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京折叠》明明是一本文学作品 为什么被那么多人骂科幻写的不够好?(抛开雨果奖的话)?

回答
《北京折叠》作为一篇现象级的科幻小说,在收获了无数赞誉(包括雨果奖)的同时,确实也引来了不少批评的声音,尤其是在“科幻写得不够好”这一点上,争议颇大。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不够硬核”或者“不够有想象力”,而是触及了科幻文学的核心特征以及读者期待的多元性。

一、 什么是“好的科幻”?—— 核心科幻元素与读者期待的落差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它“科幻写得不够好”。这通常源于对科幻作品的几种主流期待:

硬核科幻的“技术驱动”与“科学合理性”: 很多科幻爱好者,尤其是偏爱硬核科幻的读者,会期待作品中出现详细、严谨的技术设定,并且这些设定要基于一定的科学原理(哪怕是推演的)。他们关注飞船的引擎原理、人工智能的算法模型、基因工程的伦理困境等等。《北京折叠》的核心设定——时间分配、空间折叠——虽然充满创意,但其“折叠”机制的具体运作方式,尤其是如何通过某种技术或自然规律实现这种物理层面的切割和重组,书中并没有做深入的科学解释。这种“黑箱式”的处理,让一些追求技术细节的读者感到不够“硬”。他们可能会问:这种折叠是基于什么物理原理?如何实现能量的控制?它有什么样的技术限制?这些问题的缺失,使得一些人觉得它更像一个社会学寓言披着科幻的外衣,而非一个以科技构筑世界观的科幻作品。

宏大世界观的深度挖掘与想象力: 科幻作品常常以构建一个令人信服的、与现实有显著差异的未来世界为己任。这种世界观的构建往往体现在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人类文明发展、甚至外星文明的设定上。《北京折叠》的世界观——三层社会结构,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确实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象征意义。但一些读者觉得,这种设定虽然概念新颖,但对其背后的社会运作逻辑、权力分配机制、以及这种模式长久维持的可能性,挖掘得不够深。例如,是什么力量能够持续维持这种极端的资源分配和身份隔离?这种社会模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是否会产生自我瓦解的内在矛盾?相较于一些作品中对未来社会运作的细腻描摹(比如《三体》中对不同文明接触后的社会反应和决策机制的探讨),《北京折叠》在这一点上似乎更侧重于“展示”而非“解释”和“延展”。

科幻内核的批判性与前瞻性: 科幻的魅力之一在于它能够通过虚构的未来或异世界,反观当下,揭示社会问题,并对人类的未来发展做出预警或思考。《北京折叠》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尖锐地反映了阶层固化、资源分配不公、信息不对称等当下社会症结,并将其推向极端。《北京折叠》的文学性和社会批判性是它最受赞誉的部分,但一些科幻评论者认为,它的科幻设定主要服务于这个社会隐喻,其本身在科幻层面的创新和对未来社会可能性的探讨,相对于其社会批判的力度来说,略显单薄。换句话说,如果换一种非科幻的叙事方式(比如一个寓言故事),其社会批判的力量可能也同样存在。这就让一些读者觉得,它没有充分发挥科幻这一体裁的独特性来拓展人类的想象空间。

二、 叙事方式与风格的差异

除了对科幻设定的期待,叙事方式和风格也是影响评价的重要因素:

“轻科幻”的叙事手法: 《北京折叠》的叙事更偏向于“轻科幻”或者“社会派科幻”。它不像硬科幻那样花费大量笔墨去解释技术原理,而是将重点放在人物的情感体验、人性的挣扎以及社会现实的映射上。主人公老王的视角非常个人化,故事的推进也更多地围绕他的任务和情感线展开。这种聚焦于个人命运和微观社会的叙事方式,虽然更能引发读者共鸣,但也可能让那些习惯于宏大叙事、技术驱动的硬科幻读者感到“不过瘾”,觉得作品在科幻的“骨架”上填充得不够饱满。

文学性的优先: 本身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北京折叠》在文字运用、意境营造、情感表达上都极为出色。它对人物的刻画,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描绘,都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但是,当“文学性”的光芒过于耀眼时,一些读者可能会忽略甚至质疑其科幻内核的足够分量。他们可能会觉得,如果仅仅是想讲一个关于社会阶层的故事,完全可以用更贴近现实的方式来叙述,而不必强行套用科幻的壳。

