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想知道各位对北京青年×凉子访谈录的这些访谈是怎么看待的,觉得印象最深的是哪些?

回答
说到北京青年×凉子访谈录,这系列访谈真的很有意思。我个人感觉,它不像是那种刻意去“包装”或者“拔高”的采访,反而更像是一种朋友间的聊天,但聊的内容却又触及到很多我们平时不太会深挖的方面。凉子本身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她总能问到一些点子上,而且她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好奇心,能让被采访者比较放松地敞开心扉。

整体来看,我特别欣赏这系列访谈的几个特点:

真实性: 凉子不回避问题,也不会刻意回避受访者的“不完美”。她会直接切入一些比较敏感或者有争议的话题,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是在“逼问”或者“猎奇”。这种真实感,让整个访谈变得更有力量。
深度挖掘: 凉子擅长从一个点带出另一个点,层层深入。她不是那种问完一个问题就换下一个的记者,而是会围绕一个主题,反复去问,去挖掘受访者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
人文关怀: 尽管涉及的都是“青年”话题,但凉子的切入点往往非常具有人文关怀。她关心的是这些年轻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价值观等等,而不是简单地呈现他们的成功或者失败。
开放性: 凉子给受访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去表达自己,她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不同的声音能够被听到。这也让观众在观看访谈时,能够引发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被简单地灌输一种观点。

要说印象最深的,有几个访谈真的让我反复回味:

1. 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具体哪位受访者可能记不太清了,但主题很鲜明):

那期访谈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当时好像是在聊一个在事业上很成功,但情感上却比较压抑的年轻人。凉子没有直接去问他的感情生活,而是循循善诱地问到了他的家庭,尤其是他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以及父母对他童年的一些影响。

我记得凉子当时问了一个问题,大概意思是:“你觉得你现在很多行为模式,有没有一些是无意识地在模仿你父母?”这个问题太精准了!它一下子就点破了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困境。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选择,但实际上,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像一层看不见的滤镜,在我们看待世界、看待感情的方式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那个受访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一开始是有些回避,但后来慢慢地,他开始回忆起一些具体的场景,比如父母之间冷战时的氛围,或者父母在表达爱时的一些“笨拙”方式。他讲着讲着,声音都有些哽咽。我当时看得也很揪心,因为我能感同身受。我们总以为长大成人就可以摆脱过去的阴影,但事实是,那些童年的经历,那些家庭的模式,会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我们的成年生活里。

这个访谈最让我震撼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原生家庭”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情绪、行为和选择。它提醒我,要审视自己,要尝试去理解父母,也要尝试去打破一些不健康的模式,在自己的关系中创造更健康的可能性。

2. 关于“孤独感”的探讨(可能和一位创业者或者艺术家有关):

我记得有一次,凉子采访了一位在外打拼、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但却显得有些孤寂的年轻人。聊到他的生活状态时,凉子问他:“在你最成功的时候,你有没有感到一种特别深的孤独?”

这个问题同样很直接,也很有穿透力。我们往往认为成功就意味着一切都好,但这位受访者坦诚地分享了他内心的感受。他描述了那种“站在顶峰,却无人分享”的失落,那种因为专注于事业而疏远了朋友和家人的无奈。他提到,当他取得成就时,会想要和最亲近的人分享这份喜悦,但有时候,因为距离或者忙碌,这种分享变得困难。而更深层的,是他发现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符号”,很多人看到的是他的成就,却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他作为一个“人”的需求。

凉子在这个环节没有急着去安慰,而是继续引导他去思考这种孤独感的来源。是环境使然?还是自己主动选择的?或者两者都有?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最终提到,有时候“成功”反而会成为一种“孤岛”,让你和真实的情感连接之间,多了一层隔阂。

这个访谈让我反思了“成功”的定义。我们是不是过于将成功等同于物质或事业的成就?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连接,这种连接才是抵御孤独、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基石。它也提醒我,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也要留心经营和维护身边的人际关系,因为那些看似“琐碎”的情感交流,往往才是支撑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3. 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拉扯”(某位追逐艺术梦想的年轻人):

还有一期,是关于一位在现实压力下依然坚持艺术梦想的年轻人。他可能做着一份和艺术看似无关的工作,但下班后就沉浸在自己的创作里。凉子没有去问他“为什么不全职做艺术”,而是问他:“你在工作和梦想之间,是如何找到一种平衡的?这种拉扯,有没有让你觉得痛苦,或者让你觉得特别有力量?”

