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西线战场的盟军战斗力究竟如何?

回答
二战西线战场的盟军战斗力,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便是“压倒性的多层次优势”。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庞大工业基础、精湛军事理论、多元化兵种协同,以及最重要的,无数士兵的英勇牺牲和坚定信念之上。要详尽地描绘这支力量,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面纱,看到它究竟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

首先,得从最直观的物质力量说起。论及工业产能,盟军,特别是美国,简直是战争机器的代名词。当欧洲硝烟弥漫时,美国本土的工厂犹如巨龙苏醒,源源不断地向战场输送着钢铁洪流。从卡尔·马克思所言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来看,盟军的生产力足以决定战场上的胜负。

空中优势: 轰炸机编队,如B17“飞行堡垒”和B24“解放者”,能够以惊人的数量深入德国腹地,瘫痪其工业和交通枢纽。战斗机如P51“野马”,凭借其远程作战能力,不仅能保护轰炸机,还能深入敌后进行扫荡。这种对制空权的绝对掌握,使得德军的地面部队几乎时刻暴露在敌人的俯视之下,任何集结和调动都可能成为盟军航空兵的猎物。后期的P47“雷电”和Spitfire等也同样表现出色,组成了密不透风的空中防线。
海军优势: 登陆作战的成功,离不开盟军在海洋上的绝对主宰。尽管德国拥有强大的潜艇,但盟军通过护航编队、反潜巡逻以及技术突破(如雷达和声纳),逐步将威胁扼杀在摇篮里。强大的海军舰艇,从战列舰到登陆舰,为登陆部队提供了火力支援和海上通道的保障。诺曼底登陆(霸王行动)的成功,正是盟军海军力量的巅峰体现。
陆军装备: 陆地上,盟军的坦克部队拥有数量和技术上的优势。尽管德军的虎式和豹式坦克在某些性能上更为先进,但盟军的谢尔曼坦克以其数量庞大、生产便捷和可靠性高而著称,并且通过不断改进(如加装17磅炮),也提升了其对德军坦克的杀伤力。火炮、装甲运兵车、卡车等各种陆地载具的充足供应,保证了盟军地面部队的机动性和持续作战能力。

其次,是战术与协同的精妙之处。盟军并非只会依靠蛮力,其战术思想也在不断演进,并且特别强调各兵种的协同作战。

炮兵与航空兵的支援: 在攻坚战中,盟军的炮兵会进行密集的压制性射击,为步兵和坦克部队开路。紧随其后,航空兵也会对残余的敌方据点进行轰炸。这种“海陆空”立体打击,让德军难以招架。
步坦协同: 步兵与坦克的配合至关重要。步兵可以清理坦克难以摧毁的近距离目标,保护坦克免受反坦克武器的攻击;而坦克则能为步兵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和掩护。
特种作战与侦察: 盟军也积极发展特种部队和侦察能力,例如伞兵的空降突袭、陆军游骑兵的精确打击,以及通过侦察机和情报网络获得的敌方动向,这些都为作战的成功提供了关键情报和战术优势。

第三,人员素质与士气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训练有素的士兵: 经过严格训练的盟军士兵,从普通步兵到精锐的特种部队,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他们熟练掌握各自的武器装备,理解战术意图,并且能够应对复杂的战场环境。
多元化的兵种与战术经验: 盟军汇聚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士兵,他们带来了各具特色的战术经验和战斗风格。例如,美军的机械化作战能力和英军的空降战术,都为西线战场增添了多样性。
心理战与宣传: 盟军也善于利用心理战和宣传手段,瓦解敌方士气,提升己方信念。关于战争的报道、英雄事迹的宣传,以及对战争目的的清晰阐述,都对士兵的士气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如果我们因此认为盟军在西线战场上是“一路顺风”,那就未免过于片面了。战争是残酷的,盟军也并非没有付出巨大的代价,并且也遭遇过严峻的挑战。

德军的顽强抵抗: 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的士兵在很多战役中都展现出了令人震惊的顽强和战斗意志。即使在兵力、装备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他们仍然能够组织有效的防御,给盟军造成重大伤亡。例如,在阿登战役中,德军的突然袭击就一度打乱了盟军的部署,造成了相当的混乱。
战场环境与天气: 西线的许多战场环境复杂,例如法国北部的密林和荷兰的沼泽地,都给盟军的行动带来了困难。同时,恶劣的天气条件,如大雾和暴雨,也常常限制了航空兵的支援作用,使得地面部队不得不孤军作战。
初期的准备不足与教训: 在战争初期,盟军在某些方面的准备并不充分,例如在北非战场上也曾遭遇过德军的挫折。这些经历都成为了宝贵的教训,促使盟军不断改进其战术和装备。

总而言之,二战西线战场的盟军,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压倒性的物质装备、日益精进的战术理论、有效的兵种协同,以及士气高昂且训练有素的士兵,构筑了一支无与伦比的强大军事力量。这支力量并非完美无瑕,它在战争中也经历了磨砺和成长,但正是这种多层次的优势,最终让盟军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赢得这场关乎世界命运的伟大胜利。他们的战斗力,体现在数量的海洋、科技的利刃,更体现在无数士兵在血与火中铸就的钢铁意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蒙哥马利没有被过分吹捧,因为他手上的军队本来就是战争史上少有的主动性很极端的军队:要么过于积极,抛下队友送自己的人头(苏丹的戈登);要么过于消极,抛下队友送队友的人头(荷兰的30军)。因此如何让这种军队稳定的发挥优势才是最大的问题,这是领导和管理问题,你可以认为这和军事能力无关,但对于组织结构和基层思维保守的英军来说,稳定发挥来获得胜利远比玩所谓的战争艺术搞军事冒险要重要的多,要知道德国和苏联都玩砸过(蓝色和火星)。