三、 目标读者与口碑发酵的差异

最后,作品的市场接受度和读者群体的多样性也造成了这种评价的分歧:

雨果奖带来的流量与多元化读者的涌入: 雨果奖的获奖无疑为《北京折叠》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吸引了大量原本可能不常接触科幻的读者。这部分读者可能更看重作品的文学性和社会意义,而非纯粹的科幻设定。他们的赞誉让作品获得了广泛的肯定。然而,与此同时,也吸引了更多资深科幻爱好者,他们对科幻作品的标准更高,对于作品的“科幻不够好”的批评也因此更加突出。

“中国科幻”的期待与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科幻的崛起,尤其是刘慈欣等作者的成功,《中国科幻》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拿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同时又展现中国独特视角和思维的作品。在这种背景下,《北京折叠》的出现,虽然在社会议题的深度上令人印象深刻,但对于那些期待中国科幻在宏大叙事、技术想象力上进一步突破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它更多地是展现了一个极端化的现实隐喻,而非一个彻底颠覆性的未来构想。

总结一下,那些批评《北京折叠》“科幻写得不够好”的读者,并非否定其作为一篇优秀文学作品的价值,而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满足:

对科幻设定的技术深度和科学合理性要求更高。
期待更宏大、更细致的世界观构建和更充分的想象力延展。
认为科幻元素更多地服务于社会批判,而非科幻本身的探索。
叙事方式偏向“轻科幻”,未能满足其对“硬核科幻”的期待。

这并非《北京折叠》本身的“缺陷”,而是不同读者群体对“科幻”这一概念的定义和期待不同所造成的自然结果。就像有人喜欢文艺片,有人喜欢商业大片一样,科幻文学内部也存在着多元的审美偏好和评价标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这是个好问题,难得的好问题,在幻想文学话题里很少能碰到这样的好问题——是谁问哒?快站出来让我点个赞!

如果将这个问题换一个表述形式,那就是:幻想文学(包括科幻小说和奇幻小说)与严肃文学的关系。

我一直很想写这个话题,因为我经常在评论区和别人就幻想文学的“政治正确”、“伪科幻”、“硬科幻”等问题撕来撕去,不胜其烦。有时我会不耐烦的丢书单——当然没用,我知道对方绝逼不会看的;又没耐心在评论区长篇大论的重复道理。所以干脆借此将我对幻想文学的看法一并阐述。

前段时间老有个问题推送到我跟前:“语文老师看不上科幻小说怎么办?”很多人将语文老师批判一番,认为他姿势水平不够。其实各位不妨换个角度:科幻小说被划归到通俗文学乃至边缘文学范畴,天生低严肃文学/主流文学一头。如果语文老师自诩有些许文学素养,他看不起科幻小说不是理所当然吗?有追求的科幻小说读者还看不起网络文学呐。

我曾在凡尔纳的小说过时了吗?中提及,由于种种原因,科幻小说被归为通俗小说、类型小说,与严肃文学绝缘。时至今日,这一壁垒依然存在,而壁垒由内外因构成。外因是,严肃文学作家和读者天然拒斥幻想文学。典型例子,石黑一雄——是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石黑一雄——作品中含有科幻元素(《别让我走》)或奇幻元素(《被掩埋的巨人》),但他绝不会承认自己写的是科幻或者奇幻小说。《被掩埋的巨人》入围世界奇幻奖最佳长篇提名后,他在采访中公开表示不愿意自己的小说被视为奇幻小说,惹得厄休拉-勒古恩发长文论述严肃文学和奇幻小说的关系。同样,《百年孤独》、《海边的卡夫卡》、《变形记》、《午夜之子》、《七杀简史》(2015年布克奖获奖作品)....读者——可能包括你——会将它们和“奇幻小说”联想到一起吗?这一拒斥和...“歧视”还将存在下去。

