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世界电影史不会给漫威留位置」的言论? 第1页

  

user avatar   jin-zhi-75-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世界电影史基本上就没有给这类中规中矩的商业片留过位子。我觉得她说的没毛病。

所谓商业片,意思就是,为了赚钱而出的片子。
对这样的片子来说,不亏钱是第一要务,所以要避免任何的风险

因此,各种求新求变的东西都不会第一个做。一般是直接照抄人家的已经试验成功了的模式。


这些尝试一般都是由文艺片或者独立电影来做的。也正是这些片子,会有比较大的机会进入到电影史里。

所以,文艺片享受荣誉,商业片享受利润。这是很合理的待遇。


当然,如果是世界电影商业史的话,漫威应该会有一个位置。



----------------------------------------------------------------------------------------------------------

看来今后我还真是不能随便答题了。从一早上起,找我撕的人就没停过。你们这是要逼我把每篇回答都写成论文啊!

我就不在评论区一一回应了,在这里统一科普一下。

长文预警,多图预警。

--------------------------------------------------------------------------------------------------------

我发现,在很多观众的脑子里,商业电影就等同于大制作,就等同于高票房和高知名度,其实,就是等同于中国的电影院里放映的“进口大片”

这是一种误解

而这种误解是怎么产生的呢?当然是被这些“进口大片”的发行商宣传出来的呀!

不用这种方式,他们怎么能做到,把文艺片或小众片当作商业片来卖,以忽悠大家进电影院呢?

其实,近几年,国内很多片子也是用类似方式忽悠的。

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把冯小刚导演拍的小众文艺片《我不是潘金莲》,包装成众星云集的大片来赚票房。

否则,诸位怎样理解,宣传海报上,要让已经扮丑了的范冰冰,穿上性感的晚礼服出镜,以招徕男观众。

你们有没有去为她贡献过票房呢?



在中国市场,有一种现象:只要是强调特效的进口片,就能拿到不错的票房成绩,而无论片子本身质量怎么样

原因其实也挺简单,国外观众看这一类片子相对会多一点,也就挑剔一点;而国内特效片产量少,进口还有数额限制,观众处于“饥渴”状态,所以就特别捧场。

很多观众,都把“有没有特效”场景,看作是商业大片的最重要的指标来判断。

这使得他们在遇到一些同样使用了特效的文艺片、小众片时,出现了误判。假如是知名大导演拍的,这种误判就会更严重。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赛事》。

很多观众开开心心地跑去看,共赴“最新技术的高潮”,然后郁闷地回来说,看不懂,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看!

其实,这就是误判带来的后果。

《比利.林恩的中场赛事》是一部小众的实验性质的片子,拍摄的主要目的是测试120 帧的效果,为之后李安要拍的呈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拳击界史诗”的3D拳击电影,积累经验。

正因为这样的误会,很多观众还到处问,为什么这部片子在欧美票房不好?

拜托,人家本来就不是商业片好不好,欧美的观众一点都没有误会。

还有一个反过来的例子,很多人可能没看过,但我是在看完之后,特地写了一篇影评骂的——《水啸雾都》。

至于为什么要骂,还不是跟各位一样,出于对商业大片的期待去看的,没想到,等了那么久,期待已久的洪峰对撞的特效大场面,居然没出现!

我特地去查了一下这片子的底细。原来,这玩意儿连说是“电影”都很勉强,根本就是英国一家电视视作公司拍摄的“电视电影”,所以花的钱不多,所以特效场面必然缺斤短两。

但这部片子在中国上映后,一周狂卷3500万票房,刷新了当时在中国地区上映灾难片的首周票房纪录。

这种小成本烂片为什么能在中国骗到钱,还不是因为搞不清楚“商业大片”和“商业片”区别的中国观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在此,要厘清一个概念

不是高票房就是商业片,也不是文艺片就一定很难看、很难懂。

在好莱坞,每过一两年,都会有一部观赏度很高的文艺片或小众片票房大爆、吸金无数。

最近的一个例子,当然是在今年奥斯卡上风头无两,并且因为首次发生的最佳电影乌龙事件注定要载入奥斯卡史册上的《爱乐之城》。


这部片子 全球票房迈过了四亿美元的大关,但它根本就不是商业片,而是小众文艺片。

艾玛.斯通拿了奥斯卡影后之际,好多人都去嘲讽艾玛.沃特森。

说她为了接迪士尼的商业片《美女与野兽》,错过了成为影后的机会。

实际上,沃特森小姐的选择非常明智。

《爱乐之城》票房口碑双爆这事情,还真不是一般人能预料到的,连导演本人也不能。

每年,都有大量的这类小成本文艺片开机,中间哪部能杀出重围,有非常大的运气成分。

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是叫好不叫座,没为沃特森小姐赚到多少关注度,甚至因为看过的人太少,连叫好的都没有几个,也就妨碍了她继续作为大明星的升级打怪之旅。

你们以为沃特森小姐之前没接过文艺片?

