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工农业剪刀差?

回答
“工农业剪刀差”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像旧时裁缝手中的那把大剪刀,但它描述的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一个挺普遍但又颇为棘手的问题。简单来说,它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工业品的价格相对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的现象。换句话说,用农民的劳动产品(农产品)去换取工人的劳动产品(工业品),农民需要付出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才能换到同样数量或同一品质的工业品。这就像一把无形的剪刀,一头剪在农民头上,另一头剪在工业品的价位上,两头一拉,价差就出来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剪刀”效应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

一、 工业化的内在驱动与成本结构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它往往伴随着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规模化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品的生产成本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很多情况下都倾向于推高工业品的价格:

技术进步与研发投入: 现代工业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和持续的研发。这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包括设备、人才、专利等。这些成本最终会体现在工业品的售价上。
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 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如钢铁、石油、矿产)和能源。在全球经济增长、地缘政治变化、市场炒作等因素影响下,这些基础商品的价格很容易出现波动甚至上涨。工业企业为了维持生产,不得不将上升的成本转嫁到最终产品上。
生产效率的提升与工资水平: 虽然工业生产效率会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工人获得的工资水平也往往会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也是工业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
品牌溢价与营销成本: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品牌建设、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这些营销成本也会被计入产品价格。

二、 农业的相对弱势地位与定价困境

与工业相比,农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这导致其产品定价能力较弱:

农产品生产的独特性: 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天气、病虫害)的制约,其产量和质量波动性较大,难以像工业那样实现完全的可控生产。这使得农产品供应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市场竞争的激烈性: 农产品往往是分散生产,供应商众多,且需求相对刚性。一旦出现丰收,供应量增加,价格就容易下跌。农民缺乏统一的市场组织和强大的议价能力,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价格。
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差异: 尽管现代农业科技也在发展,但与工业品相比,许多传统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加工环节相对简单,产品升级换代速度也较慢,难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支撑价格的上涨。
补贴和保护的局限性: 尽管一些国家会对农业进行补贴,但这往往是有限的,并且不一定能完全抵消工业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有时,即使有补贴,农民仍然需要用更多的农产品去购买同等价值的工业品。

三、 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政府可能会采取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工业发展,这些政策有时会间接或直接地扩大工农业剪刀差:

重工轻农政策倾向: 为了实现工业化目标,政府往往将更多的资源(如投资、信贷、人才)倾斜给工业部门,而相对忽视了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和支持。
税收和财政政策: 一些税收或财政政策可能会增加农业的负担,或者以较低的价格强制收购农产品用于支持工业发展(如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这都会加剧剪刀差。
汇率政策: 如果国家实行较低的汇率以鼓励工业品出口,那么进口工业品的成本就会增加,从而推高国内的工业品价格。
保护性关税和贸易政策: 为了保护本国工业免受国际竞争,政府可能会对进口工业品征收高额关税,这也会抬高国内工业品的销售价格。

“剪刀差”带来的后果

工农业剪刀差的扩大对经济和社会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削弱农民购买力: 农民用辛勤劳作的成果购买工业品时,需要付出更多,这直接削弱了他们的购买力,阻碍了农村市场的扩大。
抑制农业发展: 长期的高成本低回报会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投资和技术进步,可能导致农产品供给不足或质量下降。
加剧城乡差距: 剪刀差的扩大往往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稳定。
影响工业部门的原材料供应: 如果农产品价格过低,也可能影响到为工业部门提供原材料(如棉花、粮食等)的生产积极性,从长远看可能制约工业的稳定发展。

如何“弥合”剪刀差?

弥合工农业剪刀差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通常需要系统性的经济政策调整: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支持农产品加工业: 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分享更多的加工收益。
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发展农民合作社等组织,增强农民的市场议价能力。
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避免过度倾向于工业而忽视农业,实现工农协调发展。
财政和税收政策的优化: 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减轻农业负担,并支持农业现代化。
稳定宏观经济: 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从而间接稳定工业品价格。

总之,“工农业剪刀差”不是一个简单的价格现象,而是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与农业之间力量对比、发展阶段、利益分配以及政策导向等深层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综合体现。理解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经济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问题已经是五年前的了,不知道我现在回答,题主是否还能看得见。

看问题描述,题主问的应该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普遍实行的“工农业剪刀差”。简言之,就是政府通过其强制力,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出售工业品,农民本来已经低价出卖自己的劳动成果了,又要忍受工业品高昂的价格。斯大林将农产品价格低于其本来价值的部分和工业品价格高于其本来价值的部分(即农民被来回剥削两次所贡献的价值总额)合称为“超额税”。

一般社会主义国家的“剪刀差”都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化的经济体制改造而进行的。比如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工业部门全面公有化、农业集体化、实行一五计划);

