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买我就不起来」5岁女孩撒泼打滚要玩具,父亲原地看3个小时不制止,如果你是家长有什么更好的教育方式?

回答
看到5岁女儿“不买我就不起来”的撒泼打滚行为,如果我是这位父亲,我的教育方式会更加侧重于 引导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满足或强制制止。以下是我会采取的一些更详细的教育方式:

核心理念:尊重孩子的感受,引导建立规则和耐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阶段:当下应对,安抚情绪,避免冲突升级

1. 保持冷静,蹲下身来,眼神交流: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看到孩子情绪激动,我不会跟着焦虑或生气。我会立刻走到孩子身边,蹲下,让自己和孩子处于同一视线水平。我会用温和、平静但坚定的语气说:“宝贝,我知道你现在很想要那个玩具,你看起来很伤心/很生气。” 承认她的感受,让她知道被理解了。

2. 倾听孩子的诉求(即使是不合理的): 我会耐心听她说“我想要!”“为什么不给我!” 之类的语言。即使她说的理由不充分,我也不会打断或嘲笑。我会说:“嗯,妈妈/爸爸听到了,你非常非常想要这个玩具。”

3. 表达理解,但不立刻答应: 我会继续表达理解,例如:“我理解你看到这个玩具觉得很喜欢,很想要拥有它。” 但是,关键在于 不立刻说“好”或“不行”。

4. 暂时移开视线,创造空间: 如果孩子在公共场合,我会尝试温柔地将她抱到一边(如果她愿意被抱的话),或者让她在我身边坐下,暂时远离那个引发冲突的玩具。如果是在家里,我会让她在我身边,但不再继续纠缠那个玩具本身。

第二阶段:解释规则,建立界限,引导思考

1. 解释“为什么”不能立刻得到: 这是核心的教育点。我会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购买玩具的原则和过程。
经济方面: “宝贝,妈妈/爸爸挣钱是为了买生活必需品,比如食物和衣服,还有一些我们需要的家庭用品。买玩具需要花钱,我们今天出门不是为了买玩具的。等我们存够了钱/到了合适的时机,我们再考虑买玩具。”(可以用“等我们攒够了‘玩具钱’”,让孩子有参与感)。
计划性方面: “我们每次买玩具都是有计划的,比如生日或者节日。这次我们没有提前计划要买这个玩具,所以现在不能买。”
选择性方面: “我们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如果买了新的,有些旧的可能就没有时间玩了。我们先玩好家里的玩具,等我们玩腻了,或者有机会的时候,我们再考虑新的。”

2. 强调“等待”和“延迟满足”的重要性: “宝贝,想要的东西不是马上就能得到的,有时候需要等待,就像等公交车,等妈妈做好饭一样。等待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其他有趣的事情。”

3. 提供选择,转移注意力(非立刻满足): “我们可以现在不买这个玩具,但是我们可以去公园玩滑梯,或者回家一起搭积木,你觉得哪个更有趣?” 这里的选择不是指“买不买这个玩具”,而是“现在要做什么”。

4. 设定小目标或规则:
下次购买的机会: “如果我们今天不买,我们下次有机会来(比如某个节日,或者下次逛街时),我们可以把它放进我们的‘愿望清单’里,到时候再看。”
完成任务奖励: “等你乖乖听话回家,我们今天就一起做你最喜欢的饼干。”
投票或轮流制(针对多子女家庭或家庭内部讨论): “我们家里要买东西是有计划的,不是看谁闹得厉害就给谁。我们今天不买,但你可以把它记下来,下次家庭会议时,我们可以大家一起讨论要不要买。”

第三阶段:处理情绪,正面引导,建立健康习惯

1. 允许情绪宣泄,但设定底线: 我不会让孩子继续在地上打滚撒泼,因为这可能养成更坏的习惯。当情绪还在爆发时,我会说:“我知道你很难过,但是你不能在这里撒泼打滚。如果你想哭,可以在我身边哭一会,但是我们要站起来。” 如果孩子仍然不愿意,我会保持在她的身边,但不会过度纠缠,也不会立刻屈服。我会静静地陪伴,直到她情绪稍微平复。

