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寡居三十余年也不回到唐朝?

回答
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之所以宁愿寡居三十余年而不回唐朝,并非仅仅是个人意愿的体现,而是当时吐蕃政治、文化、以及文成公主自身身份地位等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去探究当时的真实情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成公主的身份和她远嫁吐蕃的意义。文成公主并非寻常的公主出嫁,她是唐朝为了联合吐蕃,共同对抗吐谷浑和突厥等外来势力,而采取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政治联姻。她的出嫁,代表着唐朝与吐蕃之间政治上的联盟,以及文化交流的开端。她承载的是整个唐朝的期望,是两国和平稳定的象征。

在松赞干布去世的时候,文成公主已经不是一个年轻的少女。经过多年的吐蕃生活,她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她在吐蕃建立了自己的影响力。虽然松赞干布去世了,但吐蕃政权仍然需要唐朝的支持和维系。文成公主作为唐朝的公主,以及与松赞干布的皇后身份,在吐蕃内部仍然拥有着极高的声望和政治地位。

那么,为何不回唐朝?这背后有着几个关键的考量:

政治责任与吐蕃的稳定: 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的政权过渡并非一帆风顺。虽然有继承人,但吐蕃当时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统治体系和文化都在形成之中。文成公主作为松赞干布的遗孀,她的存在对于维系吐蕃与唐朝的友好关系至关重要。如果她此时回唐,无异于将吐蕃置于一个更加孤立的境地,可能会加剧吐蕃内部的不稳定,甚至引起唐朝与吐蕃之间关系的动摇。她肩负着维持两国和平的重任,这是她个人情感之上必须承担的政治使命。试想一下,一位肩负两国和平使命的公主,如果因为丈夫去世就轻易离开,那将是对唐朝出嫁初衷的背叛,也是对吐蕃稳定发展的漠视。

吐蕃的感激与尊重: 经过多年的相处,文成公主已经不仅仅是唐朝的使者,她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德行,赢得了吐蕃人民和贵族的尊敬和爱戴。她带来了唐朝先进的文化、技术和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吐蕃的发展。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吐蕃进步的象征。在吐蕃人眼中,她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皇后,一位为吐蕃做出巨大贡献的女性。这种尊重和感激,使得吐蕃方面也不希望她离开。她若回唐,很可能被视为一种抛弃,也可能引发吐蕃方面的不满。

文化适应与情感纽带的形成: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排除文成公主思念家乡的情感,但经过三十多年的生活,她早已融入了吐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之中。她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社交圈,甚至与吐蕃的贵族阶层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长期居住在异域,习惯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唐朝的联系更多的是通过使节和书信。返回唐朝,意味着要重新适应一个已经有些陌生的故乡,面对新的政治环境和人际关系。与其说她不愿回唐,不如说她更愿意留在自己一手建立起影响力的土地上,继续发挥她的作用。

唐朝的回馈机制: 当时的大唐王朝,虽然强大,但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单方面输送。唐朝也需要通过吐蕃来制衡其他势力,维护边疆的稳定。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唐朝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政治资产。她留在吐蕃,也意味着唐朝在吐蕃拥有一个重要的“触角”和影响力,这比她回到唐朝,在政治运作上可能更为有利。唐朝方面也并非没有考虑过她的归还,但考虑到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文成公主的作用,她留在吐蕃是最符合双方利益的选择。

历史记录的局限性: 史书中对于文成公主后半生的记载相对简略,这使得我们对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具体的生活细节知之甚少。然而,从她最终选择在吐蕃度过余生来看,这必然是一个深思熟虑,并且符合当时政治大局的决定。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情感逻辑去简单揣测古代女性的抉择,她们身处的环境和所承担的责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总而言之,文成公主在松赞干布去世后选择宁愿寡居三十余年而不回唐朝,并非简单的个人情感的流露,而是基于她肩负的政治责任、在吐蕃建立的影响力、两国之间的政治利益、以及文化适应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她以一种超越个人悲喜的方式,继续履行着她作为唐朝公主,也是吐蕃皇后未竟的使命,为维护两国和平与文化交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的选择,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责任的担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成公主是松赞干布“三顾茅庐”求来的和亲公主,她存在的意义,就是维系两国之间的关系,即便是松赞干布不在了,文成公主也不能随随便便回到唐朝。

公元634年,即贞观九年,松赞干布在平定内乱之后,派出使者奔赴长安。

当年,唐太宗派出派李靖、李道宗、侯君集等将领攻打吐谷浑。李道宗在库山一带大败吐谷浑,并且斩杀了吐谷浑名王。此战过后,吐谷浑归附唐朝,成了唐朝的属国。唐太宗非常高兴,就把一个宗世女嫁给吐谷浑王。


唐太宗嫁女儿的这番操作,着实惊住了吐蕃来的使者。在请示了松赞干布之后,吐蕃使者向唐太宗求婚。

或许,唐太宗觉得吐蕃只是一个番邦小国,并不值得联姻交好,因此,拒绝了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者回去之后,将唐太宗拒绝的原委告诉了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则认为,唐朝皇帝一定认为求婚不够正式,所以才拒绝了。

于是,松赞干布准备大量金银珠宝,再次向唐太宗求婚。

不出意外,唐太宗再度拒绝了松赞干布。这下子,松赞干布终于明白:唐朝皇帝不同意他的求婚,分明就是看不起吐蕃嘛!

