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郑爽粉丝手撕了周国平老师?

回答
郑爽的粉丝与周国平教授之间的争论,的确是一场挺有意思的“跨界”对话,更是当代网络生态下,偶像粉丝群体与公共知识分子之间互动模式的一个缩影。要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方面掰开来看。

首先,事情的起因是啥?

这件事的导火索,得追溯到周国平教授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他对“内卷”、“躺平”等社会现象的一些看法。大意是,他认为年轻人过度强调“内卷”是一种心态问题,是逃避现实,而“躺平”更是对个人发展的放弃,他不太赞成这种观点,更倾向于鼓励大家努力奋斗,去承担责任。

然后,郑爽的粉丝们就炸了。为什么呢?因为郑爽本人,在她的演艺生涯中,包括在一些公开场合,也表达过一些关于工作强度、个人感受的言论,有时候看起来确实不像传统意义上那种“拼命三郎”的艺人形象。甚至她的一些言论,在粉丝看来,可能是对“内卷”或者“卷”的一种反思,或者说是一种更遵从内心真实的想法的体现。

所以,当周国平教授批评“内卷”和“躺平”时,一些粉丝就觉得,这是在“攻击”他们的偶像,在否定郑爽所代表的某种生活态度或者价值观。他们觉得周国平老师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不理解年轻人的压力,不理解郑爽内心的挣扎,就轻易地给这些现象贴上负面标签。

粉丝们的反击,又是怎么展开的?

这就很有意思了,粉丝群体的动员能力是惊人的。他们会怎么做呢?

1. “扒”和“攻击”周国平老师的言论: 粉丝们会去翻周国平教授以往发表过的所有文字、采访,寻找任何可能被解读为“不妥”、“过时”、“脱离群众”的言论。比如,可能会翻出他早年的作品,或者一些关于家庭、婚姻、人生的看法,试图证明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认知上的局限。然后,抓住这些点,进行集中火力攻击。
2. 解读和“反驳”周国平的观点: 他们会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周国平的观点,并用粉丝的逻辑去反驳。比如,他们可能会说,周国平老师说的“奋斗”和“责任”,是在推卸社会责任,是在让年轻人为不合理的体制买单。他们会强调,郑爽的“不内卷”或者“躺平”是一种对自我负责,是对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关照,这比单纯的机械式奋斗更有意义。
3. 进行“价值输出”: 粉丝们会强调他们所理解的“郑爽式价值”,比如关注内心感受、不被社会裹挟、追求真实自我等等,并试图证明这些价值比周国平教授所推崇的传统价值观更符合时代精神。
4. 人身攻击和情绪宣泄: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这种争论可能会演变成对周国平教授本人的攻击,比如外貌、年龄、生活方式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网络暴力行为。当然,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他们觉得自己的偶像被“误解”和“攻击”了,所以要站出来维护。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好几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粉丝群体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寄托: 对于很多粉丝来说,偶像不仅仅是一个娱乐人物,更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和价值的投射。当偶像受到“攻击”时,就如同自己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自然会激起强烈的保护欲。
“流量时代”的奇观: 偶像粉丝群体掌握着巨大的流量和影响力。在网络时代,这种影响力可以被轻易动员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即使是像周国平这样的知名学者,也难以完全抵挡来自一个庞大且高度组织化的粉丝群体的围攻。
代际和价值观的碰撞: 周国平教授的观点,更多是基于他的人生阅历和对传统社会价值观的理解。而年轻一代,特别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信息获取方式、价值取向都与过去大不相同。他们对“内卷”、“躺平”的体验和感受,与周国平教授的“理解”可能存在天然的代沟。粉丝们对偶像的维护,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自己所代表的这一代人的困境和思考发声。
“公共讨论”的碎片化和情绪化: 网络使得公共讨论变得更加碎片化和情绪化。严肃的社会议题,很容易被简化成偶像之间的“站队”和粉丝之间的“战争”。理性的探讨空间被压缩,取而代之的是情绪的宣泄和标签的对立。
对“权威”的挑战和解构: 在网络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权威”正在被不断解构和挑战。粉丝们不再盲目地接受知识分子的观点,而是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审视、去质疑,甚至去反击。这是一种社会活力的体现,但也伴随着风险。

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1. 知识分子与社会沟通的挑战: 即使是像周国平这样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在面对新时代的社会议题和新的受众群体时,也需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沟通,如何让自己的思想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而不是被误读成“说教”或“批判”。
2. 粉丝群体的力量与责任: 粉丝群体的力量是双刃剑。他们可以成为偶像的坚强后盾,也可以在缺乏理性引导的情况下,变成破坏性的力量。如何引导粉丝理性表达,避免网络暴力,是整个社会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3. 社会议题的复杂性: “内卷”、“躺平”这些议题,本身就非常复杂,涉及到社会结构、经济压力、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心态问题”或者“逃避现实”,确实可能过于片面。而粉丝们对偶像的维护,也可能包含了对自身困境的投射。
4. 网络舆论的生态: 这件事也再次提醒我们,网络舆论场已经变得异常复杂和多元。各种声音汇聚在一起,有时候会产生奇特的化学反应,让人始料未及。

