觉是银行柜员的工作更稳定,但是仔细想想,当2008年金融危机这样的黑天鹅事件来临的时候,哪个人的反脆弱程度更高呢?
在我看来,自由职业并不等同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零花钱,也不一定代表青黄不接的不稳定收入状态,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打造个人作品集,在垂直领域有所建树,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和长期的客户群,其稳定性绝不会比传统职场更差。
想要在自由职业这条路上获得成功,一定不要在一开始就把赚钱放在第一位。 相反地,你甚至可以在初期通过为别人提供超低价格甚至免费的服务,只为获取最初的用户基础和创建作品集。当你的履历丰富,并获得一定数量的用户口碑后,话语权自然会增强,同时你的薪酬水平和收入稳定性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人们有个错觉,即所谓的“远程工作”是在互联网诞生后才出现的新概念,其实仔细发掘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
我们中国古代就有逍遥游的庄子和溯江纪源的徐霞客。
下面这张照片是1948年英国小说家Emma Smith在法国巴黎塞纳河边捧着打字机写作。
如果说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远程工作还仅仅是少数文人精英的专利的话。那么现如今,远程工作的门槛已经被极大地降低了。
首先,IT行业的远程化自然不用多言,早些年人们就已经开始注意到诸如Automattic(WordPress母公司)和Zapier等公司的全员远程成功案例。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让很多人开始意识到,远程办公在大公司居然“也可以有”,谷歌,微软,FB等硅谷互联网大厂相继宣布全员永久灵活办公。
2021年9月,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里面的最大的PwC(普华永道)正式宣布,其美国的40000名客服部门员工可以选择全日远程/居家办公。至此,『Work Anywhere』的野火终于烧到了传统办公室文化的核心区域。
即便是在非办公室区域,也出现了Phamtom Auto这样的至于车辆驾驶远程化技术公司。也就是说,连那些在库房工作的叉车司机都可以在家办公了。
在我看来,远程工作所有实现数字游民生活方式途径中最稳妥的一条,因为它既没有自由职业初期几乎无法避免的单打独斗,朝不保夕的不安全感,也没有创业所产生的各种不确定性与风险,在拥有稳定收入的同时又能享受地域不受限的自由。
虽然远程工作尚未实现收入的被动化,本质上依然是用时间来换钱。但是,比起在一线城市通勤加班996,这样的工作方式的确可以带来生活品质飞跃般的提升。
如果你想通过远程工作来打造数字游民生活方式,那么你可以有两种选择,1. 说服你现在的老板允许你远程工作;2.找一份新的允许远程办公的工作。
对于第一种选择,最好的策略是循序渐进,步步为赢。例如,你可以首先在天气条件恶劣或者在类似疫情隔离这样突发状况的时候向老板申请居家办公,当你可以证明在这种情境下超额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就可以跟老板商量允许你每周1-2天在家办公,在这个基础上逐渐提高这个额度,直到完全远程。
当然,如果谈崩了也没关系,你还有第二个选择。
我们看到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招聘远程职位,一些远程工作搜索引擎和聚集平台也应运而生,比较有名的有RemoteOK, Fiverr, UpWork等。此外,在国内的掘金,V2EX, 电鸭等社区也常常能够看到面向国内人才的远程工作招聘信息。另外,因为工作地点灵活,只要你的英语水平过关,找工作时候完全可以放眼全球,很多人也许会惊喜地发现,做同样的工作,除了获得地理位置自由外,甚至可以得到比以前办公室坐班更丰厚的物质回报。
最后,如果你是一名公司老板,我想对你说:时代正在改变,视频会议,远程协作,VR,AR等技术的普及,正在让地理位置成为工作中最不重要的因素。员工并不是非要在自己眼皮底子下才会好好干活,及时拥抱远程分布式办公的先进管理模式,才能在变革的潮流中留住最优秀的人才,立于不败之地。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拉低了草根创业的资金门槛,不夸张地说,只要你拥有一部能上网的智能手机,就已经具备了互联网草根创业的启动资本,如果你想更奢侈一点,买一个服务器加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站域名也只需要人民币200-500元/年左右的成本,这要比传统意义上的开店做买卖,甚至摆地摊的资金门槛都低多了。
硅谷著名投资人Naval Ravikant在2018年底曾经发布了一条名为"How to get Rich(without being lucky)”的推特风暴。他在这条长推特中说道:
“资本和劳动力是旧时代撬动财富的杠杆,而在互联网时代,撬动财富的杠杆变成了代码和内容。人工智能技术让你可以不花一分钱就能拥有一支永远不会偷懒的机器人“团队“,它们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数据中心里,随时待命。如果你不会写代码,你至少可以写书,写博客,录视频和播客节目。”
我们看到,上个世纪,世界上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公司还都是一些汽车公司和石油公司,到这个世纪,科技和信息产业变成了引领时代潮流的中坚力量。而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一个人单枪匹马,四两拨千斤式的创业模式成为可能,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Company of One』不断地涌现出来,而且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基于软件服务业或者自媒体。
