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17 年上半年国产片票房这么差,反映了哪些问题? 第1页

     

user avatar   yolfilm 网友的相关建议: 
      

-


一、大家都收束了手腳。


2001年中国加入 WTO时,享有一个 15年的保护期,按规定,对国产电影的保护,该是在 2015 年就得结束了。还好2012年时,(未雨绸缪地)中美追加了新谈判,加签一份「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不怕外国进口电影,再进口,都伤不了本国电影观众的基本盘,唯一一个可怕的怪兽,就是好莱坞,谁都怕好莱坞,谁也不敌好莱坞。(我写过一个类似的答案:日本动画电影相较于美国为何难以走向世界? - 知乎


有了 2012 年的备忘录(有效期 5 年),国内电影行业算是多续了口气,保护政策多延了 3年。这也是近几年来,一堆热钱涌进电影行业来的主要原因,餐厅要改装修了,大家都有最后一道盛宴「再不吃來不及了」的急迫感。


现在大家知道影视行业的大问题了吧?


2015年, WTO 15年保护期到了。

2017年的2月17日,中美备忘录,也到了。


今年的电影不振,事实上原因可以推到 2016、2015 年去。要知道,一部电影你再急再赶,拼命整,也得要一年半到两年的工期,包括写本、筹备、拍摄、后制。所以,圈子里大概是一年半前,电影项目找资金就开始紧张了,一堆看来很棒的企划案,早两年大家抢著要的,这一年多来都推不动了。


太多人都把步子收小了,保守了。


因为情况不明(事实上,到我这个答案 2017年 6 月,都三个多月过去了,也没有下文),再利害的电影厂商也得收缩阵线,就怕自己成了出头鸟,成了被大举入侵的好莱坞用枪打的那一只。


2017年(迄今)没有好的国片,其实,背后有「政策不明」的因素在。


二、是不是「观众『看了太多烂国片』」的效应发生了?


这答案页面有一堆答案,不约而同地在批评近年国片的俗滥化。我不知道是不是「市场不振」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不是专门研究票房、调查观众反应的专业人员。不过,讲真,观众的反感一定是有的(我身边的圈内圈外人,无不怨声载道)。


至少眼下的观众,不像「小时代」那时候,那么好忽悠了。


台湾电影经历过类似的过程,只是台湾影视同业,走向的是另个「高大尚」的极端。当所有的台湾电影工作人员都不鸟观众,自己想咋拍就咋拍,长镜头 + 没有剧情,各种深挖电影叙事可能性的「艰难文本」,倒尽了上电影院,只是想单纯图开心观众们的胃口。


是的,曾经有那么一批台湾的电影工作者,毫不在乎观众,没人看也无所谓,反正有政府给辅导金,有外国影展给奖,总是能赚钱。


最多不到一个世代,台湾观众就把台湾电影给一脚踢到垃圾堆里去了。


什么叫「世代」?


华德迪士尼(迪士尼的创始人)拍了一辈子电影,他一直认为电影有一个神秘的数字:「 7 年」,每 7 年是一个世代,每 7 年过去,电影观众就会换掉全新的一群人。他认为,动画片红火了,要作续集,一定得赶 7 年内,不然观众就换了……,相反的,动画若要重新上映,就得等 7 年后,换一波新观众。(不信的话,去看迪士尼的年表,「7 年」这个奇幻的数字一直在出现。)


用迪士尼的理论,你让一个世代的人满意了,你可以吃 7年。

你让一个世代的人火大了,你想翻身,也得等 7年后,等下一波观众出现。

只因,惹火了这一波观众,他们不会原谅你,你得等 7 年,有新的接盘侠出来。


ok,回来说「小时代」,「小时代」是2013年的巨作。换言之,这 4 年来,所有个小时代跟风学习的东风效颦之作,都在加剧加深这个力量。往好的说,若「小时代」像「霸王别姬」、像「老井」「红高梁」,像「甲方乙方」,像「卧虎藏龙」,大家是真爱「小时代」,那么「小时代」的观众,会火热地支持你,至少 7 年,而「小时代」的成功公式,可以保证大家至少赚 7 年的钱。


往相反的说,倘若大家都恨「小时代」这一类产品,那么就会累积爆弹,一旦爆了,大家就等著被观众抛弃。想再把观众拉回来,得再等 7 年。


我们的观众,到底是拥抱著?还是抛弃了「小时代」?

