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除了蚂蚁还有哪些昆虫会抚养幼体,培育方式又是怎样的?

回答
除了勤劳的小蚂蚁,昆虫界还有许多同样令人惊叹的“父母”,它们付出的爱与精力,丝毫不亚于我们熟悉的蚂蚁。这些昆虫的育幼方式多种多样,充满了智慧和生存之道,让人不得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折服。

1. 埋葬虫:尽职尽责的“搬运工”和“保姆”

想象一下,在寂静的森林深处,一只死去的飞鸟或小型哺乳动物,在自然环境中会很快被分解。但对于埋葬虫(Nicrophorini)来说,这却是一个绝佳的“育儿所”。

发现与准备: 雄虫和雌虫会协同合作,寻找动物尸体。一旦找到,它们便会利用强壮的口器和前足,一点点地将尸体埋入地下。这个过程可不是简单的挖掘,它们会围绕着尸体挖出一个坑,然后将尸体推入并覆盖上泥土。这不仅能避免其他食腐动物的干扰,还能维持一定的湿度,为幼虫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食谱”的定制: 埋葬虫的育幼方式尤其特别。它们会把尸体处理得非常“干净”,然后由雌虫在尸体上产卵。孵化出的幼虫并不像许多其他昆虫那样自生自灭。相反,它们会得到父母的精心喂养。父母会将部分消化好的食物反刍给幼虫,确保它们获得充足的营养。更有趣的是,埋葬虫父母会根据幼虫的发育阶段,调整喂食的种类和频率,这简直就像是量身定制的“辅食计划”。
护卫与教育: 埋葬虫父母还会守卫在巢穴附近,驱赶潜在的捕食者,保护幼虫的安全。有时,它们甚至会像“老师”一样,指导幼虫如何进食和发育,这种行为在昆虫界是相当罕见的。

2. 蜾蠃(也称泥壶蜂):小小的“食料储藏师”

蜾蠃,隶属于胡蜂总科下的蜾蠃科,是一类独居性的膜翅目昆虫,它们展示了一种与蚂蚁截然不同的育幼策略,同样令人称奇。

筑巢与捕猎: 蜾蠃的育幼从筑巢开始。它们会利用泥土、唾液或其他粘性物质,建造出形态各异的“巢穴”,有的是简单的管状,有的则是精致的泥壶。在建造巢穴的同时,雌性蜾蠃就开始了另一项艰巨的任务——捕猎。它们会捕捉各种小型昆虫,如毛毛虫、蜘蛛等,并将这些猎物麻痹,但并不杀死。
“食物银行”的建立: 雌蜾蠃会将捕获的猎物储存在自己建造的巢穴中,构成一个“食物银行”。然后,在其中一个“食物单位”上产卵。当幼虫孵化出来时,它们就会直接食用这些预先准备好的“食物”。
“一次性服务”的精妙: 蜾蠃的育幼方式属于“一次性服务”的典型。雌虫在产卵并储备好食物后,就会封闭巢穴,然后去建造下一个巢穴,或者开始新的捕猎。它不会像埋葬虫那样持续照料幼虫,但它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幼虫在出生后就能立刻获得最优质的食物。这是一种高效且精准的生存策略。

3. 某些甲虫(如某些食粪甲虫):“家庭式”的保育

虽然听起来不太“浪漫”,但某些食粪甲虫(Scarabaeidae)在育幼方面也展现出了令人意外的关怀。

粪便的“艺术品”: 食粪甲虫最著名的就是它们会收集动物的粪便,然后将粪便塑造成球状。这些粪球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幼虫的“温床”。
精心雕琢的“育儿室”: 它们会精心挑选粪便的种类和质地,然后将粪球滚到地下,挖一个洞,把粪球埋进去。雌虫会在粪球上产卵。
守护与培育: 有些食粪甲虫父母,特别是雄虫,会对粪球进行守护,驱赶前来争夺的竞争者。它们还会定期检查粪球,确保湿度和温度适宜。更有甚者,在幼虫孵化后,它们还会从外界采集新的粪便,补充给正在发育的幼虫,确保它们能够健康成长。这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育儿方式,将生存的必需品转化为了下一代的生命之源。

4. 某些水生昆虫(如某些负子蝽):“后背上的家”