2. 运用“暂停区”或“冷静角”: 如果在家,并且孩子情绪非常激动,可以有一个提前约定好的“冷静角”或“暂停区”。“宝贝,你现在情绪不太好,我们需要去冷静角坐一会,等心情平静了我们再聊,好吗?” 这个地方不是惩罚,而是帮助孩子学习自我调节情绪。

3. 事后沟通,巩固学习: 当孩子情绪平复后,我会再次和她沟通这次的经历。
“宝贝,刚才你因为想要玩具而很生气,我理解。但是撒泼打滚解决不了问题,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告诉我你的感受,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比如先回家,我们再计划一下。”
“你今天学会了等待,虽然不容易,但是你做到了,妈妈/爸爸为你感到骄傲。”(即使她没有完全做到,也可以表扬她过程中做对的部分,例如她停止哭泣)。

4.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我自己也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冲动消费,或者用发脾气来达到目的。我会让孩子看到,我也能有耐心,也能控制自己的欲望。

总结来说,我的教育方式会是:

共情与理解: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清晰的规则与界限: 让孩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背后的原因。
培养延迟满足和耐心: 这是孩子未来走向社会非常重要的能力。
引导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孩子如何表达需求,如何寻求帮助,而不是一味地哭闹。
积极的强化: 奖励孩子做得对的行为,而不是惩罚错误。
耐心与坚持: 改变习惯需要时间,需要家长持续的努力和一致性。

这位父亲坚持了3个小时不制止,可能是在采取一种“冷处理”或“任其发展”的方式,希望孩子自己“耗尽”情绪,或者自行反思。 这种方式有其潜在的优点(避免了直接的权力冲突),但缺点也很明显:

可能加剧孩子的负面情绪: 长期得不到理解和引导,孩子可能感到被忽视或无助,情绪问题可能更严重。
可能强化行为: 如果孩子最终因为哭闹而得到了某种“关注”(即使是负面的),或者看到了大人也无可奈何,这反而可能强化了这种行为模式。
错失了宝贵的教育时机: 当孩子情绪最激动的时候,往往也是她最需要父母引导的时候。
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可能造成影响: 长期处于无法控制自己情绪、且父母没有有效干预的环境中,可能会影响孩子对自我情绪的认知和管理。

因此,我相信一种 积极介入、理解并引导 的方式,更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建立健全的人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闺女啊,末代皇帝溥仪小时候会耍无赖折磨人。然后就被关进毓庆宫的杂物间任他闹,等闹够了才放出来。

太监们说:“万岁爷心里有火,唱一唱泻泻火吧!”

这不是针对溥仪自己,而是皇族的传统,他的弟弟妹妹在王府里也是这个待遇。

咱家穷老百姓,造不起毓庆宫。你也不是俄国女大帝,就在地上凑合凑合吧,委屈你了。爹也过一把当摄政王的瘾。

user avatar

1

我觉得这位父亲的做法非常对。

如果我在现场,我的总体策略也是等孩子哭。

我在自己都还没有孩子的时候,见到一个男孩子,睡在马路上跟父母要一个玩具。

他妈妈觉得丢脸炸了,立即妥协、安抚他,哄骗着把他带走。

我当时就想,如果是我的孩子有这种行为,我会充满好奇心看着他的下一步行动,绝对不会哄走他。

我甚至想,如果我的孩子睡马路上,我就会陪他,看他睡到什么时候。

后来我有孩子了,我事实上也是纵着孩子哭的,但我却很遗憾没见识到孩子的撒泼打滚。

孩子哭是非常重要的情绪宣泄方式。

成年人可以区分喜怒哀乐,遇到一件事,成年人可以知道自己是愤怒、是悲伤或者是痛苦,然后采取相应的做法,但孩子不能。

孩子的情绪混合在一起,并且孩子往往只有一个宣泄渠道:哭。

一般会猛哭非常久的孩子,平时也会被压抑得很厉害。

孩子猛哭完一顿,可以好非常久。

这位父亲的做法让我极其赞赏的点在于:

  • 第一,他没有打骂孩子。
  • 第二,他没有立即对孩子妥协投降。
  • 第三,他没有哄骗孩子做出不合理的承诺。
  • 第四,他是用一种冷静的态度来等待孩子发泄情绪。

任何一个家长,能在极端情绪下,控制住自己,没有责难孩子,这就已经是好家长了。

而且,一个能用耐心守候孩子磨折3小时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什么水准的情商呢?