有几个人看过,有几个人知道这部《壁花少年》?

那还不如演《美女与野兽》这种宣传力度极大的商业片,观众即使没看过,也一定听说过,或者看到过海报,至少可以维持她作为一个知名女星的身价。




然后,请各位厘清第二个概念:

不是“商业片”就等于“商业大片”或者“特效大片”。

这事情说起来,还是我国电影进口体制的锅。

由于进口电影是有配额限制的,所以人家会选出来,送到中国来上映的,都是预计票房会好的卖座电影,其中大片尤其是特效大片的比例就特别高。

我查了一下,在2012年之前,中国每年引进“分账片”的数量是20部!

而在这一年里,《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签署之后,这个数字升至34部。

目前,我国进口的每年有34部“进口分账”影片(分账片)以及30部左右的“进口买断”影片(批片)。
“分账片”和“批片”的区别在于:前者为国际一线公司制作的北美新片,进口数量有限,国外片商要参与中国票房分成。而后者多批量引进,其一年指标配额占进口配额近50%,国内片商以固定价格把国际影片的放映权从国外片商处买断,国外片商不参与中国票房分成。
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备忘录》之前,中国每年引进20部“分账”片,这20部影片绝大多数来自好莱坞六大制片厂——迪士尼、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派拉蒙、哥伦比亚以及环球。
除此之外,2004年,为防止单一的美国影片占据内地电影市场,国家广电总局出台规定:在每年20部分账影片配额中,必须保证引进6部非美国影片,美国影片不能超过14部。而这基本上由百代·高蒙(法国)、东宝(日本)、Showbox(韩国)、康斯坦丁(德国)、美杜莎(意大利)等大电影公司在竞标。
而2012年以后,根据中美双方签署的《备忘录》,新增的14个名额全部为美国大片,并以IMAX和3D电影为主。

2015年,有传说要取消这个配额限制,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还没有成为现实。假如这事情发生,诸位就有机会欣赏到这样的小成本、质量不高的商业片:

《詹妮弗的肉体》

《变形机体》

《环大西洋》

《惊声尖笑》系列



再重复一遍我上面说过的话,商业片不等于商业大片,商业大片不等于特效大片,商业片不等于好看的片子……

商业片只是出于商业的目的,以获取利润为第一准绳,针对特定目标观影人群,经过严格策划、经费安排和流程控制,制造出来的作为“商品”的电影。

就跟我们吃的洋快餐,或者从商场买到的成衣一样,工业化和标准化是它的特色。

商业片的最高目标是赚大钱,最低要求是不赔钱。

所以,每一部商业片在制作的时候都会小心翼翼,不敢逾矩,拿那些已经试验过成百上千次的结构、桥段、手法来制作是最安全的,所以它们往往会不敢创新。

最多是争取成为“第二个说漂亮姑娘像花的人才”,更可能沦为“第三说漂亮姑娘像花的庸才”和“第四个说漂亮姑娘像花的蠢材”,而不会去做“第一个说漂亮姑娘像花”的天才。

这使它们基本上就不可能进入以“革新”为主要标尺的电影史。

--------------------------------------------------------------------------------------------------------

我本人对商业片没什么反感。

甚至我觉得,看一部优秀的商业片是很赏心悦目的事情。

漫威的科幻片,我很多都喜欢看。上周末刚刚为《银河护卫队》去贡献过票房,为格鲁特的呆萌喝彩。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漫威片作为很优秀,很有诚意的商业片,都受到了普遍欢迎,几乎等同于票房保证。


各位看官,你们可能又要问了:既然好莱坞有那么多又赚钱又优秀的商业片,还要文艺片和小众片这种不赚钱(你们大部分人不爱看)的门类干嘛?

为啥不把所有的金钱、力气、明星都堆到商业片上去?

原因很简单:好莱坞聪明啊!人家要的不止是发展,还是可持续发展。

商业片既然以利润为第一驱动力,当然就会集体犯一些很愚蠢的错误。比如,遇到一个热门题材的时候一拥而上,哪种桥段和结构好就拼命一用再用,一些非常有才华但不那么商业的电影人没有出头机会……长此以往,这是会自己把自己搞死的。

离我们很近的香港电影,就犯过这一类的错误。

N部“黄飞鸿”,N部“叶问”:

以下为不完全统计。为了把大部分演过黄飞鸿的演员图片都找出来,真是要了亲命了。)












大家的认识的叶问,当然是《叶问1、2、3》里的这位:

或者《一代宗师》里的这位:

那你们认不认识这几位“叶问”呢?