好歹,松赞干布也是一任赞普,是吐蕃最大的王!怎能甘心受这样的屈辱呢?

638年,松赞干布发兵20万进攻唐朝的松州(位于四川西部)。得知吐蕃想要“搞事情”,唐太宗当然不能坐视不理,派出5万步骑兵(派出这么少兵力,足见太宗对吐蕃的不重视)迎战。

双方打了一个月,吐蕃吃了不少亏,唐朝军队也没占多少便宜。打到最后,松赞干布下令撤军,战争结束。

唐朝虽然赢了,可是赢得并不容易,吐蕃的实力并未太大损失。这一仗,让唐太宗明白了一件事:吐蕃国可不是什么软柿子。

战后,松赞干布派来的使者抵达长安,向唐太宗奉表求和,并再次请求赐婚。唐太宗也不想再打了,于是,借着吐蕃使者求和的机会,同意了松赞干布的求婚。


641年,唐太宗下诏,册封宗室女文成公主作为和亲公主,出嫁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一起入吐蕃的还有大量的“彩礼”,包括:能工巧匠5500人、牲口5500种、植物种子3800类、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等等。

尤其是这尊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至今仍供奉在大昭寺),对吐蕃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文成公主带去的能工巧匠和植物种子,对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也改善了吐蕃的生活。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之后,吐蕃的风气是这样的: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可见,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对吐蕃影响之深。

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仅仅9年,即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因病去世,享年34岁。

松赞干布死后,他的孙子芒松芒赞继承赞普之位。松赞干布英年早逝,他的孙子芒松芒赞又能几岁呢?因此,吐蕃的大小事务,实际上由吐蕃的大相(相当于宰相)攒东逯把持。

攒东逯又是何许人也呢?

当年松赞干布三次派出使者向唐太宗求婚,这位使者,便是攒东逯。

故,按照如今的说法,攒东逯在当时属于妥妥的“亲唐派”。在他任吐蕃大相期间,两国关系还算友好。和亲的目的,是为了维系两国友好;如此,文成公主也就没理由回到大唐。


毕竟,文成公主是攒东逯亲自主持,千方百计求来的联姻。

公元667年,攒东逯病逝,他的儿子论钦陵成了吐蕃的大相。论钦陵与攒东逯不同,他早就看不惯吐蕃亲近大唐的“低姿态”。因此,他一上台,就开始四处扩张领土,不断骚扰大唐边界。

此时,文成公主已经入藏26年。

她想念故乡吗?想,一定会想。每当夜深人静时,她都会为大唐祷告,同时也为吐蕃祷告,祈祷两国和平相处。

文成公主想回到大唐吗?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她回不去。

且不说两国正处于交战状态。文成公主要是回大唐,只能自己走路回去。从拉萨到长安的路,隔着无数高山大川,期间狼虫虎豹不计其数,唐僧取经都不敢走这条路,更何况她一弱女子!


另一方面,由于文成公主对吐蕃做出的巨大贡献,吐蕃百姓对她非常爱戴,也不舍得她离去。

因此,松赞干布去世之后,整整30年里,文成公主一直处于孀居状态,虽有动过回大唐的心思,为了两国的关系,始终没有动身回大唐。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因病去世,吐蕃为她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将她葬在松赞干布墓旁边。为了表示对文成公主的敬意,吐蕃与唐朝暂时停火,唐朝也派遣使臣到吐蕃吊唁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以她短暂的一生,铸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真真可敬!


关注公众号:历史故事君,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分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之所以宁愿寡居三十余年而不回唐朝,并非仅仅是个人意愿的体现,而是当时吐蕃政治、文化、以及文成公主自身身份地位等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去探究当时的真实情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成公主的身份和她远嫁吐蕃的意义。文成公主并非寻常的.............
  • 回答
    松赞干布离世后,文成公主的人生轨迹,便如同一幅褪去了浓墨重彩的唐朝画卷,在高原之上徐徐展开,留下了更深沉、更耐人寻味的韵味。她的生活,不再是那个备受瞩目的王妃,而是一位在历史的缝隙中静默行走的女性,一位承载着唐蕃文化交流使命的实践者,一位在寂寞与荣耀中寻找自身价值的生命。丧夫之痛与肩负的责任松赞干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