我不能预见,但我可以肯定,如果有人在这个孩子面前撒泼打滚求利的话,一定胜利不了。

而且很大概率,这个孩子不会为了达成目的选择骗人。

她的爸爸守候了她3个小时,她见识过有底气的胜利,一定不会被随便什么小伎俩给打败的,也不会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走捷径。

可以说,这位父亲给孩子做了一个极好的榜样,让孩子知道,耐心不仅重要,而且有用。

事实上,孩子愿意在父亲面前撒泼3小时,也是极致信任的表现。

孩子这么聪明的生物,要感受到一点点威胁,立马就会变乖的。

2

厌恶孩子哭泣,是战胜不了自己的心魔。

我访问和观察过很多不能接受孩子哭的人,内心里都住着一个不敢哭的小孩。

这个小孩就是在自己小的时候,一哭就被父母责骂和冷眼的孩子。

中国人很不会情绪宣泄,不知道发脾气的点,有时候发早了,有时候是发晚了,发完又痛悔自己做的不合适,甚至很多人连想到抗争都会退缩。

其实这种不恰当,正好是每一次自己小时候哭起来的时候,都被父母责骂导致的。

父母每次面对孩子的情绪都选择压抑和漠视,就必然会造成孩子无法正视自己的情绪。

传统父母很爱教育一个事事乖巧的小孩。

可是想要孩子乖巧懂事的前提,应当是父母能理解孩子的一切,在孩子遇到困难、有需求的时候能立即给予帮助。

欲求都能被合理满足,人才能不为了得不到的欲求铤而走险。

但多数情况下,传统的父母,都是不愿意多花一分钟来理解孩子的。

只要多一分要求,不容分说都是一顿说教甚至责打。

所以,对这些父母而言,许多乖孩子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压抑出来的。

被压抑的乖孩子,学会了漠视自己的需求,放弃自己的选择,只选择旁人的希望,讨好旁人的喜好。

孩子在公众场合哭,正是刺破父母权威的一件事,许多父母会觉得很丢脸。

产生这种想法的家长,就是把孩子的情绪和自己的脸面放在了一起。

孩子的情绪可控吗?

不用说孩子,成年人的情绪很多时候也是不可控的。

那么,作为成年人,作为家长,把自己的情绪拴在孩子身上,可不就会有无能、无力感?

我见过一个爸爸,在兴趣班门口,狂吼自己在上课的女儿,骂她上课不用心,并说了一句:“送你来学,你不好好学,老子被你气废了。”

坐我旁边一个妈妈,笑着说:“一个孩子都能把你气废吗?”

结果这位爸爸的女儿我总是见到她嬉皮笑脸力图讨好所有人,而这个妈妈的女儿,非常独立坚强,并且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孩子之一 。