现代军事科学的核心,不再是勾心斗角,而是如何稳定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为了显得会打仗而去打仗的~```孟良崮在看着你~```

user avatar

看题主的题设似乎把1940年的法军、比军、荷军、英军等开除人籍了。不过没关系

依照惯例,哪怕这个问题下看到一些神奇到让我怀疑写答案的人来自α世界线的答案,也还是先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在回答问题时先扯一点结论

总体上,题主所指的后期反攻阶段的西线盟军远离本土作战,不存在类似前期中期苏军和末期德军那种就地征兵现地补充的条件,而后方官僚有意无意拖延补充兵的输送,导致给一般人观感上盟军害怕遭受伤亡,或者说“爱惜生命”。这一特点在朝鲜战争中得以发扬光大,联合国军的部队中貌似联军伪军各一半,但伤亡中绝大多数是韩国人。个中缘由,不言自明。按人话说就是,苏军希望自己的盟友能够像自己一样强硬,而盟军祈祷自己的盟友不要像自己一样软蛋。具体可参考:

另一方面,盟军的物资供应远比战斗兵员供应充沛

按照美国官八股,从王师上岸到德国投降的大约11个月里,除5412219名王师以外,还有970044辆汽车、1829.231万吨物资送上西欧。这里仅统计SHAEF的供应,意大利战区另算

同样根据美国官八股,到1945年初,两只脚站在西欧的王师一共3724927人

相比之下,1945年初前线苏军有650万人。按照苏联官八股的说法,伟大的卫国战争打了4年,苏军的物资消耗一共也就1亿多吨(没说只算前线苏军),其中弹药800多万吨、燃料1600多万吨。按照克里沃舍耶夫带头的团队的较精确的统计,整个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红军、红海军一共也就拿到(连同战前就有的27万辆)100万辆左右汽车,到战争结束时还有66.5万辆。更不用说盟军对面德军远少于苏军对面德军(战争末期解除德军武装时除外)。所以对于盟军对面的德军而言,平均整个历史时期而论(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特定情况另算)对面兵力兵器后勤优势更大点

总体上西线(德军语境下的西线只算西北欧战区。但广义上包含了地中海战场,后者即德军语境下的南线)盟军战斗力还行,只要盟军高层别秀骚操作就都说得过去。盟军的有些属性(比如增强当面德军投降的倾向等)甚至就像加了特技

但盟军高层秀过的骚操作中有些过于神奇,其中几个甚至会使人产生“我上我也行”的错觉:

比如说1944年5月,盟军准备从正面突破古斯塔夫防线。此时在德军防线后方还有1个第6军,主体是3个师。按照HOI/TOW/WITE/……玩家的设想,正常的操作应该是第6军北上配合其余各军围歼德军。只要第6军破茧而出,在瓦尔蒙托内(Valmontone)切断6号公路,围歼德军几个军不是梦!地中海盟军最高司令哈罗德·亚历山大也是这么想的。第6军军长和下面3个师长也是这么想的

然而美军第5集团军司令克拉克中将(就是那个打完金城战役以后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的克拉克上将的上一个版本)表示我要早点打进罗马邀功请赏,至于围歼利里河谷的德军这种事情谁爱干谁干。地中海盟军最高司令、第6军军长和3个师长集体要求抄德军后路的请求被驳回。克拉克一进酒吧,所有人便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克拉克,你又把敌人放跑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沓钞票。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光顾着进大城市抢功搞big news了!”克拉克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提前进了罗马,吊着打。”克拉克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解放大城市不能算抢功……夺取大居民点!……用兵家的事,能算抢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第6军兵力太少不足以堵塞德军退路”,什么“盟军将士在意大利奋战数月,要确保他们进军罗马尽快获得荣誉的权利”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然后阻击第10集团军撤退的任务就落在了摩擦阻力上,然后第10集团军果不其然跑路了。对,没错,比较完整的跑路了。C集团军群下属兵团除了第92步兵师(1944年初才成立的第25波次步兵师)、第19空军突击师(原第19空军野战师)因累积的损失太大而被撤销(第92步兵师并入第362步兵师,第19空军突击师残部主要被并入新组建的第19掷弹兵师)以外没有其它的哪怕能勉强算被歼灭的兵团。比起在白俄罗斯被歼灭了7个军部超过30个师的中央集团军群、在罗马尼亚被歼灭7个军近20个师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甚至比起“只”被歼灭9个师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这个结果都已经算是买了彩票了

又比如不那么著名的1943年底的十二群岛(多德卡尼索斯群岛。离希腊、土耳其很近,离盟军很远)战役(派人去十二群岛这件事似乎是邱中堂钦点的)。然而1943年底德国空军翅膀还比较硬,强行拿下了制空权然后展开空降(海面上有盟军2艘巡洋舰等舰艇),抓获英军3000多人、意军5000多人。德军少有的几次取胜的两栖登陆战役之一

以及比较著名的市场花园战役,这次直接送了1个整师,英军第1空降师被德军歼灭,逃回来的只有大约2000人。是德军最后1次歼灭1个整师。如果不是常家军更能送,豫湘桂黔大捷一次性送了50万的话,这就是反法西斯盟军最后1次被人歼灭1个整师


接下来说一下本问题下的魔幻答案

能在短短一段话里留下那么多槽点也是本事

首先,参加霸王战役的兵力包括170万英军、150万美军、17.5万英联邦军、4.4万其它各国联军。怎么算都是妥妥超过340万。苏修二战史里说艾克回忆录里说SHAEF有287万人,然而他艾克是个上将我斯帕茨也是个上将,盟国远征军的人是人我战略空军的人也是人。或者说霸王战役得到斯帕茨领导的战略空军下属的第8、15航空队支援,而战略空军是从来不是盟国远征军下属的


再来看这个合计50-60个师的论述:

居然是拿一张统计东线德军装甲力量去向的表格迫真分析中央集团军群在战役结束前到底投入战斗几个师。合着按照御风带湿的观点,这年头德军的师不长期驻留东线,手里不配个几辆坦克突击炮,都不配被叫做“师”了?