「小时代」带来的「 鲜肉 + IP 模式」还能走多久?

像「小时代」一样的「粉丝电影」还有多少成功作品可以被推出?


我不知道,我也不敢说,只能拭目以待,市场,总会告诉我们答案。


三、拨乱反正。


这第三点,是影视行业的自作孽 。


这两年,圈子内真的行事太过出格了,把票房数字污染到叫人不忍直视的地步。弄个电视剧,制作单位用来「买收视率」的钱数,是以动不动 3000 万人民币这样的金额在大出血(早上几年,三千万可以拍两部连续剧),同样,弄部电影,伪造电影票房,是以几百场的数量在拼命灌水,一灌灌出上亿人民币的「空气」票房出来。


2017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防制这种「公然造假」的行为,加上,政策上也是有意识地控制热钱涌入影视行业的速度……。所以,电影票房回归正常数字也是必然。


在这个风口上,我不相信有谁敢顶风作案?就是要造假,手里的钱也不够烧了。


不说别的,2016年的全国票房有 457亿,一般圈内人认为灌水的比例不会少於两到三成,以稍保守的两成计算,大概 90 亿票房都是假的(这数字不敢深究,因为谁也不知道,都是推算)。若挤掉这 90 亿,2017年的电影观众就是不流失,那真实的票房数字,又会跌成多少呢?


再过半年,到了年底,我们就该知道了。


四、说结论吧。


再强调一次,我不是票房的研究人员,对於观众的调研也是一片空白。

为什么要说了上面一通?只在提醒大家,电影市场不是表面上看来那么简单。

我眼中的 2017 年,是个可怕的一年,它将会是中国电影发展历史,非常重要的大关口。


2017 年,三个大问题,如排山倒海而来:


1)、「外片开放」保护令到期,下一步该如何?

2)、「ip + 鲜肉」的「粉丝电影」模式是否可持续?

3)、「票房造假」现象,能否被制止?


这三个问题,每一个都会影响到圈内无数工作人员,当然,也会影响全国观众。


国片,确实到了非直视自己困境不可的时候了。


-


user avatar   MiH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說今年是好萊塢大片年的也是醉了,敢問哪年不是好萊塢大片年?哪年沒有十部以上的好萊塢大片在內地上映?就更別說那些沒有及時引進或者乾脆就沒引進的~~

從好的方面來說,反映出“觀眾已經不吃這一套了”,從不好的方面來說,國產電影仍未達到“讓觀眾覺得電影很好看、票價值了”的水平,這種對“好看”的電影的飢餓感直接製造了進口電影的高票房——觀眾的要求其實就這麼低,只要好看,哪怕就為看特效,也會掏錢進影院支持,甚至二刷三刷,近些年國產片表現不錯的反而是2015年,驚喜連連,但願我們的觀眾繼續保持這份矯情,哪怕有再多的國產片保護月、哪怕進口電影份額再被壓低,也不要去支持國產的垃圾電影,尤其是一看海報和卡司就知道是妥妥的爛片的那種,你為爛片貢獻的每一分錢票房都會讓你距離國產精品電影層出不窮的那一天越來越遠~~

中國這類商品的最大問題就是:出品方總是想琢磨“消費者喜歡什麼”,至於這個東西他們自己喜不喜歡則無關緊要。。。貼標籤抓關鍵詞定受眾群這個不是錯,這個是對的,但好歹拿出來的東西是你們也喜歡的吧?就因為有一部分人愛吃屎,你們就總把屎端出來,合著你們的價值就是沒完沒了的生產屎?那其他不想吃屎的人的需求怎麼辦?這不就叫本末倒置么?

什麼叫眾口難調?有人愛吃咸的,有人愛吃甜的,有人愛吃酸的,有人愛吃辣的,你把這酸甜辣咸全燴成一鍋,那是個啥玩意?

老外拍電影,你要說一點都不為了錢,那也是扯淡,但人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像中國電影表現得這麼赤裸裸——就是為了給投資方掙錢而拍的電影,什麼都要為了投資方考慮,甚至怎麼植入廣告都比設置包袱下功夫。。。這就變味了~~

影視的最高評價是好看,音樂的最高評價是好聽,遊戲的最高評價是好玩,做到這些,都賺錢~~



更多音樂作品都在蝦米,歡迎關注:十方的虾米音乐人主页


user avatar   qiu-xiao-ming-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写完一篇评论,就以2017端午档来看看——

《夏天19岁的肖像》证明了,口碑导演最终还是敌不过“小鲜肉毒瘤”,电影口碑票房双扑街。制片人安晓芬在微博发长文,呼吁院线经理为国产电影增加排片比重。

这一举动引起了不少吃瓜群众的围观,中国电影,真的到了一个“跪地求饶”的地步了吗?