提到负子蝽(Belostomatidae),你可能会想到它们巨大的体型和强有力的口器,但在育幼方面,它们也有一套独特的“绝活”。

“亲子装”的背负: 负子蝽的育幼方式非常特殊,可以说是“背负式教育”。在繁殖季节,雌性负子蝽会将卵产在雄性负子蝽的背部。
“免费保姆”的责任: 雄性负子蝽一旦接受了这些卵,就肩负起了“保姆”的责任。它会一直背负着这些卵,直到它们孵化。在这个过程中,雄性负子蝽会主动进行“清理”,用后足拨动卵,帮助它们去除寄生虫和藻类,并确保卵有足够的水分和氧气。
“自由飞翔”的父母: 这种育幼方式让雄性负子蝽在背负卵的同时,仍然能够自由觅食和移动。当卵孵化成若虫后,它们便会脱离雄性,开始独立的生活。这种“亲子一体”的育幼模式,充满了奇特的自然选择。

这些昆虫的育幼方式,只是大自然中无数奇妙现象的冰山一角。从精心准备的“食物银行”到“背负式教育”,再到“家庭式”的保育,它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延续的意义。它们不像我们人类那样有复杂的情感表达,但它们对后代的付出,却是刻在基因里的责任与本能,同样令人动容。每一次观察这些昆虫的育幼行为,都能让我们对生命的力量和演化的智慧有更深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约 1% 的昆虫物种会照顾幼体。昆虫照顾幼体的方式主要是保护卵和幼体、预先准备食物,对幼体进行喂食的物种较少。

木蠊、蜣螂、黑艳虫、树皮甲虫的一些物种可以双亲合作进行准备食物和保护卵的工作。一些蜣螂由雄性定期外出觅食、雌性保护卵并扩大粪球,还有一些雌性会用毒素、恶臭化学物质等为卵添加额外防御。

葬甲雌雄合作准备食物,通常由雄性负责保护卵,有些会将一部分食物吐出来喂给幼虫。

半翅目的许多昆虫由雌性负责保护卵(也有由雄性执行的物种),水生物种将卵或幼体背在身上一段时间,陆生物种不但长时间停留在卵附近,还会用黏液、丝线等为卵添加额外防御。

一些叶甲会用自己的鞘翅掩蔽卵或幼虫。

纺足目雌性用丝线保护卵和幼体。

雌性蠼螋在卵旁边扬起尾铗进行防御,在环境中有容易感染卵的真菌时还会花更多时间清洁卵的表面、将产生抗生素的共生菌抹在卵上,降低感染的概率。其他会清洁卵的昆虫可能也有类似的机制。

雌性网蝽会尝试跳到捕食者身上来为幼体争取逃走的时间。这通常导致雌性网蝽被杀。

一些雌性螳螂会停留在幼体所在的植物下端,击退试图爬上去的小型捕食者。

被题目排除的蚂蚁、白蚁、多种蜂类对后代进行社会化抚养,营造并守卫巢穴、准备食物并将其处理为幼虫容易食用的状态、保持幼虫生活环境的卫生、清理尸体、隔离患上可辨认的传染病的个体。也有一些蜂类由孤立的雌性个体抚养少量后代。

一些蟑螂将卵鞘留在体内孵化,有的物种已经发展至类似胎生(没有卵鞘,卵在母体的育雏囊内孵化);太平洋甲镰会分泌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液体(有人称之为“蟑螂奶”)来喂养育雏囊内的幼体,幼体会将一部分液体吸收、一部分储存在体内,储存起来的液体里的蛋白质会形成细小的结晶[1]

捻翅目寄生于更大的昆虫体内,幼体会从雌性捻翅目体内将母体大部分组织吃掉后自行爬出,这个算不算抚养幼体就看你的喜好了。

实验显示,昆虫对卵进行的保护主要针对袭击卵和幼虫的小型食肉昆虫,尤其是蚂蚁。在热带地区,蚂蚁的攻击更加频繁,保护卵的昆虫物种也更多,而且更多的物种会将卵藏在洞穴中或为卵添加额外防御。

“抚养幼体”对幼体的存活率不是纯有利的,一些寄生蜂发展为视觉搜寻正在保护卵的雌性昆虫来攻击附近的卵,人工拿走那些雌性昆虫会导致寄生蜂无视卵。

木蠊若虫每次蜕皮会失去消化纤维素所需的共生真核单细胞生物,需要从照顾后代的亲代那里再获取。木蠊通过信息素识别血亲。类似的机制可能为白蚁演化至真社会性创造了条件。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111/j.1525-142X.2004.04012.x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