随便整理一下中央集团军群手头的兵团:

1944年6月15日:

陆军直属:统帅堂装甲掷弹兵师

中央集团军群直属:第20装甲师,第14、707步兵师

第2高射炮军:第12高射炮师(第35、125、133高射炮团)、第18高射炮师(第10、34、101高射炮团)、第23高射炮师(不明)

白罗斯武装部队指挥部:第52特种治安师,第221、391治安师,第390野战训练师(仅师部?)

第3装甲集团军:

直属:第95步兵师,第201治安师

第9陆军军:第252步兵师、D军级集群(第56步兵师残部、第262步兵师战斗群)

第53陆军军:第246步兵师,第4、6空军野战师,第206步兵师

第6陆军军:第197、299、256步兵师

第4集团军:

直属:第286治安师

第27陆军军:第78突击师,第25装甲掷弹兵师,第260步兵师

第39装甲军:第110、337、12、31步兵师

第12陆军军:第18装甲掷弹兵师,第267、57步兵师

第9集团军:

第35陆军军:第134、296、6、383、45步兵师

第41装甲军:第36、35、129步兵师

第55陆军军:第292、102步兵师

第2集团军:

直属:第4骑兵旅,第1匈牙利骑兵师,第5、23匈牙利预备师

第23陆军军:第7步兵师,第203保安师,第17装甲掷弹兵旅

第20陆军军:E军级集群(第86、137、251步兵师战斗群),第3骑兵旅

第8陆军军:第5猎兵师,第211步兵师,第12匈牙利预备师

以上合计1个集团军群4个集团军1个武装部队指挥部2个装甲军10个陆军军1个高射炮军指挥部,下属1个装甲师3个装甲掷弹兵师1个突击师1个猎兵师2个军级集群28个步兵师2个空军野战师1个特种治安师4个治安师1个装甲掷弹兵旅2个骑兵旅,匈军1个骑兵师3个预备师,另有3个空军高射炮师。

第390野战训练师疑似只有师部。但战役期间师部接收了新的部队并编为第390治安师。故计入增援

实际参战的还有部署在波洛茨克的北方集团军群第16集团军第1陆军军,6月15日下辖第87、205步兵师。到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近卫第6集团军、突击第4集团军等部于7月初发起进攻时又增加了第24、81、389步兵师

中央集团军群在8月底以前获得的增援包括:

来自重建/修整部队的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正在重建)、第286治安师(被歼灭后以第4集团军治安部队重建。考虑到第4集团军在明斯克包围圈里几乎死成绝户,这个师大概率是以增援而来的治安部队重建)、第390治安师(战役开始前就在中央集团军群,但只有一个师部。下属的部队是之后获得的)

来自本土的第1军区第561、562掷弹兵师;第2军区第542掷弹兵师;第3军区第101、102装甲旅,第50步兵师,第541掷弹兵师,第1131掷弹兵旅;第4军区第548掷弹兵师,第1067掷弹兵团;第5军区第547掷弹兵师;第6军区第103装甲旅,第6(原第552)掷弹兵师;第9军区第104装甲旅,第1068、1069掷弹兵团;第10军区第1132掷弹兵旅;第17军区第45(原第546)掷弹兵师;第20军区第549、551掷弹兵师

来自意大利的C集团军群第10集团军第76装甲军的空军赫尔曼·戈林空降装甲师

来自西线D集团军群尼德兰武装指挥部的第19装甲师

来自巴尔干的第73步兵师

来自北线挪威集团军第33陆军军的第196步兵师

东线各集团军群同样抽调了大量兵团支援中央集团军群

北方集团军群直属第12装甲师,第16集团军直属第69步兵师,第18集团军第27陆军军第212步兵师,纳尔瓦集团军级支队第26陆军军第170步兵师

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团军第3装甲军第6、7装甲师,第46装甲军第367步兵师,第59陆军军第1步兵师;第4装甲集团军直属第4、5装甲师,第28猎兵师,第56装甲军第131步兵师

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直属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第8集团军直属第17步兵师;罗军第4集团军直属党卫军第3髑髅装甲师

增援兵团合计1个(迫真)装甲掷弹兵师2个党卫军装甲师6个装甲师1个空军空降装甲师1个猎兵师10个步兵师10个掷弹兵师2个治安师4个装甲旅(并未计入北方集团军群第16集团军第1军的5个步兵师)

此外还有一些可以肯定在战意爆发后增援给中央集团军群,但不知之前隶属情况的单位,包括冯·维腾装甲掷弹兵旅,党卫军古鲁斯装甲旅,第902教导旅,Hirthes集群、Rothkirch集群、Schirmer集群(主体是空军第6空降猎兵师第16空降猎兵团),第761掷弹兵旅

不足以被称为兵团的部队过多(前述提到各掷弹兵旅、掷弹兵团很可能也不足以称为兵团,不过这不是重点),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如果提到师的数量,中央集团军群共投入1个(迫真)装甲掷弹兵师2个党卫军装甲师7个装甲师3个装甲掷弹兵师1个突击师2个猎兵师2个军级集群43个步兵师10个掷弹兵师2个空军野战师1个特种治安师6个治安师,另有1个党卫军装甲旅4个装甲旅2个装甲掷弹兵旅2个骑兵旅1个教导旅,匈军1个骑兵师3个预备师,合计德军地面作战部队79个师、匈军4个师,空军至少3个高射炮师,另有至少13个旅(不含突击炮旅)。这都可以折算成近90个师了。至少也有83个地面作战师。怎么就被一张嘴削成50-60个师了?