(注:本来列宁在1918—1922年掌握苏维埃政权的时候就实行了全面国有化政策,谓之“战时共产主义”,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以后,列宁认为之前的政策一方面是为战争所迫,战争结束了就应当放宽政策;另一方面这样的政策也确实导致了国家的饥荒,引起了政权的不稳定。所以开始放开市场经济,实行“新经济政策”,到了斯大林接班以后,斯大林看到国家经济恢复得差不多了,就决定要大力发展重工业,其中一项政策就是强制性低价收购农产品,再抬高工业品价格,利用其中间超额部分来补贴工业发展。可是农民不吃这一套,甚至还暴力抗粮,这就是“1928年粮食收购危机”。之后斯大林决定通过国有农场和集体农庄把农民都集中起来,一方面限制农民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因为农庄的生产资料都是公有的,且农民离开了农庄不能生活,所以就只能忍受农庄将他们生产的农产品以很低的价格卖给政府,再把剩余的粮食“按劳分配”给农民)

我国的三大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有化「公私合营」、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这一套基本也是承袭自苏联),因为只有当市场经济被取消,一切都归国家所有、归国家调控的时候,政府部门才有可能全面压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这也就是所谓的“统购统销”。

再来谈一谈为什么剪刀差使苏联经济和美国相比有较大差距。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邓小平同志评价苏联的那句话:“斯大林模式僵化了”。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拉弗曲线”,就是说当税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税率越高,税收反而会越少,剪刀差亦是如此。当剪刀差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农民因为吃不饱而普遍失去了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也因此而大幅降低,国家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资金也就会随之减少。同时农民领到分红,想到的也不是去购买工业品,而是去买粮。中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到七十年代末,人民公社就经常会因为供销社征收了“过头粮”而去购买返销粮。农民的分红也都是用来去买返销粮了,有些农户连返销粮都买不起,还得向生产队打白条,成为“超支户”,哪还有钱买工业品。而工厂由于是按照国家计划生产,是排斥市场经济的,不会依照供求关系的变化来调整生产,价格波动受市场关系的影响也很小,导致工人的积极性大大下降,这从“物价闯关”时期的一份报告可以看出来。

价格管理过死,使商品的价格不能随着商品所含的价值量的变化而变化,使价格和价值偏离过大。劳动生产率提高, 产品的价值必然降低。从1952年到1977年的25年间,机械工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近3倍,化学工业提高了4倍,而煤炭工业只提高了12%,但是它们的价格还保持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的状况。有些商品,如化纤织物、尼龙袜、电子产品等,这些年发展很快,价值量已经大大下降,而价格一直不变,致使生产这些商品的厂家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价格统得过死,商品的价格不能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天津东风手表过去供不应求时,每只120元,现在市场滞销,价格还是降不下来。

同时,因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企业体制问题,工人都是铁饭碗,也不用担心商品的销售情况,因此工业的发展速度也是极其缓慢,反倒违背了一开始搞统购统销的目的了。

苏联的情况也和中国大致相似,只不过,苏联在赫鲁晓夫实行了农业改革以后,农民就被“松了绑”,可以自由流动向城市成为工人。因为苏联一直通过政府力量压低农产品价格,所以农民大多忍受不了这样的政策,流向城市了,导致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农业产量极低,苏联又遇上了“粮食收购危机”。赫鲁晓夫是如何应对这种情况的呢?他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农业补贴政策”:给农民钱,让农民赚得不比工人少,这样农民的积极性不就被激活了吗?可是赫鲁晓夫没有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市场化竞争体制没有建立起来,以至于苏联一方面向工业部门(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的工业部门)大量投入资金,另一方面又要大额补贴农业发展。另外,农业补贴政策实行以后,由于排斥市场经济,农产品的价格依然维持在“剪刀差”时期的水平,终于导致苏联出现了财政危机:

苏联计划经济最不合理的是价格,“国营商店里一公斤肉食大约收款1.8卢布,而国家对一公斤肉的补贴多达3.5卢布。食品行业中仅此一项,每年的国家补贴总额就在600亿卢布以上,而整个国家预算也不过是4800亿卢布”。
长此以往,最后苏联解体时,外债高达九百六十六亿美元,西方阵营除了欣喜还有担心——新生政权俄罗斯联邦能还得起这么多钱吗?
——《苏联计划经济走过的坎坷道路》

结语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剪刀差,原本是为了快速发展工业,可是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排斥市场经济,企业在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在所生产的产品不会因社会的供需变化而发生波动的情况下,最终导致了工人生产积极性大幅降低,工业发展速度以及发展质量都开始原地踏步。剪刀差演变成了给工人的特殊福利,其导致的城乡二元结构也是贻害至今。


The End

码字不易,如果有帮助请点个赞,如果认为文章有不妥之处,也请指正。

此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