正是因为香港电影绝大多数都是商业片,经常某类电影红火了,就玩命拍,拍到观众再也不想看为止。

所以,当类型丰富、常有创新、海纳百川的好莱坞电影,挟升级换代的特效之威大举进攻之际,就把香港电影给压死了。(具体情况请看我这个帖子:怎样评价徐克在武侠电影中的特效应用? - 知乎

好莱坞电影的不断创新是怎么来的呢?答案是,文艺片和小众实验片

很多电影类型,或者桥段、手法、结构,都是在这些片子里首次出现,完成了对观众的“培训”,并被商业电影借用;

很多优秀的导演,都是在这些片子里成长起来,然后过档到商业片领域,拍出了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票房与口碑齐爆的商业片的(比如评论里很多人最爱的诺兰和彼得杰克逊);

很多新人演员,也是在这些片子里崭露才华,要么后来主演商业大制作成为巨星(比如德普和克里斯蒂安·贝尔),要么一辈子坚守初心成为老戏骨( 比如丹尼尔·戴-刘易斯)。

非商业片成为了好莱坞广袤的腹地,帮助浮躁的商业片领域不至迷失,奔腾向前。








--------------------------------------------------------------------------------------------------------------------------

在好莱坞,文艺片和商业片如两川并流,有着不同的制作、发行和回本机制。

商业片大部分在普通院线上映,赚的钱是票房、电影周边产品、商业植入、影碟售卖和电视台播出授权。要求是绝对不能亏钱,能多赚点就多赚点,为此可以放弃艺术追求

少部分,比如我前面举例的,专门模仿当红大片的低成本商业烂片《环大西洋》《变形机体》专供影碟市场。

文艺片走的是艺术院线。制作和发行成本跟票房收入比起来,通常都是亏的。

主要靠影碟市场和电视台播出回本;以及,赌100部文艺片中,可能有一部会大爆,不但能覆盖其他片子的亏损,还能小小赚一点;要是能够刷个奖的话,就会有很多观众为了名气进电影院,还可以到国外去赚票房。

要求是,亏点钱没关系,但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例如今年拿了奥斯卡最佳男主的《海边的曼彻斯特》。

很多片商还会针对奥斯卡的喜好来做“特供”片子,比如缺爷的那部讲图灵的片子《模仿游戏》就是这样,还有之前的《国王的演讲》、《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等等等等,以及今年获奥斯卡最佳电影的《月光男孩》。这种片子就更加不会像商业片那样去讨好观众了。


这是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才会有的区分,让大家都能够有机会出头







----------------------------------------------------------------------------------------------------------------------------

评论里,很多人举了很多电影神作的例子,想用它们来证明,商业片也是能够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实现各种开拓和创新的,但很对不起,他们跟你家漫威的电影很不同。

接下来介绍大家跟我撕得最凶的《盗梦空间》,这部有着大特效、大明星和高票房的电影,其实是导演诺兰拍的一部情怀片。

知乎众都是懂商业的人。

那么,假如你要生产一样商品,售价1000万,有99%的机率能卖掉;售价5000万,有40%的机率能卖掉;售价1个亿,有1%的机率能卖掉。

假如是一个商人来选,最佳选择当然是,尽可能压低成本。

要是压到900万,有99%的机率赚100万;压倒500万,有99%的机率赚500万;压到100万,有99%的机率赚900万,甚至再降点价,就一点风险都没有了嘛!之后多卖出来钱,全都是纯利润。

所以,在商业电影的生产领域,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对于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公司来说,每部电影都是要反复核算的一桩生意,严防超支。

《盗梦空间》如果想要压成本,其实也挺容易的。

比如,像以下这样的场景,为什么一定要出国去拍呢?在国内找个滑雪场拍拍不就好了嘛。

剧组动用飞机,送道具、设备和演职人员远赴加拿大、英格兰、法国、摩洛哥、日本,这简直就是败家啊。

演员用那么贵干嘛?

除了莱昂纳多要为了票房留下来以外,其他角色干嘛要用玛丽昂·歌蒂亚、迈克尔·凯恩、汤姆·贝伦杰、皮特·波斯尔思韦特和渡边谦这类拿过奥斯卡奖(或提名)的巨星?

用便宜点的,片酬至少可以省一大块。

特效镜头做500个干嘛?

要是只在重要场面使用特效,不容易发现的地方就偷工减料,几千万不就省出来了?

其中,花得最奢侈的一笔钱,还属服装设计

所有演员穿的都是现代装,就算让他们自带衣服都不一定不好看,居然请来了获过奥斯卡提名的服装设计师杰弗里·科兰德(Jeffrey Kurland) 为演员设计随着不同梦境的变化而变化 的衣服……


最关键的是,烧了那么多钱以后,这部片子居然是有观影的智商下限的啊!

诺兰导演,你知道自己这么做,是会把绝大多数的观众拦在电影院外面的吗?