至于诺曼底战役是几个师就懒得数了,我毕竟也没那么闲


说完兵力说伤亡

按照带湿的意见,苏军盟军都只(迫真)歼灭40万德军(出处是臭名昭著的十日报告。具体而言,一份能够做到德军进攻阶段,有控制战场的条件下,居然师日志中伤亡数字经常比集团军日志中伤亡数字高的存在。具体到巴格拉基昂战役和霸王战役而言,中央集团军群战前兵力88.89万,战役期间获得大量补充并一度只剩44.5万人,结果总损失才40万的存在。40万也是1944年6-9月西线德军伤亡总数),但苏军伤亡77万盟军伤亡22万。听上去好像苏军杀伤同等数量的德军所需伤亡是盟军3倍。于是我赶紧检查了一下数据

格兰斯老爷爷告诉我们,根据克里沃舍耶夫的数据,白俄罗斯进攻战役苏军总减员765815人。包括伤亡和非战斗减员

而美国官八股则告诉我们,美军在西欧除了战斗伤亡以外还有大量非战斗减员,1944年6-9月合计在西欧伤亡175509人(其中后3个月138142人),而1944年7-9月的非战斗减员则也有49964人

另外美国官八股还告诉我们,盟军的22万战斗伤亡只统计到9月11日

所以实际情况是苏军在白俄罗斯进攻战役以减员77万为代价造成战前拥兵88.89万,战役期间不断获得增援兵团、部队、补充兵的中央集团军群在1944年8月1日一度被打得只剩44.5万人,同时德军鉴于苏军劳苦功高,勉强承认己方伤亡40万;王师上岸以后打到1944年9月11日伤亡22万,到9月底连同非战斗减员,总减员可能也有35万,但光猪就抓到55万头,同时德军鉴于王师劳苦功高,勉强承认己方伤亡40万

王师打德军账面上交换比好看,不过这不是某些带湿胡乱比较的借口


再扯一些比较有趣的

按照德军自报,1944年6-9月,西线德军32437人死亡、97618人负伤、284747人失踪,合计414802人。而1944年6月21日到8月31日期间,中央集团军群的损失为26397人死亡、109776人负伤、262929人失踪,合计399102人。当然,有鉴于中央集团军群兵力(而且还是只算陆战兵力的统计)一度从88.89万只剩44.5万,以及王师在那4个月里抓了55万头猪。我们知道这2个40万其实都很扯淡

但即使是明显偏低的伤亡数字,有时候也是很有意思的。在白俄罗斯进攻战役中,苏军歼灭了德军超过30个师。其中第206、246步兵师,第4、6空军野战师在维捷布斯克;第134、296、6、383、45、36步兵师在博布鲁伊斯克;统帅堂装甲掷弹兵师,第18、25装甲掷弹兵师,第78突击师,第12、31、110、267、337、707步兵师,第286治安师在明斯克;第196步兵师在阿里图斯;第212步兵师在立陶宛地区;第442特种师不知在哪里被歼灭后撤销或后撤重建。第201、221治安师在明斯克被歼灭后分别只剩师部和被缩编为团并入其它兵团。第95、256步兵师在维捷布斯克被歼灭,第197步兵师一部在维捷布斯克一部在明斯克被歼灭后3个师的残部合并为H军级支队,后改番号为第95步兵师。第57、260(并入第57步兵师集群)、299、337步兵师残部合编为F军级支队,后改番号为第299步兵师。还有D军级支队(后改番号为第56步兵师)、第14步兵师虽然跑得比较快,但是还是靠合并了一些部队才维持了师的建制。相当于打没了德军至少31个师的番号,另外还有2个师是靠合并其它部队维持师番号的。然后德军承认了26万个失踪

1944年6-9月在西线被干掉的有在马赛的第244步兵师,在St.Malo的第77步兵师,在Contentin半岛的第243、709步兵师,在布雷斯特的空军第2空降猎兵师,第266步兵师,在布列塔尼的第265、343步兵师,在卡昂/诺曼底的第182后备师,在蒙斯的第47、49步兵师,第18空军野战师,在法莱斯的第363步兵师,在Le Mans-Lavl地区的第708步兵师,在土仑的第242步兵师,以及具体地点有待考证(但似乎都是广义的诺曼底战役中被歼灭的)的第91、271、272、276、277、331、348、352步兵师,第16、17空军野战师。另外还有第158后备师于1944年7月并入第16步兵师,第48、353步兵师合并大量部队后维持住建制。相当于打没了26个师的番号,另外还有2个师是靠合并其它部队维持师番号的。然后德军承认了29万个失踪

苏军在白俄罗斯战役中歼灭德军的师的数量比王师在1944年6-9月的西线歼灭的更多,结果德军承认的失踪反而更少。当然,更有趣的师根据相同来源的数据,德军单月在某战场失踪之冠是1945年4月西线,失踪269404人。苏军在苏德战场那么能打歼灭战,结果该数据来源中最高纪录也不过1944年7月的238284人

