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wav2vec中的30ms是怎么得来的?

回答
理解wav2vec中的30ms,需要从音频信号的处理和模型的设计两方面来分析。这30ms并不是一个随意的数字,而是基于音频信号的特性和wav2vec模型想要捕捉的信息层级来确定的。

1. 音频信号的本质:采样率与帧

我们先从音频信号本身说起。音频信号是连续的声音振动,在计算机中,我们需要将其离散化,这个过程叫做“采样”。我们通常听到或者录制的音频,都是经过数字化的。

采样率 (Sampling Rate):这是衡量音频数字化的关键参数,表示每秒钟对音频信号进行多少次采样。常见的采样率有 8kHz (电话质量)、16kHz (语音识别常用)、44.1kHz (CD质量) 等。
帧 (Frame):在语音处理中,为了简化分析和方便处理,我们不会逐个采样点进行分析,而是将音频信号分割成很短的、有重叠的时间段,称为“帧”。每一帧代表一个短暂的时间窗口内的音频信息。

2. 为什么需要帧?

语音信号是时变的,即它的特性(如频率成分)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单个采样点的信息非常有限,不足以描述语音的特性。而一个足够短的帧,能够相对稳定地反映这段时间内语音的声学特征,比如元音、辅音的共振峰等。

3. 帧长与帧移

在分割帧的时候,有两个重要的参数:

帧长 (Frame Length):每一帧包含多少个采样点。
帧移 (Frame Shift):相邻两帧的起始点之间相隔多少个采样点。

这两者共同决定了帧的“长度”和“重叠度”。

4. 30ms的由来:一个“舒适”的窗口

现在我们来谈谈30ms。为什么是30ms?

语音的动态变化速度:人类语音的很多重要信息,比如音素(最小的语音单位),其持续时间通常在几十到几百毫秒之间。30ms作为一个时间窗口,能够捕捉到语音信号的瞬时特性,又不会过于短暂而丢失太多连续性信息。
声学特征的稳定性:对于一些关键的声学特征,例如音高、共振峰,它们在30ms这样的时间段内相对稳定,可以被有效提取。如果窗口太短,这些特征可能还没来得及稳定下来就被截断了;如果太长,则会混合过多不同时期的语音信息,模糊了细节。
计算效率与信息量的权衡:在机器学习模型中,需要对这些帧进行处理。太小的帧长意味着处理大量的帧,计算量会急剧增加。太大的帧长则会丢失太多细节。30ms被认为是计算效率和信息量之间的一个较好的折衷点。

5. wav2vec中的具体实现

虽然30ms是一个普遍的概念,但在不同的模型和库中,它的具体实现可能会略有差异,尤其是在处理采样率不同的音频时。

假设我们处理的是一个 16kHz采样率 的音频(这是很多语音模型常用的采样率)。

采样点数量:16kHz 意味着每秒有 16000 个采样点。
30ms的采样点数:30毫秒 = 0.030 秒。
采样点数 = 0.030 秒 16000 采样点/秒 = 480 个采样点。

所以,在一个16kHz的音频信号中,30ms就对应着480个采样点。wav2vec模型在处理音频时,会以这样的窗口(例如,480个采样点)为单位,对音频进行分帧。

但需要注意的是:

重叠(Overlap):在实际的语音信号处理中,帧通常是带有重叠的。常见的设置是帧长为25ms,帧移为10ms。这里30ms可能指的是一个较大的分析窗口,或者是在模型内部进行特定下采样后得到的时间尺度。
模型内部的处理:wav2vec 及其变种(如wav2vec 2.0)在输入端会有一系列的卷积层。这些卷积层通过滑动窗口对音频进行特征提取。虽然底层的卷积核可能对应着一个固定的时间窗口(比如10ms,25ms),但经过多层卷积和池化(下采样)后,模型最终“看到”的、用来进行建模的“有效时间分辨率”可能就是几十毫秒。30ms很可能是在某个阶段,或者作为模型内部一个关键的时间单元所体现出来的。
“Token”的概念:在 wav2vec 2.0 之后的模型中,输入音频会被切分成更小的块,并被编码成“tokens”。这些tokens的长度,或者它们所代表的原始音频时长,可能会在30ms这个量级。例如,一个更长的原始音频帧(比如50ms)可能会被映射成一个token,而这个token在模型内部的表示就与30ms的时间粒度相关联。