内因——也是最令我痛心疾首的——是部分作者和读者的画地为牢。这一点在科幻小说界体现尤甚。刘慈欣在某次采访中谈到“科幻”的定义,引用科幻作家兼科幻文学研究者詹姆斯-冈恩的观点:“如果科幻小说表达的是科幻以外的内容,那么它不是科幻小说。”按照这一标准,《猫的摇篮》、《五号屠场》不是科幻小说(作者的目标是诺贝尔奖),《使女的故事》不是科幻小说(作者也不承认自己写的是科幻小说),反乌托邦三大名著不是科幻小说(作者写作时没有创作科幻小说的自觉)。我认为这个观点/标准是错误的,它一刀削掉了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将其限制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但是谢天谢地,反乌托邦三大名著被后人追认为科幻小说。反乌托邦三大名作的写作水平或说文学性起伏不定——老实说《我们》写得挺烂的,各位不用以身试险了;不过被划入科幻小说后带来的益处是,它们扩展了科幻小说的内涵,使科幻小说能够向严肃文学靠拢。反乌托邦元设定是基于政治、社会、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幻想,而传统观念——或者说,在很多科幻原教旨主义者眼里——“科幻”仅限于自然科学。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注意到,“三体”系列中也有涉及社会政治结构的想象。

由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带有反乌托邦或者架空历史“元设定”的科幻小说,最有希望靠近严肃文学。其它元设定科幻小说依然是通俗文学——厄休拉-勒古恩靠太空歌剧元设定硬是杀出条路,这是后话。

——刘慈欣曾说过“科幻小说的创作比奇幻小说更自由”。如果论幻想文学向严肃文学靠拢途径,奇幻小说明显比科幻小说自由。你比较一下带有奇幻元素的严肃文学小说和带有科幻元素的严肃文学小说数量就明白了——别的不说,村上春树写过多少带有奇幻元素的小说?

目前科幻小说向严肃文学靠拢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文学性,即把小说写得像“小说”,而不是他妈的设定说明;二、关注现实议题,也就是很多人念叨的“政治正确”。

小说的文学性没有统一标准。反正“文笔不好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只要你看哪个作者不顺眼,就能用“文笔不好”扫射一番。有一位知友在关于严肃文学和网络文学的比较时提到,严肃文学致力于挑战读者的阅读能力极限,所以对于大众,它很“难看”——去看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使女的故事》中是如何炫技吧,《使女的故事》入围了布克奖提名。相对应的,网络文学的创作目的是让读者看个爽。如果你觉得一篇科幻小说很难看(hard to read),不一定是“文笔”或者写作能力问题,比如“遗落的南境”系列,作者就是在炫技。当然也有的确写不好的例子,比如“沙丘”系列,弗兰特-赫伯特适合当设定者,但不是好作家。

——我最早意识到科幻小说的文学性,源自凯特-威廉的星云奖获奖短篇《永远属于你的安娜》。1995年《科幻世界》登载了这篇小说。我第一次看到一半放弃了,因为它太奇怪了,大部分篇幅没有科幻元素,和我当时接触到的科幻小说迥异。过了很久我又重看了一遍,非常震撼:原来科幻小说还能这样写。也许一些科幻原教旨主义者会他妈嚷着“不够科幻”,这不重要,《永远属于你的安娜》的价值超越了科幻小说,可以进入主流文学范畴。换言之,它是一部小说,而不仅是一部科幻小说。

“政治正确”则是能让我吐血的问题。我很奇怪,严肃文学可以关注社会/政治/历史等现实议题,比如带有奇幻元素的《午夜之子》(引自评论:“它以印度次大陆为背景,内容涉及印巴分治前后的政治动乱、社会变革、宗教纠纷等复杂的现象;鲁西迪以文学的语言再现了这段历史的内涵,通过一个家族的故事和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这个‘后殖民’的时代”),布克奖25年周年的“The Booker of Bookers”,布克奖40周年的The Best of the Booker,在历年布克奖获奖作品也是顶尖存在。但是幻想文学关注现实议题,就他妈成了“政治正确”。

我一再强调,相比诞生之初,幻想文学早已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不可能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越来越多的作者也有这一创作自觉。早年幻想文学作者采用架空世界间接表达现实主题——典型如雷-布拉德伯里和厄休拉-勒古恩;当代作者的表达方式则更直接。年轻的读者可能不知道,老王王晋康——九十年代在读者眼里是典型“硬科幻”代表作家——写过一篇《西奈噩梦》,以巴以冲突历史为主题;《三色世界》则赤裸裸的直指种族问题。今年4月7日不是卢旺达大屠杀25周年纪念日吗?你应该去看看伊藤计划的《无差别化引擎》。