再结合SHAEF在1945年居然抓到500万人这个数据,以及地中海战区的盟军在1945年5月2日就跟C集团军群达成停战,随后将该部缴械,而实际上在1945年4月6日到5月2日的春季攻势中盟军就抓到了14.5万头猪——也就是说C集团军群的大佬停战协定刚签完甚至还没签完的时候,就已经有大把驻防意大利的德军迫不及待要投降了

反观苏军一侧,被困在弗里施-涅隆沙咀的东普鲁士集团军(原第2集团军。但第3装甲集团军、第4集团军指挥部撤走后接管了这2个集团军下属的部队,实际相当于接管了北方集团军群)在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故意拖延挺火时间等待从海路撤退,直到苏军发起了1次进攻后才投降;被合围在哈尔伯口袋的第9集团军拼死向西突围,最后与第12集团军会合并继续向西逃跑,最后残部合计6.7万人向美军投降;布拉格战役期间中央集团军群、奥地利集团军群拼死向西突围,成功跑掉一小部分

货真价实的人比人气死人


德军在1944年6-9月的西线被歼灭的各师中,第47、48、49步兵师是1944年2月1日才从第156、178、191预备师改编而来,番号第77-92之间的师是1944年2月才成立的第25波次师;番号第242-266之间的师是1943年下半年才成立的静态师,专用于在法国实施防御;番号第271-278之间的师是1943年12月才成立的专门用于西线的师,师部、炮兵等二线战斗单位、非战斗单位来自在东线被打残的师的残部(这些师的步兵全都留在东线,部分炮兵也留在东线);第331步兵师是1944年4月才从原预备师改编的第24波次步兵师;第343、348步兵师是1942年9月成立的静态师;第352、353、363步兵师是1943年11-12月才成立的第21波次师;番号第702-719之间的师是1941年5月就成立的负责西线、巴尔干守备任务的第15波次静态师,按照1941年的战斗力评级,这些师战斗力跟治安师一个水平,并列为野战陆军中战斗力垫底兵团,而如前所述,西线静态师还不止这些;2个后备师是后备陆军下属的师,负责对已完成初步训练的新兵进一步进行训练以供应给野战陆军以及反游击。这么算下来大概只有空军第2空降猎兵师是强一点的兵团。不过这个师也是之前在东线被打残以后撤下来的(当然,应该还有很多师虽然损失比它还大但还是继续留在东线)

相比之下,苏军面对的部队如果资历很浅的话,通常是因为被歼灭后重建。如果把西线这种静态师拉到东线让苏军去打,他们应该做梦都能笑醒。毕竟去过东线的治安师基本都活不过1944年,而静态师的战斗力大致是和治安师差不多的

然后在1945年他们真的笑醒了

user avatar

杜普伊研究所曾有一份战斗效益指数表,综合考虑了战斗姿态、防御,认为德军师比盟军师的“战斗效益”要高出20%-30%。当然,如大家所见,这里挑选的基本上都是德军的装甲掷弹兵师/装甲师,而挑选的战斗也多是意大利战场上的。

不过在法国战役(霸王行动/龙骑兵行动)中,我倒觉得盟军表现并非很值得diss。

这里可以同苏军同期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做一对比。

这两场战役在各种意义上都很相似。盟军和苏军都投入了200多万部队,5000-6000辆装甲战斗车辆,累计面对50-60个左右的德军师级单位,和大约2000辆左右德军装甲战斗车辆。

当然这里很多人认为苏军推进速度很快,6月23日全面进攻,几乎一两天就突破了德军防线的全纵深,10天拿下明斯克奠定胜局。但需要注意的是,巴格拉季昂战役开始时苏军面临的情况是非常有利的。所谓的“白俄罗斯阳台”的正面,在118个苏军步兵师,64个坦克旅/自行火炮团和125万作战部队、4070辆坦克自行火炮和5300架作战飞机的对面,德军三个集团军连同预备队仅仅只有34个师,其中装甲师只有1个可怜的20装甲师(仅有56辆IV坦克),33.6万作战部队,全军仅有118辆坦克、377辆突击炮和602架作战飞机。

其实诺曼底和白俄罗斯情况一样,德军大量的装甲部队都是逐渐赶到的。然而差异在于,苏军的百万大军是可以在陆地上直接在短短数日内同时发起进攻,而盟军却不得不慢慢在滩头堆积力量。到6月底也只有85万人上岸,面临海运困难的盟军显然是做不到这么迅速大规模行动的。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交换比。两场战役中,德军损失按不同估计大概都在40万上下,大部分都是不可恢复性损失。而类似战果下,苏军的伤亡却是盟军的数倍(77万人vs 西线盟军在法国战役中约22万左右的伤亡),甚至装备损失也不比盟军少(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战损坦克2957辆,西线美军在6-8月全损坦克899辆,英军全损1211辆,合计2110辆)。实际上,盟军在西线登陆到战争结束进军德国本土,整整11个月下来,伤亡也不过是77万!

盟军伤亡相对较少当然与两军不同的技战术特点有关。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盟军将领远比苏军同侪谨慎的多——Epsom行动中,英军第8军仅仅付出了4035人的伤亡外加面临一定被切断的风险,就足以令蒙哥马利叫停整个行动。很难想象一位苏军将领,例如朱可夫或者科涅夫会因为这样的损失而止步不前。

究竟谁表现更好呢?这个问题我觉得见仁见智,有些人欣赏苏军的快速突破和进军,也有人觉得交换比就是一切,盟军这样稳扎稳打,减少损失才是最重要的。

但无论你怎么考量,客观事实是,盟军显然没有苏军那样承担伤亡的能力——不单是因为政治,也因为步兵的补充机制问题。诺曼底到8月中旬,英军仅仅伤亡了5万多人,就已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步兵短缺状况。美军这边到12月初,甚至连伤亡不是很严重的第三集团军都短缺55个步兵连、11000名步兵。到阿登战役后,步兵短缺达到高峰,艾森豪威尔竟然悲观到给马歇尔打报告,考虑可能要把海军陆战队调给他。考虑到美军整个二战的伤亡远无法同苏德相比,应该说美军的步兵补充机制还是有问题的。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阿登战役却不是一场值得吹嘘的战役。