曲高和寡的后果,体现在票房上往往是大亏特亏。

所以,绝大多数“烧钱”大片的主线剧情,都会尽可能简单,让所有观众都能看懂。比如《泰坦尼克号》就是“富家女和穷小子的爱情故事”,《阿凡达》就是“外星钉子户反抗拆迁”,唯有情节简洁明快,方能保证票房颗粒归仓

(用国内的例子来打个比方,为什么同样是鲜肉如云,郭敬明的《小时代》每一部票房都很高,《爵迹》却那么低?

因为郭导不小心把《爵迹》的观影智商下限给提高了点。

很多从《小时代》一路走来的死忠粉丝都觉得,这部片子不好懂,看起来太累,烧脑!)


你说,诺兰导演是犯了跟郭敬明一样的错误,把观众的理解能力想得太高了吗?

当然不是。人家就是想花那么多钱,实现自己心里的一个梦,拍出一部符合自己内心标准的好电影。他才不CARE是不是一定能赚大钱呢!

我在《盗梦空间》上映时,看过一些相关资料:

因为诺兰拍的商业大作“蝙蝠侠系列”赚了很多钱,所以他可以任性,拍一些自己想拍的片子。华纳公司愿意给他投资点钱,回报方面,能保本就行,甚至是别亏太多就行。

所以,《盗梦空间》本来是一个低成本的小众片,但诺兰在拍摄中,不小心成本超了太多,达到了1.6亿美元(这片子要不是诺兰拍的,估计中途发现快要超支的时候就咔嚓掉了。因为是诺兰这样下金蛋的鸡。公司才会捧着他,让着他,由他想怎么花怎么花,预算也是一次又一次又一次的增加。)这时候,如果按照原先的宣发力度,肯定是要赔钱的。

因为片子质量不错,华纳公司不得不把它当作商业大片来放手一搏, 看有没有回本的可能性?

所以,在宣发上,《盗梦空间》也不是走传统的路线,而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病毒营销。说好听点,这是宣发人员的智慧的体现:说难听点,还不是因为没钱了嘛。)


由于病毒式营销的成功,《盗梦空间》造成了极大的话题声浪,甚至成为了“智商测试”——

智商高的人当然要去电影院,证明一下自己的智商高;

而智商不够高的人,也不敢不去电影院,以免暴露自己的智商低;

即使是看不懂的人,也要夸一句“神片”;

所有人都在讨论里面到底有几层梦境,最后的陀螺到底倒还没倒,以证明自己真的看懂了……

像这样,凡事精益求精,差点就大亏特亏的片子,你用它来跟漫威电影做类比,是在逗我吗?

(还有诺兰的《星际穿越》,很明显也是这样的情怀片。因为有《盗梦空间》的成功,公司觉得回本甚至赚一票的可能性很大,给的支持就更多了。)

(这样间隔拍中规中矩的商业电影和情怀电影的大导演,在国内也有类似的例子——杜琪峰。他拍的两类不同的片子,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前者里大部分有刘德华,后者没有。)


------------------------------------------------------------------------------------------------------------

评论中提到的《泰坦尼克号》、《阿凡达》也是一样,导演卡梅隆不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为了拍出《阿凡达》,他在拍完《泰坦尼克》之后准备了14年。为了追求完美的3D效果,他耗资1400万美元与日本索尼公司的研发总部合作开发出他理想中的拍摄设备。
而为了最终能够拍好《阿凡达》,在此之前还先拍了另外一部3D电影《地心游记》当作练兵……即便之前的《终结者》大获成功,在拍《泰坦尼克》的时候,严重的超支已经令他在好莱坞失去信任,乃至于他要以“放弃片酬,只拿版税”才得以获得更多资金将《泰坦尼克》拍完。《泰坦尼克》大获成功,才使得卡梅隆有资本有能力拍摄后来的《阿凡达》——并且,耗费了14年时间。

花14年来完成一件作品,这可是比“工匠精神”还“工匠精神”的做法。如果没有导演个人的坚持的话,这片子能不能拍出来都是问题。

哪个商人会这样做?做出来的东西,你好意思叫它商品?

这是艺术品好不好!

尽管《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但它们从开拍的第一天起,就不是按照商业片的构架在运作,否则他们不可能呈现如此瑰丽的效果。

(关于《阿凡达》不是出于商业目的拍摄的电影,最简单的证明是,哪有票房大爆的商业电影不赶紧拍续集的?而《阿凡达2》,影迷已经等了那么多年了,山寨都出了几轮了,却仍然在制作中。)





--------------------------------------------------------------------------------------------------

