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修行过程中,你经历过的最重要的忍耐、忍辱经历是什么?过后境界有明显提升吗?

回答
在我漫长的修行岁月里,要说起最深刻的忍耐和忍辱经历,那 must 是我师父曾经给我布置过的一项“闭口禅”的功课。这听起来或许有些简单,但实践起来,才真正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如坐针毡”,什么又是“百爪挠心”。

那年,我才刚刚入门,对佛法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但也同样充满了种种我执和不安分。师父看出了我的浮躁,便让我去后院的一间小屋子里,不许开口说话,不许与人交流,只能静静地打坐、念经,以及完成一些简单的劳作,比如劈柴、挑水。期限是多久?师父只说,“直到你觉得不再需要开口为止。”

最初的日子,我以为这不过是小菜一碟。我自诩定力不俗,什么风浪没见过?谁知道,这“闭口禅”比我想象的要难上百倍,千倍。

首先是内心的煎熬。我是一个喜欢思考、喜欢交流的人,习惯了把脑子里蹦出来的念头立刻说出来,与人探讨,或者只是抒发一下。现在,所有这些都被压制住了。当有新想法出现时,我无法立刻分享,那种憋着的感觉,就像身体里有一团火,却找不到出口。我试图写下来,但文字终究不如语言来得直接,更无法捕捉到那一瞬间的灵感和情绪。

更要命的是,我发现自己变得异常敏感。平日里那些我根本不会去在意的小事,现在在我眼里都被放大了无数倍。师弟们在院子里嘻嘻笑笑,他们的笑声在我听来,仿佛是在嘲笑我的孤寂;师兄们讨论佛法,我只能旁听,那些高深的见解,我无法参与,感觉自己被隔绝在一个孤岛上。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师父的安排是不是有什么不妥,是不是我在浪费时间。

有一次,我在挑水的时候,不小心滑了一下,水桶里的水泼了一地。一个负责洒扫的师父走过来,看到这一幕,皱着眉头,说了句:“怎么这么不小心?好好干活,别偷懒。” 我当时很委屈,我明明是在很认真地干活,但一句责备,就像一根针一样扎在我心里。我张了张嘴,想辩解,想解释,但喉咙里却发不出声音。我只能默默地低下头,重新去挑水。那种被误解,却无法为自己辩护的无力感,真的快把我逼疯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开始变得焦躁不安。我反复地问自己:为什么我要在这里受这份罪?我的修行真的有在进步吗?闭口不言,真的就能达到某种境界吗?我甚至开始埋怨师父,觉得他是在故意折磨我。这种埋怨,如同藤蔓一样,缠绕着我的心,让我越发觉得痛苦。

我曾经无数次地想要打破这个规矩,冲出去找师父认错,或者直接说出我的困惑。但每次,当我准备迈出那一步时,脑海里又会闪过师父那平静的目光,他那句“直到你觉得不再需要开口为止”的回响。那是一种无声的压力,也是一种无形的鼓励,让我一次次地停住了脚步。

我开始尝试用另一种方式来“说话”。我不再强迫自己去抑制那些涌上心头的念头,而是尝试去“听”它们。我观察它们,分析它们,但不再立刻给它们一个回应。我开始注意到,很多时候,那些让我想要立刻开口争辩、解释或者表达的冲动,其实都是源于我自己的一个执念,一个自我保护,或者一个对他人看法的过度在意。

慢慢地,我发现,当我不再急于用语言去“修正”或“回应”时,那些冲动好像也没有那么强大了。我可以看着它们来,看着它们去,而不被它们裹挟。我开始在沉默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力量。我开始注意到自己的呼吸,注意到微风拂过树叶的声音,注意到阳光穿过窗户投下的光影。这些曾经被我忽略的,因为内心喧嚣而被淹没的细节,现在都清晰地呈现出来。

最让我感到“顿悟”的时刻,是在一次打坐中。我突然意识到,师父让我闭口,并非是要剥夺我表达的能力,而是要我学会一种更深层次的“听”。听自己的内心,听别人的言外之意,听这个世界无声的语言。当一个人不再急于用自己的声音去填满所有的缝隙时,他才能真正地听到更广阔的、更真实的声音。

当我不再需要“解释”和“辩解”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了“不再需要开口”的含义。那不是一种被动的沉默,而是一种主动的,从容的,不被外在言语所扰动的内在状态。我不再害怕被误解,因为我明白了,真正的理解,往往超越了语言的层面。我不再执着于表达,因为我发现,很多时候,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语言。

当我终于可以开口说话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声音变得不同了。它不再是急促的,也不再是充满了不确定的试探。它变得更沉稳,更清晰,也更带着一种内在的平和。我去见师父,他只是看着我,微微一笑,说:“你该出关了。”

那一刻,我没有太多激动,反而觉得一切都那么自然。那段时间的忍耐和忍辱,就像一把钝刀子,一点点地磨去了我身上许多尖锐的棱角,也一点点地打磨出了我内在的光泽。

境界上,有没有明显提升?我觉得是有的,而且是质的提升。

1. 对“我执”的削弱: 以前我非常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需要被认可。在闭口禅期间,我无法辩解,不得不接受别人的看法,甚至是被误解。这逼迫我去审视自己的“我执”,发现很多时候,我所谓的坚持,不过是我自以为是的固执。
2. 对语言的理解更深: 我开始明白,语言是一种工具,但不是全部。很多时候,语言会制造隔阂,而不是连接。当一个人不再依赖语言来证明自己时,他反而能用更真诚、更直接的方式去与人相处。
3. 内心的平静和定力增强: 曾经那些让我烦躁不安的念头,现在我能更轻易地观察到,并且不会被它们带走。就像一池水,即使有石头丢进来,也能很快地恢复平静。我的内心不再容易被外界的声音所扰动。
4. 对“听”的领悟: 我从被迫的沉默,走向了主动的聆听。我开始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也能更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听”的能力,让我对世界的感知更加敏锐和深刻。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一下子就变成了得道高僧。修行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但那段闭口禅的经历,无疑是我修行道路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不在于你能说多少话,而在于你能在沉默中听到多少声音,以及你能有多么平静地面对生命的起伏。那是一种,即使在最孤独、最被误解的时候,也能找到内在力量的平静。

所以,如果你问我,修行中最重要的忍耐和忍辱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那段师父给我的“闭口禅”。它用最简单、最极端的方式,教会了我最深刻的道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达摩祖师 《四行观》

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

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教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皆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

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