翻看端午节档期票房占比,可以想象到进口片会比较多,但没想到会多那么多,时光网更是用“集体沉没”来形容端午档的国产片。如果要统计整个5月份的票房统计,恐怕更加惨不忍睹。



票房当然不是衡量电影好坏的唯一因素,但再看一众国产片的口碑,《荡寇风云》6.3分,《“吃吃”的爱》6.2分,这是勉强能拿上台面的两部,票房也是国产片里面最高的。

但是看同档期的其他电影,《夏天19岁的肖像》5.3分,《临时演员》3.3分...一周算下来,这两部电影的票房加起来还不够《“吃吃”的爱》多,更别说其他进口片了。



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电影的口碑对票房的影响。《美人鱼》能创造票房记录也得益于前期相当不错的口碑,当然不可否认其他因素也至关重要。

当《夏天19岁的肖像》制片人要求影院多排片,给国产片一条生路的时候,这有些让人哭笑不得。自己的电影没做好,就应该让院线经理背锅吗?所以当电影院把国产电影排片率排到50%以上,或者有什么政策限制排片率,国产片就有生路了吗?

如果电影制片人都这么想的话,那真的是太恐怖了,比国产恐怖片还恐怖。中国电影市场被“入侵”是不争的事实,国家也不得不出台“国产保护月”的政策,中国的电影才能有所生机,才能在短暂的时间之内,赚更多的钱。



但拍电影是为了挣钱的话,做电影的人都把心思放在了怎么拿更多的票房,而不是电影的品质上,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鲜肉当道”,为什么?因为这些明星有人气,能带来票房。

什么?电影品质?这是什么东西?

也许正因为电影人将心思都放在了票房上,国产片才会像现在这样如此不堪。越想得到,就越无法得到。为什么不能将心思都放在电影的质量上面呢?这就势必牵涉到更多的因素,这和中国电影工业的大环境分不开。

这种现状一时之间很难改变,因为牵涉到了太多现实的问题。但首先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观念,如果每个电影人能够为了赢得观众的口碑而去制作电影,而不是为了票房,那势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良心电影出现。

我们更应该去关注一部电影的品质,知道一部电影为什么好,又为什么烂。而不应该只是看着乐就算了,电影人敷衍一下,就开心了。



因为电影不止是娱乐,更是一种艺术。只可惜目前大多数的中国电影,都只是娱乐而已,所以就不要觉得网友们不给面子,影院经理不给生路,你只是用玩玩的心态去做电影,以为这样就能赚钱,这是自己不给自己生路,不是别人不给你生路。

就算把电影当作只是挣钱的产品,那你的产品质量也要过关,消费者也才会买啊......谁会去买被公认不及格的产品?例如三聚氰胺的牛奶,苏丹红辣椒酱,傻瓜吗?

有关部门不查封你就算好了。


user avatar   hei-sen-lin-mu-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6 年 11 月 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获表决通过,并于 2017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

《促进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应当如实统计电影销售收入,提供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不得采取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扰乱电影市场秩序。第五十一条规定,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有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行为,扰乱电影市场秩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五十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前几年国产片没被骂过?每次都有新点子?每次都能抓眼球?每次都能唬住傻白甜的观众?
骂得再狠票房基本都还不差,稍微有点口碑的直接就上天了。
就是一问似乎没几个人去电影院看过。

是啊,差了以后谁还投你?谁还找你演戏?以后还怎么拿大满贯?还能不能开开心心玩资本运作?

票房造假这种到处露马脚基本瞒不住的事情,以前仗着没有明文规定,打打擦边球、私下通融、买点水军、嘴硬点就死扛过去了,能拿出去吹、钱到手最要紧。现在是没收所得加五万起跳的罚款,违法所得五十万以上,处倍数罚款上不封顶就看你吹多大了。
还有停业整顿甚至吊销许可证,谁还敢买水军继续嘴硬?