总结来说,30ms在wav2vec中出现的由来,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1. 语音信息的自然时间尺度:30ms足够长以捕捉语音的关键声学特征,又足够短以反映语音的动态变化。
2. 信号处理的传统:在语音识别和信号处理领域,几十毫秒的帧长是一个经过验证的有效选择。
3. 模型设计与效率:它在计算复杂度、信息提取效率和模型性能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因此,30ms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数字,而是对音频信号特性和模型需求综合考量后的结果,它代表了模型在一定时间粒度上进行分析和学习的“视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而言之,是通过巧妙地设计 conv kernel size 和 stride 叠出来的 receptive field


wav2vec 的 encoder network 是 5 层带因果卷积的 CNN,每层 kernel sizes 分别为 (10; 8; 4; 4; 4),strides 分别为 (5; 4; 2; 2; 2)。

所以,经过第一个层卷积后:

  • 每个第一层神经元可以看到 10 (第一层卷积 kernel size = 10) 个原始输入数据点
  • 相邻两个第一层神经元看到的原始输入数据相差 5 个点(第一层卷积 stride = 5);

经过第二层卷积后:

  • 每个第二层神经元可以看到 10 + (8-1)*5 = 45(第二层卷积 kernel size = 8,它能看到 8 个第一层神经元。其中第 1 个第一层卷积神经元可以看到 10 个点;后 7 个第一层神经元每个都可以多看到 5 个原始输入点,其中 5 是第一层卷积的 stride)个原始输入数据点
  • 相邻两个第二层神经元看到的原始输入数据相差 5*4=20 个点(5 和 4 分别为第一层卷积和第二层卷积的 stride,第二层卷积的输出向后滑动一步,其感受野要在原始输入上滑动 5*4 这么多个点)
  • 希望这里文字表达清楚了……如果没有,等我有空了补一张图……

经过第三层卷积后(计算原理同第二层卷积,下同):

  • 每个第三层神经元可以看到 45 + (4-1)*20 = 105 个原始输入数据点
  • 相邻两个第三层神经元看到的原始输入数据相差 20*2=40 个点

经过第四层卷积后:

  • 每个第四层神经元可以看到 105 + (4-1)*40 = 225 个原始输入数据点
  • 相邻两个第四层神经元看到的原始输入数据相差 40*2=80 个点

经过第五层卷积后:

  • 每个第五层神经元可以看到 225 + (4-1)*80 = 465 个原始输入数据点
  • 相邻两个第五层神经元看到的原始输入数据相差 80*2=160 个点

因此,在 16kHz 的采样率(每秒钟采 16k 个点,表示这些时刻传感器采样到的空气振动情况)下,每个第五层神经元可以看到 465/16kHz = 29ms,相邻两个第五层神经元看到的原始输入数据相差 160/16kHz = 10ms,这就是论文里这句话的来源。

The output of the encoder is a low frequency feature representation zi 2 Z which encodes about 30 ms of 16 kHz of audio and the striding results in representations zi every 10ms.

同理,后面还有一句

The context network has nine layers with kernel size three and stride one. The total receptive field of the context network is about 210 ms.

如果你掌握了 receptive field 和 striding 的计算方法,应该也能自己算出来这里的 210ms 是怎么来的了。

公布答案:(465 + 160 * 2 * 9) / 16kHz = 209m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理解wav2vec中的30ms,需要从音频信号的处理和模型的设计两方面来分析。这30ms并不是一个随意的数字,而是基于音频信号的特性和wav2vec模型想要捕捉的信息层级来确定的。1. 音频信号的本质:采样率与帧我们先从音频信号本身说起。音频信号是连续的声音振动,在计算机中,我们需要将其离散化,这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