还有前面有人说的《指环王》也是如此,导演彼得杰克逊本身就是《魔戒》这本书的大粉丝,可以说,他这一生都在为这部电影做准备。

这部片子的每一个细节都如此完美,根本就不是按照普通商业电影的标准制作出来的。

1995年,刚拍完《恐怖幽灵》彼得·杰克逊已经小有名气。他看了1993年斯皮尔伯格拍的《侏罗纪公园》,心想以这种CG技术,完全可以呈现《魔戒》中土世界的效果了!
于是PJ鼓动东家米拉麦克斯公司从索尔·扎恩兹手里买下了《魔戒》的电影改编权,自己则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概念设计、特效展示等等。
最初他找到了迪士尼,但当时迪士尼的CEO听说两部《魔戒》预算高达1.2亿美元就打了退堂鼓。前期为彼得·杰克逊投入了1000万美元的韦恩斯坦兄弟急了,要求PJ在三周内找到买家,当PJ走投无路找到新线的老板鲍伯·沙耶时,沙耶看到PJ的前期工作后说了一句著名的金句:“《魔戒》原著是三部曲,电影为什么不拍成三部曲呢?”估计PJ当时亲沙耶的心都有了!
于是,一个之前拍过N部电影总票房不足3000万美元的B级片导演拿到了这个电影史上前所罕见的大制作系列。
不过这可不是侥幸成功,PJ之前的《罪孽天使》就已经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他在《群尸玩过界》以及《罪孽天使》等片子中对特效的运用已经极为纯熟和具有独创性——《罪孽天使》中主角凯特·温斯莱特和泥人共舞的段落非常奇幻美妙,已经具备了《魔戒》中一些场景的雏形。
为了这个系列,彼得光剧本写作就花了3年!这当中他把每一个细节思虑成熟,在电影开拍前已经画出整部电影的分镜头脚本;像以往那样,彼得用黏土或雕刻制作出怪物模型,用三维制作出未来的镜头运动——换而言之,在还未开拍前,整部电影已经在制作人员眼前成型了。
从1995年到2001年第一部《魔戒》上映,PJ准备了整整六年!没有这样熟悉原作及耗费心血做准备的导演,怎能拍出这样史诗般的奇幻三部曲?

正因为《指环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电影,所以它甚至获得了一向不鸟商业电影的奥斯卡官方的青睐:

在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历史上,除了1957年的《环游地球八十天》带了点科幻/奇幻味道以外,从来没有一部正经的奇幻电影拿过此奖,连提名影片都极少有。
我们看到奥斯卡评委也并非特别青睐《魔戒》系列,前两部除了几个技术奖项和一个摄影奖外,居然在重要奖项上一无所获,直到第三部才补偿式的给了十一项大奖——特别是包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原创音乐和最佳原创歌曲!

工业时代的商品都是具有可复制性的,但你换个导演,拍部同样水准或接近水准的《指环王》试试?

(还真的有人试过,迪士尼眼红《指环王》的成功,拍了部同样是奇幻题材的商业电影《纳尼亚传奇》。结果出来的质量极烂,票房也是大扑特扑。

只能说,这些电影是在追求艺术的同时,没有放弃票房追求并获得了万千影迷的认可的,属于一个时代的精品,好莱坞电影工业的集大成者。

这也是在好莱坞这个惯常最看重商业化的电影王国里,极其反常的,出于对艺术的尊重,给予最优秀的电影人的自由度。

如果你一定要说这些是商业片,也可以。但漫威片,跟以上电影,显然不是同一水平线上的。

我在回答里已经说了,农民种给自己吃的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菜,吃不完,也会到市场上来卖。但市场上绝大多数的菜,还是打农药、施化肥的。即使市场上有极其少数这种质量的菜,也不意味着其他菜也有这么好。

你要用这些神作的优秀,来论证漫威电影进入电影史没问题,请先让漫威公司,拍出同等水准的片子来再说。

恐怕,本来就是为了赚钱而拍电影的漫威公司,根本不会理会你们的呼声。




---------------------------------------------------------------------------------------------------------------------

回到题目里的“电影史”。

我发现,评论我答案的人,或者在这题目下回答的人里,真的没有几个看过“电影史”。(有人拿了一段票房纪录介绍,要证明漫威电影已经载入史册……

不过,大家至少应该学过中学历史教材。

古代没有电影,文学算是最接近的领域了,所以我拿文学史来做例子

有没人发现,在中国史底下的文学部分,每个朝代能被提到的,只有三五个作家,以及他们最具代表性的少量作品。

在中学课本的中国古代史里,讲到宋词,只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其他人都被省略了。而在大学的中国文学史教材里,关于宋词,也只提到了十来个人。

我在看《宋词300首》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吴文英的作品,词藻极美,从入选的数目看,还是很受当时人欢迎的。但是我在文学史里,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人。在发现这事情的那一刹那,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历史的残酷。

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多了就会记不住,所以史书总是很简要。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学生必然会希望考点越少越好吧?)

