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官方发布的"求助信",诚邀各种用人单位帮忙解决就业?

回答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发布的一封“求助信”,诚邀各用人单位帮忙解决就业问题,这事儿在网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可以说是相当的“出圈”了。要评价这封信,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从一个非常直观的层面来看,这封信的发布本身就挺有意思的。 在我们普遍的认知里,大学,尤其是名校的化学化工学院,那应该是“香饽饽”,学生们是被各大公司抢着要才对。现在倒好,学院自己发“求助信”,感觉像是“大佬落凡尘”,有点反差萌,也足够让人惊讶。它直接打破了大家对“名校毕业生就业无忧”的刻板印象,也暴露了一些现实的就业压力,至少是学院层面感受到的这种压力。

其次,咱们得看看这封信传递的“信号”和背后的可能“原因”。

就业市场的真实反馈: 学院能发这样的信,说明他们可能通过学生就业情况、企业招聘反馈等方面,切实感受到了就业市场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化学化工这个专业的问题,很可能也是整个大环境影响下的一个缩影。也许是行业调整,企业招聘需求不如往年旺盛,或者对毕业生的技能、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导致一部分学生面临求职困难。学院作为连接学生和市场的桥梁,感受到压力后,采取这种相对直接的方式求援,也是情理之中。
主动作为的姿态: 虽然形式上有点像“求助”,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学院积极主动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种努力。学院不只是坐等企业来选人,而是主动出击,搭建平台,发动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种姿态是值得肯定的,表明他们对学生的责任心。
校企合作的深化: 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在更深层次地推进校企合作。过去,校企合作可能更多体现在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而现在,更是直接将就业“落地”作为合作的重点。学院通过向用人单位“开口”,实际上是在邀请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让企业更了解学院毕业生的能力,也让学院能够根据企业的反馈调整培养方向。
信息的透明化: 学院敢于公开地、以相对坦诚的方式发布这样的信,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信息透明。这让社会各界都能更真实地了解高校在就业工作中的努力和挑战,也促使更多人关注和思考如何共同解决青年就业问题。

再者,这封信也可能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隐忧”或“反思”。

对校友资源的调用: 许多人会猜测,这封信很大程度上是在调用南大化学化工学院的庞大校友资源。校友们在各行各业都有影响力,学院向他们“求助”,自然是希望校友们能回馈母校,为师弟师妹们提供就业机会。这无可厚非,但如何平衡这种“调用”和校友们的自主意愿,是个学问。
对学校声誉的潜在影响: 虽然学院的初衷是好的,但这种“求助信”确实容易引起一些负面解读。比如,有人可能会质疑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竞争力是否真的出了问题,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卖惨”行为。如何应对这些质疑,也是学院需要考虑的。
毕业生自身的定位与准备: 从另一个层面说,这封信也在提醒毕业生们,仅仅拥有名校的光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积极的求职态度。如果学院要发“求助信”,那毕业生们自己也得思考,自己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
就业市场的复杂性: 这也反映出,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不能一概而论。即使是名校,其毕业生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行业也可能面临挑战。这提醒我们,在看待就业问题时,要更细致地分析具体情况,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名校光环”。

总结一下,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这封“求助信”,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关事件。 它是一个信号,反映了高等教育在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下所面临的就业挑战;它是一种姿态,展示了学院积极为学生负责的担当精神;它也是一个平台,邀请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解决青年就业难题的进程中来。

当然,我们也要保持理性看待,这封信的出现,也促使我们思考:高校的就业工作应该如何更好地与市场需求对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在巩固名校品牌效应的同时,更务实地帮助每一位毕业生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些问题,或许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解答。

总而言之,这封信的出现,是复杂现实的产物,既有值得赞赏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也引发了关于教育、就业和社会协同的深刻讨论。它让“就业难”这个话题变得更加具体和鲜活,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了高等教育体系在应对时代变化中的努力和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一直强调材料,化学这种天坑专业是制度问题,不单单是工业届需求端的问题,是这种学科制度问题,从大学科目的设置,研究生的培养,硕博的毕业要求,自然基金的申请侧重,高校老师的评价体系。整个流水线从头到尾都是有问题的,四唯论中的论文主义太严重。