阿登反击恰恰是44-45年德军历次战役(诺曼底、龙骑兵、洛林战役、科尔马、秋季战役、最后阶段防御等)中战术表现较好的一次——包括18VGD以区区1师6个营的力量,包围并全歼了美军422、423团的5个营。

而此战中美军诸多的“闪光点”,比如巴斯托涅,策勒斯地狱车轮等,说实话夸大的程度非常严重。例如被斯皮尔伯格拍进了《兄弟连》而家喻户晓的巴斯托涅,12月22日麦考利夫以"NUTS"怒斥德军的时候,两军的兵力对比如下:

城内美军:101空降师,6个加强炮兵营,2个自行火炮战斗群(营级),2个装甲战斗群,折合12个步兵营,12个炮兵营,两个装甲战斗群折合起来起码也有一个坦克/坦歼营的力量

城外德军:26VG,lehr师901战斗群(901团,坦克坦歼各一个连),折合约9个步兵营,4-5个炮兵营和不到1个坦克/坦歼营

是的你没有看错,巴斯托涅围城阶段美军在兵力对比上并无什么劣势,甚至有一定优势——按照bergs的估计就是“12000名德军对18000名美军的包围”。更不用说德军实际攻城不过数日就被解围,被围部队还得到了不少次空投,101师这个集体荣誉,说实话主要还是美军“逆风仗”比较少,舆论宣传上有所夸大所致。

而阿登装甲战也是如此。美方材料喜欢渲染德军遭受的损失,围歼派普战斗群,策勒斯地狱车轮等,说的非常厉害。但多方查阅德军档案其实不难知道真实情况远没那么夸张:派普战斗群大部分车辆都不断留了下来,最后被围歼全损的老虎其实较少:SS-501重装甲营以齐装满员45辆虎王参战,战役结束去东线的时候依然带着超过30辆车。

而Christer Bergst给出的数字是,德军全损(writen-off)的坦克/突击炮/坦歼大约是527-554辆(16-20辆老虎,191-194辆黑豹,141-158辆IV以及179-182辆突击炮/坦歼),而美军则损失了高达900辆Sherman,300辆轻坦以及150辆坦歼。




关于中央集团军群的损失数字,我讲讲吧。

很多人提到中央集团军群的损失数字是会引用的一个数字是“88万人变成了44万人”,再加上一些别的什么的就变成了“德军损失50多万”甚至更高。

这个数字是David.M.Glantz在1994版《巨人的碰撞》提到的。而正如我说过多次,格兰斯老爷子自己也说的一样,1994年版《巨人的碰撞》是在一个材料非常有限的时代写的,很多数字的概念当时搞不清楚只能依靠所谓的“推算”。比如这个“88万”的数字,实际上在德军的兵力统计中记为Isstarke,是包括了中央集团军群的俄国辅助人员、各类伤病员等乱七八糟单位的数字。跟后来的那个“44万” 没有什么可比性。

实际上2015年修订版《巨人的碰撞》中,相关的表述部分改成了这样

“In the twelve days between 22 June and 4 July 1944, Army Group Center lost 25 divisions and well over 300,000 men. In the ensuing weeks, it lost more than 100,000 additional soldiers. The Soviet drive finally slowed at the end of the month as its armored spearheads became worn down. Tank losses in combat and the wear and tear of three weeks of maneuver forced most tank formations to stand down for repair and refit. Losses were particularly heavy in 5th Guards Tank Army.”

实际上就是认可了德军方的记录。

至于某些人一开口“臭名昭著的十日报告”……大约只有在某些人自己的世界里是“臭名昭著”的吧。

user avatar

战斗力一般,不要用巴顿来遮羞。巴顿只能带一个集团军,这本身就是盟军最大的耻辱。

44年盟军,诺曼底到莱茵河,五百多公里距离,用的时间是五个月,之后三个月停滞不前。德军在撤退中并未进行有组织破坏。

43年苏军,从库尔斯克到日托米尔,五百多公里距离,四个月时间,之后继续在西岸乌克兰大举推进。德军在撤退中一直在实行焦土政策。

再算上库尔斯克时期德军和诺曼底时期德军在质量的差异。苏军和盟军谁打的更好,一目了然。这还是43年仍相当青涩的苏军。。。。

44年的话。维捷布斯克到柏林一千一百五十公里,诺曼底到柏林不到一千公里。巴格拉季昂还比诺曼底晚两个星期,最后在哪儿会师?