比如,绝大多数普通人知道的“唐诗”就是李白、杜甫,甚至只记得李白,所以网上出现的“藏头诗”、“预言诗”一律是“李白”写的。)



电影史也是一样,我们考虑它的时候,不能以十年为维度,至少要考虑一两百年。

当我们要描述过去100年里最优秀的中国电影,《红高粱》、《霸王别姬》能够上榜,《英雄》就未必有份,而更多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只会被扔进历史的尘芥堆。

比照好莱坞电影,也是一样的。

能上榜绝大多数的都是文艺片和小众片。商业片中,只有非常少的几部,能够因为在某个领域的革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进入到榜单之中。

漫威电影再优秀,假如你要选出这百年来最优秀的十部电影,或者最重要的10个电影业的现象,再怎么选,也是轮不上它的。

(有些评论说漫画改编成电影,超级英雄组团打怪可以,如果以相同标准,迪斯尼的一系列童话改编,《暮光之城》带来的青少年向小说改编,是不是也要被列进去呢?)

而原文中所说的《辛德勒的名单》,倒真的很可能会上榜。

所以,我再强调一遍,在谈论进电影史这件事的时候,比较的对象,是《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好莱坞电影最高水准,而不是《百鸟朝凤》。

其他的片子,《阿凡达》作为开创了3D电影风潮的作品,一定能上榜。《泰坦尼克号》作为“孤篇横绝”,我不确定;《盗梦空间》尽管是“神作”,但机会渺茫。

评论中间列出的其他商业电影例子,如《侏罗纪公园》、《大白鲨》,的确很有可能上榜,因为他们的革新影响了一整个时代。

但绝大多数的商业电影,包括漫威,不管你有多喜欢,票房有多成功,注定会被历史忽略。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靠搜索应该是能搜索到的,但这与进入“电影史”,是两个概念。)。




---------------------------------------------------------------------------------------------------------------------

我知道,文章很长,看到这里,很多人已经很累了。

但我还是要回过头来,再来讲一讲当代中国的商业电影和非商业电影

很多年里,中国是没有商业电影的。故事片只有“艺术片”和“宣传片”两种类型。

尽管中国的艺术电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但在面临“好莱坞大片”的兵临城下,仍然毫无还手之力。

辛辛苦苦拍出来的电影没多少人看,这让老一辈的电影人,非常痛心。







我在少年时代,曾有幸听过郑洞天导演的讲座,可以说,我对中国电影市场观察的兴趣,是从这里开始的。

郑导演和其他的老一辈电影人一样,极其郁闷于中国优秀商业电影的缺乏,对于好莱坞电影的压倒性优势感到担忧,也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充满希望。

“中国式大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中国最优秀的电影人之一、曾经拍出过神作的张艺谋导演,决定放下身段,去拍观众喜欢的商业电影。用大制作、高投入、强特效、多明星的模式,来对抗好莱坞的大片。



这条路走得跌跌撞撞,中间付出无数艰辛,遭遇无数嘲讽,但张导演矢志不改。

而其他的艺术片导演纷纷跟进,尽管很多人都适应不良,拍出来的也并非每一部都是佳作。

正是他们的坚持,实现了市场的培育,才有了今天国产片的百花齐放,有了面对国外优秀的商业大片,不至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如今的中国电影,

既有工业流程完备、特效出色、拥有中华文化气韵的本土大片


又有题材多种多样、各自受某一类观众追捧的类型电影:








还有着上游、下游越来越完备,越来越成熟的产业链。

(《狼图腾》里这些假马,是中国自己特效公司的作品,《智取威虎山》里座山雕的特效化妆也是。)



如今,我们终于迎来了中国电影的好时候。

中国的观众,越来越习惯于进电影院,去欣赏他们喜欢的商业电影,既有外国的,也有本国的。(有趣的是,当国产片质量不错的时候,豆瓣上的分数,总会比同等质量的外国片更高。)

今年以来,影院基础设施的投资热仍在继续。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内地电影市场新增银幕数达3179块,其中“最疯狂”的1月,平均每天新增银幕数78块,相当于去年全年日均新增银幕数的3倍。目前,内地银幕已近4.5万块,高居世界第一。

经过前几年的粗放型发展,观众也总算能辨别好片与烂片,那些摆明了是烂片的电影,不再有那么多人买单。

今年一季度,内地电影市场总票房约为13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7%。
今年2月起,电影票房一蹶不振,6年来第二次出现单月票房同比下滑的情况。
3月的影坛,更是只能靠两部好莱坞大片撑场。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国产片《嫌疑人X的献身》成了一匹黑马,上映5天总票房突破2.5亿元。可惜,像这样用心的国产片,在当下这个市场氛围中,实在是“凤毛麟角”。

如果我还能再见到郑洞天导演,我能对他说的话唯有——这盛世,如你所愿!