所以,不要觉得孩子哭起来是给自己丢脸,都为人父母了,还要什么脸面。

3

我是纵容孩子哭的,任何场合。

孩子在公众场合第一次哭,我就告诉她:面子是你自己的,我不觉得你哭会威胁到我任何事情,而且如果有人觉得你吵,也是你自己丢脸哦。

所以孩子许多情况下,比我还知道爱惜自己的脸面。

应对孩子公众场合哭,工作要提前做,而且平时就要有所准备。

第一,要让孩子平时就哭够。

情绪总有各种方式积压起来。

学校里老师的打击、同辈的压力和父母的指责,很容易就让孩子拥有坏心情。

好在孩子的发泄方式只有哭,不像成年人,情绪过于复杂,疏解压力的方式也太复杂。

孩子想哭,那就让孩子哭呗。

通常情况下,我会抱着孩子哭,起码也拉着孩子的手,让她哭,并问她有没有什么不舒服,带她解决不舒服。

第二,让孩子知道,哭不能解决问题。

是的,情绪当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踏踏实实做事能解决问题。

孩子想要玩具而我不给买,但我会告诉她赚零花钱的办法。

而且我也把钞票换成了一元硬币,奖励直接用硬币。

孩子有一个存钱罐,存钱罐有很多硬币,她经常抱着炫耀。

我在努力让孩子知道学习、劳动和钞票是有联系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存钱罐她自己保管,是我希望,有一天她真的要在我无法监控的情况下用钱,起码知道哪里有。

第三,情绪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

其实对抗孩子的负面情绪,培养的是孩子的情商,耗用的是家长的智力。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的过程。

家长在孩子情绪上每花多一分钟时间,就是在给孩子多一分情商投资。

这个拉锯的过程包含了商量、妥协和更优解的寻找,非常有实战意义。

4

让孩子哭,真的是我用过最好的方法。

你能收获一个更容易开心的宝贝。

你能收获一个更懂得谈判要点的宝贝。

你能收获一个更清楚自己优势资源的宝贝。

推荐您也试试。



—————2020.02.03分割线—————

本来呢,我是不想更新的,毕竟不补更也是我的习惯。

然而,看了大家的每一条评论,确实,公共场合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我心疼想力挺我的朋友,那,我自己来圆吧。

首先呢,这个问题是不是真实情况,我觉得存疑吧。

无图无真相,也没有更细节的描述。

如果题主能准确定义三个小时,那么题主应该也很闲,毕竟女孩在地上躺着,父亲在旁边看着,旁边还有一个题主认真观察和计时。

如果题主是三个小时前看了十分钟,三个小时后看了十分钟,中间孩子是不是持续哭闹,那就比较值得怀疑了。

我更倾向真实情况是,孩子哭了一段时间,父亲守了一段时间,并且这确实让题主感到了尴尬、难堪和愤怒。

其次呢,作为一个不太具体的事情,孩子哭闹值不值得等待?

这肯定就是值得等待的。

理由见上面所有。

毕竟现在社会进步太快,父母压力也很大,大家都很焦虑,能等待孩子哭的父母,真的很稀缺。

再着,公众场合孩子哭闹可以吗?

这其实题主的描述也是一样不具体的。

如果父亲是真的蹲在孩子旁边,静静看着孩子,陪着孩子哭闹,那么我相信孩子哭不了3小时。

我就是宽纵孩子哭的老母亲,我的孩子不会在公众场合打滚,公众场合哭闹超过十分钟都很不容易,私下的确有半小时一小时的哭过。

而且静静的,没有很感动吗?

父母最惯用的就是教训,这个过程中父亲守住自己,并没有教训孩子,很了不起啊。

那如果父亲这位父亲是在玩着手机,或者做什么别的事,或者单纯是漠视孩子的行为,这个就是熊爸爸的行为了。

他没有以教育自己的孩子为目的,而是单纯偷闲打懒,还事实上影响了别人。

我不介意我的孩子公众场合哭闹,和我前面说的一样,我会告诉孩子:

你可以哭,但是如果太大声影响了别人,那丢脸的是你自己,为娘的不会帮你承担。

从行为上,我也会尽力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是的,孩子哭声恼人,其实也是让自己很危险。

能躲开的情况下,带孩子躲开,遇到高铁、飞机这样的密闭场合,我会告诉孩子哭声必须要小一点。

再有,我一定会和孩子有肢体接触,告诉她,尽管她的行为是不恰当的,但是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

并且,我会检查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有没有都被满足,再看看孩子有受了什么具体的气,给她情绪疏导。