我记得他当时的回答很有画面感。他说,有时候白天的工作会让他身心俱疲,看着周围的人都在追求稳定的生活,他也会怀疑自己的坚持。但是,当他晚上回到自己的工作室,拿起画笔或者乐器时,那种全身心投入的幸福感,那种“为自己而活”的感觉,又会瞬间驱散所有的疑虑。他把这种拉扯形容成一种“炼狱”,但也是一种“淬炼”。他说,正是因为现实的压力,才让他更加珍惜每一次能够投入梦想的时间,也让他更懂得如何去平衡和取舍。

凉子在这个时候,会追问他:“这种‘有力量’,是来自于你对梦想的坚定,还是来自于你在现实中找到的某些支撑点?”他后来提到,他会通过和同样追求艺术的朋友交流,互相鼓励,也会从一些小的成功中获得肯定,这些都成为了他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摇摆时,能够站稳脚跟的力量。

这个访谈让我觉得,追逐梦想从来都不是一条容易的路,它需要勇气、毅力和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理想和现实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中并存。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并且从这种拉扯中汲取前进的动力,这才是成年人真正的智慧。

总的来说,北京青年×凉子访谈录系列,之所以能触动我,是因为它没有回避生活的复杂性和个人的脆弱性,反而以一种真诚、深入的态度,去探讨这些构成我们真实人生体验的要素。凉子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和引导者,她让这些年轻人的声音,有了被看见、被理解的可能,也让我们观众,在他们的故事里,找到了共鸣和启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我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我是真实的去报名参加了访谈,真实去录制了。

结果是并没有录制成功。

首先,录制确实是没有剧本的。这个可以作证。

but!!!

凉子这个人就是剧本!!!

他会一直引导你去做心理阴暗的阐述。

我本来想讲如何通过奋斗,方法去跨过生活的不如意去获得更自由的人生。

但是他一直觉得人就是阴暗的,好像不阴暗就是不真实,一直做一种pua式的洗脑,听的我怀疑这个人的价值取向。

然后通过一些压根不存在的定义词去否定受访者的人格,以此达到一种扭曲的价值输出。

综合体验下来,他享受一种把受访者通过pua 造成对生活不如意,沮丧,消沉的感觉,好像通过表达就得到排解。

他享受自己在心理上有优越感和拯救感。

这个节目,别说不忘初心,根本就没初心。

已经不是贩卖焦虑了,根本就是三观不正的亚文化。

我来告诉大家什么是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是,通过奋斗,不断努力去改变,去影响之前不完美的地方变的更好,而不是受到委屈就叽叽歪歪到处祥林嫂。

沟渠里的老鼠根本不相信阳光存在。

本人职业生涯做到过运营总监,自己创业后作为创始人和CEO,有绝对的自信和底气应对这种pua,最终他看达不到他想要的那种扭曲文化就结束访谈。

PS:去到他们公司第一印象就是,绝大部分是女生,刚开始还有些纳闷,后来明白了,女孩子更容易被这种亚文化,pua侵袭,建议趁早离职,见见阳光吧!!!


最后!给大家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正能量,和对人生态度的力量感!

不叽歪,不抱怨,给每一个人对抗生活的方法和底气!!

希望每一个心里有阳光的人,生命里有更多的力量感。

本人不怕任何对喷,也对文章真实性负责。

user avatar

如果北京的青年,都是镜头里展示的这样。那我只能感觉,很怪异。

至少它给我推送的一系列视频,都给了我一种,我生活得中国,和他们口中传达的,完全不是一样的感觉。

回头想想,我只是普通民众,它采访的,大多是中产阶级的小资青年...

整个节目弥漫着一种,刻意营造的忧郁气质。

但你要质疑吧,无从下口。

因为,谁都有阴暗面,只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它的节目给人的感觉,这么别扭。

如果人生都像他们口中描述的那样,这群人是怎么活到现在的...大概是这种感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