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的日常经营中,票据业务是一个重要的资产类别。而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作为票据业务的两种基本操作,涉及到银行对风险的计提。理解银行是如何为这些业务计提风险资产的,对于把握银行的资本充足性和风险管理能力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票据贴现和转贴现的概念:
票据贴现 (Bill Discounting): 这是指银行从持票人(企业或个人)手中,以低于票面金额的价格买入未到期商业票据(如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并支付现金的行为。银行相当于提前买断了这张票据的未来收款权,并从中赚取利差。对银行而言,贴现的是一张“应收票据”。
转贴现 (Rediscounting): 这是指银行将手中持有的、已从客户处贴现的未到期商业票据,再次卖断给另一家银行(通常是央行或同业银行),以获取流动性或进行资产负债调整的行为。银行将手中的“应收票据”转移给其他机构,并收到现金。
银行如何计提风险资产?
理解风险资产计提,核心在于“风险加权资产”的概念。根据巴塞尔协议等国际监管框架,银行需要根据资产的风险程度,为其赋予不同的“风险权重”,然后乘以资产的名义金额,得出风险加权资产。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是:
资本充足率 = 核心一级资本 / 风险加权资产总额
因此,风险加权资产的多少,直接影响到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高低。
1. 票据贴现的风险资产计提:
当银行对客户进行票据贴现时,这笔业务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通常表现为“贴现票据”或“应收票据”等科目。这本质上是银行对持票人的一个授信行为,因为银行是提前支付了款项,但收款的权利却要等到票据到期时才能实现。
风险识别: 银行对客户贴现的票据,其风险主要来自于:
承兑人风险: 如果是商业承兑汇票,承兑人(付款方)到期无法支付票款的风险。
出票人/背书人风险: 如果承兑人违约,银行可能还需要追索出票人或背书人,他们也存在支付能力不足的风险。
票据的真实性风险: 票据可能存在伪造、变造等情况。
风险权重: 监管机构会根据票据的类型、承兑方的资质以及是否经过担保等因素,为贴现票据设定不同的风险权重。
银行承兑汇票 (Bank Acceptance Bill, BAB): 由于其由银行承兑,信用风险主要由银行承担,通常风险权重较低,例如100%或更低(取决于具体监管规定和承兑银行的风险评级)。
商业承兑汇票 (Commercial Acceptance Bill, CAB): 其风险权重会根据承兑人的信用等级来确定。对于信用资质较好的企业承兑的商业承兑汇票,风险权重可能相对较低;而对于信用资质较差的企业,风险权重则会更高。具体权重可能会从20%到150%不等,甚至更高。
无担保的企业客户贴现: 通常会按照其对应的企业贷款风险权重来计提。
有担保的贴现: 如果票据获得了有资质的第三方担保,风险权重可能会相应降低。
计提方法:
标准法: 银行将贴现的票据面值乘以对应的风险权重,即得到风险加权资产。
风险加权资产 (RWA) = 贴现票据面值 × 风险权重
内部评级法: 对于大型、成熟的银行,如果其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监管机构的认可,可以使用内部评级法。这种方法会根据银行内部模型对客户的违约概率 (PD)、违约损失率 (LGD) 和风险暴露 (EAD) 进行评估,从而计算出更精细的风险加权资产。
举例说明:
假设一家银行对一家评级为A级的企业贴现了一张1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监管规定此类票据的风险权重为20%。那么,该笔贴现业务计提的风险加权资产为:
100万元 × 20% = 20万元
如果银行对另一家评级为B级的企业贴现了一张100万元的商业承兑汇票,监管规定此类票据的风险权重为75%。那么,该笔贴现业务计提的风险加权资产为:
100万元 × 75% = 75万元
2. 转贴现的风险资产计提:
转贴现操作,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是卖出了一项资产(已贴现的票据),同时获得了现金。因此,一般情况下,银行进行转贴现操作,并不会直接增加其风险加权资产。相反,它是一种降低自身资产规模、改善流动性和降低风险敞口的操作。
交易性质: 转贴现本质上是将手中的“应收票据”卖给其他金融机构。交易完成后,这张票据的风险就转移到了购买方。
资产负债表的变动:
原先作为“贴现票据”或“应收票据”出现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在转贴现后会核销(或转为“存放同业”等科目,视交易对手和具体结构而定)。
同时,银行会收到现金,增加资产端的“库存现金”或“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等。
风险权重的逻辑: 既然银行已经将票据的风险转移给了对方,那么理论上,原先计提的与该票据相关的风险加权资产就不应该再由该银行承担。
特殊情况和潜在风险:
回购协议 (Repo): 如果转贴现是以附带回购条件的交易方式进行的(例如,“卖出回购”),那么在回购期内,原卖出方(即进行转贴现的银行)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可能承担部分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交易的实质,监管可能要求银行将这部分业务按照一定的风险权重计提为风险加权资产。
票据的真实性或回款问题: 如果事后发现转贴现出去的票据存在问题,导致原先购买方(例如央行)出现损失,并且合同中有追索条款,那么原先的贴现银行可能仍需承担一定的追索责任。但在正常的转贴现(非回购)中,这种责任通常比较有限,而且一旦交易完成,风险已转移。
总结一下转贴现的风险资产计提:
在绝大多数纯粹的转贴现(即无回购、无追索的卖断式转让)情况下,银行通过转贴现操作,实际上是在减少或消除其持有的贴现票据所对应的风险加权资产。它是一种主动管理风险和流动性的工具。
银行如何具体操作来识别和计提?
1. 票据系统的支持: 银行通常会使用专门的票据管理系统,这些系统能够记录每笔票据的详细信息,包括客户、承兑人、到期日、票据类型、金额以及贴现时的风险评估结果。
2. 授信审批和风险评级: 每一笔贴现业务在放行前,都会经过严格的授信审批流程。银行会对贴现客户和承兑人进行信用评级,并以此为依据确定适用的风险权重。
3. 根据监管规定更新风险权重: 监管机构会定期发布或更新关于风险资产计提的指引和风险权重表。银行需要及时更新其内部系统和政策,以符合最新的监管要求。
4. 内部控制和审计: 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会定期对票据业务的风险资产计提进行检查,确保计提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深层理解:
票据贴现是银行的一种“授信”,它消耗了银行的资本。银行通过贴现获得的利差,实际上是对承担票据风险(主要是兑付风险)的补偿。而转贴现,则是在不损失票据收益(或者只损失部分收益)的情况下,将这种风险“让渡”给有更低成本或更适合承担风险的机构。
在理解银行的风险资产计提时,关键在于把握“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一项业务是否构成风险资产,以及风险有多大,最终取决于该业务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实际风险承担情况,而不仅仅是名义上的会计科目。
因此,当银行进行票据贴现时,它是在主动承担信用风险,并为此计提相应的风险加权资产,以确保银行有足够的资本来应对潜在的损失,维持稳健经营。而转贴现,则是银行“卸载”风险、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