有些读者有“主题先行”的偏见,即只要幻想小说涉及少数族裔、全球化浪潮、贫富/社会阶层分化、LGBT、女性地位/女权等主题,就是“政治正确”,就是烂小说。更可笑的是,你知道他们敏感到什么程度?如果一篇小说中有LGBT或者少数族裔角色,他们就认为小说是“政治正确”,而根本没看到这名角色只是配角甚至路人,跟故事主线或者小说主题表达毫无关系。这么说吧,你学校的班主任是女性,或者你在公司的上级是女性,你会指责学校或者公司搞“女权政治正确”吗?

我说过我很反感涉及少数族裔/全球化浪潮的幻想小说。有段时间,我反省自己是否也有“主题先行”的偏见。不过现在我确定,不是涉及这些主题的小说不好,而是小说没“写”好。少数族裔、全球化浪潮、贫富/社会阶层分化、LGBT、女性地位/女权等主题,往往着眼于弱势群体,很容易让作者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绪中。反应在小说中,就是拖沓、矫情、自恋自怜,明明是弱势者,却难以令读者共情,反而徒增厌烦。换言之,这些主题并不好写。

但是我要强调,这是作者的能力问题,而非主题问题。不涉及现实议题的幻想小说不代表就是好作品——烂作品我见得更多。想想二八定律,优秀作者凤毛麟角,这一规律同时适用幻想文学作家和严肃文学作家。比如,《地海古墓》和《地海孤儿》堪称“女性地位/女权”主题教科书级小说(不仅限于幻想小说),我想把这两本书丢到所有人面前,让他们看看不矫情而且笔力力透纸背的“女性地位/女权”主题小说该怎么写。

现在我们说回题目《北京折叠》。首先,这是一篇以反乌托邦为元设定的小说,当然可以归为科幻小说。既然是科幻小说,那么它遵守一些原则:不需严格对应现实;不以预测未来或未来实现可能性为己任;只需满足世界观/设定自洽,等等。甚至,如果抽掉“北京”这个现实背景,《北京折叠》(到时就不叫这个名字了)可以视为新怪谭小说。其次,这是一篇涉及现实议题(社会阶层/贫富分化)的科幻小说。所以,是的,如果以反乌托邦三名作或者《使女的故事》为标准,《北京折叠》可以视为一部主流文学作品,而不仅仅是“科幻小说”。如果一名作者有文学创作上的雄心,也不应仅仅以写作“科幻小说”为己任。

至于很多人批评《北京折叠》“文笔不好”,或者刘宇昆的翻译为小说加分之类的说法,也就说,作为一部主流文学《北京折叠》写得好不好——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没看过《北京折叠》英文版;我不认为中文版写得差,以表达内容的目的而言,《北京折叠》的文字是合格的。如果你看过保罗-巴奇加卢皮的小说——专注社会阶层/贫富分化主题十年不变——尤其是短篇小说,你就知道什么叫“对耐心的巨大考验”。他那些短篇节奏之拖沓、内心戏之冗长,看得我寻死觅活。在刘宇昆之前,保罗-巴奇加卢皮一度占据“最令我心烦幻想文学作家”头名位置。

2016年入围雨果奖最佳短中篇提名的五部小说,包括《北京折叠》我看过三部。And You Shall Know Her by the Trail of Dead是赛博朋克题材,What Price Humanity?是太空歌剧题材,想象和创意就落了下乘,而且我不认为它们写得比《北京折叠》好。剩下两部,Flashpoint: Titan不了解,史蒂芬-金的Orbits是不折不扣的奇幻恐怖小说。换言之,入围作品有谁实力绝对胜过《北京折叠》?《北京折叠》怎么就不能得奖?