-------------------------------------------------------------------------------------------------------------------------

然而,在一片商业电影的狂欢中,国产艺术片,却茕茕孑立,没多少人关注。

即使在国外拿了大奖,回国也没几个人看,照样带不动票房,很容易回不了本。

假如我们就此放弃中国电影的这块“腹地”,将会使中国大陆的电影,一如当年的香港电影,死于娱乐至死,死于固步自封。


这种危机,其实很多电影人都看到了。比如在公众场合发飙的导演王小帅:

王小帅发飙:票房过亿的导演很失败(图)_影音娱乐_新浪网

所以,当大家都乐意看商业大片的时候,真的希望,其中有一部分人,也能看看中国的艺术电影,即使不是每一部。

(不愿意花钱到电影院去看,至少也能在视频网站上瞄两眼。多一点的点击量,可以让导演在卖片的时候,不至于只有80万一部。)

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方励却为推介《百鸟朝凤》而跪,其实就是为此。

(方励这么多年来,发行了大量的本土文艺片,除了《后会无期》,每一部都是亏的。可以说是,花自己的钱做情怀的事。《百鸟朝凤》他是为了完成吴天明导演遗愿,友情帮忙,这一跪,他赚不到一分钱。)

老实说,我也不觉得,《百鸟朝凤》是一部多好多好的电影,凭借它本身的质量,很有可能也是进不了电影史的。

但凭借这一跪,凭借这一场与观众观影习惯的博弈,它很有可能,会在电影史上留下一行字。




我的其他娱评:
徐克近年为什么这么喜欢用林更新? - 知乎
怎样评价徐克电影中的特效运用zhihu.com/question/3014
如何评价吴亦凡参演王家卫的新电影《繁花》?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5866
为什么赵又廷主演的电影那么多?有人脉吗? - 知乎
李安拍《色·戒》为什么会请汤唯做主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2444
有哪些明星或演员让你觉得惋惜?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5775
当年艳照门后阿娇「很傻很天真」的公关为什么会彻底失败?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2322
行业内对小鲜肉爱豆的真实评价是怎样?zhihu.com/question/5504
《唐人街探案》陈思成片头自己署名编导合一,然后将其他编剧放到片尾署名联合编剧之类的,是否合理? - 知乎
如何评价张译对「妖精会」的道歉与解释? - 知乎
如何评价白百何被爆“出轨”(实际上2人已在2015年离婚,但仍然以夫妻名义示众)? - 知乎
如何评价演员张晋?zhihu.com/question/2692
甄子丹真的是戏霸吗? - 知乎
怎样评价了范冰冰任戛纳评审?zhihu.com/question/5903
为什么好声音的梁博没有火起来?zhihu.com/question/2114
为什么吴亦凡能火遍地球 通吃三界?
zhihu.com/question/5941
当代青年能否将「成为网络小说作家」作为无所事事时的出路?

zhihu.com/question/5936
为什么知乎上黑吴亦凡成了政治正确?同样是小鲜肉,为什么不去黑鹿晗,李易峰呢?
zhihu.com/question/5881

user avatar   saintmz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世界电影史上,不会没有商业电影的位置,而且一眼望去满眼都是商业片的足迹!而至于漫威电影和超级英雄电影,则已经是写入电影史的了。

这事还得从电影诞生讲起:1895年12月28日,电影首次公开放映在咖啡馆中,是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在这个下午卢米埃尔兄弟还放映了好几部自己的作品,这一天也成为了电影的诞生日。

但是!那天下午进入这家咖啡馆来看电影是需要付1法郎的放映费的。

为什么要讲从电影诞生讲起,因为从电影艺术的诞生开始,电影就有着商业的基因在里面。


1,“世界电影史”从来不是完全以内容来评价作品的

首先电影史乃至艺术史并不是完全用来评价作品内容的,本文提到的《火车进站》如果以内容来讲,可以说是空洞和无趣了,但是为什么已久要出现在世界影史之中?是因为他是第一部,这是它的标签和地位。同样的电影史上的每一次观念、手法、技术、乃至表演体系的变化与革新都会记录在册。只是以作品本身的内容价值来进行影史地位判断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比如《一个国家的诞生》这种种族主义作品并不能影响格里菲斯在影史中的地位和影片达到的成就。


2,对什么是电影的定位有问题从《比利林恩》到《LALALAND》

《比利林恩》从来就不是“小众的实验性影片”,因为没有财团会去花《比利林恩》的投资来做120帧影片实验,尤其是在好莱坞。“实验电影”作为一种先锋性的尝试一定是会去考虑“技术”“表现”“叙事”等手段的来做多方位的实验,最终也极少会去选择电影院来回收成本。拿着5000万的美金来实验一个新机器的这只是比利林恩的商业道路上的一记加分项而非核心内容。李安导演虽然一直有着文艺片导演的外衣,但是请不要忘记,李在《比利林恩》之前所有的好莱坞电影作品上从来没有亏过钱,李安也从来不是一个小众电影的导演。

而题目下面某个答案说《lala land》是“观赏度很高的文艺片”,可是那个答案自己也提到:

所谓商业片,意思就是,为了赚钱而出的片子。 对这样的片子来说,不亏钱是第一要务,所以要避免任何的风险。 因此,各种求新求变的东西都不会第一个做。一般是直接照抄人家的已经试验成功了的模式