电影院也就为了多挣点钱,自然也就不敢干了。

然后都露原形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正走向港台的老路。


台湾电影从李翰祥(梁山伯与祝英台)开始,全台轰动。接着是琼瑶电影和武侠片的时代,1965年《婉君表妹》及《哑女情深》。琼瑶电影、新派武侠片等先后丰富了台湾电影类型。


1968年,台湾电影制作量世界排名第二,其中普通话片116部,台语片113部。但自80年代后,因艺术电影导向和本土市场受好莱屋工业电影攻佔,台湾电影因而没落。



而香港,因功夫电影,找到了新的出路。 这次,电影製作数量第二的头衔,从台湾转到了香港手上。90年代后,又因港台市场受好莱屋电影侵占,香港电影工业随即死亡...



港台北上内地合拍电影,这些港台老电影人,又被美帝击溃...又见证了一次美帝的强大



港台电影,至少留下了李安,杨德昌,侯孝贤,王家卫,胡金铨,成龙....等人。


但内地电影,自2006年疯狂的石头,发迹以来,除了一场闹剧,啥也不剩

内地的电影产业,还受国家的保护,已经是这成绩,未来像港台这样的开放市场后,不敢想像会是啥样。最多就是拿点钱给好莱屋公司,电影卖好就吃红吧。


user avatar   lai-bu-ni-zi-zhi-m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好事,要坚信,在中国这个体制下,没有任何行业是国家奶不活的。连钢材都搞出一带一路了,一个电影市场跟玩似的。

那好事指的是什么呢?答,好事指的是国家终于敢让电影自然崩溃一次了,这次崩溃不仅要大,还要快而猛,最好一七年下半年血崩得更厉害。

崩到底了,赚热钱的撤了,造星的撑不住了。有真功夫的就有机会了。

中国好导演,好编剧,好演员,好剧本一概不缺,但多了很多来捞钱的手。


user avatar   cai-xiao-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7年才过半,这种假设性问题就抛出来了吗?

国产电影票房能有多差?其实和往年差不多,而且反映的问题和前几年无异:

1、(大多数)观众有消费力,无良好审美;

2、我国(大多数)电影票房全靠政策;

3、烂片毁掉的是国产电影,不是国产烂片。


1、看电影是目前受众群体最广、消费频次也最高的娱乐活动不假,因此消费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仅靠目前票房不佳就判定观众审美有所提升,还是非常不妥当的。


你要说《情圣》的质量比《侠盗一号》更好吗?

明显不可能。

但是就好比《功夫瑜伽》后期票房反超《西游伏妖篇》一样,中国观众把电影当做“放松”方式,所以《情圣》这种喜剧肯定比《侠盗一号》要受欢迎,况且在中国,“星战”题材并没有情怀加成。


而《极限特工3》这种在北美扑街到地底的电影,在国内居然能收获过10亿的票房,也再次证明了国内大多数观众真的只是去看“热闹”的而已。


相比外来的电影,我国质量尚可的《嫌疑人》票房(包括4月)当真是少的可怜。

当然3月整体来说,《金刚狼3》的质量过硬,又有情怀分,排片又多,拿高票房理所应当。但是以《金刚:骷髅岛》的质量,可以拿和《金刚狼3》差不多的票房,就有点吊诡了。

(ps:《骷髅岛》不算差,但是整体口碑是输给《金刚狼3》的。)

说到底还是只能用“中国观众喜欢看热闹的电影”来解释。


4月《素鸡8》独领风骚没话说,但个人认为这是该系列中最烂的一部。

事实上,对于4月的国产新上映电影的质量,我心中的排序是《记忆大师》>《喜欢你》>《非凡任务》>《拆弹专家》,但是票房呈现的却是另一种状态。

《拆弹专家》可以理解,主打万年国民偶像刘德华,又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大场面警匪片。虽然最后刘德华和破音的姜武互怼的场面简直可以评为继吴亦凡跳脱衣舞之后的年度十佳喜剧场面,但是整体质量是还可以的,观众接受度高,因此票房上去了合情合理。