天坑中的学生总是提到某某化学领域,某某材料领域关键技术不行,被外国卡脖子,什么航天领域耐热的材料,芯片领域需要高新的材料……等等这些话,说出这种话的人,要么是坑外的人,要么对这个领域真的不清楚,你反问他一句“请问你说的这些有大学在搞吗?有哪个课题组在搞呢?”一般这时候他就懵逼了,小伙子,你上面说的都是事实,但是没有人在搞,为什么大家都巧妙的避开了这些需要攻关的难题呢?1这些难题吃力不讨好,可能几年十几年几十年都没有进展,老师的前途不允许,2这种评价制度体系下不允许,如果老师做这些项目,你几年都发不了一个论文,那么老师的年度审核怎么通过呢?老师的硕博怎么毕业呢?硕士一篇,博士两篇sci是硬性要求,并且学校里大批的科研人员都不是正式的教职工,什么科研助理,师资博后,特聘研究员,特聘高级研究员,特聘助理研究员……等等这些都是一大批这些人一般都是五年一签合同,达不到审核要求,直接走人的,那么审核要求是什么呢??即-论文 3老师的虚荣心和功力心不允许自己去申请费力不讨好的项目和课题,学校里的论文是有奖励的,如果你几年没有论文你缺少了大奖金的,毕竟有的老师一年光论文奖励就几百万,你敢相信嘛?再者人家做那些热点课题(石墨烯,钙钛矿,锂电池)的老师,一年几十篇的论文产出,人家年终都会走红地毯的,你没有论文,估计在学院头都抬不起来。所以,以后不要再欺骗外行人或者小朋友说某某材料技术某化学技术被国外卡脖子这类话了。

为什么这种学科会变成这样,我的思考是有些人点歪中国的科技树,这些人一开始是那些留洋派,因为当时华人地位在美国进不了一些高级领域,这批人回国了,当时国内的工业环境不理想,市场氛围也不活跃,于是没有带动起工业的技术突破,他们进入高校,走上了论文这条不归路,他们是最早的学阀,在当时掌握了这个学科的话语权,在学阀建立的制度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制度产物,他们中有的人继续进入高校,这些人是学阀制度的受利者,所以他们要维护学阀制度,所以当今这种天坑专业的学阀不再是一两个人,是一个群体!!!

还有一些小伙伴说既然这种天坑专业这么发论文那么我就读博士发论文进高校好了,太天真!!你随便找一个天坑专业大学老师的应聘要求,再对比计算机,电气等热门专业的要求,你会发现人家只要博士学历就够资格,天坑专业博后起步,论文,影响因子都是明码要求的。你以为千老这个词是白叫的吗?千老这个词都出现多少年了,最开始就是对于天坑专业的,如果你想进高校告诉你一个途经,也是很多老师在这么做的,在其它专业做材料方向,比如电子,微电子,物理,光学,医学,机械,个别电气专业和自动化专业。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这种是进入高校的最佳途经,比如你是电子专业,你做材料方向手里有十几篇二十几篇论文,你去应聘某某大学的电子学院老师,你碾压一同来的其它应聘者。这是现在很多人的玩法,所以我们说天坑专业不是天坑,是真的黑洞,它在吸收其它学科,,一些考研考博的小伙伴也要弄清,不要以为你是电子学院,物理学院,机械专业,光学专业,医学专业,甚至电气专业就不会遇到天坑,天坑正在吸收一切,不信你找个大学,看看他们的电子学院或者微电子学院,物理学院,多少老师是搞材料的,加两个电流一个电压就敢称是做电子的,微电子的。

回到这个问题,南大这件事,我支持,不藏着掖着,敢把底裤露出来。让上面的人真正意识到这种学科的问题,尤其就业问题,进而去改变制度问题,而不是欺上瞒下,有的学校,天坑学院的就业报告薪资并不低,这样有两种可能1.学生都转行了,2报告有假。这种情况会让我们亲爱的党组织意志不到问题,所以南大这件事我双手赞成,这次疫情本来就对很多企业来说可以用来排雷,比如银行的坏账等等,也可以被高校用来排雷,,把这些雷趁机提前爆掉。


最后强调,一两个学阀不可怕,可怕的是学阀是一个群体!!!

