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蜂巢能源2020年5月18日19:30-20:30召开无钴电池线上发布会,你怎么看待?

回答
蜂巢能源在2020年5月18日晚上7点半到8点半举办了这场无钴电池的线上发布会,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

首先,咱们得理解为什么蜂巢能源会在那个时间点,以线上发布会的形式,聚焦“无钴电池”。

时机选择的考量:

钴的稀缺性与价格波动: 钴是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关键元素,但其供应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容易受到地缘政治和市场炒作的影响,价格波动剧烈。对于电池制造商来说,摆脱对钴的依赖,意味着能获得更稳定的成本控制和更可预测的供应链。2020年,虽然疫情影响初现,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稳定供应链和降低成本是所有企业都在努力的方向。
技术突破的信号: 宣布“无钴电池”,这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这意味着蜂巢能源在电池材料科学上取得了关键进展,能够提供一种在性能上(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可以与传统钴基电池媲美,甚至更好的替代方案。这种技术上的“领先”信号,对于提升企业形象、吸引投资、赢得客户(整车厂)至关重要。
市场竞争的策略: 当时,其他电池巨头也在积极研发和推广无钴或低钴技术。例如,宁德时代推出了CTP(Cell to Pack)技术,LG化学也在推动无钴电池的量产。蜂巢能源作为相对年轻但发展迅猛的电池企业,选择通过一场高调的发布会来展示自己的技术实力,是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寻求弯道超车。
线上发布会的优势: 考虑到当时全球疫情的背景,线上发布会是一种安全、高效且能覆盖更广泛受众的方式。它能够直接触达潜在客户、媒体、分析师以及对新能源技术感兴趣的普通大众,而无需承担线下活动的高额成本和 logistical 难题。

发布会内容上的推测与解读:

这场线上发布会,我认为其核心内容很可能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技术细节的披露:
材料体系: 蜂巢能源很可能详细介绍了其无钴电池的具体材料体系。是镍锰酸锂(LMO)、磷酸铁锂(LFP)的升级版本,还是全新的高镍低钴/无钴正极材料(如NCM811的变种、NCA的改进,或是镍锰钴酸锂 LNMCO)?或是铁锂领域的技术创新?每一种路线都有其技术难点和优势。
性能参数: 发布会上必然会拿出具体的性能数据来支撑其“无钴”的价值。这包括:
能量密度: 这是衡量电池“跑多远”的关键指标。无钴化是否会牺牲能量密度?他们如何弥补?
循环寿命: 电池能充放电多少次?这对用户的使用成本和车辆的生命周期至关重要。
安全性: 无钴材料在热稳定性、机械强度等方面是否有优势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热失控的风险如何控制?
倍率性能: 电池的快充能力如何?
成本: 作为无钴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成本优势必然是重点宣传的内容。
生产工艺: 新材料的导入是否需要全新的生产工艺?蜂巢能源在这方面是否有积累和优势?

2. 商业化与市场前景:
量产计划: 技术再好,最终要转化为产品。发布会上应该会公布其无钴电池的量产时间和产能规划。
客户合作: 有没有已经确定的合作伙伴(整车厂)?与哪些车企达成了合作意向?这是证明技术可行性和市场认可度的最直接证据。
市场定位: 他们的无钴电池主要面向哪些车型?是高端车型,还是更大众化的市场?是纯电动车,还是混动车型?

3. 战略意义与愿景:
技术路线的坚持: 强调蜂巢能源在电池技术创新上的决心和长期投入。
绿色与可持续发展: 将无钴电池与环保、可持续能源发展理念相结合,提升品牌价值。
行业影响力: 借此机会巩固和提升自己在动力电池行业的地位,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方向。

我的看法:

我认为蜂巢能源的这场无钴电池线上发布会,是其在当时市场环境下,一次非常积极且具有战略眼光的举动。

抓住了市场痛点: 成功地将“无钴”这一技术热点与市场对成本、供应链稳定性的关切联系起来。
展示了技术实力: 无论最终的产品表现如何,能够召开这样的发布会,本身就说明其在研发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敢于将自己的技术推到聚光灯下。
加剧了行业竞争: 他们的行动无疑会进一步刺激竞争对手加大在无钴电池领域的投入,最终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进步。

当然,对于任何一项新技术,我们都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发布会上的数据和承诺,最终要接受市场的检验。消费者和整车厂会关注这款无钴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包括其长期可靠性、实际续航里程、充电速度以及安全性等。