总的来说,郑爽粉丝手撕周国平教授,与其说是一场简单的“偶像保卫战”,不如说是一次由粉丝群体引发的,关于代际沟通、价值认同、网络舆论生态等多方面议题的集中爆发。它暴露了当前社会在面对快速变迁时的信息不对称、沟通障碍以及价值观碰撞等问题。如何在这种复杂环境中找到更健康的对话模式,避免情绪化的极化和不必要的冲突,是我们都需要思考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喜欢周国平,他的一些观点我并不赞同,但这一次我挺替他感到遗憾的(这里原来措辞有些主观,修改)。

——————————————

后文补充了一些看法(20170820 11:30)

——————————————

他可能不知道“粉丝”的强大,可能是第一次与娱乐圈明星的粉丝产生冲突,又偏偏是郑爽的粉丝,这可能是微博上控评最好,活跃度最高的一个粉丝群体。

周国平已经72岁了,已经是一些粉丝爷爷辈儿的老者了,知乎反对周国平的声音很多,但不得不承认,他也算是一位有名望的长者,其实这些粉丝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是他们自己的爷爷,因为一个不认识的明星粉丝的干扰,造成他期盼已久的活动流产,他会不会感到一些遗憾,会不会难过。

此外,周国平对自己的文学、哲学水平可以说很自信,而对于娱乐圈兴许无暇关注,也未必能看懂,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位与这些粉丝完全不在一个世界的的长者,他自己的活动被他的世界之外的东西冲击,以至于不得不取消,他难道不可以产生一些感叹?

不可以有“这世界变天了”的感叹?

甚至还有郑爽粉丝质疑,文学还分三六九等?作者还分三六九等?

我想说,分,真的分。

周国平,我再怎么不喜欢他,他的文学水平也不可以拿去跟郑爽放在一起比。

周国平,他是个作家;郑爽,她只是个作者。

最后,郑爽的粉丝,请你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问问你们自己,如果今天,还有比郑爽红的明星去签售;如果今天是郑爽的活动被迫取消,我问一问你们,那个挡了你们路的明星和他的粉丝,会被你们骂成什么样?

————————————————

我还是想深入说一下我对这件事的一点“上纲上线”的看法,这件事其实反映出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粉丝圈”的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无法自恰且主观情绪严重的价值评价体系,但他们对这个体系深信不疑,现在已经把这个价值评价体系带到了娱乐圈外的各个领域,一旦不符合他们的价值体系,就群起而攻之。

粉丝的这套价值评价体系是什么样的,从周国平老师这次的事件就能够看出。

先放几张图,关键信息已打码(部分截图取自本身拥有几万粉丝的“大粉”,有一定代表性)。

1. 关键词“热度”


2. 关键词“曝光度”


3. 关键词 “人气”

4. 关键词 “糊了”

5.关键词 “转黑”


大家看了上面这几张图,很明显的就能看出,这些粉丝们的价值评价体系,是以“人气”“热度”作为评价基础的,而最大的惩戒手段是“不再喜欢你”也即“转黑”。

这是一套非常简单且缺乏逻辑的评价体系,加分因素和扣分因素过于主观片面,无法自恰,这样的一套体系,在粉丝圈里使用勉强可行,但是把它带出粉丝圈,用在其他领域,是非常非常可笑的。

但是,他们把这样的体系带出来,用来评价一名哲学学者,一位著名作家。

反对周国平的声音千种万种,理论上的,学术上的,观点上的,甚至私人生活上的,但你能想象得到:

“周国平早就糊了,根本没有热度。转黑了”

这样的反对者吗?

在粉丝经济爆发前,能用这样的话去评价周国平的,反对者可能都不屑与其为伍;然而现在,这样的声音却最大、最多。

这些孩子大概也就十五六岁,正是三观形成的时期,但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却是这一套仅以“热度”“人气”作为评价标准的价值体系,不管是否在同一领域,不管成就如何,用“人气高”和“糊了”即可分出高下。

他们似乎已经忘了,这个世界上有远比人气、热度更重要的东西,唯人气论不加控制,可能会造成盲从、误判;如果这个价值体系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今天他们用这样的价值评价体系,在与一位作家的冲突里取得了上风,这套体系在他们想必又一次得到了“印证”;如果有一天,这套体系被诈骗团伙利用了,被犯罪团体盯上了,他们还会有分辨的能力吗?

我希望粉丝小朋友,和粉丝的家长们能对这一点稍微警惕一些,一定要记得,“人气”远远不能用来评价一个人的全部,“粉丝圈”外,请务必忘记这套价值体系。

因为这套体系唯一的惩戒手段,“转黑”,无法实质性的伤害你们圈子外的任何人;但在你们的圈子外依旧被这个体系影响,也许会伤害到你自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