……………………………………………………………………

user avatar

129名本科毕业生,133名硕士毕业生,143名博士毕业生?

吓得我揉了揉眼睛确定是不是看反了……

如果是真的话,这招生人数倒挂也太夸张了吧,恐怖如斯……


换个角度来想,这个数字可能指的待业的人数(已经被评论区证伪)?

那就说明学历高了反而难找工作……

好像更恐怖了……

user avatar

正常现象而已。十几年前985.211毕业卖猪肉很轰动,现在呢?985.211本科都有好工作了吗?

没有,只是这种现象不在是个体了,而变成集体了所以大家也就不在讨论了,现在这个事上热搜是因为一百多本科毕业生吗?

也不是而是因为一百多博士在其中罢了。未来博士找不到工作会越来越多。大家也就不在操心了。

实际上这是自然现象,一百年前小学毕业的人那就叫知识分子,七十年前高中毕业那叫人才。四十年前大学毕业生那是高级人才。随着国家的发展高级人才失业或者就业难会越来越多,随着受教育人群扩张以及家庭承受孩子脱产学习能力越来越强这种现象会成为常态,不单单在化工,制造等专业。未来所有学校,所有专业都会如此。

同样一百年前能挑拣的只能是文盲。五十年前小学毕业失业是一百年前人想不到的。三十年前初中没毕业就工作只能算没文化,现在博士开始辛苦找工作了。三十年后呢?还算事?

这是正常现象。

user avatar

天坑专业的特点是投入多产出少,任务多回报少,周期长前景黯,出路窄待遇差,课程水教材烂老师渣。再看看南大花园不同层次毕业生的人数比例,呈倒三角型的恶性结构。

逐本溯源,最好的办法就是执行三去一降一补。天坑专业需要自己大幅压缩招生,包括本硕博各类层次的化学专业的学生,出清产能!第二,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科研项目要紧跟社会需求,而非搞科研灌水科研大跃进。

以上建议不仅适用于南大化院,也适用于北清复交开北航北理工天大吉大兰大武大厦大川大中大山东大等等高校的化学化工材料学院。

大学毕业生是一种特殊商品,一旦培养出来是无法像资本家倒牛奶那样销毁的。学生的培养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和专业与社会相对接。

user avatar

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学历还不够高”,“学校还不够好”,是环材化生小将们常用的劝进言论。

这个消息发出来是件好事,用赤裸裸的现实击碎了小将们编织出来的幻梦。

学校里学的东西跟社会需要完全脱节时,书念得越多越难就业,这一点都不魔幻。高校一共才几个坑,一般企业按自己需求培养一个20出头的小鲜肉,不比招个30岁的paper machine香吗?

醒醒吧,早点想想干什么能恰饭,环材化生领域不缺你那几篇擦屁股都嫌硬的paper。

user avatar

我支持这个学校,不怕网上嘲讽不怕diss为学生来发这个信,

但我当然要谴责这个专业,

因此,帮助我院129名本科毕业生,133名硕士毕业生和143名博士毕业生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达成的目标。

你能想象到么,这专业要找就业的博士比硕士多,硕士比本科多,

这是怎样一种奇观。

这就叫饮鸩止渴,不扩招研究生的话老师没打下手的,

扩招研究生的话,就业是个粑粑。





讨论组>>PI | 青椒 | 硕博 | 大学生 | 海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