我们也看到,绝大多数的数字游民也是通过写代码或者创作内容来获得地理位置自由的。学习编程的门槛正在变得越来越低,你甚至可以用丰富多样的no-code解决方案不写一行代码来打造一款SaaS产品。而由于谷歌,FB,微信,抖音这些内容分发平台的出现,让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轻松比肩传统媒体(报社/电视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这,用现在比较时髦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所谓的Creator Economy(创作者经济)。
综上,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比现在更适合创业,而且互联网时代的创业,特别是基于那些边际成本几乎为0的虚拟资产(软件,内容)的创业形式,极大地降低了获取被动收入的门槛,从而让数字游民们可以同时获得时间和地理位置两个维度的自由。
因此,我认为创业这个赛道也是数字游民四个现金流象限中最值得为之奋斗的一个。
有关数字游民创业,有三本书值得推荐:Nomadlist创始人Pieter Levels的《Make: THE INDIE MAKER HANDBOOK》,Gumroad 创始人CEO Sahil的《The Minimalist Entrepreneur》,和Paul Jarvis的《Company of One》。推荐所有想要通过创业实现数字游民方式的朋友仔细研读。
除了工作创业赚钱之外,如果你手头本身就有一笔盈余的积蓄,或者来自互联网的收入已经完全能够承担自己日常开销,并且略有结余,就是时候考虑如何把钱投资出去,让钱来帮自己赚钱了。
由于ETF这样的金融产品的存在,可以让所有人以非常低的门槛和费用成本投资全世界几乎所有资产。 这样的投资方式对于数字游民来讲无疑是极为合适的,因为它操作不但完全基于互联网,而且所需时间成本也非常低。
我本人对于投资的认知大多来自于对『FIRE』的研究,它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这四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即“财务独立,提前退休”,和数字游民一样,也是最近几年日渐流行的一种新生活方式运动。
FIRE的目标是储蓄足够的资产,使得资产产生的被动收益永远高于日常开销。你可能会认为FIRE一族通常都有特殊的理财技巧,其实如果关注一些FIRE博主或者看一些相关的书籍你就会发现,大多数FIRE族群的投资方式都非常简单,即购买指数基金组合并在特定的时间段再平衡。
举例来讲,他们会把手头的钱分成两份,一份买宽基股票基金(例如沪深300,标普500),另外一份买成债券基金,这两本钱的比例是固定的,基于个人对风险的偏好可以是四六,三七,五五,二八,总而言之股票比例越高,其风险就越大。一定时间后(半年或一年),基于市场的波动,股票和债券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他们所需要做到事情就是把这个比例重新恢复到初始的比例,就是这么简单。事实证明,这样长期持有这样的组合并坚持再平衡策略,可以让投资轻松跑赢通胀,甚至在大多数年份跑赢股市大盘。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数字游民四种现金流,毫无疑问,自由职业和远程工作这两个是门槛最低,短时间最内最容易达成的,但是如果从追求自由度的角度来考量,创业和投资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且更加反脆弱的选项。
这轮疫情爆发后,全球旅游业遭遇的打击无疑是非常沉重的,这也让很多高度依靠旅游业的地方政府意识到,数字游民是一个即便在疫情期间也能为当地旅游业持续注入现金流的人群,于是我们看到像泰国这样的传统数字游民热点国家推出了停留期长达9个月的特别旅游签证STV,而欧洲的爱沙尼亚,克罗地亚,和巴巴多斯,百慕大等一众加勒比岛国则直接推出了所谓的数字游民签证。
截至本文发稿之日,全世界已经有30+个国家推出了利好数字游民和远程工作的相关签证和税收政策,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个列表还会不断地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会以新的姿态拥抱(甚至争抢)数字游民群体。
本轮疫情也加速了数字游民相关服务业态的发展和整合,最大的一条新闻大概是联合办公/生活空间服务商Selina收购远程工作体验初创公司Remote Year。另外,数字游民们最常用的租房应用AirBnB也在其2021年的Winter Release推出了诸如WiFi测速信息等利好数字游民群体的功能更新。
毫无疑问,等到疫情消退,全球旅游业回暖的时候,会有更多的围绕数字游民和远程工作者的服务业态涌现出来,进一步提升数字游民们的环球旅居生活体验。
由于地理位置优势,发达的旅游基建和低廉的物价水平,东南亚一直都是全世界数字游民们最为青睐的目的地,泰国的清迈和印尼的巴厘岛甚至有数字游民麦加圣地的称号。
然而这轮疫情让以墨西哥这样的管控松懈/滞后的拉丁美洲国家得到了追赶的机会,也让很多数字游民意识到,拉美其实没有绝大多数人没有那么危险,拉美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物价甚至比东南亚更低廉,拉美不但有极其丰富多样的旅游文化资源,还有一众类似哥伦比亚麦德林,危地马拉安提瓜这样的一年到头都是好天气的城市。
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数字游民们会把拉丁美洲纳入他们日后的游民目的地的选项,越来越多的人会开始学习西班牙语。
正如美国移动电话先驱Craig McCaw所说:『Man started out as nomadic, it may be the most natural state for human beings.』(人类最初的生存状态就是游民,这可能是人类最自然的生存状态。
只要能够善用技术的杠杆,我们每个人都完全有可能摆脱内卷,逆转异化,重新让自己回归到人类最自然,最理想的工作/生活状态,而这正是数字游民生活方式设计的核心意义所在。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