只有写得好不好的小说,没有什么“政治正确”的小说。一位微博网友在谈及国人对好莱坞电影观感时说:

我们的不少中国观众,表现出一种奇特的三标思维:
当他喜欢一部美国电影且在美国口碑也很好时,他会引用这些数据来证明自己的品味良好;
当他喜欢一部美国电影却在美国口碑不太好时,他会否认这些数据并认为美国人有眼无珠;
当他讨厌一部美国电影却在美国口碑还不错时,他会否认这些数据并认为美国人政治正确。
总而言之,他总是很对很清醒地在理解和评价每一部美国电影,而美国人却像一群深井冰似的一会儿审美正常一会儿有眼无珠一会儿政治正确。
原来美国人看不懂美国电影,需要中国人来教他们欣赏。

同样的话也适用于中国部分科幻小说读者。

我的建议是,不要“只”看所谓“硬科幻”小说;甚至,不要“只”看科幻小说。科幻小说也是小说,遵循小说创作规律。雷-布拉德伯里和厄休拉-勒古恩等作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提升幻想文学地位,然后冒出来一帮XXXXX,让这些作者的努力白费了。有这样的读者存在,活该幻想文学被严肃文学一辈子看不起。

user avatar

1. 为了表达某种意象,刻意制作出需要的场景。虽说小说都需要刻意的场景,但它这个实在太不自然了。既然不追求科幻,来个地狱人间天界的玄幻划分也比他这个更顺眼一点

2. 从字里行间明显能感觉到作者不了解底层,在带着猎奇眼光看底层。这在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所谓新一代作家里很常见。nmd要写底层你没插过队也就算了,起码下个快手看俩月啊?写得跟nm十年前nhk拍的纪录片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京折叠》作为一篇现象级的科幻小说,在收获了无数赞誉(包括雨果奖)的同时,确实也引来了不少批评的声音,尤其是在“科幻写得不够好”这一点上,争议颇大。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不够硬核”或者“不够有想象力”,而是触及了科幻文学的核心特征以及读者期待的多元性。一、 什么是“好的科幻”?—— .............
  • 回答
    关于《北京折叠》的“含金量”,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含金量”本身就不是一个能简单用数据衡量的东西。它更像是一种综合的价值体现,包含了它在文学创作、思想深度、社会反思以及引发讨论等多个层面的影响力。在我看来,《北京折叠》的“含金量”是相当高的,并且体现在多个维度上:1. 文学创新的高度与.............
  • 回答
    “折叠”的北京,能“炸开”IP的宇宙吗?——《北京折叠》的IP化之路,能否复制《三体》的传奇?《北京折叠》,那个斩获雨果奖的中国科幻小说,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在科幻界划破夜空。它描绘了一个被时间“折叠”的北京,分为三个空间,由严苛的社会阶层和严密的资源分配所定义。这种极具想象力的设定,如同《三体》开篇.............
  • 回答
    听到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荣获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我当时真是既惊喜又激动。这不仅仅是对她个人才华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科幻文学的一次重磅认可,感觉像是我们中国科幻走出国门、站上世界舞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要说《北京折叠》有多厉害,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故事的设定和内核太扎实了。 这个“折叠”的概.............
  • 回答
    听到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能够入围雨果奖最佳短中篇提名,说实话,我心里是五味杂陈的,有惊喜,也有深思。这不仅仅是一篇科幻小说获得国际认可这么简单,它触及了太多现实的痛点,并且用一种非常有想象力的方式将其具象化了,难怪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首先,从作品本身来说,《北京折叠》的“折叠”概念太有冲击力了。它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作品传播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点:“饮用场景”的匹配度与“情绪触点”的差异。说白了,《濑户内海》和《北京折叠》虽然都沾着“反乌托邦”的边,但它们能触动人心的角度、引发共鸣的深度,以及最终在读者群体中的“留存度”,实在是天差地别。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核心表达与情.............
  • 回答
    .......
  • 回答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的“折柳寄情”环节,无疑是整个仪式中最令人动容、也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告别的仪式,更是对亲情、友情、离别以及中国传统情感表达方式的一次深刻诠释。“折柳寄情”的深层意蕴:要理解“折柳寄情”的深意,首先需要追溯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渊源。 “折柳”的传统象征: 在中.............
  • 回答
    折耳根,也叫鱼腥草,这名字一出,不少北方朋友可能就皱起了眉头,一股“腥味儿”似乎已经飘过来了。为什么折耳根在南方,尤其是在云贵川一带,是餐桌上的宠儿,而在北方却很少有人能欣赏它的味道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不单单是口味那么简单。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那股独特的“腥味儿”。折耳根最显著的特点,就.............