《lala land》完全符合你说的商业片的要求啊,首先歌舞片本身就是一个已经“试验成功了的模式”,而且至少成功了60年了而后《lala land》的故事内核呢,好莱坞也确实没少拍过。《lala land》还有有非常多的幕后故事,如果你关注一下就会知道这个故事一开始的设定也不在洛杉矶,也是为了观众观影做得调整,而本片也如许多大型商业片一样做了试映,观众反响很差之后又反复修改过。 一部真·文艺片难道还会在乎观众吗?同时本片幕后除了狮门影业之外还有中国投资的进入,你真的以为中国投资进来是想看你美国拍文艺片的吗?

所以说着这些都是商业片!而真正的艺术片很不幸,可能大家真的都不会知道,因为曝光度真的很低。

3,回到题目本身,本题是说会不会给漫威留位置?

漫威电影,或者更延伸一点来说超级英雄电影,其实都已经是在影史上写下了自己的笔记了。

作为类型电影来讲,“超级英雄电影”这个类别本身就是要被写入教科书的。在这一点上“超级英雄电影”是将要与“歌舞片”来划等号的。而21世纪初则会成为“超级英雄电影”的黄金时代。

同时作为文化符号来讲“漫画电影”的文化内容本身又会成为一个标签写入影史。一个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入侵,这个事情记录起来可能都会突破电影史本身进入文化史与艺术史。

同时“世界电影史”显然是要记录“世界电影工业”的发展进程的,而从《星球大战》开始,卢卡斯和他的工业光魔就写入了世界影史之中。漫威电影本身虽然在工业技术上的表现没有达到《星球大战》的革新高度,但是却成为电影数字艺术的催化剂,虽然在这个角度上讲难以有某一部作品被详细记录,但却可能因为整体达到的技术高度本身而被记录。而在这个黄金时代里“超级英雄电影”的集大成者是注定也要被记录在案的。

4,商业电影,乃至科幻电影也都会在影史中有着自己的位置,甚至是内容上的位置。

回顾电影走过的一百多年历史,其实是可以找到大量的商业电影的位置,而且即便是在内容评价的体系里,商业电影也不会示弱。拍一部好作品和拍一部赚钱的作品,这两件事本身并不是完全的矛盾。讲到电影很多人会说卡梅隆,可卡梅隆本身即是商业导演又是文艺导演,《泰坦尼克号》《阿凡达》这样的电影,即是你说它是文艺片,可内容上完全是在讨好与娱乐观众的。但这两部影片却都非常有可能作为内容取胜写入影史的。如果看到世界动画史我们会发现,早期的每一步长篇动画的内容上都是在照顾观众的。而那批实验动画的作者,依旧有非常大的一部分被撇在教科书之外。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回到答案开头,电影是有着商业的基因的。同样我们回顾艺术七(八)大门类,没有一项可以完全逃开商业的捆绑,而越晚成型的艺术门类,则与商业的关系越浓重。


5,在中国电影史里有着一段和“漫威电影”非常相像的阶段。

1928年时候的上海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徐浩峰《师父》里提到过)。由当时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电影上映之后火爆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意,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续集连续拍摄了17部!之后香港又续拍了两部。一个IP下面能拍摄20部,这恐怕《蝙蝠侠》都难以抗衡。

《火烧红莲寺》是一部完全的“商业电影”,它迎合群众,剧情简单,还搞什么武侠怪力,为了挣钱连拍18部,这嫣然就是80年前的“漫威电影”嘛。

然而《火烧红莲寺》却已经写在中国电影史里,这就是对商业电影地位置疑的最好的反击吧。


user avatar   jiehou19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History of film - Wikipedia

维基百科“电影史”词条中两次提及漫威。

你阳春白雪就阳春白雪,非得踩别人几脚才能显现自己的清高么?


user avatar   minmin.g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The series has collectively grossed over $11.3 billion at the global box office, making it the highest-grossing film franchise of all-time.

不好意思,已经留位子了。

出处 List of 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 films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漫威华裔英雄上气? 
  《银河补习班》为什么有很多人说看哭了,打那么高的分? 
  蜘蛛侠到底是怎样的形象? 
  如何评价电影《猎杀T34》? 
  你对于斯坦李在漫威电影中印象最深的客串是哪一段? 
  有哪些只有深度漫威迷才知道的梗?不限于电影? 
  对于美国电影《最后的武士》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可以对应金庸五绝的国内电影导演? 
  作为张爱玲书粉看完电影《第一炉香》是什么感觉? 
  《黑豹》主演查德维克·博斯曼患结肠癌过世,年仅43岁,你对他有什么记忆?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电视剧《龙珠传奇》?
下一个讨论
当下的中国传统武术的实战性如何?为什么李小龙的中国功夫好像很有实战性?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