《记忆大师》主打“烧脑”,但其实由于其架空的科幻设定,让烧脑变的简单了许多,有很多人认为是“故弄玄虚”。

《非凡任务》的问题在于,太急于表现出一种硬汉气质,结果反而少了硬汉的主心骨。

《喜欢你》这种小情小调,就不多说了。

但可怜的是,这几部质量尚可的国产片,票房总和也就相当于已经消耗了一个月的《骷髅岛》。


至于五月份,《摔跤吧》和《加勒比5》还有《银河护卫队2》集体出征,基本把票房连根拔起了,国产电影的票房除了之前扛下来的《拆弹》《记忆》《喜欢你》《春娇》外,直接归类到“其他”里面去了。

从1月到5月,国产电影每个月的票房冠军依次是:

《西游伏妖篇》

《功夫瑜伽》

《欢乐喜剧人》

《嫌疑人X的献身》

《拆弹专家》

(我预计6月的冠军是《三只小猪2》)

通过这些票房冠军,我们不难看出,得出的结论和前几年无异:

中国(大多数)观众喜欢看奇幻、武侠、喜剧、警匪类型的大片,未必要大投入大制作,但场面要够大,够热闹。

然而,我们也看到了,大多数国内影人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去做这些类型的电影。

为什么?


2、通过上面的图我们看到,一月份的外来片只有两部,一部是给星战迷的《侠盗一号》,另一部是定位极其不准确的《太空旅客》。

前面说了,星战系列在我国没什么群众基础,像《侠盗一号》这样的番外,很多观众会看的云里雾里。如果不是有姜文和甄子丹,估计不太可能会在中国上映。



而《太空旅客》更是被定位成了奇怪的“宇宙悬疑片”:



看过本片的观众应该都知道,这部片子里没有什么“悬疑”成分,一开始就揭晓了事情的原因,后续基本是爱情片,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高潮部分。

宣传方非常明白国内观众喜欢看“大片”,所以在宣传时一直隐晦的往“大”上面靠,什么“光年”“浩瀚”“人类命运”“太空浩劫”等等,但其实整个故事都没离开宇宙飞船那一个场景。

再看2月,《极限特工3》是因为中国方投资35%并参与全球票房分账,必须在国内上映----此举是多么明智,毕竟投资8500万美元的好莱坞片是非常尴尬的,它既没有上亿投资的影片的大场面,也没有达到类似《王牌特工》那样的逆天口碑,首周末3天在北美只拿到2000万的票房,已经是扑街扑的死死的了,来到国内唰唰唰的过了10亿,好歹让它少亏了一点。


而2月的其他外来片,《刺客信条》和《生化危机》都是名声在外的烂口碑电影,引进理由如果仅仅是“国内玩家多”,我可是十万个不相信。

《欢乐好声音》宣传整个出问题,没有激起水花。

《爱乐之城》虽然有奥斯卡加持,但其地域文化的芥蒂无法消除,国内虽然引发讨论,但大多数都在讨论爱情,完全感受不到美国横店的酸甜苦辣。

3月的引进片虽然多,但真正算得上一线大片的,只有《金刚狼3》。

《金刚》是中方参与投资的,口碑一般,北美票房撑不起来,和《极限特工3》一样,在中国上映只是为了少亏一点。

《一条狗》《美女与野兽》《乐高蝙蝠侠》都算不上大片,但其票房都高到不行,即使是垫底的消耗了一个月的《生化危机》,也比国产第一的《欢乐喜剧人》高出不少。



4月新的引进片只有一部《蓝精灵》,除了小孩子带着两个大人,基本上一般观众不会去看。

但是4月依旧是《素鸡8》一家独大,其他人想分点残羹冷饭,都分不到。


其实通过前4个月的票房我们可以看出,引进片也是有套路的。

这个套路就是:一部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大片,加上一众要么口碑差,要么受众小,要么非上不可的合拍片,组成一套组合拳,大家各自分工,承担自己的任务。

有的电影就是来吸票房的,有的电影则是占一个引进片的名额而已。

其实在同期也有口碑好票房好的外片上映,只是碍于这种那种的原因,国内不能引进,即使可以引进,也要为某些电影让路。

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只是经过去年各种烂片的洗礼,今年观众对国产片更加失望了,所以票房在下降----注意,不是烂片票房下降,是所有的国产片票房都在下降。

于是到了5月份,有些人受不了了,心想这票房太差了,再这么下去,今年的任务完不成了。

于是我们在5月份看到了这样的奇观:


三部大片,轮番轰炸。

再配合上《异星觉醒》和《亚瑟王》这样的小众片,5月份,终于交出一份满意的票房成绩单。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我国(大多数)电影票房靠政策。

前几年靠票补、靠电商、靠国产保护月,把电影市场的泡沫给吹起来了。然而,电影市场从来都不是泡沫经济,吹起来的泡沫有多大,现在摔的就有多狠。

虽然有政策扶持,但很明显感觉到,今年的政策已经有点手忙脚乱了,远不如前几年来的从容不迫,吃相也难看了许多。


3、所以说,那些不认真对待观众,不认真发展电影的商家们,做出来那些烂片,到底毁掉了什么呢?

