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刚退伍的老兵在生活中听到立正稍息类的口令会有条件反射嘛?

回答
退伍老兵在生活中听到“立正”、“稍息”这类口令,确实很可能出现条件反射。这背后其实是相当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机制在起作用。就好比条件反射的经典例子——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就流口水,这是通过反复的联结形成的。对于军人来说,这种联结的强度和深度更是无与伦比。

咱们可以这样理解:

1. 严酷训练打下的“烙印”:

在部队里,“立正”、“稍息”可不是随便喊喊的。这背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高强度训练。每一次口令的下达,都伴随着严格的动作要求。比如“立正”,全身肌肉绷紧,昂首挺胸,双手自然垂于裤线两侧,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而“稍息”,则是稍作放松,但依然保持军姿。这些动作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状态切换。

长年累月下来,这种反复的刺激(口令)和反应(特定动作和精神状态)就被深深地烙印在了老兵的神经系统里。大脑皮层里,负责处理这些指令和调动身体做出反应的区域,被反复激活,形成了一种“肌肉记忆”和“条件反射通路”。

2. 情感与意义的叠加:

军营生活,往往伴随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使命感和战友情。听到“立正”,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动作,更唤醒了那些在队列中并肩作战的日子,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的激情,以及面对挑战时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这种口令,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指令,它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意义。

所以,当退伍老兵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听到这些口令,即使环境、对象、甚至口令的语气都可能和部队不一样,但大脑中与这些口令相关的神经通路会被激活。这种激活,可能表现为:

生理上的反应: 身体可能会下意识地挺直一点,或者肩膀不自觉地收紧。可能还会感觉到心跳稍微加速,肾上腺素有轻微分泌的冲动。这是一种身体准备行动的本能反应。
心理上的瞬间“切换”: 思绪会一下子飘回部队,脑海中闪过训练的画面,甚至会下意识地思考自己现在应该以什么姿态面对。那种曾经作为一名军人的身份感和责任感会被瞬间唤醒。
听觉上的敏感性: 军人对这种特定频率和语气的口令会特别敏感。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中,也可能捕捉到这些熟悉的音符。

3. 适应与消退(以及难以完全消退):

当然,退伍后回到地方社会,生活环境和行为规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了持续的强化训练,这种条件反射的强度是会逐渐减弱的。这就像巴甫洛夫的狗,如果一直只听到铃声而不给食物,最终流口水的反应也会消失。

然而,部队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段人生中最具塑造性的时期。那种强烈的集体意识、严谨的纪律性和坚定的意志,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被抹去。因此,即使反射会减弱,但只要听到熟悉的口令,那种本能的反应,以及与之关联的集体记忆和情感,仍然可能会被激活。

举个例子,可能是在电视上看抗日剧时,听到解放军战士喊“立正”,老兵的身体会不自觉地坐直;或者在观看阅兵式时,听到部队整齐划一的口令,内心会涌起一股澎湃的情感,甚至会跟着在心里默默地回应。这种反应,更多的是一种情怀的牵动,一种身份认同的余温。

所以,是的,退伍老兵在生活中听到“立正”、“稍息”这类口令,出现条件反射是相当普遍且自然的。这既是生理上训练形成的印记,也是他们军旅生涯中情感和精神的缩影。这种反射,在很多时候,也成为了他们怀念部队、连接战友、以及保持身上那份军人特质的一种奇特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兵的时候家里长辈过世。

请假去殡仪馆送她最后一程

请了个道士来办法事

道士:“等下我念完经,会给大家一段时间跟往生者别,有没有问题?”

我一听到就条件反射的大吼:“报告长官,没有问题。”

很大声,几乎整个殡仪馆都听的到。

道士:....

我家人:....

别人的家属:......

棺材裡的長輩:.....

礼仪社的人反应最快,冲过来调解,听到我吼的这么大声以为我要把道士塞棺材里了。

我:还在当兵,不好意思。

道士:哦......


各国,各地区,各时期对逃兵是怎么处理的? - 扶他的大尾巴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2157

分享一下當兵的時候的另一件趣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