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gettimeofday实现原理,该接口是如何和HPET配合实现微秒精度时间的获取的?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 `gettimeofday` 这个系统调用,以及它背后是如何跟硬件配合,实现我们日常看到的微秒级时间精度的。

`gettimeofday` 是什么?

首先,`gettimeofday` 函数是 POSIX 标准定义的一个系统调用,它的主要作用是获取当前的时间,并且是以“秒”和“微秒”为单位的。它的原型是这样的:

```c
include

int gettimeofday(struct timeval tv, struct timezone tz);
```

`struct timeval tv`: 这是一个指向 `timeval` 结构体的指针,这个结构体里包含了我们关心的秒数 (`tv_sec`) 和微秒数 (`tv_usec`)。
`struct timezone tz`: 这个参数在现代系统中已经弃用了,早期版本用来指定时区信息,但现在通常传递 `NULL`。

所以,当我们调用 `gettimeofday(&now, NULL)` 时,操作系统会把当前的时间戳,精确到微秒,填充到 `now` 这个 `timeval` 结构体里。

时间从哪儿来?硬件是基础!

一个操作系统本身是不会“知道”时间的。时间的概念,最终还是要依赖于硬件。最核心的那个硬件,就是 计时器 (Timer)。

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最普遍、最精确的计时器就是 HPET (High Precision Event Timer)。HPET 并不是唯一的计时器,早期的 PC 可能会用到 PIT (Programmable Interval Timer),或者其他一些更底层的定时器。但是,HPET 是目前主流的 PC 和服务器上用于高精度计时的标准。

HPET 是怎么工作的?

你可以把 HPET 理解成一个非常精确的时钟振子,它以一个非常高的频率在嘀嗒嘀嗒地计数。这个频率是由硬件决定的,通常是几百兆赫兹甚至几吉赫兹。

HPET 拥有多个硬件定时器通道。每个通道都可以配置一个初始计数值,然后 HPET 就开始递减计数。当计数减到零时,它就会产生一个硬件中断 (Interrupt)。

操作系统就可以利用这些中断来“更新”它对时间的认知。每当 HPET 的一个通道因为计数归零而产生中断时,CPU 就会暂停当前正在执行的任务,跳转到预先设定好的中断处理程序去执行。

操作系统如何利用 HPET?

这里的关键在于操作系统内核中有一个叫做时钟中断处理程序 (Clock Interrupt Handler) 或者 定时器中断处理程序 (Timer Interrupt Handler) 的模块。

1. 配置 HPET: 在系统启动的早期阶段,BIOS 或 UEFI 会将 HPET 的一些基本配置信息传递给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内核会读取这些信息,了解 HPET 的时钟频率,以及哪些硬件通道是可用的。
2. 选择一个通道: 内核会选择一个 HPET 的硬件通道,并设置一个周期性中断。比如,它可能会配置一个通道,让它每隔一定数量的 HPET 时钟周期就产生一次中断。这个周期性中断的频率,就决定了操作系统“醒来”来更新时间的频率,通常被称为 时钟节拍 (Clock Tick) 或 系统时钟频率 (System Clock Frequency)。
3. 中断来了,更新时间: 当 HPET 的通道计数归零,产生中断时,CPU 会执行内核中的时钟中断处理程序。
这个处理程序的首要任务是重置 HPET 通道,让它重新开始计数,这样下一次中断会在预定的时间到来。
然后,它会增加一个内部的软件计时器变量。这个变量就代表了系统启动以来经过的“滴答”次数。
同时,它还会做一些其他与时间相关的维护工作,比如调度任务、更新进程的执行时间等。

`gettimeofday` 和 HPET 的配合

现在,当用户空间的程序调用 `gettimeofday` 时,操作系统内核会怎么做呢?

