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写水又不带水字的古文?

回答
“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些诗句,无一字带“水”,却都描绘了水的形态、力量,以及它所承载的情感。古人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入微,对情感的表达含蓄而隽永,即使是描绘最常见的水,也能写出万千意境。

“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

这句来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描绘了西湖在雨天和晴天的不同美景。

“山色空蒙”,你看那远处的山峦,在薄雾笼罩下,轮廓变得模糊不清,朦胧而迷离。这种“空蒙”的感觉,正是雨中的景象,空气湿润,能见度降低,一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灰白之中。
“雨亦奇”,紧接着一句,点明了这是雨中的景色。“亦奇”二字,说明这种朦胧的美,是雨天独有的,是不同于晴天的另一番奇妙风情。这里的“雨”虽然没有直接用“水”字,但“雨”本身就是“水”的一种形态,是自然界的降水。
“水光潋滟”,到了晴天,湖面波光粼粼,闪耀着粼粼的波光。你看那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一层层闪烁的光芒,仿佛无数碎金在跳跃。这里的“水光”直接点出了湖水的视觉效果。
“晴方好”,而这“水光潋滟”的美景,又是在晴朗的日子里才能欣赏到的。正是有了晴朗的天气,阳光才能穿透水面,反射出那耀眼的光泽。

整句诗,通过对比雨天和晴天,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两种极致美态。前一句用“雨”暗示了水汽弥漫,后一句用“水光”直接展现了水的形态。没有一个“水”字,却把湖水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句出自李白《望庐山瀑布》,描绘的是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

“飞流直下三千尺”,这里的“飞流”是关键。它是动态的,是奔腾的,是从高处急速向下倾泻的。虽然没有“水”字,但“飞流”本身就是对瀑布形态最生动的描绘。你能想象,一股巨大的水流,仿佛失去了支撑,就这样垂直地从高高的崖壁上倾泻而下,声势浩大,气势磅礴。这里的“尺”是一种长度单位,并非特指“水”的单位,但结合“飞流”来看,便知这指的是瀑布的落差,是水流的高度。
“疑是银河落九天”,而这股飞流,壮观到什么程度呢?李白用了“疑是”,也就是说,他看到了,却觉得不像是人间之物,而是像是天上才有的景象。他怀疑,这可能是从天上的银河倾泻下来的。这里的“银河”虽然是天上的星河,但它的形态——那是无数星辰汇聚成的灿烂光带,给人一种浩瀚、壮阔、奔腾不息的感觉,与瀑布那种从高处奔腾而下的气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落九天”更是将瀑布的源头想象成极高极远的天界,进一步烘托了瀑布的雄伟。

这句诗,完全用“飞流”和“银河”两个词来代替“水”,却把瀑布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磅礴的气势表达得淋漓尽致。那种从天而降,仿佛连接了天地的壮观景象,跃然纸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句来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长江的浩瀚以及历史的沧桑。

“大江东去”,这里直接点出了“江”,江是最大的河流,自然是“水”的代名词。它向东流去,永不停息。这是一种宏大而永恒的景象。
“浪淘尽”,关键在这里。“浪”是“水”的运动形态,是拍打、冲刷。而“淘尽”二字,更是充满了力量和时间感。长江中的波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无数的沙石、陈迹,甚至历史中的人物,都冲刷、磨灭,不复存在。这里的“淘”字,有洗刷、冲掉的意思,暗示了水的力量和时间的无情。
“千古风流人物”,然后,正是这奔腾不息的“江”与“浪”,冲刷掉了历史上无数的英雄豪杰、风流才子。他们曾经叱咤风云,如今却被这浩浩荡荡的江水,随着时间的洪流,一同淘尽,只剩下历史的传说。

这句词,通过“江”和“浪”这两个意象,将长江的壮阔、历史的厚重、以及时间的无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不仅仅是对长江本身的描绘,更是借江水的奔腾不息,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出自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的是送别时的情景。

“孤帆远影碧空尽”,你看,那送别的船,变成了一个小小的白点,慢慢地,慢慢地,消失在碧蓝的空中。这里的“帆”虽然不是“水”本身,但“帆”是依附于“水”而存在的,没有“水”,就没有“帆”。“碧空”衬托出“帆”的渺小和远去。“尽”字,则表达了目送的终点,那船最终消失在视线之外。
“唯见长江天际流”,当那孤帆完全消失后,我的目光,依然停留在那里。我看到的是什么?是无尽的长江,它向着遥远的天边流淌而去。这里的“长江”是江河的代称,自然代表了“水”。“天际流”更是将江水的流动与天空的尽头联系起来,给人一种辽阔、悠远、绵绵不绝的感受。

这句诗,用“孤帆”的消失和“长江”的绵延,营造出一种离愁别绪的氛围。虽然没有直接写“水”,但“长江”一词,自然就把画面拉到了江面上。而那“天际流”的景象,更是将江水的浩瀚与送别的怅然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出自李煜《虞美人》,是词人抒发亡国之痛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词人自问,我的愁绪到底有多深?这是一种极端的、难以言说的愁苦。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我的愁,就像这滔滔不绝的江水一样,从春天的季节,向着东方,一刻不停地流淌着。这里的“江水”是明确的“水”的载体,它“向东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永不回头。而且是“春水”,春天的水,通常是融冰化雪,水量充沛,所以“一江春水”更是将愁绪的量比喻得无比巨大,而且是持续不断的。

这句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愁绪,是何其形象生动!它没有直接描写水的形态,却通过“一江”和“向东流”这两个动作和状态,将水的汹涌、绵长、永恒,与词人无尽的愁苦紧密联系起来。愁绪如同这永不枯竭的江水,汹涌澎湃,绵延不绝,让人生出一种无边无际的悲伤之感。

这些古文,都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在不使用“水”字的情况下,将水的各种形态、力量、以及它所承载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它们通过意象的选择、词语的运用、以及情景的烘托,巧妙地绕开了那个字,却把“水”的韵味展现得更加深邃和耐人寻味。这正是古文的魅力所在,含蓄蕴藉,意境悠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