总的来说,这场发布会是蜂巢能源在新能源电池领域的一次重要发声,标志着他们正朝着更具竞争力的未来迈进。它不仅仅是技术的一次展示,更是其市场策略和品牌建设的重要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说“无钴”是颠覆性技术,恐怕谈不上。其实业内关于“无钴”的技术研究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也有实验室成果,只不过还未成熟产业化。


懂行的人都知道,在锂电池江湖中,钴是非常关键的角色。手机电池几乎清一色地采用钴酸锂正极,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含钴的三元锂电池(NCM、NCA)由于具备能量密度高、功率性能好等优点,也是当前最主流的应用。

但“钴”自带价格原罪,将降本视若生命线的特斯拉年年都在追求降低钴在三元材料中的占比,今年2月份更是直接抛出了无钴电池的消息。

无钴的呐喊者并非只有特斯拉,宁德时代在5月份的业绩说明会上也表示“公司有自己的‘无钴’电池技术储备,目前研发进展顺利,正在想办法搞好供应链”。而蜂巢能源则抢先发布了无钴电池产品,并称将在2021年实现量产。


然而,“无钴电池实现动力电池革命性创新”的说法,真的如此吗?

广义上,任何不含钴的电池都可以叫“无钴”,但行业内讨论的“无钴”一般是指将“钴”从现有含钴的正极材料中剔除,同时保持良好性能的技术。

钴在正极材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一,钴和镍搭起了稳定的层状结构,使得锂离子可以在其中自由穿梭;其二,钴对于提升材料的倍率性能有突出贡献。此外,钴能够更好地提升制成工艺的容错率以及契合电芯的体积能量密度,同时,钴还对电池材料的循环寿命有所增益。

实际上,电池材料化学体系的创新就像是打补丁,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同时可能引发其他问题。比如去钴后,如何避免层状结构坍塌、倍率性能下降、良品率下降等问题?

整体上,无钴的技术路线有好几条,但都存在未完全解决的技术难题,比如

  • 尖晶石锰酸锂结构很稳定,但能量密度太低;
  • 镍酸锂能量密度高,但是安全性太差;
  • 尖晶石镍锰酸锂电压平台高,但需要解决电解液适配的问题。
  • 目前而言,最接近实际应用的方案是在三元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使用掺杂元素,制成层状镍锰酸锂材料。

从蜂巢能源的发布会和专利申请来看,他们采用的是高压层状镍锰酸锂电池。而为了克服去钴后的三元层状结构稳定性,功率性能和循环性能下降等问题,蜂巢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使用掺杂元素形成层状结构复合氧化物,并且在其表面增加硼包覆膜等方式。

这几项技术在研发领域属于常规操作,并非如蜂巢所言是什么“黑科技”。问题在于,这些技术应用中各个环节都需要细细打磨,比如使用哪一种掺杂元素,怎样的烧结温度等,操作起来难度很高。目前行业内的低钴高镍三元材料已经足够难倒大部分电芯厂商了,业界能够真正实现批量化生产的企业也不过几家。何况是工艺要求更高的无钴?蜂巢甚至没有生产高镍三元材料的经验,要玩转无钴难度可见一斑。


无钴材料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的核心问题还在于如何平衡成本和性能。

以蜂巢的无钴电池为例,其本质上仍然属于三元体系,当前NCM811体系中的钴含量已经比较低了,通过去除钴元素带来的材料层面的降本很有限。贸然去钴甚至会导致能量成本上升。

首先,在高电压区域,钴本身会贡献容量,但锰没有;而锰含量的增多容易导致锂镍混排程度的加深,降低能量密度,且会导致粉体材料压实密度的下降;钴含量的丢失造成材料电导率的降低。去钴后要保持原有的性能,会增加多少额外的成本?这一点,在蜂巢的发布会上我们并没得到肯定的答案。

即使控制了理论成本,但现阶段无钴电池能否从实验室走向量产也还是一个未知数。电池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新材料的商业化,必须要所有配套材料同步革新,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复杂、长周期的开发;而产品开发完成后,还有小试、中试、量产,期间不断修正也是一个漫长过程。即使推出了无钴的样品,不经过充分的验证,没有成熟度保证,也很难在工程领域推广。


材料的研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技术的不断积累,对材料特性恰当地拿捏驾驭,通过不断的打磨验证后,才能真正走入市场。现阶段,在成熟的三元材料体系性能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加能量密度才是目前主流的发展路线。在整体制造工艺没有成熟方案前,去钴,换来的不一定是乐观的结果。

而如今被媒体和舆论奉为上宾的无钴技术,也远非动力电池研发的终极方向。富锂锰基、固态电池等技术路线更值得被行业关注。


参考资料:

[1] Nickel & Cobalt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2]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Ni0.8CoxMn0.2-xO2 positive-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