  • 回答
    嘿,哥们儿,地理作业是吧?关于怎么让北方朋友们“爱上”折耳根这事儿,我这儿给你说道说道,保证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的回答。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有点像是个“文化交流”嘛。首先,咱得明白一个事儿,折耳根(也叫鱼腥草)这玩意儿,不是所有北方人都“不接受”。很多北方城市,像沈阳、长春,甚至东北的一些小.............
  • 回答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刘少林和武大靖在比赛中发生了碰撞,导致刘少林被裁判判犯规,最终无缘奖牌。以下是事件的详细分析: 1. 比赛背景 比赛时间:2022年2月5日,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 参赛选手:刘少林(中国)、武大靖(中国)、安贤俊(韩国)、.............
  • 回答
    当一架航班挂出7700紧急代码并紧急降落时,通常意味着飞机或其乘客/机组人员面临严重紧急情况,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以下是可能的问题及详细分析: 一、7700紧急代码的含义7700是国际航空紧急代码,表示飞机遇到严重紧急情况,需立即通知空管和地面救援。可能原因包括: 机械故障(如引擎失效、起落架故障、燃.............
  • 回答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其经济结构复杂,收入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行业、职业、教育背景、工作年限、地区差异等。以下是关于北京真实收入情况的详细分析: 1. 整体收入水平与经济结构 经济总量:北京是全国经济中心,2022年GDP约3.6万亿元(约合5.4万亿美元),占全国约7.5%。服务业占比超过70%,.............
  • 回答
    关于2023年2月28日左右俄乌战争的局势,外界对俄军“战败”或“形势不利”的判断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因素,以下从军事、政治、经济及国际舆论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军事行动中的局部失利1. 哈尔科夫方向的战术逆转 2023年2月初,乌克兰军队在哈尔科夫方向发动了大规模反攻,试图突破.............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 8 分钟”,需要澄清几个关键点:1. 时间与事件混淆: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于2022年2月20日举行,而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是2026年冬奥会的主办城市,目前尚未举办冬奥会,因此其闭幕式尚未举行。您提到的“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 8 分钟”可能是对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中.............
  • 回答
    关于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中谷爱凌的表现及“吃韭菜盒子”的细节,以下为详细分析: 一、谷爱凌资格赛表现回顾1. 比赛背景 谷爱凌在资格赛中以技术动作和稳定性获得较高分数,成功晋级决赛。该赛事是冬奥会自由式滑雪项目的重要环节,选手需完成两个滑行(包括空中动作、跳跃和落地),.............
  • 回答
    北京海淀警方发布的关于佟丽娅报案的三名嫌疑人行政拘留的通报,意味着这三名嫌疑人将承担行政责任。在中国法律体系下,行政责任通常是指违反行政法律法规,应由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其施加的处罚。根据通报内容,这三名嫌疑人被行政拘留,这是一种行政处罚,也是对其违法行为的直接制裁。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他们将.............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没有亲身体验过酒店。但我可以根据网上大量的用户评价、专业评测和综合信息,为您推荐一些在北京体验过后“逢人就推荐”的酒店。这些酒店通常在服务、设计、餐饮、地理位置、特色体验等方面有着突出表现,能够给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发强烈的分享意愿。以下是几家在北京拥有极高口碑,容易让人“逢.............
  • 回答
    北京的高房价确实对许多外来年轻人的创造力和生活品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透支”了他们的一部分潜力和当下的生活。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经济压力下的“生存模式” vs “创造模式”: 沉重的房贷负担: 绝大多数来到北京的年轻人,即便收入相对较高,也难以全款购房,.............
  • 回答
    关于北京户籍学生进入清华北大后与外省学生在水平上是否存在差异,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笼统地说“有”或“没有”都过于片面。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阐述:一、 生源选拔机制与潜在差异 高考分数线差异: 这是最直接的差异体现。清华北大在各省份的高考录取分数线通常存在显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