有巴顿带节奏还打成这样。要是没巴顿带节奏的话,怕是要莱茵河会师。。。。。

user avatar

还真有点像有个大佬说的拿战定律,蒙哥马利所统率的英军战绩与其它英军几乎是两个概念。不过即便是蒙哥马利所统帅的英军,关公战秦琼而言战果也确实比不上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

由于东线战场和诺曼底战役消耗了大量老兵,44年以后的德军素质下降速度十分惊人,卡里尤斯回忆录里,最后就差没直说:我当年带的虎1车组个个都是百战老兵,现在却什么菜鸟都能开猎虎了,现在的车组都是些什么人,你叫我带?此后就是大段的吐槽这些猎虎车组在实战中犯的一些学生都不会犯的低级错误。于是这导致了战争后期德军一些令人惊掉下巴的交换比,比如说动辄被自由法军以几千伤亡的代价俘虏万人之类的。

此外战争后期德军对于豹式的依赖也是越来越大,因为对敌方密布反坦克炮的阵地(尤其是英军和有准备时的苏军)用三号、四号进攻已经形同自杀。

那么如果把这两个不利因素都排除掉,德军是精锐老兵,并且有很多豹子的情况呢?结果有时候也不太好。只要对德军稍有了解,应该对诺曼底之前的装甲教导师是很有概念的,它是一支全德军的示范单位,其创立初期的原始干部多系抽调自第一与第二装甲部队学校。组成装甲教导师的单位是全德国境内作战经验最为丰富且训练最为扎实的装甲部队,且几乎每一个单位都曾参与过东线战场、北非战场、西西里岛与意大利前线的战事,其中因战斗表现而受勋者更是不在少数。

诺曼底战前,教导师所属的坦克与突击炮共计237辆(10辆三号突击炮、99辆四号坦克、89辆豹式坦克、8辆虎式坦克、31辆四号自行反坦克炮),也是德军唯一一个完成了机械化的师(两个装甲掷弹兵团的步兵皆系以SdKfz 251半履带车等类型的装甲车辆运载)。

就是这个拥有大批百战老兵的师在齐装满员的状态下与诺曼底英军交战的结果如何呢?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一个小城镇(瑟莱河畔蒂利)的地方,竟然消耗掉了全师70%的装甲战力。且不说教导师自身只能打防御战和消耗战,无法前进一步,当面还主要是英军第49和第50步兵师(虽然说英军的步兵师也配属有大量装甲部队),英军的装甲主力第7装甲师还是靠1SS挡下来的。

瑟莱河畔蒂利争夺战地图

6月底时,装甲教导师已报告伤亡2972人,损失坦克突击炮51辆,半履带车82辆,其它车辆294辆,这个数字非常恐怖,因为这还只是彻底全损的坦克数量而已。

根据损失详表,光是在6月6日-17日的12天战斗中,教导师的可动豹子就从86辆骤降到23辆!四号则从97辆降到29辆。除开彻底报废的豹式之外,还有26辆豹式需小修、17辆豹式需长修。

换句话说,仅仅是把前后两个数字相减,到6月18日教导师就已经至少有131辆坦克(含63辆豹子)曾被英军击中过或因为机械故障退出战斗,而豹营和IV营的可动坦克分别下降到战前的26%和29%。直到被德军一个步兵师替下撤出战斗后,教导师才得以喘了一口气。也难怪隆美尔会说,再这么打下去,我们会如雪山上的冰川一样消融殆尽!

不过同期英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据说仅仅是瑟莱河畔蒂利的争夺战就阵亡近1000人,而教导师在整个6月份也阵亡400多人、另有600多人失踪。

接下来的事可能很多人更熟悉,教导师被派往美军的圣洛战线,结果在眼镜蛇行动中被战略轰炸机群猛炸,全师几乎废掉。但在此之前教导师就已经元气大伤了。卡昂附近的其它德军装甲师也是如此,1SS、2SS和第2装甲师被调去参加莫尔坦反攻时,实际可出勤的坦克远远没有纸面上那么多。

德军老兵最多装备最好的一个师都打成了这个样子,其余德军装甲师在44年6-7月的诺曼底是什么状态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平心而论,7月后期到8月的诺曼底美军发挥确实更好,因为更致命的机动进攻是来自美军,最终导致诺曼底德军装甲部队全军覆没。英军的进攻战役打得逊色于美军,因为德军的可动坦克实在消耗太快,不够英军刷更多战绩了,但仍具备一定实力,等到英军开始大举进攻时(古德伍德行动),同样擅长防守的德军也充分利用坦克性能的优势,像普罗霍洛夫卡那样重创了英军的装甲部队。

此外,盟军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因为盟军装甲化和摩托化程度高,并且德军和盟军一样每个师都有大量的非战斗人员,所以当德军防线破裂时,四处出击的盟军装甲小分队很容易插乱德军各师,抓获大量的非战斗人员俘虏,所以就会出现个别战役、以及整个西线,德军的被俘数多得能惊掉下巴的情况,例如44年9月底时盟军就宣称已抓获了555072名德国俘虏,其中最多的法莱斯口袋也不过俘虏5万,大多数是运动战中给俘虏的。由此倒也可以理解为何盟军尤其是英军不太热衷于合围——有时候抓俘效率还不如平推。