1. 读取内部计时器: `gettimeofday` 的最终目的是要告诉我们“现在是几点几分几秒”。内核维护着一个内部的全局时间变量,这个变量就是通过前面提到的时钟中断处理程序不断累加得到的。这个变量代表了系统启动以来总共经过了多少个“滴答”。
2. 转换为秒和微秒:
秒数: 内核会拿着这个“滴答”总数,除以系统时钟频率(也就是 HPET 中断产生的频率),就能得到自系统启动以来的总秒数。
微秒数: 问题来了,HPET 的时钟频率很高,可能远超 1MHz(1微秒)。而且,系统时钟频率通常不是正好每秒钟产生一次中断,而是每秒钟产生几十次、几百次,甚至更多次(这取决于系统配置)。
为了达到微秒精度,内核在执行时钟中断时,除了累加“滴答”数,还会精确地测量从上一个中断发生到当前中断发生所经过的 HPET 硬件时钟周期数。
HPET 通常会提供一个读取硬件计数器当前值的功能。在中断发生时,内核会读取这个硬件计数器的当前值。然后,通过 HPET 的时钟频率,将这个硬件计数器的值转换成小于一个滴答周期的额外时间,也就是不足一秒的那个部分。
举个例子:假设 HPET 的时钟频率是 1GHz (10^9 Hz)。如果系统时钟频率是 100Hz(每秒 100 次中断),这意味着两次中断之间相隔了 1/100 秒 = 10 毫秒。但是,HPET 内部的计数器会每纳秒(10^9 秒)就计数一次。当发生中断时,内核读取的 HPET 计数器值,加上上一次中断发生时的 HPET 计数器值,就可以精确地计算出两次中断之间经过了多少个 HPET 周期,再乘以 HPET 的一个周期的时长(1/10^9 秒),就能得到这个“不完整的秒”部分,精确到纳秒级别。
内核会将这个精确计算出来的纳秒级时间,通过一些数学运算,加上到由“滴答”数转换成的秒数后面的微秒部分。

总结一下 `gettimeofday` 和 HPET 的配合流程:

1. 硬件基础: HPET 提供了一个高频率的硬件时钟源,并能周期性地触发硬件中断。
2. 内核驱动: 操作系统内核通过一个时钟中断处理程序,响应 HPET 的中断。
3. 滴答计数: 中断处理程序负责更新内核内部的软件“滴答”计数器,并记录自系统启动以来的总滴答数。
4. 精确测量: 更重要的是,每次中断发生时,内核会利用 HPET 的硬件计数器,精确测量两次中断之间经过的 HPET 时钟周期。
5. 时间转换:
总秒数 = (总滴答数 / 系统时钟频率)
不足一秒的部分(微秒) = (精确测量的 HPET 周期数 HPET 单个周期时长)转换成微秒。
6. `gettimeofday` 调用: 当 `gettimeofday` 被调用时,内核读取总滴答数和精确测量到的当前不足一秒的时间(通常是存在一个累加的微秒变量中),然后将它们组合起来,填充到 `timeval` 结构体中,返回给用户程序。

为什么是微秒精度?

HPET 的硬件精度: HPET 的时钟频率很高,远超过了微秒(10^6 秒),通常在兆赫兹甚至吉赫兹级别。这意味着它本身就能提供非常高的精度。
内核的测量能力: 内核能够精确地读取 HPET 硬件计数器的当前值,并根据 HPET 的时钟频率进行计算,从而得到小于一个系统时钟节拍(如 10ms 或 1ms)的时间差,并将其转换为微秒。
`timeval` 的格式: `struct timeval` 的设计就是以秒和微秒为单位的,所以内核最终的输出就是以这两个单位来表示。虽然 HPET 可能能提供纳秒甚至更低的精度,但 `gettimeofday` 的接口限制了输出到微秒级别。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的精度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中断延迟(虽然 HPET 的中断延迟很低)、内核调度延迟、CPU 自身的缓存效应等等。但总的来说,HPET 和操作系统内核配合,是实现 `gettimeofday` 微秒级时间精度的关键所在。

这就是 `gettimeofday` 与 HPET 协同工作的基本原理。它是一个软硬件紧密结合的经典案例,展示了操作系统如何利用底层硬件能力来为用户提供精确的服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硬件可以有多个时钟源,时钟源可以通过外部中断触发。

时钟源可以设置定时触发,定时的时间是可编程的,其精度依赖于时钟源本身。调度器可以绑定到多个不同的时钟源上,达到微秒精度定时调度的功能。

但,你问的问题,其实跟调度器、中断都没关系。timestamp和clock在OS层面上不一定是同一个概念(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gettimeofday走的是timestamp,不是clock,只需要在调用的时候查一下时钟源的timestamp就可以了,这个时钟源自己可能不会周期性的发出时钟中断,只是自己在那更新自己的timestamp就可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