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好,熵权法求权重之后怎么求综合水平。这个式子是什么意思?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熵权法求权重之后如何计算综合水平的问题。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因为权重本身只是一个中间步骤,最终的目标是根据这些权重来评价事物的综合表现。

很多人在学习熵权法时,会卡在“求完权重之后怎么办”这个环节,感觉找到了每个指标的重要性,但不知道怎么把这些重要性“加起来”或者“结合起来”,从而得到一个总体的分数或排名。

我们来一步步拆解这个问题,并深入理解背后的逻辑。

熵权法求权重之后,如何计算综合水平?

简单来说,在熵权法中,求完权重之后,计算综合水平的核心思想是:将每个指标的标准化得分,乘以它所对应的权重,然后将这些加权后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了该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

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综合得分 (Z) = Σ (标准化得分_i 权重_i)

其中:

Z:代表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
Σ:表示求和符号,意味着我们要将所有指标的加权得分加起来。
标准化得分_i:指的是第 i 个指标经过标准化处理(通常是极差法、Zscore标准化等)后,该评价对象在该指标上的得分。
权重_i:指的是通过熵权法计算出来的,第 i 个指标的权重。

式子的具体含义和背后的逻辑

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这个式子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1. 为什么需要标准化?
在计算综合得分之前,我们必须确保所有指标的数值都在一个可比较的范围内。不同的指标可能具有不同的单位、量纲和数值范围。例如,一个指标可能是“销售额”(以万元计),另一个可能是“客户满意度”(百分制),还有一个可能是“投诉率”(千分之几)。直接将这些数值相加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标准化做的就是“统一口径”,把这些不同量纲的指标转换成一个通用的、无量纲的数值。最常用的方法是极差标准化法(MinMax Standardization):

对于正向指标(值越大越好):
标准化得分 = (原始值 该指标最小值) / (该指标最大值 该指标最小值)
对于负向指标(值越小越好):
标准化得分 = (该指标最大值 原始值) / (该指标最大值 该指标最小值)

通过这种方法,每个指标的标准化得分都在0到1之间(或者根据具体方法略有不同,但都在一个统一的范围)。得分越高,表示该评价对象在该指标上的表现越好。

2. 为什么需要权重?
熵权法计算出来的权重,代表了每个指标在整体评价中所占的“重要程度”。有些指标可能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能够更显著地区分评价对象的好坏,那么它的权重就会高;有些指标信息量小,对区分度贡献不大,权重就会低。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评价一家手机的性能,一个指标是“CPU主频”,另一个是“手机颜色”。即使通过熵权法,CPU主频的权重肯定会远高于手机颜色,因为主频更能反映手机的性能水平。

3. 为什么是“乘以权重”?
将标准化得分乘以权重,是为了在综合评价中体现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差异。

高权重指标: 即使该指标的标准化得分不是最高,但由于其权重高,它对最终综合得分的贡献仍然很大。这意味着,在评价中,我们更看重这个指标的表现。
低权重指标: 如果一个指标的权重很低,即使它的标准化得分很高,它对最终综合得分的影响也会相对较小。这表明,虽然它表现不错,但在整体评价中,它不属于我们最关注的部分。

可以理解为,我们是在为每个指标的表现“付账”,付的“价钱”(重要性)就是它的权重。

4. 为什么是“加起来”?
最后一步是将所有指标的“加权得分”加起来,得到一个综合的、整体的评价分数。这个总分是将所有个体(指标)的贡献,根据其重要性被“折算”后,汇集起来的最终结果。

这个加和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加权平均的概念(尽管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均数,因为我们可能不是所有指标的权重加起来都是1,但逻辑相似)。它试图用一个单一的数值来概括评价对象在多个维度上的整体表现。

举个例子来理解

假设我们要评价三家公司的“服务质量”,我们选取了两个指标:

指标1:客户满意度(正向,满分100分)
指标2:客户投诉次数(负向,次数越多越差)

我们收集了A、B、C三家公司的数据,并通过极差法进行了标准化,得到了如下的标准化得分(假设它们都在01之间):

| 公司 | 客户满意度 (标准化) | 客户投诉次数 (标准化) |
| : | : | : |
| A | 0.8 | 0.3 |
| B | 0.7 | 0.5 |
| C | 0.9 | 0.2 |

接下来,我们通过熵权法计算出这两个指标的权重:

客户满意度权重 (w1) = 0.6
客户投诉次数权重 (w2) = 0.4

现在,我们就可以使用上面提到的综合得分公式来计算每家公司的综合水平了:

综合得分 (Z) = (标准化得分_客户满意度 w1) + (标准化得分_客户投诉次数 w2)

公司 A 的综合得分:
Z_A = (0.8 0.6) + (0.3 0.4) = 0.48 + 0.12 = 0.60

公司 B 的综合得分:
Z_B = (0.7 0.6) + (0.5 0.4) = 0.42 + 0.20 = 0.62

公司 C 的综合得分:
Z_C = (0.9 0.6) + (0.2 0.4) = 0.54 + 0.08 = 0.62

通过这个计算,我们可以看到:

公司A的客户满意度很高,但投诉次数也不少,最终得分为0.60。
公司B的满意度比A略低,但投诉次数比A多,最终得分0.62。
公司C的满意度最高,投诉次数最少,最终得分0.62。

解释:

在这个例子中,客户满意度(w1=0.6)的权重比客户投诉次数(w2=0.4)要高。这意味着我们在评价时,更看重客户满意度。

虽然公司C的满意度(0.9)远高于公司B(0.7),但公司B的投诉次数(0.5)也远高于公司C(0.2)。
在加权后,0.90.6 = 0.54 (C的满意度贡献),0.20.4 = 0.08 (C的投诉次数贡献),总计0.62。
而公司B,0.70.6 = 0.42 (B的满意度贡献),0.50.4 = 0.20 (B的投诉次数贡献),总计0.62。

可以看到,虽然B的满意度低,但它差的这部分通过它相对较高的投诉次数(也就是其负向指标的“反向”表现)被“弥补”了,而且由于投诉次数也有一定的权重,B的综合得分和C一样高。

得出结论与后续步骤:

通过这个综合得分,我们就可以对评价对象进行排序了。在这个例子中,公司B和公司C并列第一,公司A排在后面。

当然,这只是一个基础的计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你可能还需要: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更合适的标准化方法。
如果需要将综合得分转换为百分制或其他形式,可能还需要进行二次处理(例如,将所有综合得分除以所有综合得分的总和,然后乘以100)。
确保所有指标的权重加起来是1(如果不是,需要进行归一化)。

总而言之,熵权法求权重后的综合水平计算,就是将每个指标经过标准化后的得分,乘以其在该指标上的权重,然后把这些加权得分相加,得到一个体现整体表现的数值。这就像是在为每个指标的“表现”按照其“重要程度”来打分,然后汇总这些打分,最终得出一个总的评价结果。

希望这样的解释能够帮助你理解这个过程!如果在实践中遇到具体问题,也可以再提出来一起探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哪个公式?

综合评价你别的不用想,就想到高考求总分的方式就行了。

上面专门用中文。

这个是所有方法的基石。 比如数理化语外,5科。 每科考的分数乘对应的权重

加起来的总分,就是综合水平。

什么模糊综合评价,等等等等都是这个原则。

区别就是权重怎么来的而已。

上面是讲熵权如何运算。

上面是讲夹逼对抗解释结构模型的一种形态。

比如有一堆权重的方法。

另外topsis本质就是带权值的距离公式。 其原理就是改了一下而已

而且普通的那个就是曼哈顿距离公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