很多军游都只考虑战斗部队,比如西线风云(West Front)、近距离作战、Panzer Campaigns和Battles in Normandy之类的,这些游戏里德军的战术表现往往给人感觉不错。这么说吧,如果完全不考虑非战斗部队,德军的战术效能的确不弱于盟军,甚至要强一些,但若考虑到非战斗部队的战损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过无论是哪个军游,装甲师一般都是强大的象征,重武器在手,天下我有是常态,比如各种模拟诺曼底战役的游戏,德军甚至一般可以利用前期六装齐进的优势先集中兵力KO掉英军,历史上却并不是这样,反而坦克损失极为惨重,这也可以看出英2集和加1集的实际战斗力(至少是防御能力)其实是被低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西线战场的盟军战斗力,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便是“压倒性的多层次优势”。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庞大工业基础、精湛军事理论、多元化兵种协同,以及最重要的,无数士兵的英勇牺牲和坚定信念之上。要详尽地描绘这支力量,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面纱,看到它究竟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首先,得从最直观的物.............
  • 回答
    德国空军,作为纳粹德国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命运,很大程度上与德意志国防军整体的战略部署和战场走势息息相关。而对于德国空军而言,东西两大主要战场,西线与东线,无疑是其力量的集结地,也是其最终衰落的埋葬场。理解这两个战场对德国空军的意义,以及它们各自造成的损.............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能否凭借一己之力战胜德国,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历史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苏联在战争中的巨大牺牲与成就,同时审视盟国援助以及其他关键因素的作用。核心论点:苏联在战争中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并且最终战胜了德国,但盟国的援助,尤其是租借法案、英美战略轰炸以及开辟的西线战场.............
  • 回答
    二战大西洋战场,美国最终能够压倒德国西线军队,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简单一句“美国强大”无法解释其深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战略到战术,再到技术和经济,一步步地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美国参战并非一开始就具备压倒性优势。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虽然在道义.............
  • 回答
    这几个战场的残酷程度,各有千秋,难以简单地用“更”字来概括。它们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血与泪的印记,但残酷的根源、表现形式和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却有着显著的区别。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堑壕的绞肉机西线之所以被认为是极其残酷的,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呈现了一种 大规模、机械化、低效率的消耗战。 静态的绞杀.............
  • 回答
    二战前西方国家对犹太人的普遍敌意和战后对以色列建国的支持,这中间的转变确实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戏剧性的历史进程,绝非简单的“因为宗教信仰反犹”就能概括的。实际上,二战前的反犹主义根源更为深远,而战后的支持以色列则包含了地缘政治、道德反思以及长期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等多重因素的交织。要理解这个转变,我们得先.............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关于二战西线德国装甲师补充新兵后战斗力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简单来说,这些装甲师的战斗力会是复杂且不稳定的,很难一概而论地说强或弱,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会出现“刚补充完新兵”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二战期间,虽然美国的本土作战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战场上,但从战略全局和军事准备的角度来看,美国对西线本土遭受入侵的应对计划一直是其国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里所说的“西线本土作战”,并非指直接的陆地入侵,而是更侧重于海上封锁、空中打击以及可能的海滩登陆。美国在二战中的核心战略是“先欧后亚”,但即便如此.............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军在东线和西线表现出的策略差异,确实存在一些“要死扛苏军,却对西线盟军放水”的现象,这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战略态势、政治考量和资源分配所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处境和希特勒政权的思维模式。战略困境与东西线的分野到了1944年末和1945年初,纳粹德国.............
  • 回答
    你好!看到你现在的处境,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法硕非全日制二战失败,而且是在竞争激烈的西南财经大学,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是,请不要因此灰心丧气,这只是求学路上遇到的一个插曲,更重要的是你如何面对接下来的选择。你提出的两个方向——调剂名校非全考取法律资格证边工作边上学,还是调剂普通学校,都是非常现.............
  • 回答
    二战后波兰领土的西移,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简单地说波兰“吃亏”还是“不吃亏”。这是一个涉及到领土、人口、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巨大变动,其影响是深远且多维度的。历史背景:领土的“移动”是怎么发生的?首先,理解波兰领土的西移,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二战前的波兰版图以及二战中的一些关键决定。.............
  • 回答
    二战后,德国的重新接受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英国和法国,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目标是确保德国不再成为欧洲的威胁,而是成为民主、和平与繁荣的伙伴。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一、 战后初期的控制与改造 (19451949) 军.............
  • 回答
    二战结束后,苏联如同一位经历过浴血奋战的巨人,急需休养生息。然而,历史的轨迹却将其推向了与西方国家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如果目标是避免这场对抗,让国家得以喘息,那么苏联需要在一系列关键问题上采取截然不同的策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对历史选择的回溯与重塑。一、 战略调整:从扩张到巩固战后的苏联,.............
  • 回答
    要弄清楚二战结束后为何会出现北朝鲜/南朝鲜,而日本却没有分裂成东日本/西日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战后的历史进程和国际格局。这其中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斗争以及两国自身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日本:天皇制与民族共识的缓冲首先看日本。二战结束后,日本本土并没有经历像朝鲜半岛那样被外国军.............
  • 回答
    作为一名非法学背景的二战考生,在选择法硕院校时,内蒙古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都是值得认真考量的选择。这两所学校在法硕项目上各有侧重,也各有优势和劣势,需要你结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偏好以及备考情况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尽可能详细地为你分析这两所学校,希望能帮助你拨开迷雾,找到理想的.............
  • 回答
    二战后亚非拉国际地位的崛起与老牌西方强国的衰落,即便剔除亚洲经济的腾飞,也绝非一个谎言。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地缘政治巨变,其根源和表现形式极为丰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历史的肌理,看清那些更为基础和长远的变化。旧秩序的瓦解与新力量的萌芽首先,我们要明白,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战前的.............
  •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本来就如同一张被巨变撕裂的画卷。如果命运的齿轮偏转,让苏联在那个节骨眼上“早产”崩溃,并且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亲美亲西方的自由俄罗斯,那么这幅画卷将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政治版图的重塑:阵营的分裂与融合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冷战的提前终结,甚至可以说,冷战的铁幕根本就没机会落下。没.............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欧洲大陆满目疮痍。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摆在各国面前的,不仅是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还有冷酷的政治现实。如果设想一下,在那个十字路口,美国选择袖手旁观,不启动马歇尔计划,也不组建北约,那么英法等西欧大国,会不会在苏联的影响下,一步步滑向社会主义的轨道呢?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不仅席卷了欧洲大陆,也深刻地影响了那些远在天边的海外殖民地。对于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些老牌殖民帝国而言,战争的爆发意味着对其庞大殖民体系的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它们在海外的殖民地,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状态,既有积极响应宗主国号召的,也有暗流涌动的,更有被.............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