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人认为:只要电影拍的好,不怕没人看。

我记得我十年前刚入行的时候,我问我的老师:我们要把电影拍到多牛逼,才能去电影院上映?

老师说:我们已经够牛逼了,但上映是另一件事。

我当时不太明白,后来和相关行业内的人接触后,我才明白了。

在我国,电影能否上映的关键不在于创作者们,而在于发行者们。

一部好片,再好,没有发行商,拿不到龙标,抢不到档期,做不了宣传,你都得死那。

相反的,那些烂出翔的国产恐怖片,制作成本不足百万,创作团队不足百人,做好之后,全国各大院线上映,就算排片量不足10%,那些广告植入也足够他们回本了,再加上时不时几百上千万的票房,稳赚不赔。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国产恐怖片能够一直出现在你视线里了吗?

其实纵观国内已成名的导演、演员们,他们做出烂片的几率是相对较低的,只是,因为观众总是在看烂片,导致于一旦看到名导名角有烂片,就会觉得“想不到XXX也堕落了”,“以后有XXX的片子我再也不去看了”。

所以说,烂片并没有提升国内观众的审美和分辨烂片的能力,而是直接摧毁了观众对国产影片的信任。


最后再说几句:

上半年欠下的票房,下半年会有各种方法补上,毕竟去年吃了亏,今年不会犯同样的错。

另外,真的不要指望电影院放那么多文艺片,电影院是要盈利的,那么多员工要吃饭,放文艺片要饿死多少人?

国内很多影视从业者瞧不起商业片,天天想着拍出屌炸天的文艺片,但试问,我们国家真的有培育顶级文艺片的土壤吗?商业片都拍不好,连观众最想看的东西都拍不出来,抓着文艺片往死里拍有意义吗?

我并不否定文艺片的存在,但对于中国电影,我们该思考的,是否应该是如何让观众再次回到电影院呢?


【全文完】


user avatar   wang-yang-42-2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user avatar   li-bu-xu-fa-tan-hua-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超过美人鱼!!!

我就问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是专门为了《战狼2》下载了猫眼电影的??

仿佛自己是它的股东,一天刷八遍へ(゜∇、°)へ

谁来分析下大家这是怎么回事,有毒啊简直了。


user avatar   zhou-fen-d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饭圈不是瘟疫。瘟疫的可怕在于传染性,饭圈没有传染性,只有破坏性。硬要比喻的话可以称为蝗虫。

辱骂饭圈不是政治正确。「政治正确」的意思是用迎合主流价值观的方式表达同一个事物或观点,以。例如称保姆为「家政」,称裁员为「业务重组」,称饭圈为「支持者」等。

「理智的粉丝」是一个伪概念。有理智的人不会无条件无原则地支持和维护没有才华只有包装的所谓演员,或者现实中甚至不存在的虚拟角色什么的。既然你坚持自己是粉丝,就说明你不具备起码的理智。




     

相关话题

  即将把你永远关在小黑屋里,能带台电脑,但是不能上网且硬盘剩余空间有1TB,你会如何安排这1TB的空间? 
  为什么大家都会指责歌手假唱而鲜有人去指责演员的角色是别人配音的? 
  电影工业化很重要吗?好处是什么? 
  为什么有的电影全程采用方言录制? 
  如何评价吴京、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长津湖》? 
  哪些瞬间让你感到中国影视已经没有希望了? 
  香港万达集团起诉迪士尼侵权,称《旺达幻视》侵犯 Wanda 商标,谁的胜算更大? 
  如何评价电影《星际特工:千星之城》? 
  如何看待《爱情公寓》电影预售出现大量退票,万达关闭退票功能? 
  演员在戏中需要打人时是真打还是做样子? 

前一个讨论
多大的风能把一个人吹成光头?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外汇局将采集境内银行卡在境外发生单笔 1000 元以上消费交易信息的新闻?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