我会让孩子哭完,不管用什么方式,陪着她让她哭个完整,绝对不会劝孩子别哭,或者让孩子通过哭闹达成什么目的。

最后,不管题目真假,我非常羡慕这样一位队友。

他能自己带着孩子出去玩耍逛商场。

没有自己的爸妈或者岳父岳母或者妻子在旁边。

他能用一种另类的方式教育孩子,忍耐孩子很久,并且忍住了没有教训孩子也没有向孩子妥协。

我甚至希望孩子的妈妈也能如此体谅,不要再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很可耻。

羞愧和后悔是最伤人的情绪,没有之一。

若是我的孩子被队友带出去,干了这件事,我会找出起码5个点来夸赞孩子。

孩子体力好、孩子爸爸耐心好、孩子体验过一次人前吵闹的滋味、孩子很坚持、孩子很有成事的耐力。

然后教孩子修正行为。

教孩子思考:你想要的是玩具,那么什么方式能帮你得到玩具呢?

哭闹能不能?——不能,并且很危险。

人前哭闹很有可能让受不了的人出手,被打了是自己疼。

听懂父母拒绝的逻辑能不能?——能。

父母拒绝的理由很多,但是从来没有一种拒绝是一次就彻底的。

实体店买太贵了。——能不能某宝买?

家里同款玩具太多了。——能不能换一种玩具,或者处理了之前的玩具再买新的?

就是不想在玩具上花钱。——能不能商量一个零用钱机制,有部分钱归自己掌管?

这就是商量、妥协和互相拉锯,谁都别想一次性获胜,但是可以不断提升孩子应对别人的坏情绪的能力。

孩子会把自己从父母身上遇到的应对方式,照搬到自己的人际关系里。

父母打孩子达到目的,孩子就会打同伴达到目的。

父母指责和控制孩子达到目的,孩子就会想办法控制同伴。

父母协商、讨论和谈判达到目的,孩子就会去和同伴一起寻找最优解。

最后说件孩子和她爸爸拉锯的事情。

孩子问:我能不能看电视。

他爸爸说:不能。

孩子说:那我打你!

他爸爸说:我也会打你的。

孩子说:你要是不给我看电视,那我就把你的手机收了,不准你看手机!

他爸爸说:那你收了我的手机吧。

孩子说:哼,我就是要看电视!

他爸爸说:那你认五个字,我给你看电视。

孩子说:五个字太多了,我只认三个字。

他爸爸说:那么认三个字,看十分钟电视。

好,达成,孩子屁颠屁颠去识字了。

嗯,末尾,正视孩子的哭闹,也让孩子正视自己的哭闹,真的很值得。

user avatar

如果没有打扰到旁人,这种方式很好。

让孩子知道,撒泼打滚的方式无法达到目的。

耍无赖的毛病这么治一两次就痊愈了,

世界上就多一个懂得用正常方式交流的人,功德无量啊。

user avatar

很多人夸这个父亲,说他的做法对。就事论事地说这个爹做得没问题。不过鉴于我有一个三岁半的女儿,我要说的是。我们家孩子如果坐地上撒赖,我上去一句话她就会跟我走。根本不用看她撒赖。

你要问为什么她这么听我的话。其实从她一岁开始,每次她在家里撒赖,我都决不妥协。而且我说要奖励一定给她奖励,说要罚她哭破天,找奶奶爷爷,外公外婆,亲妈来说情都没用!

所以,如果我不表态或者说话语气比较温和,她可能还会撒撒赖。但只要我表态并且态度坚决,她就知道该停止了。

孩子知道我这面墙撞不过去,就不会一次一次地撞。实际上吃得亏更少。两岁左右就知道亲爹厉害,5岁就不会尝试打滚三个小时。

这个父亲,我觉得不是不会管孩子。可能是时间太紧或者是跟家里老人立场没调整好。所以只能在公共场合管孩子。

说起管孩子,一家人,一个人一个想法,统一思想比管孩子还难。我管女儿的时候,我亲妈在旁边嚎啕大哭,一老一小都在那里嗷嗷叫。然后她老人家因为情绪崩溃引起肠胃病,拉了一个星期肚子,这还是我们母子关系尚可,基本理念一致。

以我个人的感觉,一个让孩子在外面闹三个小时的爹,大概率上是在家里束手束脚。

user avatar

放开生育势在必行啊!如果有几个孩子,父亲那里有闲心让她在地上撒泼三个小时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