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气泡的一种形式哈。
哈哈好熟悉,遥想当年上中学的时候还一本正经地“研究”过。最开始是用注射器在水盆里嗞(好吧我承认其实最早是在小便池里注意到这个现象的),然后用笔抽,后来跟物理老师借了音叉。然后用温水热水,再然后往水里加钢笔水加白糖加洗洁精,反正各种折腾。
咳咳跑题了。通俗易懂点,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肥皂泡反过来。肥皂泡泡内外都是空气,薄薄的液膜维持着脆弱的稳定。在水里反过来,内外都是液体,薄薄的空气作为一层“壁”。
一种情况是你用吸管在水里吹泡泡,气泡会上浮到水面,在水面短暂停留。把这个过程颠倒过来,在水面上在空气里滴水滴,水滴落在水面上,形成浮在水面的水珠……画个图吧,看起来更直观。
这种液滴比气泡的性质更有趣一些。首先它会比较“活泼”,跟安安稳稳的气泡相比,它更容易在水面上运动。原因我没找到文献,个人推测一个原因是它本身密度较大,惯性更占据主导。同时它没有跟水直接接触,而空气的粘滞系数要小得多。
其次,它破裂的时候会发成“coalescence cascade”现象。就是一个液滴挂了,会就地诞生一个子液滴,甚至如此往复若干次,直到表面能的限制无法形成更小的液滴。
另外,还可以通过施加特定频率的振动(比如杯子放置在一个低频扬声器上)大大延长这种液滴的存活时间。反过来,这种液滴也会影响水面波的分布,形成特定的共振模式。
如果有时间有好奇心,不妨开开脑洞做些小实验,超好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