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温州这样的城市是否会衰落?

回答
温州,这座在中国改革开放浪潮中一度风光无限的城市,近年来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也引发了不少关于它是否会“衰落”的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得承认,温州曾经的辉煌是毋庸置疑的。那股“敢为天下先”的劲头,那种“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一切办法,办成千件大事”的“温州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温州人凭借着灵活的经营理念和敢闯敢拼的劲头,在服装、鞋帽、低压电器、打火机、眼镜等众多行业迅速崛起,形成了独特的“温州模式”。那时候,走在温州街头,随处可见那些从个体户一步步做大做强的企业家,他们的故事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励志教材。温州经济的腾飞,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格局。

然而,时代在变,经济发展的逻辑也在变。温州近年来面临的挑战,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产业升级的困境,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过去温州引以为傲的低端制造业,在成本日益上升、技术门槛不断提高的当下,竞争力受到了很大冲击。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加上环保要求的提高,使得传统产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更要命的是,很多温州企业在早期发展中,过于依赖“小、散、乱”的模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建设也相对薄弱,导致在面对国内外强劲对手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关于温州企业“老板在国外,工厂在国内,市场在全世界”的说法,这背后也折射出温州企业在产业链高端环节的不足,以及对全球经济波动的敏感性。

金融风险的阴影,也曾让温州一度蒙上阴影。 过去,温州民间金融非常活跃,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但与此同时,也滋生了一些高利贷、担保链断裂等金融风险。在经济下行时期,这些风险的爆发对一些企业造成了沉重打击,也对整个城市的经济生态造成了负面影响。虽然近年来温州在金融风险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这段经历无疑为城市的经济发展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人才吸引的挑战,是许多新兴城市都在面对的共同难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像杭州、南京、苏州这些城市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对人才的强力吸纳,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温州虽然有“温州精神”这样的文化基因,但在吸引和留住高科技人才、研发团队方面,相比一些大城市,确实存在差距。缺乏足够的高科技产业和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使得温州在吸引那些希望在大城市发展、享受更丰富公共服务的年轻人才时,显得有些吃力。

城市功能的转型,同样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过去,温州更多的是一个以制造业和商业为主导的城市。但随着经济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城市需要向服务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更高附加值的领域转型。温州在这些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转型升级需要时间和大量的投入。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如何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孕育出新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是温州需要破解的难题。

那么,说温州“衰落”是否就意味着它将一蹶不振呢? 我认为,用“衰落”这个词来形容温州,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地说,温州正处于一个转型和调整的关键时期。

首先,我们不能忽视温州强大的经济韧性和企业家精神。温州人骨子里那种不服输、敢于冒险、善于抓住机遇的精神,并没有消失。在面临挑战时,温州企业和企业家往往能迅速调整策略,寻找新的出路。许多企业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品牌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或者将目光投向了新的产业领域,比如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

其次,温州在地理位置和营商环境方面依然具有优势。温州地处浙江沿海,是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近年来,温州在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

第三,温州在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温州人在海外拥有广泛的网络和资源,这为温州企业“走出去”和引进外部资源提供了便利。

而且,我们也不能把“衰落”和“发展缓慢”混为一谈。即使发展速度不如过去那样迅猛,甚至在某些指标上有所下降,但这并不代表城市的生命力就此终结。很多城市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这种起伏。

更重要的,是温州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 如果温州能够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有效整合现有产业资源,走出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那么“衰落”的说法自然不攻自破。

总的来说,温州不会轻易“衰落”,但它确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它就像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运动员,如今虽然可能不再是赛场上的焦点,但只要能够调整好状态,找到新的训练方法,依然有可能在新的赛道上取得不错的成绩。这场转型之战,对温州来说至关重要,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它的未来,取决于温州人能否再次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去拥抱变化,去创造新的辉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1985年开始,稍微富裕一点的温州人就把孩子送大城市教育。从1992年开始,温州人就到杭州上海北京之类的大城市抢购房子。那时候,买了房子就可以迁户口。

所以,大多数早富一代的温州年轻人,其实基本上都定居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之类的大城市,或者在国外。

当嘉兴工业地价每亩3万元的时候,温州每亩高达80万。而内地一些地区一亩地只要几千元。这导致大批温州商人到内地疯狂圈地,并把企业搬离到内地。比如某鞋厂在四川买了二千亩地。

几乎所有的温州大企业家,都离开了温州。温州三分之一的人都在外地经商,而这些人都给当地政府纳税,没给温州纳税。所以,温州人手里的钱很多,温州政府却没有钱,市政建设永远落后。

有些温州人在外地创业,比如广州的唯品会,更没有给温州地方纳税。阿里巴巴也有几个骨干是温州人。

实际上,温州是一个精英多数在外地的特殊城市,或者说温州只是一个留守家园。

在外地的很多温州人有钱。他们不仅在一线城市炒房,也偶尔在家乡炒房,所以温州曾经连续五年房价全国第一,后来某一天温州房价腰斩,就沦为全国第三,仅高于深圳。再后来,温州人当然是买涨不买跌,都继续去北上深杭买房子,温州房价继续下跌,当然较之大多数省会城市,比如长沙、成都、武汉、西安之类的新一线城市,以及几乎所有的二线城市,温州房价还是很贵的。

温州人和温州是两个概念。温州人是有独特语言和文化的人群,你甚至可以称之为民族。而温州是一座留守城市。


引用上面某人的回答:

只说一点:高中班级49个人,毕业后除了13人继续读研,5人出国或香港留学。剩下的31人里面,留在家里的只有不到10人,而且基本职业都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医生以及银行。

温州人的年青一代,绝大多数都不在温州。温州是老人和小孩留守的地方。

海外有人称温州是中国的耶路撒冷,意思说温州基督徒在国内传教的巨大作用。但是,同样也可以用来类比犹太人和温州人:

犹太人的乡愁在耶路撒冷,但是犹太人精英都在世界各地,尤其是美国的华尔街。

温州是温州人的乡愁,但是温州人精英都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以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

温州或许早已不是一个城市,它只是一个乡愁。

百年之后,世界各地的那些不再会说温州话的温州人后裔,回望故乡,潸然泪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